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迎難而上柳暗花明——論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思路與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的存在,都是由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決定的。醫學科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由它的臨床療效所決定的。臨床療效是醫學的核心問題,沒有臨床療效,醫學也就沒有生命力。中醫學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衰,正是它有顯著的臨床療效。疑難病癥,給人類健康構成極大的危害,因而不僅受到醫學界,同時也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世界醫學界近幾十年來,對疑難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對其中若干疾病病因病理的闡述取得了可喜成績,但在治療上鮮有突破性的進展,而中醫藥學在幾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治療疑難病癥的寶貴經驗。尤其是當世之下,對疑難病癥以西醫病名和診斷為基礎的中醫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各施其長,優勢互補,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云:“醫不貴能愈病,而貴能愈難病;病不貴能延醫,而貴能延真醫。夫天下事,我能之,人亦能之,非難事也;天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難病也。難其事之難也,斯非常人可知;病之難也,斯非常醫所能療,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醫,而后可療非常之病。”(《景岳全書·傳忠錄·病家兩要說》)縱觀中醫發展史,凡在學術上有所建樹者,不是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就是對疑難病的診療上有所突破,或建立新方新法,或臨床療效卓著。疑難病癥的辨證治療,是中醫學研究的新領域。深入開拓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研究,是現實臨床實踐的急切需要,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度,新的疑難病癥又不斷增多,現代人類不少疾病,西醫學亦苦無良法,療效不佳。因此,加強中醫對治療疑難病癥的研究,發掘、探索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理、法、方、藥規律,不僅是臨床的客觀需要,更是發展中醫學術的重要戰略之一。

疑難病癥的概念與范疇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創建中醫疑難病學科理論體系”學術思想后,中醫學術上第一次出現了“中醫疑難病學”這個學術新概念,當論及中醫疑難病學科,首先應搞清幾個基本概念,諸如什么是中醫疑難病,中醫疑難病的范疇。疑難病是中醫學術常用的一個比較古老傳統的概念,具有中醫辨治兩方面的特點,范圍頗廣,概念比較籠統,臨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難病。關于疑難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論述頗多,但一直未能取得統一認識或意見。從“疑難病”字面意義上講,“疑”主要是指辨證方面而言,癥狀紛雜或罕奇,證候疑惑,病機復雜,致使辨證難明,診斷難定。“難”主要是指治療方面而言,或診斷不明,無法治療;或診斷已定,療效不佳,甚至治療無效。在古代《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眾多的中醫經典著作中,對一些醫家困惑不解,療效不佳,預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難治”“難已”“不治”“死證”等概念來描述,這些均有“疑難病”的類似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科技的進步,中醫學科自身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關疑難病診治的臨床報道及概念的理論探討越來越多。眾多中醫學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觀點、認識、理解及視角出發,對疑難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醫疑難病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臨床表現繁多、紛雜、罕奇:患者身患多種疾病,臨床表現繁多紛雜而疑似,或癥狀體征奇特罕見,因而難以進行辨別、診斷與治療。

2.病因病機錯綜復雜:臨床常虛實互見,寒熱錯雜,外感內傷,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織等。

3.證型難分難辨:患者癥狀紛雜,或病機復雜,或癥狀奇特少見,證候疑惑,認識不清,猶豫不決,診斷上難以定論。

4.臨床治療效果不佳,預后不良或無效:臨床上病程漫長,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療效不佳;或病情復雜,治療難收預期效果,其預后不良;或診斷易定,辨證易明,但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或方藥,因而無法治療或治療無效。

5.中醫與西醫疑難病范圍不盡相同:疑難病除難治外,還有辨證診斷不易方面的含義;難治病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多指現代醫學領域中的疾病,診斷不難,難在醫學界公認沒有好療法或療效不佳,以難治為主要特點。中醫疑難病與西醫疑難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有些疾病,中醫、西醫專家均認為屬于疑難病或難治病;有些疾病西醫認為是難治病,但對中醫來說正是其專長;而有些疾病屬中醫的疑難病,西醫卻不認為難治,有的已經解決或正在解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疑難病這樣一個描述:疑難病是指在醫學發展過程中的某一時期內,學術界所公認的,具有診斷辨證難、臨床治療難等特點的臨床各科疾病的總稱。

中醫疑難病的范圍很廣,臨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屬于疑難病范疇。但對疑難病的范圍,古今尚無統一認識,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的看法也不統一,因此要準確劃分疑難病的范圍,目前是比較困難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探討研究。什么是中醫疑難病學?中醫疑難病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對疑難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辨證治療及護理、預防保健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專門學科。中醫疑難病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其指導思想,并吸收現代醫學科學對疾病的認識的先進內容,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它是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研究范疇僅限于疑難病范圍。其研究內容為:

①疑難病的發生原因;②疑難病的發展狀況;③疑難病的轉歸機制;④疑難病的臨床辨證治療;⑤疑難病的臨床護理;⑥疑難病的預防及保健。其研究方法是應用傳統醫學與現代科技結合,進行理論與臨床綜合研究。開展中醫疑難病學研究,可推動中醫學術發展與進步。中醫疑難病學科理論體系,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中醫學理論體系。辨治疑難病是反映學術水平及技術水平的標志。

開展中醫疑難病學研究,是臨床實踐的需要。中醫疑難病學科理論體系的基礎,是中醫治療疑難病臨床實踐的總結。加強中醫疑難病研究,發掘整理前人積累的防治疑難病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病的理法方藥,又不斷創造新的理論,發明新的療法及方藥,從而建立中醫疑難病學科理論體系。用這個理論體系,又去指導中醫疑難病臨床實踐,可避免盲目實踐,重復研究,節省人力物力,從而可迅速推動疑難病辨治出現新局面,使疑難病防治整體水平提高,促進中醫學向前發展。開展中醫疑難病學研究,是發展中醫學的戰略措施。

中醫學歷數千年而不衰,也正因為它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如果中醫在防治疑難病領域中有所突破、有所進步,或者在某方面明顯高于其他醫藥學,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會明顯提高,由此而產生的重大意義及深遠的影響力,也是可想而知的。積極發展中醫疑難病學科,解決一些世界性的醫學難題,那么中醫學將會引起全球醫學界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也必將推動中醫藥人才交流,擴大中藥材國際貿易,推動中醫學國際化進程,使中醫學成為全球人類共同財富,并將推動世界醫學的進步與發展。疑難病不是現在才有的,它是從醫學誕生之日起,就廣泛存在著的。這些醫學難題迫使歷代醫學家們去苦苦鉆研探索,尋求解決方法,醫學也正是在這探索追求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我們傳統醫學工作者應加強研究與探索,必將會給古老的中醫藥學創造一個美好而燦爛的未來。

