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4.0:構建生命型企業實戰指南
- 熊向清
- 3266字
- 2020-05-21 17:48:27
自序 破局與超越
局,指事物發展的局面、情形、形勢、形態。局,有大局和小局之分。事實上,整個宇宙、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特別大的局,其中又有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局;任何事物,乃至任何一個人、一個組織,都是一個局。局,本質是局內的因素與局外的因素彼此互動而形成的狀況和情形;而局所處的環境,也就是更大的那個局,始終處在發展和變化之中,這就要求處于其中的更小的局做出相應的改變和調整。否則,所謂的局的面貌和生命就難以維持。因此,這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局,實際上都處于變動不居、成住壞空的生滅轉換過程之中,物理學家將這些“局”稱為動態能量模型,整個宇宙是由無數個規模大小不同、能量級別不同的動態能量模型構成的。
人,作為一個生命系統,就是一個典型的動態能量模型,組織也是。一個生命系統就是一個能量系統。按照“熵”理論,一個系統的自然過程就是由于“熵增”導致系統從有序漸漸變得無序,最后走向“死寂”的過程,而有著高級意識的人類及人類組織肯定不甘于走向“死寂”,而是期望生命長青。為此,就必須用“熵減”對抗“熵增”,即用積極、有效、鮮活、有序的“正能量”,來對抗、消除、排解、削弱、覆蓋那些給生命系統帶來混亂、無序的“負能量”。因此,生命管理本質上是能量管理,或者說是“熵”管理,企業管理亦如是。企業管理中的每一個措施、行為,乃至言論、意念,要么是“正能量”,要么是“負能量”,要么帶來“熵減”,要么帶來“熵增”。前者表現為企業組織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知識、理念、制度、流程、方法、技術、行為能力的改良改進,健全完善,以至轉型升級,蛻變重生,進而與大局相諧,與時代合拍,使企業健康、良性發展;后者表現為因循守舊、僵化、封閉,帶來的問題和后果是組織環境和價值創造系統中越來越多的要素,乃至整個系統結構的陳舊、無序、老化,以及功能衰減、喪失,甚至系統的崩潰、消亡。
綜上所述,企業管理的真諦在于:通過管理措施的運用,使得企業組織作為一個能量模型或能量系統保持一種與時俱進的狀態和勢頭。與時俱進,時者,勢也。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這里的時務是大時務,是明大道,取大勢基礎上的經營管理的優術和作為。這就需要我們審時度勢,把握大局,同時要洞察客戶需求,并全心全意、不折不扣地以客戶價值創造為導向,在這種導向之下不失時機,甚至先聲奪人地從思想觀念、制度流程、組織架構、資源配置、產品研發等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并從戰略、策略、軟件、硬件等有形或無形的各個維度加以因應,做出應對,唯其如此,才能既抓住機遇,又應對挑戰,才能與時代共舞,與趨勢偕行。這樣的組織具有足夠的生命柔性,像水一般,總是能夠與大“勢”相呼應,與大“局”相契合。這樣的管理循道而行,相機而動,因時制宜,因勢制宜。擁抱變化是生命的信條,而唯一不變的是“道”與“初心”。
人生,就是不斷地給自己造“局”的過程:通過自己的言語、行為和心念,與這個世界的人、物、事等方方面面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形成一個聯系系統,實際上就是自己的生命空間。這個生命空間就是一個“局”,在這個局里面的各種關系,連接著各種各樣的資源,也就是各種各樣的因緣,它們會生成各種各樣的資源集合,因緣和合,也就生出我們人生現實中的一切。在這個特定的局里面,聯系是特定的,因而資源、因緣是特定的,因此能夠聚合與和合的因緣也是特定的,那么能發生什么、不發生什么也就是特定的了。所謂局限,就是說任何的“局”,都是有“限”的,有什么樣的“局”,就有什么樣的“限”,也就是時間和空間的限定、限制、邊界、非連續性。所以,我們才說:人都活在特定的模式里。換句話說:人都在自己的“局”里活著。“局”不變,人生不會變;而“局”一旦改變,人生由此改變。也就是說:人生若是想要呈現新的局面,新的氣象,就必須改變現實;要改變現實,就必須改變因緣,也就是要改變我們所能遇到的資源;要改變因緣,就必須改變聯系,也就是與我們發生聯系和互動的人和物以及相關的事;要改變聯系對象、聯系的多少、聯系的質量和聯系的結構,就必須改變我們用于與人進行互動、建立聯系的言語、行為;要改變言語和行為,就必須改變我們的心念及其背后的動機、愿景和價值觀。