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記載:韋后淫蕩成性,除武三思外在韋后宮中還養著三個美男子。一個是楊均,原是一個廚子,韋后見他少年英俊,便把他調入宮中,侍候自己。楊均還得了官銜;另一個是馬秦客,是御醫,一次偶然進宮替韋后治療感冒,只因他眉目長得清秀,從此以后,韋后有病沒病常把他傳進宮來伺侍;再一個是葉靜,原是馬販子出身,善玩馬技,一年元宵節他在燈會上表演馬技,被韋后看中。這三個人都做了韋后的幕賓,追隨著韋后,不離左右,忠心耿耿。中宗對這一切裝作不見,真的做到了“不相禁止”,只是他雖然樂于承受,卻怕別人知道,別人知道也不要緊,只是不能說出來,否則便會立遭殺身之禍。
武三思早有推翻中宗的心思,時時慫恿韋后效仿武后,自立為女皇。還有一個上官婉兒。14歲起跟隨武則天,久參國政,官居丞相,勢力很大,韋后在謀權上緊緊把她拉在自己身邊。她們互相利用,在中宗身邊,漸漸結成了一個以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為核心的弄權集團,整個軍國大權也就幾乎落到了她們手中。這個集團首先暗殺了起兵擁立中宗的張柬之、桓彥范等五位大臣。中宗復位后,立兒子李重俊為太子。韋后因為重俊不是自己所生,對他很不滿意。安樂公主又多次向中宗請求廢掉太子重俊,立自己為皇太女。太子重俊不堪韋后的排斥和打擊,更不愿坐待廢黜,便鋌而走險,帶領羽林軍三百騎,把武三思殺死在家中,羽林軍知道接奉的是假圣旨,轉過頭來殺了重俊。這以后,韋后更加變本加厲地攬權作亂,外有她哥哥韋溫及宗楚客分掌大權。富內有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外,還有韋后的妹妹鄴國夫人及上官婉兒的母親沛國夫人等人,共同勾結成為一個營私受賄、買官賣官、獨行亂政、為非作歹的腐朽勢力集團。
權力的欲望使母女兩人喪失了人性。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初二,為了實現各自的愿望,韋皇后、安樂公主與馬秦客、楊均經過一番密謀,由楊均做餅,馬秦客在餅中下毒,韋后母女親手將餅給李顯吃下。就這樣,一生懦弱無能的唐中宗李顯,死在了愛妻愛女的手中,終年55歲,廟號中宗。
韋后本想立中宗的兒子李重茂做太子,然后自己像原來的武則天一樣逐漸向女皇過渡。但還沒等她的計劃實施,李旦的兒子臨淄王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就搶先發動禁軍攻人宮城,殺死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至此,韋氏的女皇夢也徹底破滅。
李鳳娘:心狠手辣,獨霸后宮
宋光宗趙悖的皇后李氏,是一個飛揚跋扈、工于心計的女人。一個既悍且妒的女人,最后也母儀天下當了皇后,并長期左右著光宗這個懦弱愚昧的皇帝,不斷離間他和父親孝宗的關系,還不停地影響他和大臣的關系。可以說,她的愚蠢和淺見,也為南宋后期權臣史彌遠的專政鋪平。從而把南宋這個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正式引向不歸路。
神相為
李鳳娘出生于河南安陽,是慶遠節度使李道之女。李鳳娘出生時,李道的部隊Ⅱ:駐扎在廣西宜山。南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年)十月十三日清晨天剛破曉,李道的老婆在軍營產下一個女嬰。李道聞訊趕來,在營前看見一只黑鳳安閑地棲息在一塊大石頭上,見到有人來也不驚慌,等李道走得很近了,才從容地振翅飛走。李道見狀十分驚訝,到了營中見到自己剛出生的女兒,心意一動,遂取名鳳娘。