“氣形”理論對疑難病癥發生學的揭示

疑難病癥的診治若要取得突破,必須研究疑難病癥的發生學,而首先又必須研究生命甚至整個宇宙的發生學。中醫學理論為我們在這一領域的開拓提供了獨特的見解。《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化生精,氣生形。”現代“大爆炸”理論證實,世界的所有一切(包括生命)都是“真空能”狀態的原始宇宙經過百億年的逐漸演化而來,人同樣是宇宙演化的產物(“氣生形”),人是分化系統,是“自組織”的產兒,而不是原子的組合。依據發生學觀點,世間萬物(尤其是生命)首先必須內稟能夠產生自我的功能A(“氣”),由功能A產生并維持結構(“形”),這種結構又負載功能B。疾病的發生,首先都是源自功能A的異常,進一步發展則表現為結構改變。西醫學已認識到器質(結構)性病變與功能B病變,但忽視或否認功能A的病變。中醫學強調“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側重于功能A的調理,要求我們應該向器質性病變之前(功能A異常)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各個環節開拓,疑難病癥研究理應瞄準這一方向。

西醫學的對因治療、對癥治療、病理治療、補充治療或替代治療等療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般情況下對常見病癥可以做到手到病除。但對疑難病證則往往顯得“黔驢技窮”,而且由其導致的毒副反應與醫源性疾病等弊端已日益暴露。問題的癥結在于,究竟應該怎樣認識人體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致病的、治病的、愈病的樞機是什么?中醫學給出了明確回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現代科學認為,生命是最高級的自組織系統,人是自組織的最高典范,致病的、治病的、愈病的因素都要通過人體自組織發揮作用。只要理解和承認自組織機制在發病與愈病中的作用,就必須提出和研究治療層次問題。疑難病癥大多都是人體最深層次“生命節律”的紊亂或崩解,不達病所或不觸樞機的對癥治療只能是隔靴搔癢,無濟于事。中醫學理論研究大家王冰對《內經》的經典注文:“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明確地把病變、病機分為3個層次,即“陽光”和“陰翳”、“水”和“火”、“水之主”和“火之源”,要求把治療的作用點放在最深的那個層次,即水之“主”、火之“源”,而不是“陽光”和“陰翳”,也不是“水”和“火”。努力探究導致各種疑難病癥的“主”和“源”,并創立相應的應對措施,正是擺在中西醫學面前的重大課題。

從戰略高度開拓研究思路,中西醫學都已形成了自己的治療法(原)則。“實者瀉之,虛者補之”;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即中醫學之治療法則;“見炎消炎,見毒抗毒”; “心衰強心,失液補液”……即西醫學之治療原則。通常情況下,這些法則是科學的,有效的,必須遵守。但對于疑難病癥,這些法則大多失靈。問題在于,“虛、實、炎、毒”只是病癥過程中的一個表象或判據,在病癥表現為單一的線性的因果關系鏈的情況下,按照上述法則治療必然起效,而疑難病癥大多表現為原因不明、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表現各異、轉歸難以預測、規律不易把握的“混沌”現象,猶如一團亂麻,但不可以快刀一斬了之,可謂“急則愈堅其結,緩則可清其緒”。這樣就不得不從“最高一級的一般”的哲學高度來思考,不得不提出一個高于一般治療法則的法則——治療戰略問題。

名老中醫診治疑難病癥經驗形成規律探析

在整個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近代、現代名醫輩出,群星璀璨,他們有的窮一生之智、竭一身之慮,著曠世奇著;他們有的歷千辛萬苦,以神農為榜樣,立一家之醫藥巨著;他們有的以博大的愛,活人無數,而又就一腔熱血,成一家之說;他們有的由博返約、衷中參西,獻奇妙之方藥,為后人在難治大病、重病上留下心得驗錄。他們這些令吾輩汗顏的經驗,汗牛充棟,浩繁紛雜,是我們吸取和發掘的“富礦”,他們的經驗也是他們成為名醫的最充實的力證。宏富經驗的形成是否有什么“奧妙”可言,有規律可循,是否能在自己刻苦努力的前提下,循規蹈矩而事半功倍地盡快登堂入室,擔當起救民于疾苦之中,弘揚我中華國醫之重任,是吾在這里和大家共同探討的課題。

學者葛元靖等,通過對許多名老中醫的成才經驗和治學方式梳理;深究其學術思想之精華和人生厚重的閱歷;極盡深挖精思勤悟之能事,認為可歸納為幾條共性的規律。

1.博覽群書,重視人文精神,注重人格魅力的煅鑄:酷愛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及其派生出來的文化,是名老中醫們成才的第一要旨。大凡中醫學歷史上留下“活人無數”“屢起沉疴”“效若桴鼓”美名的名老中醫們,盡管他們診病專業領域不同,性情稟賦各異,但都有著愛生命、愛人類的博大胸襟,有著求真務實、鍥而不舍的執著追求,有著扎實深厚的人文素養,有著能托舉自身人生價值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他們博覽群書,文、史、哲、天、地、生無所不涉獵,達到了“治學三境界”。第一境界:了解中醫、洞悉其理論內涵,如登高望遠,鳥瞰路徑,了解概貌,“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鉆研中醫學理論做學問,弘揚中醫。成就中醫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須經歷刻苦辛勞、嘔心瀝血的學習和實踐,呈“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經反復學習、探索、研究、創新的歷練,終獲成就。功夫用到便會豁然開朗,有所發明和發現,心有所得,驗有闡發,臨證揮灑自如,受用無窮。真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讀書的境界正是他們酷愛中醫,欲為大醫之信念所致。這三種境界本身就是成功的人文精神所體現,也是煅鑄人格魅力的具體方式。這是他們攻克疑難奇病雜癥的基礎的基礎,精神的動力,攻關的勇氣,是他們成為具備“高超的中醫理論水平,豐富的臨床經驗,精湛的醫療技術”三大基本素質大醫、名醫的總綱。

2.崇尚中醫經典,善于用經典,指導臨床迷津:視臨床為從醫之本,是名老中醫攻堅克難的共同特點和規律。幾千年來的實踐證明,中醫的療效是肯定的,而療效在于經典。古代醫學經典浩瀚,其中《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被譽為是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所謂經典,是指在某門學科的建立與發展中起到奠基或劃時代作用而作出巨大貢獻的著作。《博物志》云:“圣人制作曰經。”儒家把《詩》《書》《易》《樂》《禮》《孝》《論語》等列為經典,當今把《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稱為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都是這個道理。在當代高等中醫教育中,不少學者正大聲疾呼:“四大經典”絕不能丟!

