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之微觀數據簡析
本節以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為素材,以調查獲取的個人年收入數據(17)來測量我國居民個體收入不平等的一個重要方面:居民收入差距,以此來研究我國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18),重點分析我國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總體態勢、城鎮與農村內部、城鄉之間的態勢及省際態勢。
2.2.1 我國收入差距總體情況
圖2-2繪制了以受訪居民個人年收入計算的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反映收入差距的趨勢圖。從中不難看出,2005—2013年,無論是基尼系數還是泰爾指數,都呈現出N形的發展趨勢,即先不斷增大,在2010年達到頂峰,而后逐漸降低。由此說明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確實在近年來出現了下降趨勢,與國家統計局和其他科研機構的結果是吻合的。
表2-1統計了各調查年份收入的20%、30%、50%、70%和80%的分位數情況及高低分位數比。從時間上看,幾乎各個分位數都在增加,由此說明高中低收入群體的絕對收入水平都提高了。從70/30以及80/20的結果來看,分位數比的情況相對比較平穩,變化有波動。
表2-1 調查年份個人收入不同分位數情況(元)

2.2.2 我國城鎮與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情況
圖2-3描述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個人年收入的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情況。首先,從圖中可以看出,城鎮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與全國基本一致,無論是基尼系數還是泰爾指數反映的收入差距都是先升后降,轉折點出現在2010年。其次,農村居民群體內部收入差距的發展趨勢也表現為先升后降,但轉折點在2008年,而且到2013年又略有升高。最后,分別對比城鎮和農村的收入差距兩類指數不難發現,除了2010年城鎮居民群體的泰爾指數高于農村居民群體外,其余都是農村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高于城鎮居民內部。

圖2-3 城鎮內部與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指數統計情況
2.2.3 我國城鄉間收入差距情況
圖2-4繪制了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受訪個人的人均年收入情況。從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人均年收入隨時間基本上呈現出穩定的上漲態勢(除城鎮人均年收入在2011年出現了下降)。以城鎮居民個人人均年收入與農村居民個人人均年收入之比來反映城鄉差距,從圖中可以看出,調查前四輪城鄉差距呈現出波動狀,2010年開始,城鄉差距開始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

圖2-4 城鎮與農村個人人均收入及比值情況
2.2.4 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收入差距情況
圖2-5是對我國的東、中、西部(20)三大區域內部各自的收入差距情況進行統計計算。從結果上看,東部和西部地區收入差距的變化趨勢與全國基本一致,以2010年為轉折點,2010年之前逐年增加,之后逐年降低。中部地區一直處于較為平穩的狀態。另一方面調查的各年份都是西部地區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高于其他兩個區域。

圖2-5 東中西三大區域個人收入差距指數情況
2.2.5 我國各省收入差距情況
表2-2統計計算了各調查年份各省(市、自治區)居民群體內部的收入差距情況,各地情況參差不齊,如2005年,基尼系數最低的天津市僅0.327,其泰爾指數也是所有省份中最低的,為0.182,最高為四川省,基尼系數達0.571,其泰爾指數0.608為第二高,第一高是安徽省的0.72(安徽省基尼系數0.565為第二高);2006年,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最低的均為天津市,最高的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2008年,北京市的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都是最低的,青海省的基尼系數第一高,泰爾指數第二高,江西省的泰爾指數是最高的,如此等等,詳細情況見表2-2。此外還發現了一些規律:如北京、天津兩地在調查的7個年份中收入差距基本上都排列在最低五位,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基本上是排列在最高五位。泰爾指數與基尼系數反映的收入差距情況基本上一致。
表2-2 各省各調查年份的基尼系數與泰爾指數統計結果

續表

(1)文化解釋依據價值體系,認為不平等主要是因為民眾持有不同信仰、價值觀,并進行不同實踐,使得不同群體獲得不同的分配地位;功能解釋依據社會需求,認為不平等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于完成社會目標的貢獻不同而產生的;強制解釋以征服為基礎,認為不平等主要是權力的使用導致的結果;競爭解釋以效率為基礎,認為不平等主要是因為個人或更大社會單位因其具有不同屬性和表現,而獲得不同的獎勵。轉引于王結發.不平等的社會機制[J].甘肅理論學刊,2015(11).
(2)一套位置(工作、公共職位、住所和聲望);附著于這套位置上的獎勵的不均等分配;引導人們進入不同位置的選擇機制;不同特征的人,這些特征構成選擇的標準。轉引于王結發.不平等的社會機制[J].甘肅理論學刊,2015(11).
(3)讓?雅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黃小彥,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4)阿瑪蒂亞?森.論經濟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王利文,于占杰,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5)理查德?威爾金森和凱特?皮克特.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導致社會問題[M].安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6)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價[M].張子源,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7)安格斯?迪頓.逃離不平等: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起源[M].崔傳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托馬斯?皮凱蒂.不平等經濟學[M].趙永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9)安東尼?阿特金森.不平等,我們能做什么[M].王海昉,曾鑫,刁琳琳,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0)參見安東尼?阿特金森.不平等,我們能做什么[M].王海昉,曾鑫,刁琳琳,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08-209,263-265.
(11)道格拉斯?多德.不平等與全球經濟危機[M].逸昊,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12)馬修?德雷南.不平等的收入[M].韓復齡,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書名原文為:Income Inequality:Why It Matters and Why Most Economicsts Didn’t Notice.
(13)宋曉梧,王天夫,李實,王豐.不平等挑戰中國:收入分配的思考與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14)李靜君,馬克?塞爾登.中國持久的不平等:革命的遺留問題與改革的陷進[J].張慶紅,譯.國外理論動態,2011(9),2011(10).
(15)關于不平等程度測度方法的詳細介紹和綜述,請參見劉志偉(2003)、賈俊平和譚英平(2003)、阿瑪蒂亞?森(2006)、萬廣華(2008)、龔志民和熊唯伊(2016)等。
(16)萬廣華(2008)分析說,從理論上,好的相對指標需要具備六大性質:匿名性、齊次性、人口無關性、轉移性、強洛侖茲一致性、標準化。
(17)調查問卷中直接詢問了受訪對象去年的全年個人總收入,只有2008年分為個人去年全年職業收入和職業外收入,對此,2008年的個人總收入由兩部分加總得到。此外,對收入數據缺失的樣本,我們采用直接刪除的方法處理。
(18)數據計算結果僅僅表示來自微觀調查數據的經驗情況,可能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與官方發布數據有出入并不意味著矛盾。在此分析主要為描述我國收入不平等的發展趨勢,以及地區間比較,等等。
(19)2003年僅調查城鎮人群,故統計結果未加入。
(20)東、中、西部的劃分為: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自治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