第12章 對責任的態度:沒有任何借口(3)
- 好心太好前程:心態改變命運,看法決定活法
- 牧彤編著
- 4211字
- 2014-01-23 14:11:39
優良產品和不良產品是用不同顏色的籃子盛裝的,不良品用紅色籃子,良品用藍色籃子。但是,這一天一位負責包裝產品的員工不小心用不良品的紅色的籃子裝了優良產品,這位員工就是第一個犯錯的人;接下來第二個人隨手把一張報紙丟在紅色籃子上面,于是就有第三個人把垃圾倒在里面;第四個人早晨來打掃衛生的時候,一看是垃圾,就把它拿去倒在垃圾桶里了。
每個人只錯1%,最后就會造成把一個好產品丟到垃圾桶里的結果。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把工作做到位是多么重要。很多員工甚至很多管理者一直都認為自己犯1%的錯誤不會造成什么大問題,但是,如果一個公司有1000個人同時犯1%的錯誤,這個公司就無法正常運轉。所以,每個員工都要將自己的工作做到位,千萬不能存任何僥幸心理。
人類的歷史,充滿著由于疏忽、畏難、敷衍、偷懶、輕率而造成的可怕慘劇。不久前,在賓夕法尼亞的奧斯汀鎮,因為筑堤工程沒有照著設計去筑石基,結果堤岸潰決,全鎮都被淹沒,無數人死于非命。像這種因工作疏忽而引起悲劇的事實,在我們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我們還聽說過醫生把剪子忘在病人肚子里、拔錯牙、摘錯器官的慘劇,想一想,如果我們成為這種事故中的受害者該有多么可怕!
再讓我們來看消防隊員這個職業。我們都知道消防隊員行動特別迅速,如果像我們一樣慢吞吞,一幢房子早燒光了。可是你有所不知,我們的消防隊員所有工具都必須非常嚴謹地合理放置;晚上入睡,消防隊員的衣物的穿脫和擺放,都有十分明確的規范。否則,警報響起來,靴子找不到鞋帶,褲子配不著皮帶,怎么辦?清代名臣曾國藩要求子女(包括兒媳婦在內)連沒有什么大用處的布片、線頭都必須有序分放,其實自有道理。
人一旦養成了敷衍了事的惡習,做起事來往往就會不誠實。這樣,人們最終必定會輕視他的工作,從而輕視他的人品。粗劣的工作,就會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做著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還會使人喪失做事的才能。所以,粗劣的工作,實在是摧毀理想、墮落生活、阻礙前進的仇敵。
要獲得成功的惟一方法,就是在做事的時候,抱著追求盡善盡美的態度,把工作做到位。無論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尚佳”為滿意,或是做到半途便停止,那他絕不會成功。
張瑞敏領導的海爾如今已是企業界巨擘。但當初的海爾經營管理可是一塌糊涂,海爾制定出的第一條制度是“不許隨地大小便”,可見海爾昔日情形。1985年,海爾著手內部管理,為此編寫了10萬字的《質量保證手冊》,制定了121項管理標準,49項工作標準,1008個技術標準。張瑞敏著手整理企業內部,而且愿意花大力氣、花大價錢,小事當作大事做,一切工作都力爭做到位。這樣一來,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有一位經理說過:“做過我下屬的人,大多數都覺得我要求甚嚴,因為我有兩個要求是必須做到的。第一,接了手的事必須按時、按標準完成,不能完成,做任何解釋我都不聽;第二,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檢查認定完全沒有錯誤再上報,不要等我檢查出了破綻或漏洞再辯解。
馬克曾是美國阿穆爾肥料廠的一名速記員。盡管他的上司和同事均養成了偷懶的惡習,馬克仍保持認真做事的良好習慣,重視每一項工作。
一天,上司讓馬克替自己編一本阿穆爾先生前往歐洲用的密碼電報書。馬克不像同事那樣,隨意地編幾張紙完事,而是編成一本小巧的書,用電腦很清楚地打出來,然后又仔細裝訂好。做好之后,上司便交給阿穆爾先生。
“這大概不是你做的。”阿穆爾先生問。
“呃……不……是……”上司顫栗地回答。阿穆爾先生沉默了許久。
過了幾天之后,馬克代替了以前上司的職位。
員工的工作做不好,會影響企業運行的效率,最后影響企業的效益。管理者正是基于上述心理,希望下屬能把工作做得盡量完美,使他不至于浪費時間去處理瑣碎小事。工作做不到位的下屬是最令上司不滿的,這樣的人的職業生涯恐怕不會太樂觀。
因此,把工作做到位,應該成為每一個合格員工的座右銘。
*只要結果,不要借口
一個員工與其為自己的失職找尋理由,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的失職,領導者會因為你能勇于承擔責任而不責難你;相反,敷衍塞責,推諉責任,找借口為自己開脫,反而會讓別人覺得你缺乏責任感。
很多員工在工作出問題后,第一個拿出來的理由往往是:我并不十分清楚我的責任,所以才沒有做好。
因為不清楚,所以才沒有做好,看起來很順理成章。其實在這個理由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為什么不清楚自己的責任?是別人沒有說清楚呢?還是自己沒有領會清楚?如果你對自己的責任邊界還沒有清楚的認識,那么你在做什么你自己清楚嗎?別告訴別人你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這種追問歸根結底就是個人缺乏責任感,根本就是自己沒想弄清楚自己的責任,或者即使清楚也不想承擔責任,才找到這樣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其實比較孱弱無力,經不起推敲,但是很多人都會拿這個理由作為自己推卸責任的擋箭牌,遺憾的是,它根本不能為你擋住什么。
一個員工與其為自己的失職找尋理由,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的失職,領導者會因為你能勇于承擔責任而不責難你;相反,敷衍塞責,推諉責任,找借口為自己開脫,不但不會得到別人理解,反而會“雪上加霜”,讓別人覺得你不但缺乏責任感,而且還不愿意承擔責任。
員工常用的第二個借口是:肯定是其他環節出了問題,所以我這兒才有問題。