正如一切不朽的古典著作一樣,《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中醫學成就,標志著中醫由單純積累經驗的階段,發展到系統的理論說明階段,為中國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自這部著作問世后,它就成為醫道之淵藪,醫家之圭臬,在中國醫學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雖然寒暑交替已經歷了兩千多載,但《內經》闡述的醫學基本原理,至今仍是中醫各科的理論基礎和創新的源泉,指導、規范著一代又一代醫藥學家的臨床實踐和思維。中醫學確實有其獨特的發展軌跡。在我們這個遼闊的國度里,無論走到哪里,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通邑大都抑或窮鄉僻壤,司醫藥者都使用同一種術語,信奉這一共同的理論。《內經》是中醫學的不祓之祖,這個結論不必引證歷代醫家對《內經》所作的無法再高的評價,也無須統計歷代注解、發揮《內經》的醫著數量,只要翻一下今天各級中醫基礎教材的任何一本,便昭然若揭。尤其令人驚嘆的是,用《內經》的理論和方法指導治療,在很多方面能夠達到現代西方醫學難以達到、無法解釋的醫療效果。如對某些疾病的奇效,使不少西方學者瞠目。一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著作,竟然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在科學史上確屬罕見。這是歷史的肯定。

誰重視經典,誰下苦功夫研讀并不斷地踐行經典,在繼承經典上創新,誰就能將中醫發揚光大,由經典歷練出來的診治疑難病的經驗,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縱觀中國醫學史,不讀懂經典,不“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是不可能成醫學大家的;不會用經方,就不能治大病、難病。張仲景熟諳經典而成為上救君親下救貧賤之厄的醫圣。歷代中醫大師的輝煌成就和學術觀點,無不受到《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的深刻啟迪。這就是當代中醫泰斗鄧鐵濤教授提倡的“讀經典,做臨床”培養“鐵桿中醫”之道理所在;這就是國家要花巨資培養“傳統的高層次中醫臨床研修人才”之道理所在;這就是現代派博士中醫要提倡師古而不泥古、活用經方攻頑癥之道理所在;這就是20世紀80年代云南省中醫學會要搞“經典大溫課”學術活動,今天全國再提“重經典,用經方,早臨床,多臨床”之道理所在。現在一部分西醫處理上比較棘手的病癥,之所以中醫不敢和西醫競爭,緣于真正會用經典理論和經方辨治疾病的高手太少了,緣于真正明白《傷寒雜病論》精髓的中醫太少了,懂得并善用經典理論指導辨證,圓通活法運用經方的中醫太少了。而按照西醫的思路使用中藥的中醫卻大有人在。炎癥,有的中醫師便認定是“熱”“火”,而大上清熱解毒類方藥;動脈硬化,有的中醫便附和是“瘀血”,趕緊開一堆活血化瘀類方藥;高血壓,有的中醫便不假思索地認定是“肝陽上亢”、立馬用上平肝潛陽類方藥等,不一而足。如此這般不講“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特點,不以個體臟腑陰陽整體平衡來辨證、立法、遣方、用藥,而簡單地套用西醫某些理論來開中藥及中成藥,看似簡單、容易、快捷,但實是思維上的懶惰,理論上的弱化和盲從,嚴重脫離了、矮化了中醫獨特而嚴謹的理論和思辨體系,療效大打折扣。

以經典理論為指導,源自臨床和經典中經方的深悟。獨步醫林,獨領醫界風騷,凡在臨床各科有建樹的名老中醫,最具有總結幾十年針對各病癥用藥的豐富經驗,更有甚者以善用某藥而療病效若桴鼓。著名中醫學家吳佩衡因擅用附子,精研四逆溫陽之輩,結合云南地域特點,重用附子,推重陽氣,崇尚經方,后人稱他為“吳附子”,飲譽全國。現代名醫李可老先生,參透玄機,道在江湖,“用藥讓人膽戰心驚,療效讓人目瞪口呆”打破常規,有時可重用附子200g,可謂步“吳附子”之后塵者。南通之朱良春老先生善用蟲蟻之藥,數量及配伍妙不可言,常用之于重患療效出奇,是善用心者之榜樣。北京學者焦樹德教授更以善用藤類藥物治痹證之頑癥聲名遠播,絡石藤、海風藤、忍冬藤、石楠藤、雞血藤等的加減化裁,經方用之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自古而今,凡診療疑難病癥有宏富經驗者,必有自己總結的獨特之用藥經驗,更有因用藥配伍精、準、驗而以藥飲譽病患之中和杏林之中。

3.知常達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中醫學術歷來重視發揮靈活性,講求知常達變。達變能力的高低常是衡量醫生臨床水準的重要指標,然“知常達變”之功非一日修煉可成,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根基,具備一定的臨床閱歷,更要有悟性。所以,學習中醫要在“悟”字上下功夫!

中醫臨床是中醫學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盡管有人說:西醫能說清楚道理,治不好病也是科學;中醫不能說清楚道理,治好了病也是不科學。對此科學與不科學之說,在此暫姑且不論。但一代偉人鄧小平曾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對中醫藥來說,“有療效就是硬道理”。正如當代著名中醫學家朱良春教授所云:“中醫之生命在于學術,學術之根源本于臨床,臨床水平之檢測在于療效。”我們必須在臨床實踐方面多下功夫,在實踐中探索,探索當然滲透著理論,而成為一名理論密切聯系實踐的臨床家。探索實踐是醫藥理論的源泉,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臨床相的觀察導致病理機制研究的展開,所有疾病都靠臨床來發現,一切疾病在活體上的表現及其變化規律,也得靠臨床活動加以確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李東垣的《內外傷辨惑論》,就是中醫學在這方面的典范。

