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泛論先導

1 當世之下縱橫論中醫

中醫是我國的原創性醫學。在我國各行各業中,最有優勢、最有實力、最有底氣、最有后勁,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唯有中醫藥。縱眼觀天下,經驗的自然科學,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相繼被淘汰了。唯有我國的中醫學,它不但把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多彩的診療技術保留至今,而且還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中醫憑借著它卓著的臨床療效而具有無窮的魅力。這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奇跡。

傳統文化的精華——中醫之源

中醫藥學源于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是以中國哲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認為人與天地自然是一個整體,講究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中醫的典籍莫不貫穿這一思想。沒有中華文化底蘊,就無法理解陰陽五行,就不可能學好中醫。有人認為中醫學理論太玄,是古代的東西,因而是落后的、不科學的,其實,這是不懂中醫。當今之世,有的人總要用西醫理論解釋中醫,解釋不通就說中醫不科學,這就如同用芭蕾舞改造京劇、用足球規則裁判籃球比賽一樣的“不可思議”。離開了中華文化的陰陽五行,不僅學不好中醫,解釋不了中醫,而且永遠理解不了中醫。

古人云“十個秀才九個醫”,就是因為過去要參加科舉,必須熟讀四書五經,而讀通了四書五經就很容易理解醫理,也容易成為醫家,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張仲景是漢代長沙太守,常常在大堂之上為人診病。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宋代大文豪蘇軾、科學家沈括,明代文學家高濂等皆是中醫大家。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深通醫學。可見,熟讀經典,“不為良相,則為良醫”。

然而,中華文化從來都是海納百川,它能同化一切外來文化而不是異化自己。今天,但凡現代科技對中醫有用者,中醫自然會吸納,不必什么都高喊中醫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西醫用的儀器設備,只要有利于患者的診療,我們當然可以用,那并非西醫的專利。然而,這些“先進的”儀器設備對我們中醫的用處是有限的。如CT、磁共振可以確定腫瘤位置、大小,但中醫治療時卻往往“見瘤不治瘤”,憑望聞問切進行全身調理,辨證論治。可以說,沒有必要如此“延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諸種感官。這就是中醫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在中醫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學術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就是傳統文化和醫療實踐經驗結合的成果。可以說,中華文化是皮,中醫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不朽的著作——中醫“四大經典”

“引經據典”是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引,援引;據,依據。意即引用經典著作作為論證的依據。關于“經”,《說文》云:“經,織也。”即布帛的織線為“經”字的本義。經者與緯之對也,縱曰經,橫曰緯。“典”意為標準、法則,典范性的書籍。因而,所謂“經典”,是指在某門學科的建立與發展中起到奠基或劃時代作用或作出重大貢獻的著作。就像儒家把《詩》《書》《易》《樂》《禮》《孝》《論語》等列為經典,當今把《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稱作馬列主義的經典一樣,中醫學則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奉為中醫學的四大經典。

人們都知道,建筑高樓大廈、飛架江河大橋都要有堅實之基。中醫學術殿常之興也自有其理論基石,它就是中醫獨具特色的陰陽、五行、藏象、氣血、津液、經絡等學說。中醫基礎理論,發源于先秦時代,形成于戰國至秦漢時期。就像許多學科、學派有自己的奠基著作一樣,中醫學也有奠基之作,它不僅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且持續影響兩千余年,至今仍被奉為中醫學之規范,習醫業醫者必讀、必通之經典。它就是我國現存最早、自成體系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它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書之取名,像我們人取名字一樣,其中多含有某種寓意。《黃帝內經》書以“黃帝”之名,是一種崇古假托,也是漢代的時尚。黃帝為華族始祖,為世人仰慕之圣人,所以歷代文人學士都以自己為黃帝的子孫為榮。托言黃帝以成書,其樸素的含義,乃溯源崇本,以示學問有根。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云:“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探究道理、規律)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意思是為了使人們相信自己的理論,就打著神農、黃帝這些傳說中的古圣賢作旗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類似于今日之某書承蒙某某著名教授審閱、某某專家為之作序,藉權威之名,以取信于人。該書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預防等醫學基礎理論內容,使長期積累的醫藥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從而建立了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藥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為學者不可不學,為醫者小可不習。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書。這部中醫經典著作是以黃帝與其老師也是臣子的岐伯、伯高、少俞等以及學生雷公之間的問答討論形式寫成的,類似于現代出版的醫學“疑難問題解答”之類著作。《內經》稱“經”,意即本書為十分重要的典籍,醫學之規范。該書記述了古代關于哲學、天文、地理、氣象、歷法、生物等多方面的知識,是中國古代少見的科學巨著,故有學者將《內經》稱作是以醫學為主體的“古代百科全書”。

