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幾歲必須要知道的1000個心理學常識(圖解案例版)
- 匯智書源
- 1324字
- 2020-06-28 16:55:08
六、你給自己的社會角色定好位了嗎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說:“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員,他們各有自己的入口與出口,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钡拇_,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每一個角色都賦予了我們特定的責任和內涵。我們需要做得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該做的事情。
于華今年23歲,畢業后來到一家生產五金器材的工廠工作。帶他的師傅經驗豐富,專業技能過硬,多次被評為廠里的先進模范工人,但于華總覺得師傅沒什么了不起的——小學畢業文化,沒受過什么高等教育,只不過十幾歲就當工人,經驗豐富罷了。
有一天,于華調試了幾臺機器,便到了下班的時間。后來另一個車間有個機器需要調試,工人找到了他,他拒絕了,理由是他的工作已經完成了,說完他就快速地溜回了宿舍。后來,工人只好找他的師傅去調試機器。
第二天,師傅說到此事,本想教育他做事要主動,改掉在學校時那種被動式的學習方式。他卻對師傅說:“你為什么不讓其他人去調試啊,你都一把年紀了。”師傅立刻變了臉色,嚴厲地對他說:“如果自己都不干,還有什么資格讓別人來干?你要是一直抱這種態度工作,就等著卷鋪蓋回家吧!”
于華一直覺得自己是受到學校和家長寵愛的優秀生,怎么容得了師傅這樣數落,于是,他與師傅吵了起來,最后居然還撂挑子不干了。
心理解讀
在心理學和社會學中產生了“社會角色”這一概念。社會角色是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它是對特定地位的個體行為的期待,是社會群體得以形成的基礎。
并不是每個人、任何時候都能清楚并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人們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常常會產生矛盾、障礙,甚至遭遇失敗,這就是角色失調。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角色認識不清,必然對他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心理學上將角色失調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很多年輕人,由于缺乏對社會的認知,缺乏對自身角色的認識,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生角色的內涵,不能順利地進行角色轉換。在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中,年輕人應該意識到,是時候將自己的學生角色轉變成職業人的角色了。過去以學習為主,現在以工作為主。
心理自愈
增強自己的角色意識,首先需要認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反差,其次要培養以下首先需要認識到現實與理想的反差,其次要培養以下3個方面的能力:
1.培養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工作后,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務都要靠自理。所謂的“啃老族”們其實就是一些遇到了社會角色障礙的人。他們到了自立的年齡卻一直“立”不起來,稍微遇到困難就依靠父母和家人來解決。這不僅不利于自身的成長,更會影響人生的成功。
2.培養自己的忍耐能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難的能力。社會要求我們具有忍耐能力,在關鍵的時刻,能屈能伸。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就是“能伸不能屈”。只希望社會適應自己,而不懂得自己主動去適應社會。

而那些忍耐能力強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能靜下心,專注地做他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不會受外界的干擾。
3.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社會與校園相比,人際關系的復雜程度是重要的區別之一。年輕人都有著較強的個性和極強的自尊心,如果不善于與人交往,不會與人溝通,難免將自己封閉起來,以致帶來諸多煩惱與痛苦。年輕人如果不想處處碰壁,就必須要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際禮儀和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