4.倡用現代科技成果,武裝中醫臨床:用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指導臨床,病證結合,以臨床療效為準繩,驗明自身知識儲備,拾遺補缺這一條多為現代名中醫所遵,以便有更多機會與西醫對話,中醫治療疑難病癥的療效之所以常常受到西醫的質疑,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醫療效在現代醫學關注的“疾病”關鍵指標上顯示度不夠,也就是說緩解癥狀可以,改善指標難。中藥藥理研究基于病理生理展開,針對疾病、靶點明確,為提高療效提供了有力武器。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同時也是成果驗證的最佳途徑。通過對現代藥理研究的有效成分、組分所屬的原藥材進行傳統藥性回歸,將辨病、辨證、現代藥理、傳統藥性整合于現代中醫臨床診治思維中提高辨病療效。同時對有效成分、組分的傳統藥性回歸研究又可豐富和完善傳統藥性理論。中藥現代藥理研究是針對現代醫學“病理生理”展開的,與辨病論治卻沒有直接聯系,因而臨床應用時無從下手。拿來就用,恐組方雜亂無章,不像中醫。不拿來用,治療“疾病”療效又不理想。因此需要一個能將現代藥理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連接起來的橋梁,這個橋梁就是“病證結合”思路。上海學者施杞乃中醫骨傷名醫,用現代科技結合中醫骨傷理論長期開展脊柱退行性疾病、骨代謝性疾病、骨腫瘤等中醫藥治療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提出“動力失衡為先,靜力失衡為主”是頸腰椎病發病力學基礎,創立了“從痹立論,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痰瘀兼祛,肝脾腎同治”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治療學術思想。開展了具有中醫骨傷科特點的模式動力病理學研究。他可以說是提倡用現代科技成果武裝中醫骨傷科臨床才取得巨大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這些大師們動用自身知識儲備,選方用藥衷中參西,總結出準繩,當一藥多效時擇其主要藥效,當一藥藥力不足時可選擇多藥組合共同針對疾病的“靶點”,佐使藥可擇其相同功效但藥性相反的藥佐制原藥性以負太過傷正。用現代科技成果武裝中醫,用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指導臨床,加上自己現代科技、藥理知識就能歸為敢于創新、尋求突破,用藥峻猛而出奇制勝的高手。因為他們懂得“科學地闡明中醫藥療效機制,要比說明中醫藥的療效難得多”。

縱觀古今名醫,不論是名于何處,均能在疾病中找到他們的擅長,以擅長中找出他們的學術智慧和學術經驗。找準切入點很重要,這就要多讀書、多交流,有個由博返約的過程,這個切入點似戰爭中的戰略,“一招不慎,滿盤皆輸”;這個切入點也像科研的設計,“設計有誤,結果肯定不對”;這個切入點也是從醫立志為之奮斗一生的轉折點,找準找好后,才談得上“刻苦努力”,“挑燈夜戰”的奮斗,堅守而不浮躁,終能有“春華秋實”的一天。這是我們研究名醫治難治病的終極目標。

5.尊師重道,不恥下問:他們師從有名或者無名,擅像海棉一樣吸取無論來自何方的為醫治療經驗和一技之長,完善自己的學識,充實自己的診療經驗,終成大家,終于青出藍而勝于藍。所有名老中醫在講到古今名醫時總是滔滔不絕,講他們的學術思想精粹時,對先賢們充滿尊師重道之感。充滿崇敬就更堅定習醫研讀、勤于臨床的動力。“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對歷代醫家的學術經驗多有發揮,多有鉆研。由于臨證各醫家研究重點不同,形成許多學派,而學派都是有“掌門人”的,這些掌門人都有講不完的臨證知常達變經驗,都是活人無數的名家。由于他們學名醫臨證之經驗,他們也就成了后世之名醫。經方派、時方派、寒涼派、溫補派、傷寒派、火神派、補土派、滋陰派等無一而足,學術思想可說是多如星河。學習他們也就不難理解現代名中醫也喜提到自己是哪門、哪派了!也有的名醫只有一技之長,但診法奇特者有之,治法奇特者有之,用藥精妙者有之,外治獨特者有之,而他們應算有心的醫生而不是名醫,現代的名醫也對他們的學術經驗不恥下問,“行千里路,取萬條經”完備自己的學術經驗,他們也善于師從民間的醫生來成就自己。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真是不勝枚舉。充實了自己,完善了自己的學術經驗,自然他們就成名醫了。志存高遠,恬淡虛無,體健神清,終能成名醫、大家。凡能出奇制勝診治大病,難病的名醫不論古今,大多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志,寬闊的胸懷。他們恬淡虛無,真氣內存,不被浮躁所影響,不為世亂所動搖,數十年如一日,專攻難病、大病、急病,視救人于水火為醫之最高境界;他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外世紛繁不能誘惑,不能使他們放棄診脈救人。他們要達到以上境界,不體健神清行嗎?雜念太多行嗎?疑難病的規律何在,有精力去精研嗎?名醫者壽——這也算一條規律吧!一個經驗都還沒來得及繼承就夭折的中醫師,還能“創新”“發微”“成家”“立業”嗎?!

疑難病癥的辨治思路

1.詳審病因、病性、病位的常與變:在臨床中雜癥百病叢生,不但表現繁多,而且在病因、癥狀、治療上具有“疑”“難”“雜”的特點,在病因、病機上很難把握,因此治療也頗為棘手。患者為何會無端患病?疾病表現為何會千奇百怪?如何來處理疾病?在臨床上沒有無原因的證候,任何疑難病的證候都是在某種原因的影響和作用下,患病機體所產生的一種病態反映。傳統辨證論治手段對于指導分析和診斷普通疾病盡管已經非常完備,但在臨床中卻往往遇到患者病情“疑”“難”“雜”的特點,這時就需要采用了獨特的思維方法。

中醫病因,側重整體。尤其是對疑難病病因的個性探索,不僅要理解多病共因,也要追究百病百因,并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要完全滿足于“三因”學說。審證求因要做到不囿表面所見,臨床細究病因,拓寬思路,辨證入微。

辨病性,疑難病的病性復雜難辨,臨床多見陰陽錯雜,虛實并存,寒熱兼夾。辨病位,任何疾病大都歸屬五臟六腑,這是無疑的。然而,疑難病的病位,又應結合臨床思辨來定位。在疑難病的治療中,沒有一個診斷、一套治療方案是始終不變的,而是隨著疾病發展而定位。如肝硬化腹水,病位在肝,但當出現腹水時,就應看到肝硬化波及脾腎的因果關系,此時則重在調理脾腎。換言之,肝硬化在通常的條件下,以疏肝軟堅散結為治,而在腹水突出的情況下,治療又應側重脾之運化,腎之通調功能。

