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4.0:構建生命型企業實戰指南
- 熊向清
- 2042字
- 2020-05-21 17:48:26
推薦序三 企業基業長青的生命密碼
我們正在快步走入一個“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并存的時代。
早在幾十年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就認為,人類社會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的不確定性成為一種常態。隨著技術的指數級發展,許多以前見所未見的新生事物不斷產生,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需求與期望日益增長、千差萬別。在復雜多樣的生存環境里,企業越來越難以摸透各方紛繁糾纏的關系,難以適應技術與管理方式的更迭,難以掌握客戶多變的心理。而企業僅憑慣性一路走來的“成功模式”已然行不通,所有“經驗”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不確定性”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轉型”。然而,企業該往哪個方向轉?哪些該轉哪些不該轉?轉了之后又該如何持續成長?這些對于打算“先轉了再說”的企業而言,恐怕都還是個未知數。
與此同時,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里,卻有一些東西變得越來越“確定”,比如技術革命與智能化趨勢。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使整個世界變得越來越有跡可循,這使企業對消費者特征和市場需求的把握更加精準可控。仔細觀察,在“不確定性”的大潮中,總能發現一些相對穩定的東西,使企業能夠昂首挺胸地擁抱變化,擁抱“不確定性”的來臨,在一次次的變革中立于市場的不敗之地。所謂“失敗的企業各有失敗的道理,成功的企業則大致相同”,就是這個道理。
美國學者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曾對18家長期卓越的公司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最終寫出著名的管理學著作《基業長青》。此書中提到,基業長青的公司的管理者都是非常好的“造鐘人”,而非“報時人”。這在眼下也依然適用——面對確定與不確定并存的復雜時代,與其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企業家,不如修繕制度,培養人才,找到最適合企業的組織模式,才是企業“以不變應萬變”、走向持續輝煌的不二法門。
本書就試圖探索這樣的組織模式:作者熊向清稱其為“生命型組織”。這一概念來自管理大師阿里·德赫斯的著作《長壽公司》,作者正是在這一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對“生命型企業”和“生命型管理”進行了更為豐富的闡述。作者認為,所謂“生命型管理”就是把企業當作一個“生命系統”來看待,按照生命系統運行和發展的規律來管理企業,以實現企業生命系統的良性發展。
書中,作者從“資源”“價值”和“轉換”三個層面分別詳細描述了“生命型組織”所具備的特征,在此我摘取印象最為深刻的幾點做簡單介紹。
(一)生命型企業是價值觀驅動的組織。書中認為,企業不僅僅是獲取利潤的工具,還應當有更高遠的追求。有更高追求的公司,往往在績效上表現得更為卓越和可持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共同愿景和價值觀。“生命型企業”可以視作一個相同價值觀約束下的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人與人有著同樣的生命“源代碼”。無論時代怎樣改變,這一共同的內核永遠不變,能夠加持企業中所有人向著同一目標努力前行,使企業實現不斷的自我超越和組織的“靈性”成長。
(二)生命型企業是萬物互聯的組織。作者認為,量子時代萬物一體,企業的生死存亡、興旺衰落更是各種聯系因緣和合的產物。小到公司的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大到整個社區、社會、國家乃至宇宙萬物,都不能相互割裂,而是企業宏大的生態圈中的一部分。積極去發現和主動構建聯系,也就是讓管理者、員工和客戶之間產生良性互動,讓企業與外部群體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才能獲取更多更好的社會資源,不斷打造適合企業生存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三)生命型企業是共創共享的組織。書中從自然界的“共生”現象談及人類之間的“分享”,特別強調企業的利益共享與價值共創。對組織內部,企業向全員分享利益成果、知識信息和價值觀,有利于提高每個個體的工作效能,使組織整體價值增值最大化,華為公司的股權激勵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對組織外部,企業將自己生產的產品、獲取的資源和創造的價值拿出一部分來與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分享,從而贏得更多的信任與合作,在合作的基礎上共創更多更持久的資源和價值。
(四)生命型企業是不斷進化的組織。自然界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機制,不確定環境下的企業,也只有不斷調整自身狀態,才能不斷適應外部變化的環境。生命型企業要依靠什么來保持生命的活力?靠全員艱苦奮斗,以抵制企業內部持續熵增、最終熵死的自然規律;靠克服惰性激發激情,主動改變對過去產品、發展模式和經營管理信條的依賴;靠時刻關注市場變化,積極與外部合作或內部創新來引入負熵,以維持一種穩定的“非平衡態”。因此作者認為,打造一支價值觀相同,又能以客戶為中心,還能持續奮斗、保持激情和活力的隊伍,是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時代的重要管理舉措。
除了以上幾點,本書還從管理升級、六大資本、場理論等角度分別論述了生命型企業的特點,并在最后給出如何打造生命型組織的行動指南。可以說,這是一部理論與實戰并重的著作。唯愿此書能為不確定環境下準備轉型的企業提供指導,為渴望基業長青的公司提供有力的方法論支持!
彭劍鋒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