宋高宗在位時,有一位相士名叫皇甫坦,他治好了韋太后的眼疾,因而獲得高宗的信任。有一次,皇甫坦來到了慶遠節度使李道家中,李道知道皇甫坦是個著名的相士,于是請皇甫坦為他的三名女兒相面。及至風娘行禮時,皇甫坦顯出驚恐之狀,不敢受拜,告訴李道說:“此女相貌不凡,將貴為天下之母。”李道只當他是信口開河,不以為意。皇甫坦云游京師,在高宗面前極力吹噓鳳娘,說她端莊賢淑,可以母儀天下。高宗深信不疑,即聘鳳娘為恭王趙悖之妃。
說來湊巧,淳熙十四年(1187年),81歲的退位皇帝高宗趙構撒手塵寰。孝宗雖非親子,但叔侄一向情篤,因而十分悲慟,不免心灰意懶,無意朝政,也想效法高宗,禪位給太子悖。只是大臣苦諫,他又孝服在身,不好馬上行禪讓之禮,只得作罷。好不容易捱過了兩年,63歲的孝宗皇帝自覺心神交瘁,體力不支,而守喪也已滿期,便不顧丞相周必大、留正等人的勸阻,在紫宸殿舉行了受禪大禮,由當時已為太子的趙悖承繼大統。老皇帝被尊為壽圣皇帝,退居重華官,孝宗皇后謝氏為壽成皇后,高宗皇后吳氏為壽圣皇太后,并大赦天下,冊立鳳娘為皇后。鳳娘見皇甫坦的話已經應驗,自己真的成了皇后,不由高興得心花怒放。
挑撥離間,父子失和
李鳳娘雖然艷若桃李,但卻生性悍妒。為太子妃時,就曾多次在太后、皇后宮中撥弄是非,訴說太子親信的過錯。高宗知道后很不高興,對吳太后說:“太子之妃本是將種,不堪母儀天下,我被皇甫坦的花言巧語所誤了。”孝宗也屢屢訓教她:
“應當像皇太后那樣雍容大度,寬以待人,不然便廢掉你。”孝宗的勸誡并沒有起到震懾的作用,反而在李鳳娘心中種下了怨恨的種子。
淳熙末年,孝宗召集大臣,表示自己欲行內禪之舉,大臣們都交口贊同,唯獨黃洽不發一語。孝宗問他:“卿意如何?”黃洽回奏道:“太子可負大任,但李氏不足以母儀天下,望陛下三思。”盡管孝宗對太子妃有所不滿,但如此直言不諱,卻令孝宗難以接受,畢竟李氏是自己的兒媳。黃洽接著奏道:“陛下問臣,臣不得不言。他日陛下想起臣的這番話,再想見臣恐怕是難有機會了。”退朝后,黃洽即請求辭職。此時,孝宗以為李氏雖刁蠻嬌橫,還不至于禍亂朝政,凌駕于皇帝之上,但事實卻不幸被黃洽言中。
光宗即位以后,看到宦官為非作歹,干預朝政,便想尋機誅殺,以肅朝綱。但他生性優柔寡斷,遲遲未能下手。宦官得到消息,大為疑懼,合謀離間三官(即高宗皇后吳太后、孝宗、光宗),并退請李后庇護,李后欣然答應。以后每逢光宗對宦官有所舉動,李后便從中作梗,光宗郁郁寡歡,漸成心疾。壽皇(即孝宗)聽說兒子有病,焦慮不已。一面讓御醫細心調治,一面遣騎四出,求購良藥,打算等光宗來重華宮朝見時授給他。宦官知道了這事,就在李后面前挑撥說:“奴婢們聽說太上皇購得藥劑,專等皇上過宮朝拜時讓他服用,萬一出了意外,豈不危及大宋江山!”李后派人察,果然屬實,便極力阻止光宗到重華官去省親。光宗原本沒有重病,調治了幾日,也就痊愈了。李后特地擺酒設宴,酒過三巡,李后突然說道:
“擴兒已經成人,陛下既封他為嘉王,何不索性冊立為太子?擴兒頗有才干,定能助陛下一臂之力。”光宗答道:“皇后所見極是,我也有此意,待稟過父皇,再行冊立吧。”李后聽說要壽皇批準,心里好生不快,忿然厲色地說:“陛下貴為天子,難道作不得主?何況冊立太子,乃祖宗常例,何須稟告壽皇?”光宗道:“太子重為國本,非比尋常之事。有道是父在子不能專,豈能不稟告壽皇,擅作主張?”李后無話可說,便悻悻而去。光宗自與李后成婚以來,事事讓李后三分。久而久之,不管李后出了什么主意,就趕忙言聽計從,從來不敢違拗。只是立儲關系重大,光宗不敢自專,才沒有答應。
隔了一日,李后并沒有通知光宗,競一個人跑到重華富來。壽皇問她:“皇上不是痊愈了嗎?怎么沒有同來?”李后嘆口氣說:“真是天有不測風云,本來已經好了,今天又偶染風寒,故爾臣妾一人前來見駕。”壽皇說:“正在壯年,便如此虛弱,將來又該如何呢?”李后趁機說:“臣妾也為此憂心忡忡,皇上既然多病,不如冊立嘉王擴為太子,也好作為皇上的輔弼,不知父皇意下如何?”壽皇沉吟了片刻道:“皇上受禪剛剛一年,就要冊立太子,未免過于匆忙,何況嗣君事關社稷,還須從長計議,豈可草草從事?”