2.沖破西醫病名的禁錮:許多醫生臨證時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拘泥于西醫病名或檢驗結果,不同程度地束縛了中醫傳統辨證論治的臨證思路。中醫治療疑難病,必須遵循傳統的理論體系,學好用好辨證論治,突出中醫特色,不要拘泥于西醫的病名診斷,要從整體觀、動態平衡觀、天人相應觀、七情與臟腑內在聯系出發,運用中醫診察疾病的方法步驟,對整個病情進行分析、判斷,辨出病證,然后進行論治。

3.辨識真假疑似:疑難病的證候往往表里不一,癥狀雜亂,許多病都有種種假象。許多疑難病療效不佳就是由于真假難辨,或真假誤辨所致。故臨床要特別注意鑒別陰盛格陽、陽盛格陰、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等情況,還要注意臟腑主病主癥與各臟腑間的相互關系。對一些證候、病狀、舌脈不一致的病證,要善于從舌脈方面認真加以審辨。辨別真假,還要注意識別某些西藥引起的假象,如服用雌激素可致舌質紅,服用某些抗生素可致舌苔增厚出現黃褐苔、黑毛苔等。隨著應用西藥的情況日見增多,對于識別因某些西藥所致的舌象,唯有以辨證為依據才能提高療效。

4.延長“四診”,微觀辨證:有些疑難病癥用宏觀辨證施治得不到滿意的療效,應借助微觀檢查,以探明病因,重新審視組方,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是這類疾病一部分淺表病情已表現,另一部分深層病情尚未出現。后者多有實質性病理變化,處于主導地位,不治后者,前者無法解決,使宏觀辨證無效。

5.增加新說,開拓思路:

(1)參合辨病,優勢互補:辨證是從宏觀整體入手,對于局部病理往往考慮不夠,有失之于過疏、針對性不強的缺陷;辨病則多著眼于局部微觀改變,其針對性雖強但常有短于過偏、忽略整體的不足。辨證結合辨病,辨病使辨證進一步深化,則更有利于疑難病的診斷和治療。許多表現不循常理的疾病,只有精于辨病,才能正確、完善地辨證。

(2)拓寬知識廣度:一定要拓寬知識廣度,才能面對雜亂的癥狀進行全面分析。如眩暈一癥,既往多從肝陽上亢、痰濕中阻、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等方面辨證,而頸椎病導致的椎動脈痙攣或狹窄、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所致的“頸性眩暈”,若以傳統方法辨證雖不悖醫理,但由于針對性欠強,以此引導治療,效果可能不甚理想,至少療程較長。結合辨病,則此病有瘀血阻絡、脈絡失暢、腦失奉養的病機存在,治療重點應參入活血化瘀之法,并結合傳統的全身辨證,對解除腦供血不足的療效較為迅捷。再如傾倒綜合征,中醫典籍并無此病記載,乃胃切除術后并發癥,該病癥狀奇特、繁雜,辨證無成熟思路可循,臨證之時頗有無從下手之感。結合辨病考慮則較為方便,此疾乃因胃疾術后,中土受損,脾陽虛弱,運化傳輸無力,以致水飲停于胃腸,水谷不得化為精微而輸布全身,上奉髓海,治宗溫陽化飲,運脾升清,每能取效。

(3)關于臨床診斷標準:臨床診斷標準的制定來自大量、長期的臨床實踐,反映了疾病的真實性,隨著醫學的進步而不斷完善,以便科研和學術交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更有利于醫學科學的發展。然而標準是疾病的共性,是一般規律的總結。隨著歷史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某些疾病也表現得不那么典型了。還有一些新發現的疾病,人們并不熟悉,故醫學診斷標準永遠不會有終點。

6.突破常規,另辟蹊徑:一些疑難病,采用中醫傳統治法,即使辨證準確,用方用藥合理,但其療效卻不一定滿意。對這類病癥,不必一味拘泥于傳統辨證或固守某法某方,而是應開拓思路,融匯新知,老法新用,中西結合,以提高臨床療效。同時,吸取現代科學研究成果,實踐證明把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成果與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結合起來,用于治療一些疑難病,是一條大有潛力的途徑。從總體講,中醫學作為一門科學,必須不斷地吸取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為我所用,補己之短,以求發展,而不能孤芳自賞,固步自封。

仔細分析病情,拓寬思路,另辟蹊徑,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臨床上耳聾多從肝膽、腎調治。然而許多耳聾患者,并無肝膽、腎經見癥,反有肺衛不和之狀,取宣肺之品療效甚佳。具體方法有:①久病復雜,多法聯用,攻補兼施;②陰陽真假,反激逆從;③多法兼備,嚴謹組方;④虛不制邪,養正徐圖。

7.“心中有西醫,眼中無西醫”:所謂心中有西醫是在對疑難病的診斷上,在治療效果監測上,在預后的判斷上,應用現代醫學的手段和技術,盡量做到診斷明確,使我們知道我們面對的究竟是一個什么疾病,它的目前治療水平怎么樣?西醫有無特效的治法和藥物?它發展到哪個階段?預后如何?有沒有給中醫留下治療余地?辨病不只是為明確病名,要認識疾病發展全過程總規律,還要盡可能弄清疾病的病理組織變化、生理功能紊亂及相應的生化或分子水平的改變基礎。更有一些疑難病通過中西醫綜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了,但西醫的實驗室指標并未得到改善,實際上病情仍在發展,如慢性肝炎,患者感覺一切都很好,化驗卻發現轉氨酶依然很高,此時如不借助西醫診斷而僅根據臨床癥狀消失而停止治療,慢性肝炎失去監測而釀成肝硬化,從而失去了有效的治療時機。所謂眼中無西醫是說要拋開西醫傳統認識對治療的束縛,完全用中醫理論去辨證治療,只有這樣才能變不治之證為可治之證,在確立治法方劑選用藥物時不受西醫的干擾。

