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貉

  • 中國通史
  • 呂思勉
  • 1224字
  • 2014-01-15 17:17:08

東北方之族,鮮卑而外,還有一個貉。貉這一族,也有說他是東夷的,《說文》羊部:東方貉。《鄭志》答趙商問。“九貉,即九夷。”(《正義》引)也有說他是北狄的,《說文》豸部:“貉,北方豸種”,《孟子·告子篇》趙注:“貉在北方。”到底哪一說可靠呢?我說都不差的;貉是始居北方,后來遷徙到東北方的。《詩·韓奕》:“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鄭箋》說:韓王韓城,所撫柔的,是“王畿北面之國”,又說“其后追也。貊也,為獫狁所逼,稍稍東遷”。這十五個字,便是貉族遷徙的歷史。

何以知道鄭說之確呢?《后漢書·夫余傳》:“本穢地。”《三國志》:“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其印文言穢王之印。國有故城名穢城。蓋本滅貉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謂亡人,抑有似也。”這幾句話,便是《韓奕》鄭箋的注腳。“耆老自說古之亡人”,就是貉族人自記其“為獫狁所逼稍稍東遷”的歷史。不過《后漢書》說“本穢地”,《三國志》說“本穢貉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卻是錯誤的。夫余就是穢貉,所以漢朝賞他的印文,還說是穢王之印,儻使夫余另是一個種族,而占據穢貉之地,那印文如何能說穢王之印呢?后漢一朝,和夫余往來極密,決不會弄錯的。況且果使如此,是夫余征服穢貉,是戰勝攻取了,如何說是亡人呢?貉是種族的本名,穢是水名,貉族的一支,處穢水流域的,謂之穢貉,后來亦單稱他為穢。又假用穢字。《水經注》:“清漳逕章武故城西,故穢邑也,枝瀆出焉,謂之穢水。”漢章武縣,包括如今直隸大城、滄兩縣之境。這穢水,似乎就是穢貉所居的。但是他一個分部不是他的全族。何以知道呢?因為《孟子》說:“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章武決不是不生五谷的地方。可見得這一族的大部分,一定還在如今的長城之北。《后漢書》、《三國志》的四裔傳,是同本《魏略》,所以錯便同錯。《韓奕》的鄭箋,一看很不近情理,所以疑心他的人很多。然而“追也,貊也,為獫狁所逼,稍稍東遷”。實在是一段種族遷徙重要的歷史。惟鄭君讀書極博,然后能知之。王肅不知此義,于是解溥彼韓城的韓城為涿郡方城縣的寒號城(《水經·圣水注》)。燕師所完的燕為北燕國(《釋文》),以便將韓侯牽率到東北方去以就貉。巧則巧矣;而不知正不必如此之心勞而日拙也。王符《潛夫論》說:“周宣王時有韓侯,其國近燕。”也就是王肅一派的話。《山海經》根據這一派話,再加之以造作,便說:“貉國在漢水東北,地近于燕,滅之。”更可發一大噱。所謂漢水,想必是朝鮮的漢江了。他只曉得朝鮮和燕國接界,朝鮮的南邊,又有一條漢江;臆想貉國既近于燕,必定也近朝鮮;既近朝鮮,一定也近漢江;就臆造出這十三個字來。殊不知道漢江是漢武帝滅朝鮮后把其地分置四郡的南界,因為這條江是漢朝的南界,所以有漢江之名(據朝鮮金澤榮《韓國小史》,這部書,南通縣有刻本)。當北燕未亡之時,這條水,尚未名為漢江也。這一派偽書的不可信如此。

貉族在古代和漢族沒甚交涉;然而這一族人,東北走而為夫余,其后為句麗、百濟,和中國的關系,卻很深的,所以著其緣起如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胶州市| 青河县| 大同县| 巨鹿县| 白沙| 登封市| 瓦房店市| 东山县| 长兴县| 平顺县| 翁源县| 奉贤区| 贵定县| 河间市| 天门市| 西乌珠穆沁旗| 鄂伦春自治旗| 纳雍县| 怀远县| 永靖县| 荥阳市| 五台县| 林周县| 元氏县| 延寿县| 镇雄县| 吉隆县| 达尔| 凌源市| 含山县| 内乡县| 桃江县| 龙州县| 防城港市| 京山县| 罗山县| 呼图壁县| 石柱| 泸州市|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