李后受了申斥,勃然變色說:“臣妾系六禮所聘,擴兒是妾親生,冊為太子,名正言順,有何不可?”原來孝宗既非高宗親子,謝氏也是由貴妃晉升為皇后,李后如此唐突,無異于指著和尚罵禿驢。于是壽皇大怒,拂衣而起。李后也怒氣沖沖地登輦回官去了。
惡人先告狀。李后回到宮中,立即攜嘉王趙擴向光宗哭訴說:“壽皇將要廢逐臣妾,另立中官,陛下可知道嗎?”光宗如墮五里霧中,茫然看著李后說:“你這話是從何說起呢?”李后便添枝加葉地把朝見壽皇的情況敘述了一遍,說完竟抽抽噎噎地大哭起來。光宗不辨真假,竟然相信不疑,并安慰她說:“朕自即位以來,海內承平,沒有失德之舉。我既身為天子,難道保護不了自己的妻兒?”從此之后,光宗再也不去重華官了。
一天,光宗在宮內洗手,一位宮女捧著臉盆在旁邊侍候,只見她皮膚細膩,指若春蔥,不由得稱贊了一聲,當下李后也沒有說什么。隔了幾天,光宗正在便殿批閱奏疏,李后派人送來二個食盒。光宗以為是美饌佳肴,打開看時,卻是這位宮女血肉模糊的兩只斷手。光宗內心驚悸不已,憂懼成疾,多日不能痊愈。轉眼到了冬至,照例須由皇帝親祀宗廟。光宗不得已,帶病出宿齋官。李后競乘著這個空隙,將光宗所寵愛的黃貴妃殺死。那黃貴妃本是謝皇后宮中的侍女,溫柔賢淑,光宗為太子時,孝宗見他沒有別的侍姬,便將她賜給光宗。光宗對她非常寵愛,在即位之后,即封為貴妃。李后早想除掉情敵,但苦于無機可乘。這次趁光宗離開宮中,便將黃貴妃殺死,然后以暴死上奏光宗。祭禮這天,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如注,蠟燭全被吹滅。光宗無法行禮,只得作罷。光宗本在病中,回宮后又聽到黃貴妃暴亡的事,又遭了風雨襲擊,病情愈加沉重,他終日輾轉床褥,不能料理朝政。李后趁機把大權攬在手中,驕橫恣肆、擅作威福,朝野上下,人人怨忿。但李后我行我素,毫不收斂。
壽皇聞知光宗染疾,親自過宮探視。適值光宗睡眠未醒,壽皇告誡左右不要驚動他。直至光宗醒來,小黃門方才奏知。光宗矍然而起,下榻叩頭請罪。壽皇安慰數句,忽然想起李后不在宮中,詢問之下,才知她越俎代庖,忙著替光宗處理奏章。按照宋朝慣例,后妃不得干預朝政,李后竟然違反祖宗規矩,公然批閱奏疏。
壽皇大為惱火,便把她叫來,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李后雖然不敢強辯,但對壽皇已是恨得咬牙切齒了。
紹熙三年(1192年)三月,光宗病體稍好,開始聽政。宰相率百官懇請他到重華官朝拜壽皇。光宗推說久病初愈,不能前去。于是文武百官紛紛上疏,流淚苦諫。光宗無可奈何,才在紹熙四年間前往朝見壽皇一次。此后便一連半年沒有再去過重華官。直到十一月,丞相留正率百官至重華宮朝賀,兵部尚書羅點等上疏請光宗見壽皇,光宗競拂袖退朝。大臣彭龜年慷慨激昂地說:“壽皇當年侍奉高宗,極盡人子之道,陛下親眼目睹。何況壽皇只有陛下一人,聽說陛下有病,親自探視,圣上愛子拳拳之心,盡人皆知。如今陛下誤聽小人離間之言,長久不去省親,有虧于孝道,怎能慰天下之望?”宗室趙汝愚也反復進諫。光宗又同李后商議,方點頭答應。原來李后想歸謁家廟,怕群臣諫阻,才做個順水人情,答應光宗。壽皇卻以為李后幡然悔悟,非常高興,父子相聚,無話不談。直到天色將晚,光宗夫婦才返回宮中。接著,李后便歸謁家廟。在這以前,李后就把家廟修建得富麗巍峨,幾乎與太廟相差無幾,而護衛之士,竟然多于太廟。李后父、祖、曾祖三代都已封王,這次歸謁家廟,又有親屬26人、故舊172人各授宮職,甚至李家的門閣,盡管是雞鳴狗盜之徒,也都封了官。這種反常現象,在宋朝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交出大權,郁郁而終