一個棒球少年在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的時候,在漏接了三個高飛球之后,男孩甩掉手套走進球員休息區,說:“在這爛球場沒有人能接得住球的。”出現問題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把問題歸罪于外界或者他人。強調如果別的環節沒有問題,自己肯定不會有問題,借機把問題引到其他人身上,用以減輕自己對責任的承擔。這是大多數處于中層領導者位置上的一些員工經常使用的理由。
作為各部門的經理,只有有效地協調和溝通才可以避免責任真空。但往往會有責任真空出現在各部門之間,這也成為出現了問題之后,各部門能夠推諉責任的借口。
比如經營部出現了問題,經營部的經理為了避免本部門承擔過多的責任,而認為是業務部或者是生產部也有問題,一個部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會引出很多連帶的責任,進而會認為整個公司在某些方面都存在問題,把責任大而化之,這樣會造成責任的承擔人增加,相應地會減少單個人所承擔的責任,即使承擔責任也不會很重,因為還有其他人需要和你一起承擔責任。
這的確不失為一個推諉責任的好理由,不過最高層級的管理者自會看得分明。如果憑著這個理由有可能僥幸逃脫一次,那么這個借口只能用這一次。不過使用這個理由的代價就是你很難再和其他的中層領導者更加協調地合作,因為沒有人愿意和一個不愿承擔責任的人合作。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傷害了團隊里的其他成員,進而會傷害了整個團隊的和諧和統一,以及整個團隊的戰斗力。
使用這個理由的確要付出代價,而且這個代價是個人不能承擔得了的。一個團隊里只有領導者敢于承擔責任,整個團隊才會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團隊,這也是整個團隊團結統一的基礎。相反,出現問題沒有人敢承擔或者愿意承擔,那么這個團隊已經不具備任何戰斗力了,等著對手來把它打垮吧。
很多基層員工則常用這樣的理由:誰有權力誰負責,我只是一個兵。
的確是,“我只是一個兵,領導指哪我打哪兒,打錯了也不能怨我呀。”這個理由看起來的確很有說服力。做為一個兵,有義務忠誠于自己的團隊,并對團隊負有責任,這是一個兵的責任。比如,你有責任忠誠地執行統帥下達的命令,但是在命令正式執行之前,你已經意識到這個決定有缺陷或者不適合執行,你就有責任把你的真實想法反映給你的統帥,無論你的統帥是否接受你的建議。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這個決定的確存在問題,可是你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和一旦決策失誤你并沒有承擔責任的義務,而就此不去提出你的真實想法,最終可能導致執行的失敗。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你是一個兵,你的確沒有什么權力,但你的工作就是為整個組織或者團隊承擔的責任。保拉·馬丁說:“只要屬于你的工作范圍,你就必須負責。”你沒有做好你自己的工作或者沒有完成任務,沒有人會為你承擔責任。
需要提到的是,你的領導也要因為你而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沒有使自己的兵為整個組織承擔起一個兵的責任。其實,作為一個士兵可能的確不需要負什么實質上的責任,但是對于整個團隊而言,團隊的失敗,每一個成員的利益都要受到損害,無論是統帥還是士兵。組織整體的責任屬于每一個人,作為士兵,又怎能不對整個團隊負有責任呢?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兵,你的理由只具有表面的合理性,就深層次來講,它不能夠成立。
員工還愛說:如果……,我就不會出現問題了。
把出現的問題歸咎于某種假設,在很多領導者看來,這是比較無力的一個理由。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這個人有良好的愿望和意圖,但是由于對整個行為的分析不夠充分,導致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
一些人不去考慮怎樣對待已經出現的問題,而只是強調,“如果……,我就不會出現問題了。”假設不能代表現實,無論是懊悔也好,還是逃避責任也罷,這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其實,假設每個環節都十分完美,假設所有的人都完成得很出色,那還要我們努力去做嗎?與其在這里挖空心思想各種理由來推卸責任,還不如想一想怎么做能夠真正承擔起責任,把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還有人說:我不是故意的。
這是一個很無辜的解釋。“我也不想出錯,我也不是故意的。您能不能原諒我?”當你的員工這樣小心翼翼地問你的時候,或許你可能就原諒他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不是故意出錯,就說明可能是不小心、不留神、馬虎才出錯的,一個對待工作不小心、不留神、馬虎、大大咧咧的員工,又怎么能夠把工作完成得圓滿出色呢?
如果一個煉鋼工人不小心煉出了一批劣質鋼材,一家建筑公司準備用這批鋼材用作建筑材料,他的一個不小心可能就關乎很多人的生命。一句“我不是故意的”這樣的解釋,能推卸掉他應該承擔的責任嗎?
如果一個護士不小心抱錯了一個嬰孩,她的一個不小心,就會導致兩個家庭的悲劇,而一句“我不是故意的”的解釋,能推脫了責任嗎?能夠挽回這出悲劇嗎?她又能承擔起這份責任嗎?
如果一個公司的財務人員,在匯款時不小心寫錯了一個賬號,他的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使公司蒙受巨大的損失。一句“我不是故意的”的解釋,能推卸掉責任嗎?
其實,這些事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一個人能保持高度的責任感,有一顆強烈的責任心,這些問題還會出現嗎?
“我不是故意的”這個理由的確很讓人憐憫,也會給人一種無辜感,但是無論怎么樣,該承擔的責任一點都不會少,想推卸責任也推卸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