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文學道路:《人民鐵道》報“汽笛”文學編年史
- 王京生
- 1311字
- 2020-06-23 15:19:03
1985年 在思想啟蒙的年代里
1.“星期漫筆”是思想的建樹
1985年3月24日第278期《汽笛》刊發(fā)了朱海燕的詩歌《我是超齡的大學生》。“我感到驕傲/只有在我們的共和國/才有這樣的大學。”朱海燕在這首反思與前行的詩歌里寫道:“祖國為一代超齡者/進行著一次歷史性補課。”“相信我吧/有春華必有秋實。”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思想啟蒙的年代里,一批共和國的同齡人進行著對歷史和現(xiàn)代化的反思。
1985年5月5日第283期《汽笛》發(fā)表了楊德國的小說《哦,乳白色的太陽帽》。特寫性地描寫鐵路工人“無窮盡的創(chuàng)造力”。
“星期漫筆”是《汽笛》一個雜文性質隨筆的欄目。1985年5月19日的《汽笛》“星期漫筆”發(fā)表了雷風行的漫筆《話說閻錫山管鐵路》。以“閻錫山辦鐵路——各管一段”這句老話來漫筆鐵路建設的歷史掌故和目前展望。1944年出生的鐵路作家雷風行后來擔任人民鐵道報社文藝部主任、副總編,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他與才鐵軍合作的長篇報告文學《神州大動脈》獲全國第六屆鐵路文學獎。80年代“星期漫筆”活躍的有建樹的雜文作者有后來擔任本報總編輯的岳鳳先和本報的雷風行、才鐵軍等。
2.《政治指導員軼事》中的“新人”形象
康平的小說《紅包放下以后》在第289期《汽笛》發(fā)表。康平原名李康平,時任安康鐵路分局宣傳干事,這是他首次在《汽笛》副刊發(fā)表文學作品。第290期《汽笛》又刊登了他的《政治指導員軼聞》。
1985年12月1日的《汽笛》頭條發(fā)表了王慧芹評論李康平《政治指導員軼聞》的文學評論《認識和表現(xiàn)——談小說〈政治指導員軼聞〉》。李康平的小說被當年10月號的《小說選刊》選登,“這篇小說顯示了作者思想的敏銳”。王慧芹認為李康平的這篇小說刻畫了政治指導員秦新這樣一個“新人”形象,小說構思奇妙,讓人物有血有肉地“站在我們面前”。
1932年出生的王慧芹是比較知名的鐵路作家,筆名智甫。早年是石家莊鐵路機務段司爐、司機和值班員,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部隊火車司機、文化教員。1954年開始發(fā)表小說。他先后擔任《京鐵工人》報記者、編輯,《人民鐵道》報編輯。后為鐵道部政治部宣傳部處長、中國鐵路文聯(lián)秘書長。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是80年代比較活躍的工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說集《駿馬飛馳》《道是無情卻有情》、散文集《綠色的懷念》等。
“近正午的時候,巡道工陳林已經走到梨樹灣的地段了。”第297期《汽笛》譚征夫的小說《梨樹灣軼事》通過描寫城里人巡道工陳林和農村妹子梨妹的愛情糾葛和緣分錯失,深度刻畫了小說主人公對愛情的向往,同時也深入探討了當時鐵路和農村婚姻的區(qū)別,有強烈的生活氣息。譚征夫是貴陽南車輛段的工人文學作者。這篇起點很高的小說《梨樹灣軼事》是他第一次在《汽笛》文學副刊浮出海面。
南昌鐵路局的青年詩人劉青林的詩歌《黃昏,我們開始聚集》在1985年11月17日的《汽笛》刊發(fā)。“關于托爾斯泰,黑格爾,但丁/關于勾股定律,歐姆定律/也有關于貝多芬、聶耳和圓舞曲/啊,相聚了,多少顆充滿著熱誠的心。”“我們像繁星,黎明時散諸四方/黃昏,我們開始聚集。”這首詩歌有著強烈的80年代的詩風,青春派開始聚集青年工人們詩歌的力量,正是這樣,在80年代,一批優(yōu)秀的來自鐵路一線的鐵路工人、火車司機,以火車頭般威猛的前進力度,更新著新時期的詩歌語言,一代新的鐵路詩歌流派開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