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錄寫《近思錄通解》部分感同、需學習的言語:
靜觀天地生物氣象,可體悟天道生生不息的仁德。
人心至靈,主宰萬變,而非物所能主宰。?
心之所感雖然萬端,但物來順應,天下雖紛,吾心自一,天下雖動,吾心自靜。?
思無邪是心正意誠。
學源于思,學問來源于思考。
學者先要會疑,做學問的人要先學會懷疑。
一草一木皆有它的道理。
天地創生萬物,同時賦予它們充足的義理。吾人當時刻省察自己,立身處世有無違背天理。?
人能體認得親切,則心之仁,無所不至。?
孔子說,自己要樹立自己的人格,也要協助別人樹立其人格。自己通達義理,也要協助別人通達義理。要能從淺近處比方說明,使人理解,這就是行仁的方法。
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求學的本質是修養德行,具備了良好的品德之后才能著書立說。
教育人要培養他的善良之心,邪惡自然會消除。以德化人,通過正向引導激發內在向善的力量。
欲當大任,須是篤實。擔當重大責任者,必須篤實誠信,心性純正、言行一致,是儒家對領導者品格的核心理念。
治理百姓要引導他們懂得尊敬與謙讓,爭斗自然會平息。
圣人之道如平坦大路,學者苦于不得其門而入。真理本簡明,但需方法得當,心性澄明方能領悟。
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修養身心需持誠敬態度,求學的關鍵在于獲取真知。?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做學問最大的益處,在于通過自我努力改變自身的氣質。
學問不僅是知識積累,更是通過內在轉化實現心性升華。
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懼。克制自己的私欲能治療憤怒的情緒,通曉事理可以消除恐懼。
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心胸寬廣則萬物通達,心胸狹隘則萬物皆成障礙。
心性修養決定認知格局,豁達之心能消解外物之困。
事物皆有本末,不可割裂本末一分為二。?需有整體觀與本質思維,不可孤立看待問題,需溯本求源。
外物是末,身心是本。
去除思慮,才有浩然之氣。
凡是要詮解書中文字,不要用崎嶇之心,而要用平易之心,自能見理。
不明事理則行動無方向,不行動則明理無意義。?
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缺一不可,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
君子立身行事自有定見,不必太在乎別人看法,否則太過軟弱。
內積至誠,可以感人。
注重培養敦厚的品德。
平治天下的君子,理宜極其莊重,以觀示天下,為民表率。正本清源,教化民眾,敦厚民俗。
真誠無妄是圣人之本,天理本就真誠無妄而具于人心,只因被私欲所雜。無私欲擾亂心志,此心才能清明純一。
存養之道,在于靜心。
靜后見萬物,自然皆有春意。
敦篤虛靜者,仁之本。保持敦厚虛靜的心性,是仁德的根本。虛靜,指摒棄雜念的澄明狀態,為修德提供內在基礎。
物我一理,萬物與自我遵循同一理則(規律)。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從萬物中體悟貫通天人的普遍規律。
有善無惡,乃天道流行而賦予人的天命。順此天命而遵循之,以為日用事物當由之路,則是道。
人不能無過與不及之偏,圣人于是循道而制為禮樂刑政以修之,使每人各得其分,則是教。
人的尊嚴彰顯在自律、自由、自主之中,這是康德道德哲學中的精髓,也是理學"慎獨"工夫的核心。
學者要靜定其心,自作主宰。
惻隱之心,即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仁心,是人之生道。
流行之氣,參差不齊,氤氳交合,凝成形質,生出形形色色的人與物。此氣陽陰兩端,屈伸往來,無始無終,循環不已,樹立了天地間大化流行的根本道理。
天道是萬物的根本,無任何一物可外于天道,就像仁德為處事的根本,無所不在。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五年三月筆錄
附言:至此《近思錄通解》的部分感同文句錄寫完,摘錄的大多只是關于宇宙、生命、人性、人心本質方面的簡潔文句。
書里有太多《易經》哲理細化的言語,還需自行認知、學習。
此書可反復閱讀,對于修正心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