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局”,正是這個內在的“局”,決定了我們外在的“局”,或者說外在的“局”是內在的“局”的延伸和投射。人,是內在和外在兩個局的總和,實際上是一個“局”,一個有機的系統,一個完整的生命。正因為如此,中國人講“內圣外王”。內圣的過程就是修造內心的這個“局”,準確地說就是動態地維護內在的這個“局”,不斷地破掉內在的“心中之賊”,以造就生命中的“心中之圣”,也就是持續地優化和升級我們的“底層操作系統”和“核心算法”,并由內而外地延展我們的生命空間,擴大我們的生命格局,豐富我們的生命聯系,創造更大的生命價值,成就更多的生命伙伴,實現更高的生命意義,構造“大我人生”。
中國很多企業目前的現實之一,就是企業主、管理者感到企業越做越累,越做越苦,越做越難,甚至越做越死。這其中的確有著客觀環境種種因素的影響,而更重要、根本的因素在于企業自身,尤其是企業管理者自身。環境業已大變,而且繼續在變,而我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和心智模式沒有變,因此我們的行為模式、套路、打法沒有變,我們習慣使用、擅長使用,用起來很舒服的那套工具沒有變。如果我們繼續使用制造問題的方法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唯一行得通的路徑就是破局!從我們構造的、當下所處的“局”里面,勇敢地、果斷地、毅然決然地走出來!不僅要走出內在的、隱性的“局”,也要走出外在的、顯性的“局”。具體怎么走?原理是什么?實踐上怎么操作?這些問題正是本書力求系統、全面、深刻、清晰地做出回答的,目的就是從思想、心智的深處引導人們走出誤區,在實現認知“越獄”、精神與情感升華的基礎上,理解與掌握一套與新的時代、新的形勢和環境、新的生存結構相適應的管理方法、套路、策略和工具,從而突破個人生命與企業發展的瓶頸制約,走上個人與組織生命的新的S曲線,進入生命系統的良性循環,并不斷開創新的局面,綻放生命意義之花。
本書不僅著力構建共生管理與生命型企業的理論體系,而且特別注重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我所指導和受我課程影響而創建的“三型”(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組織中,實際上各種表象的背后都是共生管理與生命型組織的原理和邏輯。生命型的內涵,不僅包含學習型、創新型和服務型,還包含了和諧型、幸福型。其中學習是基礎,創新是靈魂,服務是導向,和諧是核心,幸福是宗旨。沒有有效的學習,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沒有實實在在的創新,就不可能切切實實地解決問題,也就不可能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沒有有價值的服務,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沒有人與內在以及外在的和諧局面,人們就不可能獲得幸福的生活體驗。因此,從邏輯上講,生命型就是共生型,因為生命的本質是聯系,聯系決定共生;生命型組織就是“五型”(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和諧型、幸福型)組織。在實踐中,無論是將它稱為“五型”,還是生命型,抑或是稱之為“五型”中的某一型,本質上都是一回事,因為原理和邏輯是一致的,而且在實操和運作時,無論從五型中的任何一型切入、展開、發力,其結果都將呈現出“五型”的樣態,收獲的成效會驚人地相似。當然,前提是必須真學、真懂、真信,然后真用、真做,用心地、系統地、扎扎實實地推進。
本書和“管理革命”三部曲中的其他兩部作品一樣,是我長期思考、觀察和研究“中國管理”的心得成果的總結,也是對我長期開發和講授的管理課程的系統性、學術性、規范性整理。另外兩本書,一是《趨勢之見:管理大革命》,二是《超越之道:精神的革命——從企業主到企業家的十二個精神臺階》,也將于今年下半年問世。作為一個學習者、實踐者,同時也是觀察者,我有著推動中國企業管理優化升級、品質全面提升的宏愿,也有著中國管理必須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大志,但我深知我個人的努力只是管理文明進步力量中一股小小的溪流、一朵小小的浪花,只不過我愿意匯入洪流,注入大海。
熊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