書中的黃帝是帝王,但這個帝王在岐伯面前,是問題的提出者,是以學生的身份出現的。書中的岐伯是黃帝的先生。黃帝問,岐伯答,一部《內經》就產生在黃帝與岐伯的問答之中。所以中醫又稱為“岐黃之術”。孫中山先生曾說自已是“學崇孔孟,業紹岐黃”。岐指岐伯,黃指黃帝。“岐黃”的稱謂之中,老師的位置在前,學生的位置在后。《內經》這一寫作形式,亦向后人講述了這樣一條重要的道理:早期的為帝為王者,并沒有以最大的學術權威自居,他會虛心地向賢者請教自己所不懂的問題。虛心的黃帝,為后世子孫樹立了永恒的榜樣。

繼《內經》之后,相傳系扁鵲所作的《難經》是一部可與《內經》相媲美的古典醫籍。該書以解《內經》之“難”為寫作動機,故名曰《難經》。它在《內經》理論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的發揮和創見,內容簡要,辨析精微。

2世紀,中國誕生了一位醫學巨人,即張機,字仲景(150—219),被后世尊為“醫圣”。《內經》是一部理論性醫學經典,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范式,而中醫臨床醫學的形成,則是以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問世為標志,它為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仲景其人,雖然名垂醫史,卻像許多著名科學家、醫學家一樣并不見于正史,其在《傷寒論·自序》中論述了他寫作《傷寒雜病論》的緣由,因為疫疾曾使張仲景宗族的兩百余口人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死去三分之二,以“救貧賤之厄”為己任的張仲景,“感往昔之倫喪,傷橫天之莫救”,勇敢地面對嚴峻的現實,發憤鉆研,“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寫成《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臨床醫學體系的基本原則和規范。

《傷寒雜病論》后被分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傷寒論》主要是論述感受外邪所致疾病的證治規律,而《金匱要略》則主要是論述以臟腑功能失調為主的雜病證治規律,理、法、方、藥俱全。后世的中醫臨床各科,均視《傷寒雜病論》為圭臬。被譽為中醫“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其書為萬世寶典,其人不愧醫圣之才”。直至今日,《傷寒雜病論》仍是中醫學子的必讀經典。

在藥物學方面,則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東漢以前在藥物方面的實踐經驗,把中藥學提升到理論的高度。該書收載藥物365種,根據養生、治病和有毒無毒分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藥物的配伍理論,奠定了中藥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這樣,就分別以“四大經典”為基礎,形成了中醫基礎理論、臨床病證辨治、藥物功效等獨特的中醫藥體系。

