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止之境:中國平安成長之路
- 秦朔 陳天翔
- 2990字
- 2020-05-29 14:23:05
出發之地
位于深圳南頭半島東南部的蛇口,現在屬于南山區。它東臨深圳灣,西依珠江口,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占地10.85平方公里。改革開放前,這里是一片海灘和荒山,路面坑坑洼洼,不要說沒有一個干凈的公共廁所,就連干凈的洗臉水都不能正常供給。
時代大潮造就了新蛇口。1978年6月,受交通部委派,交通部外事局負責人袁庚赴香港調查。10月9日,交通部黨組向黨中央呈報了袁庚起草的報告,提出充分利用交通部所屬的香港招商局的優勢,“立足港澳、背靠內地、面向海外、多種經營、買賣結合、工商結合”,“走出門去搞調查、做買賣”。三天后,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了這一請示。袁庚也被任命為香港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全面主持招商局的工作。
1979年1月31日,交通部負責人彭德清和袁庚向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谷牧做了招商局在蛇口建立外向型工業區的匯報,這一天成為招商局蛇口工業區的生日,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打開國門、對外開放的工業區。
機會來了!1979年7月2日,在“改革開放第一炮”震耳欲聾的開山炮聲中,蛇口工業區破土動工。
招商局是民族工商業的先驅,1872年在“以商務立富強之基”的洋務運動中成立。這年12月26日,清廷批準了直隸總督李鴻章在三天前呈上的《試辦招商輪船折》的奏折,同意“設局招商,試辦輪船”,創設輪船招商局,執行“分運漕糧,兼攬客貨”的經營方針,依照官督商辦的管理體制,開展輪運業務活動。
招商局創立時在上海報紙上刊登啟事,說明設局宗旨。“潮流如斯,勢難阻遏,中國惟有急起直追”,李鴻章提出,創辦招商局“乃借紓商民之困,而作自強之氣”,“冀為中土開風氣”,“謀深慮遠,實為經國宏謀……(國家)轉貧為富、轉弱為強之機,盡在此舉”。
在招商局身上,家國情懷與生俱來。如同清政府駐歐洲四國公使薛福成所說的,“國運即商運”,“公司不舉,則工商之業無一能振;工商之業不振,則中國終不可以富,不可以強”。
招商局創立百年之后,袁庚在蛇口創造了它的第二次輝煌。袁庚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勇闖禁區,全面改革,締造了一個激情燃燒的“改革試管”。
時勢造英雄。袁庚曾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說:“蛇口工業區2.14平方公里,相對于全國960萬平方公里來說,不過九牛一毛。若改革成功,對全國來說很有意義,但若是失敗,也無傷大局。試驗遇到挫折也無關宗旨,中央放心讓我們探索,先行一步,我們也比較有膽量去進行各種富有挑戰性的試驗。”
從洋務運動到改革開放,招商局始終肩負富強自立、民族復興的重任,既謀“商情”更籌“國計”,為中國經濟的現代化矢志前行。這一基因也傳承到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一批生于蛇口、脫胎于招商局工業區的企業身上。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被刷在大街小巷的口號,源于袁庚本人。其實袁庚寫的一共有六句,其余四句為“顧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考慮到社會接受程度,這四句沒有宣傳,只保留了開頭兩句。這兩句能夠傳開,也有一段特別的插曲。
1984年1月下旬,袁庚接到通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將視察蛇口。幾天后確認,鄧小平抵達深圳的時間為1月26日。
曾任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副總經理、后曾長期擔任中國平安監事會主席的顧立基是鄧小平視察蛇口時的親歷者。他祖籍浙江,在上海出生長大,1982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到蛇口工作,1984年時任蛇口工業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他回憶,袁庚給他的任務就是緊緊跟著小平同志,“他說了什么話都要一字不漏地記下來”。顧立基的筆記,后來經人謄寫保存在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里。
作為工業區一級的領導,袁庚并不知道首長的車隊路線。他讓人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連夜趕工做出來,豎在從深圳到蛇口的必經之路上。牌子又高又大,十分醒目。
袁庚后來說,這個口號不是他的發明,而是在香港受到的啟發。他到香港招商局主持工作后,找銀行貸款買樓,看中了港島干諾道上一棟24層的大廈,以6180萬港元成交。買賣談成后,袁庚邀請對方一起吃午飯,對方不肯去酒樓,只簡單吃了幾碗河粉、面條,同時要袁庚下午2點一定準時到律師樓辦相關手續,交付2000萬港元訂金。當時香港已經實行了雙休日制度,周五下午3點各大銀行停止營業,如果不在此前把支票交到自家賬上,會損失三天的活期利息,將近3萬港元。
袁庚深受觸動,多次提及這堂“香港第一課”。“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香港人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真正把時間當作了金錢。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我們提出這個口號,酒是舊的,但瓶是新的,目的就是鼓勵人們爭分奪秒創造效益。”
在向鄧小平匯報工作時,袁庚又提到了這句口號。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在旁邊提示說:“就是我們進來的路上看到的。”鄧小平說了一句:“對!”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幾天后,在廣州,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
1984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游行隊伍中,“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赫然在目。
1984年初在廣東、福建的視察,讓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政策效應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他回到北京后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必須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的政策窗口。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
1984年3月26日到4月6日,中共中央召開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回首往事,顧立基說:“國家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袁庚是有功勞的,通過蛇口的實踐和小平同志的視察,很多人對經濟特區的質疑被打破了。”
蛇口按照國際慣例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最早更新了價值觀念、時間觀念、人才觀念,最早建立了全新的勞動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住房制度、社會保險制、工程招標制及企業股份制。這片體制改革的沃土,也是中國第一批現代公司的搖籃——蛇口是萬科創立后的第一站,華為誕生在蛇口的一個三室一廳里,平安保險和招商銀行更是孕育在蛇口工業區的母體中。在袁庚主持蛇口工業區工作的最后幾年,他還力排眾議,讓平安保險和招商銀行深化股份化改革,進一步跳出傳統體制,為它們走向全國奠定了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涌現出了一批市場化、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和以人為本的優秀公司。來自深圳的平安、華為、萬科、騰訊、中集等,其精神血脈都有同一個原點,那就是蛇口。蛇口賦予了它們一些共同的特質:
財富不聚斂于個人,不是私人企業,也不是產權不明晰的傳統國企,而是率先探索建立現代治理結構的新興股份制公司;
企業文化都有明顯的移民特征和開放特征;
起于蛇口,但放眼全國乃至全球,敢于和世界最佳標桿對照,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憂患意識;
公司創始人充滿企業家精神,對創辦一家基業長青的大公司的興趣遠勝過積累個人財富的欲望;
追求卓越,矢志創新,超越自我,永不滿足;
注重可持續發展,注重專業化經營,注重承擔社會責任,走光明正大的正道。
這些打著蛇口烙印的公司的成功,既有企業家精神的作用,也拜蛇口的新理念、新機制、新文化所賜。
2016年1月31日凌晨,袁庚在蛇口去世,享年99歲。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這一天,恰好是蛇口工業區成立37周年的紀念日。
斯人已去,精神長存。原《蛇口通訊報》總編輯韓耀根說,“蛇口精神”遠非一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么簡單,真正的“蛇口精神”是“敢想、敢言、敢試、敢闖、敢為天下先”的“五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