8.捕捉信息,利用信息:從“獨處藏奸”、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①辨證之前,先要將患者的臨床表現翻譯成中醫的術語。如肺炎鏈球菌肺炎,西醫的臨床表現為寒戰、高熱、周身疼痛、衰弱乏力、咳嗽、咳痰、納差、惡心嘔吐、腹脹等,再加上脈數舌紅苔黃,顯然是一個邪熱壅肺證。②深入分析以前的治療經過,包括中西醫治療,反射出許多足供刻下辨證的極好根據。明了用過而乏效的方藥,不使走重復之路。③了解治療用藥后的反應。這可以分析出是否由于錯誤的治療所造成的疑難病——錯誤的治療導致疑難證者很多,所以古人常有“不死于病而死于藥”的感嘆。

關于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病癥的思考

對于疑難病癥的中醫辨治思路與方法,吾在上述的探討中實際已經言及關于衷中參西的內容。在此復述,是作為探索中的一個“專題”而發。

現代科學已進入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新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不斷開拓醫學研究的新領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加深了認識的層次,使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出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層次,達到了分子層次,從而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將更加深刻和接近本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學家們目前已認定大部分疾病都是和遺傳基因有關,包括慢性病、傳染病、流行病、癌癥,甚至是艾滋病。基因的研究,不僅找到了癥源,而且也為防治疾病和延緩衰老提供了前景。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疾病尚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如心腦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病毒性疾病等都是世界上公認的疑難病。由于中醫在治療難治病方面已取得了不少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認識上有所創新,在實踐上有所突破。因此,醫學界不少人將攻克難治病的希望寄托在中醫學方面,認為提高疑難病的療效不僅是中醫學科學價值的根本體現,而且是中醫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也是中醫學興衰存亡的關鍵和發揮中醫特色的優勢,振興中醫的突破口。因此,有識之士都將提高疑難病癥的臨床療效作為研究的重要課題,并多次召開了全國范圍的“中醫疑難病學術研討會”從而綜合了人們對疑難病概念的認識,大致上界定了其范圍,啟迪了研究的思路,交流了臨床經驗,提高了臨床療效。學者劉雹強認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是,要想提高疑難病的治療效果,必須走中西結合的道路,才能在認識和治療方法上相互補充。

1.中西醫結合在疑難病癥診治中的意義:

中醫辨證、西醫辨病是人所共知的。在過去看門診時有不少患者,伸一條手臂讓把脈,顯然他們認為只要通過把脈,便能弄清病情根源,說明了當時人們對中醫辨證的迷信程度。現在,尤其是城市的門診患者,就診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疊化驗單、透視單來,他們既使是看中醫,也要有一個明確的診斷,也就是說要有個說法。這是客觀上要求辨病與辨證的結合,而在疑難病的診治中更是如此。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對于疑難病癥借用現代儀器的檢查,多數是可以明確診斷的,至少可以排除一些錯誤的判斷。如對于肝炎的病原學診斷可以明確所患的是何種肝炎,對肝功能的檢查可以知道肝細胞損傷的程度,通過CT則對肝內占位性病變的診斷提供方便,甚至在注射造影的條件下可發現1cm左右的早期肝癌;對于腦血管患者通過CT檢查,不僅可以弄清楚是出血還是梗塞,以及梗塞的部位嚴重程度,這不僅對于選擇治療方案,是外科治療、內科治療?是中醫治療、西醫治療?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對提高中醫辨證的水平和精確度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因此,現在多數的中醫醫院里都采用了中西醫的雙重診斷。如胃癌性潰瘍、良性潰瘍,臨床癥狀的差異常不夠明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可以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差別。又如同樣是一個黃疸患者,可以是肝炎的肝細胞損害引起的,也可是肝外的腫瘤阻塞引起的,其治療方案也大相徑庭。另外在臨床上有很多疾病,經西醫診斷明確卻沒有好的治療方法,而采用中醫治療效果卻非常顯著。在疑難病的診治中,西醫的診斷有助對疾病本質的認識,以及預后的判斷、病情的監測,而中醫的辨證則可以從宏觀上綜合分析疾病,能夠豐富臨床治療方法,中西醫結合對疑難病的辨治有明顯的互補作用。

2.中西結合治療疑難病癥的思路:

中西醫結合方針提出來已經有半個世紀之久了,中西醫雙方都作出了努力,但是幾十年后的今天,人們在回顧總結這一工作時,卻發現了一個嚴酷的現實:所謂中西醫結合,成了中藥加西藥的治療重復,或是按照西醫診斷用中藥,或是用西醫生理生化指標揭示中醫證的本質。事實證明,這種采用先進的分子、亞分子水平分析超微結構,研究中醫基礎理論,進一步提出新見解與論點,達到微觀與宏觀的統一,分析研究與綜合研究的統一,從而創造出新的醫學理論的提法并不現實。中西醫結合只能是工作上的結合,同樣中西結合治療疑難病只能是臨床診療方法的具體結合,而不能是理論上的結合。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病也好,或一般的疾病也好,可以用前述“心中有西醫,眼中無西醫”一句話來概括。

3.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病癥的方法:

(1)明確西醫診斷:對于疑難病,首先要解決疑難問題,就是要采用現代醫學手段盡可能地明確診斷。借助儀器,化驗等檢查可以早期發現難治病,能便于早期治療,還可以擴大中醫“證”的內容,有助于中醫“證”的客觀化、標準化,至少使醫生明白,我治療的是一個什么病。更深刻地說,辨病不只是為明確病名,明確診斷,而是要認識疾病發展全過程總的規律。因此要盡可能弄清疾病的病理組織變化,生理功能紊亂及相應的生化或分子水平的改變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中西醫有機結合治療疑難病的目的。

(2)把握主要病機:有不少人錯誤地認為,西醫治療首先是病因治療,其次是針對病理變化用藥,而中醫的治療是對證的。其實并不是這樣。中醫的治則也是首先針對病因病機的,其次才是對證。是對眾多的臨床證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病因病機,然后根據病因病機確立基本治法。在具體組方時常兼顧證候,疑難病的病機大多錯綜復雜、寒熱互見、虛實并存、氣滯血瘀、痰濕凝聚。但是無論其怎么復雜,總有一個主要病機。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目前公認的難治病,中醫治療乙肝,在急性期多抓住濕熱蘊毒,慢性期則把握肝腎陰虛,氣滯血瘀,并據此采用清利濕熱,滋補肝腎,理氣活血的合同治法,從而使乙肝的治療取得顯著的療效。