缺一不可——大師與粉絲

中醫要發展,固然需要一批技術精湛、醫德高尚能妙手回春的大師級人才。但是,在現實的條件下,首先要讓百姓了解中醫、認識中醫、信服中醫。一句話,就是讓老百姓有病能看中醫,使中醫服務有對象,實踐有機會。否則,沒有足夠多的臨床治療歷練,沒有殫精竭慮、勞神盡心的摸爬滾打,是成就不了名醫大師的,這就如同沒有深厚的土壤長不出參天大樹一樣,道理是非常明白的。名老中醫,大多名震一方,名聞遐邇,可謂是學驗俱豐之士。國醫大師就更不用說了,那是民族的瑰寶,醫界的精英。在他們身上,體現的不僅僅是學識和經驗,更多的是中醫文化的精神和風采,他們昭示著中醫的未來和希望。為了弘揚中醫傳統,發展中醫優勢,使名中醫,尤其是國醫大師的精神、技藝能一代代傳承下去,加緊培養中醫名師不僅是現實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但是,中醫更需要“粉絲”。在中醫歷史上,不存在“粉絲”的問題。因為,幾千年來,中醫不僅是中華民族生命健康保障的唯一醫學技術,而且是融入社會政治、經濟,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人們熟悉中醫,就像熟悉穿衣吃飯一樣。對于中醫的歷史和文化,人們有目共睹,耳熟能詳。首先,中醫對于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免除重大疾病的劫難,保障民族體質品格的形成,其所達到的成就,是世界上別的任何一種民族醫藥所不能比擬的。像歐洲歷史上動輒幾千萬的瘟疫死亡人數,在中國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這不能不歸功于中醫藥的巨大貢獻。其次,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認識不斷深化,對疾病診斷治療方法的日益精進,由此所形成的知識體系,絕不是中醫經驗理論的簡單堆壘,而是先人探索生命奧秘的智慧結品。其結果,對于我們今天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本質,把握生命規律,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于是,中醫的理念、思維方式乃至技術法則、價值取向,無不滲透到男女老少各個階層,貫穿于生老病死各個階段,影響至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正是在這種歷史氛圍下,中醫學作為利民保身之仁術,受到廣大知識階層的關注與研習。早在《內經》中就指出醫學之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從而把醫學作為教化社會的工具。醫圣張仲景則大聲疾呼居世之士,要“留心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魏晉著名醫家皇甫謐更是直言不諱地稱:“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若不精通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無以濟之。”人之立世,于忠于孝都有學習醫學精通醫道的必要,從而加快了中醫民間化、民俗化的過程。像“姜湯祛寒、糖茶暖胃”式的中醫常識,也幾乎是婦孺皆知。1000多年來,中醫就是這樣如魚水般地存在于百姓之間,甚至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

然而,自從西醫傳入中國后,中醫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找中醫看病的人相對過去少了,尤其是常見病、多發病等,看中醫的人更為減少。時下的中醫,似乎成了只看疑難雜病的專家,或者是在西醫宣判無法治療時,才無可奈何去找中醫尋條活路。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醫的嚴重缺位,導致一般老百姓已經不知中醫為何物,既不完全了解中醫是怎樣看病的,也不了解中醫能看哪些病。這樣一來,哪里還談得上信服中醫、追尋中醫呢?因此,中醫要培養自己的“粉絲”,讓最基層的老百姓有病能了解怎樣看中醫、吃中藥。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沒有老百姓的推崇,沒有人愿意看中醫,中醫只能是高樓深院里被研究的對象,或者像京劇那樣成為文人雅士的欣賞藝術,甚至被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中醫臨床實踐的缺位,何談中醫事業的發展!

科學發展——中醫的普及與提高

大自然生其人,養其身,治其疾,是天人合一的和諧。但大自然給人類的這些并不是標注好了,而是需要通過人的發現、實驗才得以知道;然后通過對實踐的觀察、分析、總結,掌握了一定規律和方法,用在防治疾病上,就形成了中醫學。我們在臨床實踐中充分體會到,現代社會需要中醫,中醫可以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但必須忠于和勤于中醫,最大限度地應用中醫學科技,吸收所有能為中醫利用的知識、理論和方法,促進中醫學的進步。也就是說中醫學要提高、中醫學要發展。

但中醫更需要普及,只有中醫得到更廣泛的普及,人們才不會面臨科技越進步治病越貴的局面,也不存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由于中醫普及的局限,本來可以用中醫普通科技來治療的疾病,為數不少的國人不得已而選擇了“高科技”治療,這樣治病的“難”和“貴”就難以避免了。例如,本來一般感冒2~3劑中藥二三十元錢就解決了問題,但現在,多數人上醫院檢查化驗,加上輸液購藥動輒上百元已不稀奇,也就是說,相比現代醫學,不少疾病中醫治療付出的代價,無論是身體的或經濟的都要小得多。如果中醫能得到更大限度的普及,人們就會樂于選擇中醫。因而,加強中醫的普及,提高群眾對中醫藥的信任,不僅是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必要措施,也是解決“看病貴”和“看病難”的出路。