紹熙五年(1194年),68歲的壽皇悒郁成疾,到了四月,疾勢越來越重。群臣請光宗過官問候,光宗卻與李后前往玉津園游玩去了。以后不管眾大臣怎樣上疏力諫,光宗始終不肯前往重華官探望重病的父親壽皇。萬不得已,只好派遣太子嘉王前去探病。盡管如此壽皇也感動不已。
六月初九日,壽皇病逝。群臣奏知光宗,光宗不肯過官。
到了十三日,壽皇大殮之日,光宗車駕仍未到來,群情洶洶不安,丞相留正等只好奏請吳太后主喪。吳太后是孝宗之母,見光宗不肯出面,只得代行祭奠之禮。
朝野上下,見此情景,以為政事要有大變故,亂作一團。有的藏匿金帛,有的不告而辭,有的攜眷歸鄉。
后趙汝愚等大臣同吳太后商議以皇帝有病之由推立太子繼位,是為寧宗皇帝。
李鳳娘自成為太上皇后,無法干預朝政,只好退居官掖,頤養天年去了。
當初皇甫坦一番故弄玄虛的話,讓李氏母儀天下,從此她對術士之言深信不疑。一旦她成了宮廷斗爭的失敗者,命運已經很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需要各種術士“指點迷津”,以解除苦難,得到“安靜”。她聽算命的說自己將有厄難,便在大內僻靜之處辟了一間靜室,獨自居住,道妝事佛,以求神靈保佑自己平安度過難關。然而,平日作惡多端的皇后并未因此而心安理得,反而受到了更大的精神折磨。慶元六年(1200年),李氏在精室中染病,卻沒有人來關心照顧。七月,這位昔日潑辣刁蠻而又工于心計的皇后孤寂地死去。李氏死后,富人到中官為其取禮服,管理鑰匙的人怨其平日兇狠,拒不開啟中宮殿門,結果禮服沒有取到,宮人們只得用席子包裹尸體,準備抬回中宮治喪。半路上忽然有人大喊:“瘋皇來啦!”
宮人們一向怕遇見瘋瘋癲癲的光宗,一聽到喊聲,便丟下尸體,急忙散去。過了很久,他們才知道不過是旁人故意喊叫,再回去尋找李氏尸體,尸體已在七月驕陽的曝曬下散發出陣陣剌鼻的惡臭。治喪時,官人們只得雜置鮑魚,燃起數十餅蓮香,以掩蓋難聞的氣味。一代驕后落得如此結局,也是其多行不義的結果。
綜觀宋代后妃,能夠影響朝政者并不少見,但如李鳳娘這樣完全控制丈夫、大肆封賞外戚、蓄意制造皇帝父子對立的皇后,在兩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她既無輔政之才,又無后妃之德,高宗僅憑術士的無稽之談就選中她為恭王妃,種下了日后的惡果;孝宗始而不聽黃洽之諫,廢后不成,失去了補救的機會;光宗生性懦弱,對于這位潑悍的皇后除了懼怕,根本不可能制約她的所作所為;只有當新君寧宗即位后,她才隨著丈夫光宗的失勢而失去了往日的淫威。李氏的一生與南宋初期前后四代帝王緊密聯系,從她的經歷中,不難發現南宋初年政局變化的諸多詭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