(3)找好切入點:疑難病的證候錯綜復雜,病因病機難以明確,因此臨床表現復雜多變,難以辨識。不少疑難病癥更是出現多個不同的復合證型,以致主癥兼癥繁多,使辨證時難于著手。面對這種復雜的局面,在辨治疑難病時,一定要全面分析四診獲得的臨床資料,在掌握基本病機的同時,要按照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找好切入點,抓住證候的關鍵進行辨治。如尿毒癥的臨床癥狀,具有胃腸道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呃逆腹脹;精神神經系統的頭昏疲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精神委靡;造血系統的鼻衄,皮膚瘀斑,胃腸道出血;心血管系統的心臟擴大,心律失常;以及面色萎黃,素沉著,皮膚干燥等。在治療時如找不好切入點,抓不住主癥,則有無法下手的感覺。如能通過辨證抓住主要矛盾,在主要癥狀好轉的同時,其他癥狀也同時會得到緩解。

(4)合理應用中西藥物:疑難病癥的難,最終表現在難治療上。有不少疑難病,常常中藥無效,西藥無效,中藥加西藥也無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除了認真分析其病因病機、檢查討論辨證思路外,還應該注意合理應用中西藥物。即在指導思想上,取中藥之長和西藥之長,進行具體方案上的結合,其結合成功的標志應當在療效的提高。20世紀60年代治療膽道結石曾大量應用總攻排石療法,在服用中藥膽道排石湯后,皮下注射嗎啡,口服硫酸鎂,就是充分體現了中西藥物作用的優勢。在尿結石總攻療法中,用中藥排石湯加阿托品擴張輸尿管,明顯提高了排石效果。可見中西藥只要應用得當,可以起到協同作用,能明顯提高臨床效果。

實踐證明,走中西醫結合道路,有助于提高疑難病的治療效果。西醫的診斷有助于對疑難病本質的認識,中醫辨證不僅可以從宏觀上綜合分析疾病,而且可以豐富治療方法,二者有明顯的互補作用。所謂中西醫結合不應是根據西醫的診斷來用中藥治療,而應是按照中醫理論治療明確診斷的疾病。

疑難病癥中醫辨治的常用方法

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常言,世上只有不知之癥,沒有不治之癥。如果不能治,那是我們尚未認識客觀存在的許多確有療效的未知方藥的緣故。正如《靈樞》云:“未可治者,未得其術也。”只要能抓住疑難病癥辨治的關鍵,辨“疑”不惑,治“難”不亂,事實上大部分疑難病還是可辨可治的。面對客觀存在的諸多疑難病癥,古今中醫學家迎難而上,嘔心瀝血,從實踐中探索出不少治療疑難病癥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是從痰、從瘀、從毒、從虛等辨治。它既顯中醫特色、優勢而又神奇!常出奇制勝,使不少疑難病癥“柳暗花明又一村”。

1.疑難病癥從痰論治:痰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具有雙重性,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產物的統一體。因痰繼發的病證,特別是疑難病癥很多,頗為復雜,見癥多端,故中醫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

中醫所說的“痰”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形可見之痰濁,即呼吸道和其他部位的病理產物,如膿液、水液、白濁、痰液、鼻涕的分泌物和滲出物。一類是無形不可見之痰,可見諸不明原因,病機復雜,但癥狀具有“痰”的特點的一類病癥。痰留于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貯之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敝心竅,或擾動肝膽,或流竄經絡,變生諸證。因停痰部位不同,故產生的病變各異。誠如《類證治裁》所云:“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腎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痹,變幻百端。”痰之為病,病勢纏綿,病程較長,病位廣泛,變化多端,易擾神明,癥狀以病變部位的悶、脹、痞、困、重、麻為主,好發腫塊,一般不紅不腫不痛,根腳散漫,脈象弦或滑,苔白或白膩。痰性黏滯,故病情纏綿,不易速愈;痰屬陰邪,故腫塊不紅不腫;痰濁阻遏氣機,影響氣血流通,故有悶、脹、麻、重之感;痰隨氣行,無所不至,故發病部位不一。凡見上述諸癥,其病機都與痰有關,故諸多疑難病癥從痰論治,常獲良效。

2.疑難病癥從瘀論治:清代著名醫學家王清任,其著力于血瘀證的研究,著《醫林改錯》一書,發前人之未發,創制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用治血瘀證的著名方劑,頗為后世醫家所稱頌,至今仍然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疑難病癥的治療。驗之實踐,辨證無誤,效如桴鼓。

因病致瘀,稱為“瘀血”;因瘀致病,稱為“血瘀”。瘀血是一種病理產物,可謂之第二致病因子。疑難病癥一般病程較長,遷延不愈,往往引起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瘀滯。因瘀繼發的病證很多,故在中醫學中素有“久病入絡”“久病多瘀”“久病瘀血作祟”“頑疾多瘀血”“瘀生百病”之說。諸多疑難之疾,從瘀論治,首先當是對血瘀證的辨識診斷。對血瘀證的診斷依據,概而言之,主要有3個方面。

其一,主要依據:固定性刺痛、絞痛并拒按,夜間尤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點,舌下靜脈曲張瘀血;病理性腫塊,包括內臟腫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塊,組織增生;血管異常,人體各部位的靜脈曲張,毛細血管擴張,血管痙攣,唇及肢端發紺,血栓形成,血管阻塞;血不循經而停滯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糞、皮下瘀斑,或血性腹水;月經紊亂,經期腹痛,色黑夾塊,少腹急結等;面部、唇、齒齦及眼周紫黑;脈澀,或結,或代,或無脈。

其二,其他依據:肌膚甲錯(皮膚粗糙、肥厚、鱗屑增多);肢體麻木,或偏癱;精神狂躁;腭黏膜征陽性(血管曲張、色調紫暗)。

其三,實驗室依據: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異常;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纖溶性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釋放功能亢進;血流動力學障礙;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現;特異性新技術顯示血管阻塞。諸多疾病,特別是疑難疾病及某些奇異怪癥,運用常法治之不效,而從瘀論治竟獲良效者,從現代中藥藥理研究的角度視之,乃是因為活血化瘀類藥物,具有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降低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抗心肌缺血及耐缺氧作用;抗纖維化、抗炎和鎮痛作用,以及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