中醫學的臨床范圍是廣泛的,臨床陣地也是寬廣的,不但能解決常見病,而且能治愈頑疾和一些西醫的“不治之癥”。人們的信仰和觀念,取決于他們所見的事實,雖然看到的是具體的醫生個人,而認識的卻是中醫。人們只有得到中醫帶來的福祉才能信服中醫,也才會了解中醫。中醫學理論和技術是可以掌握的,只要我們踏實地學好用好中醫,中醫才能會具有更蓬勃的生命力和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西醫之別——人的病與病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甲某平素沒有不適的感覺,但在體檢時發現血壓為160/95 mmHg,于是就被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可是使用降壓藥將血壓降至120/75 mmHg后,反而出現了頭暈乏力、四肢倦怠、眼花朦朧等癥狀,致使生活質量大為降低;乙某自覺身體非常不舒服,感覺到明顯的乏力頭暈、疲倦納差、心煩失眠,到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卻仍然得不到一個明確的診斷,因為各種檢查化驗的結果都顯示為正常。這時,對諸如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亞健康等治療,西醫也就束手無策。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西醫學概念中,化驗和檢查的結果是診斷疾病的唯一依據,它只是注重單個指標的數值大小或是某臟器形態發生了變化,不管這種異常對你的正常生理狀態是否產生了影響和破壞,這時西醫就會告訴你這是“病”,就需要治療。治療后只要指標正常了,治療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而當人體生理狀態受到影響,產生了各種不適,但在化驗檢中又發現不了什么異常的時候,西醫就不承認這是疾病,化驗不是好好的嗎,怎么會有病。既然不是病,那當然也沒有治療手段,這就是只注重化驗檢查而不注重人體內在平衡在疾病中的意義所造成的。

換句話說,西醫注重的只是人的病,而中醫注重的卻是病的人。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各個組織器官和各種物質成分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這樣人才能成為一個有序的整體,才能夠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因此,人體在復雜而完善的系統中,各組成部分處于協調、平衡狀態時,系統就能正常運轉,機體就處在健康狀態,反之則是疾病狀態。在這種整體平衡理論指導下,中醫學就提出了一個與西醫學迥然不同的健康與疾病的概念,那就是不把單個的化驗、檢查指標作為判斷健康與疾病的標準,而是將機體的內在整體平衡狀態作為判斷健康與疾病的標準。中醫并不是排斥現代的檢查,而是強調把檢查和人體內在平衡有機的結合起來,將人體內在平衡作為判斷健康與疾病的最終依據,“陰平陽秘”即是健康狀態,這種平衡狀態被打破,就產生了疾病。

因此,中醫對疾病的治療,不僅只是治人的病,而更注重治病的人。這猶如一潭發臭發黑的死水,通過水質的化驗發現,水中的腐敗菌大量滋生繁殖,但如果我們就此認為,腐敗菌是潭水發臭發黑的根本原因,希望用殺死腐敗菌的方法來改善水質,那誰都知道這種方法不可取。因為這忽略了水發臭發黑的根本原因是潭水失去流動性后,其整體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形成了適合腐敗菌滋生繁殖的環境。如果不從根本上去除腐敗菌滋生繁殖的環境,如引入活水,恢復水潭的生態平衡,而采用殺滅腐敗菌的方式是不可能使水質得到根本改善的。中醫學對“人的病與病的人”辯證關系的認識,亦于同此理,只有將人體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我們才能得到正確的疾病觀,才能既治人的病,又治病的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茶陵县| 临汾市| 股票| 梁河县| 鹰潭市| 加查县| 柯坪县| 海晏县| 诸城市| 正定县| 永靖县| 长丰县| 广河县| 赫章县| 商都县| 衢州市| 七台河市| 宜宾县| 手游| 仙桃市| 塔城市| 庄河市| 祁东县| 昭通市| 科技| 视频| 宝坻区| 台湾省| 茶陵县| 安陆市| 迭部县| 夏河县| 芒康县| 习水县| 武汉市| 贵溪市| 葫芦岛市| 山丹县| 剑川县|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