對因邪實而致的血瘀,當祛邪以化瘀;對正虛而致的血瘀,則應扶正以祛瘀。同時應辨別臟腑病位,掌握主癥特點和病的特殊性,采取相應的各種具體祛瘀法,才能加強治療的針對性,提高對疑難病癥治療的療效。臨床上常用的治法有理氣祛瘀、散寒(溫經)祛瘀、清熱(涼血)祛瘀、補陽祛瘀、益氣祛瘀、養血祛瘀及滋陰祛瘀等法。根據病變部位,按主癥特點進行論治的常用治法又有通竅祛瘀、通脈祛瘀、理肺祛瘀、消積(軟堅)祛瘀、理胃祛瘀、通腑祛瘀、利水祛瘀、通經祛瘀、和絡祛瘀、止血祛瘀、消癰祛瘀等法。對活血祛瘀藥的選擇,必須符合辨證要求,盡量注意發揮各個藥物的特長和歸經作用。特別是蟲類祛瘀藥,為血肉有情之品,形勝于氣,走竄善行,無處不到,如水蛭、土鱉蟲、穿山甲、蜣螂等,均屬祛瘀之峻藥,性雖猛而效甚捷,必要時可權衡用之。

3.疑難病癥從毒論治:“毒”在中醫學中具有很廣的概念,從病因病機到藥物治療,都與毒有著密切的關系。此所言之毒主要是指毒邪,諸多病邪的進一步發展,邪盛生毒,無論其性質為何,均可概稱為“毒邪”。毒邪既可從外感受,也可由內而生,如重癥肝炎中的熱毒,晚期腎小球腎炎中的濕(濁)毒,面神經麻痹中的風毒,惡性腫瘤中的癌毒,類風濕關節炎的寒毒,系統性紅斑狼瘡中的瘀毒等。毒邪不僅是疑難病的致病因素,也是不少疑難病難以治愈的癥結所在。因此,從毒論治已逐漸成為疑難病的現代治法之一,并正在引起國內外眾多醫學家的關注。

此從毒論治的另一方面含義,是指以有毒性成分的藥物組方或單劑,用來治療因邪毒所致的疾病,前人稱“以毒攻毒”。疑難病癥常常經過常規常藥治療而療效不顯,在臨床用藥時,可以適當選用有毒藥物,常起到“毒藥起沉疴”的功效。如斑蝥制劑治療肝癌、蜈蚣治療乙肝、天南星治療宮頸癌、馬錢子治療食管癌、全蝎治療肺癌、雷公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狼毒合烏梢蛇治療銀屑病等,已在臨床上廣泛運用,且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上述資料說明,“以毒攻毒”治療疑難病已逐漸被廣大醫務工作者所接受。但應該注意的是,以劇毒藥治療疑難病要掌握好劑量,把握好尺度,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不可過量,否則會“過之傷正”。這是前人的經驗,今天我們也需要引以為戒。

4.疑難病癥從虛論治:此言虛者,從臟腑而論主要是指脾、腎虛損,因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疑難病癥病程多長,久病致虛,或歷經治療,藥物雜投,邪未去而正已損,故諸多疑難病癥,扶正緩圖,培補脾腎,臨床當從脾腎虧虛求治為本。

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水火之宅,人之性命所系也。腎藏精,精生髓,腦為髓海,腎主水液,主納氣,主命火,腎上開竅于耳,下開竅于二陰,其華在發,在體主骨,齒為骨之余,與膀胱相表里,五行屬水,通于冬季。從現代醫學角度視之,中醫學腎的功能,廣泛涉及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和血液系統等諸多方面,因而從病理的角度而言,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云:“五臟之傷,窮必及腎。”藏象學說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元陰元陽,“五臟之陽非此不能溫,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故諸多疑難病癥從腎虛論治,乃治病求本之施,并不拘泥于“腎臟系統”疾病。故臨床上諸多疾病,特別是一些慢性疑難病癥,在其發生發展到一定階段,最終皆遷延傷損于先天之本的腎,導致腎之陰陽精氣虧虛。據此之理,中醫在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以此從腎虛辨證論治的豐富經驗,并形成了中醫學領域的“腎命學派”,其理論與實踐現仍廣泛地應用臨床各科。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以受其氣。《慎齋遺書》云:“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吳昆云:“治雜病者,宜以脾胃為主。”故歷代醫家對許多病證,多從脾胃立法,如“補土生金”“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治痿獨取陽明”“治痰不治脾胃,非其治也”等,足見調理脾胃在疑難病治療中的實際意義。一方面,脾胃虛弱會直接影響藥物的吸收轉輸,久病中虛,運化無力,故調理脾胃之劑,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重則欲速而不達。另一方面,前述從痰、從瘀論治者,就其成因亦多無不與脾虛相關。中醫學認為,脾為生痰之源,氣為血之帥,氣虛則血瘀。

疑難病癥多非一臟一腑為病,病變往往涉及多個層次、多個臟腑。由于病的特異性,首犯部位不同,所病臟腑亦有先后主次之別。如哮喘的病變過程涉及肺、心、腎等多個臟器,但總以肺氣上逆為主,病變主臟在肺,同時因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心脈上通于肺,病則互為因果,故與心、腎亦有密切關系,后期可因肺不主氣、腎不納氣、命門火衰、心陽失用而導致喘脫。此外,基于臟腑之間的生克制約關系,疑難病癥極易傳及相關臟腑,或因某一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的病理產物,損傷其他臟腑而致病。由于人體各個臟腑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疾病過程中可以互相傳變,尤其在疑難急癥中更為突出。因此,治療某一系統的病,不僅要針對它的主要病變臟腑,還要根據癥狀表現從臟腑的相關性辨析,采取對應處理。

總之,中醫中藥治療疑難病癥具有一定優勢,不僅有系統的理論指導,更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在現代醫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中醫學只有在解決危重疑難病癥上狠下功夫,適應當代防病治病的新要求,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顯示出自身的價值。伴隨著疑難病癥防治方法的探索,中醫理論自身亦必將得到豐富、發展和提高。也只有這樣,中醫學才能與時代同步而自強于世界醫學之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醴陵市| 秦安县| 正宁县| 鹤岗市| 庄浪县| 丁青县| 和林格尔县| 井研县| 犍为县| 抚州市| 松潘县| 巴东县| 巴楚县| 内丘县| 安庆市| 多伦县| 丹寨县| 宝山区| 龙胜| 南部县| 乌拉特前旗| 彰化市| 东港市| 苍梧县| 福清市| 田东县| 台南市| 湟源县| 中超| 本溪市| 正定县| 宝清县| 堆龙德庆县| 包头市| 万载县| 牡丹江市| 军事| 富蕴县| 江川县| 雅安市|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