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內科疾病

第一節 外感時令疾病

1.三拗葦莖方(薛伯壽經驗方)
來源:

三拗湯與葦莖湯合方化裁。

組成:

炙麻黃6~8g、杏仁6~9g、連翹8~10g、生薏仁8~15g、冬瓜仁8~12g、桃仁6~10g、桔梗6~10g、生甘草6~8g、蘆根10~15g。水煎2次,取汁200~400ml,分3次溫服。

功用:

宣肺開閉,清熱化痰。

方解:

三拗湯由《傷寒論》麻黃湯去桂枝而成,主治鼻塞聲重、咳嗽痰多、頭痛目眩等外感風寒咳嗽證,長于開宣肺氣、治咳平喘,后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收錄;葦莖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清肺化痰,逐瘀排膿,為治療肺癰之良方。方中麻黃發汗散寒,宣肺平咳喘;杏仁宣降肺氣,止咳化痰;連翹宣肺解毒;冬瓜仁能清上徹下,肅降肺氣,與蘆根相配清肺宣壅,滌痰排膿;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熱而排膿,下利腸胃而滲濕;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癰;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熱解毒。

主治:

寒郁肺閉,痰熱壅肺證。癥見發熱不退,咳嗽痰多色黃,甚則咳吐腥臭膿血,或流黃膿涕,鼻塞聲重,無汗或汗出不暢,聲音嘶啞,伴胸悶胸痛,頭痛身痛,舌紅苔黃膩,脈浮滑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薛伯壽臨床常用本方加減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鼻竇炎等屬于寒郁肺閉,痰熱壅肺者。

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可酌加桔梗、防風等;痰黏咯吐不爽者,加浙貝母;胸悶不舒者,加瓜蔞;咽癢痛加蟬蛻、僵蠶;熱重痰黃稠者,加黃芩、魚腥草、蘆根;痰濕重加二陳湯等。

驗案舉要:

卓某,女,11歲。發熱、咳嗽2周。2周前時值冬季小雪前一天,加之近期學習任務較重,不適寒溫而發熱,最高體溫達39℃,伴咽癢、咳嗽黃痰,夜間咳嗽重影響睡眠,就診于兒童醫院,查血常規正常,CRP正常,診斷為“支氣管炎”,曾用阿奇霉素及解熱鎮痛藥治療后身起皮疹,散發四肢,色紅。現癥:發熱,體溫38℃左右,咽癢,咳嗽重,有黃痰,口渴,胃脹,納呆,大便干,兩日一行。舌質紅,舌尖紅點多,苔膩微黃,脈浮滑。證屬外邪襲肺,肺閉熱壅。治以宣肺透邪,清肺化痰。予方藥:三拗葦莖方化裁。冬瓜仁10g,生薏仁12g,桃仁8g,蘆根15g,桔梗8g,魚腥草15g,炙麻黃6g,杏仁8g,黃芩15g,連翹10g,梔子8g,淡豆豉10g,生甘草6g。7劑。二診:藥后體溫下降,咽癢、咳嗽減輕,黃痰已少,耳內發脹,影響聽力,口苦咽干,尚有胃脹、納少,大便尚偏干,舌尖紅,苔薄微黃,脈弦滑。治以和解少陽,升清降濁。予方藥: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加減。柴胡10g,黃芩8g,法夏8g,薄荷6g,蒲公英10g,梔子8g,桔梗8g,蟬衣4g,僵蠶6g,姜黃6g,酒軍3g,膽南星6g,防風6g,浙貝8g,枇杷葉8g,連翹10g。7劑。藥后隨訪,患者發熱止,咳嗽基本消失,大便通暢,納食、聽力恢復正常。

注意事項:

注意清淡飲食,以蔬菜五谷雜糧為主,忌辛辣。

相關論著:

薛伯壽.蒲輔周學術醫療經驗─繼承心悟[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整理:薛燕星 審閱:薛伯壽)

2.小柴胡湯加減(高榮林經驗方)
來源:

《傷寒論》小柴胡湯。

組成:

柴胡30g、法半夏9g、黃芩10g、黨參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棗4枚。

功用:

和解少陽,條暢樞機。

方解:

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解表里邪氣,疏達氣機;黃芩清泄邪熱;法半夏和胃降逆;黨參、甘草扶助正氣,抵抗病邪;生姜、大棗和胃氣,生津液,諸藥共舉,使邪氣得解,少陽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得和,得氣機條暢,樞機和諧之功效。

主治:

用治感冒半痊,外邪未盡,肺氣失宣。癥見咽嗓不適,聲啞,夜間咳嗽,痰白量少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咽嗓不適加僵蠶、蟬蛻;痰結不清加前胡、陳皮;咳甚加紫菀、百部;熱重于寒者加桑白皮、知母;寒重于熱加麻黃、桂枝。

驗案舉要:

劉某,男,51歲。惡寒伴咳嗽5天。患者于5天前因受涼出現惡寒,咳嗽。經對癥治療癥稍減,刻下癥見咽中不適,流涕清黃黏,夜間咳嗽,聲啞,痰白量不多,伴心煩陣熱汗出,精神一般,納少,眠可,大便秘結,日一行,小便可。四診:神清,精神一般,聲音沙啞,舌紅裂顫苔薄,脈沉細右寸稍浮。醫書每將《傷寒論》中“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稱為小柴胡湯之“四大主證”。將“口苦、咽干、目眩”二三證稱為“提綱證”。然《傷寒論》原文又有“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文。患者感受風寒,寒邪內侵,肺失宣降,郁而化熱,故見外寒內熱咳嗽之象。治療以解表化痰為法,予方藥小柴胡湯疏肝清熱、和解表里。柴胡、法半夏、黃芩、黨參、僵蠶、蟬蛻、桑白皮、知母、前胡、牡丹皮、白芍、酒大黃。服七劑,流涕、心煩陣熱汗出,納少便秘,諸癥皆消,但余少咳,上方去大黃、牡丹皮,稍填紫菀、百部繼服3劑而愈。

注意事項:

本方善治外邪未盡,肺氣不宣之正虛邪不盛者,若外邪壅盛,內郁化火之大青龍湯證者應辨證選用。

相關論著:

劉俊玲,盧建新,章波,饒向榮.高榮林治療呼吸重癥經驗淺析[J].北京中醫藥,2011(08):583-584.

(整理:饒向榮 審閱:高榮林)

3.熱甚速解飲(薛伯壽經驗方)
來源:

升降散合梔子豉湯等加減而成。

組成:

僵蠶6~8g、蟬衣4~6g、姜黃5~8g、酒軍3~8g、梔子6~10g、豆豉8~12g、銀花8~12g、荊芥穗5~8g、蔥白2~3寸、蜂蜜1~2匙。水煎2次,取汁200~400ml,分3次溫服。

功用:

升清降濁、上下分消、透邪清泄、表里雙解。

方解:

本方根據蒲輔周先生治外感熱病經驗所創,其論曰:“溫病最怕表氣郁閉,熱不得越;更怕里氣郁結,穢濁阻塞;尤怕熱閉小腸,小便不通,熱遏胸中,以致升降不靈,諸竅閉滯。治法總以透表宣肺,升清降濁,而清小腸,不使邪熱內陷,或郁閉為要”。僵蠶,辛咸平,祛風解痙,化痰散結,升陽中之清陽,散逆濁結滯之痰,辟一切怫郁之氣;蟬衣,甘辛涼,散風定痙,宣肺透疹,祛風而勝濕,滌熱而解毒;片姜黃,辛苦涼,行氣消散,活血通經,除風熱,消腫痛,辟疫;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化瘀破積,推陳致新而安五臟,有斬關奪門之力,號為將軍;梔子,瀉火除煩,涼血解毒,清利郁火,利濕除黃,既可清解,復可導熱下行利尿;豆豉,主寒熱除煩,瘴氣惡毒,邪在衛氣,與蔥白、梔子同用,邪入營血,尤可與生地同施,透邪而不傷正氣;銀花,解溫疫、穢惡濁邪,散熱解毒,輕宜疏散,而少涼遏傷胃之弊;荊芥穗,散風熱,利咽喉。銀花辛涼,荊芥芳香,散熱解毒,相須相協。諸藥配伍,有上下分消,表里雙解之功。溫病熱變速,衛氣同病者多;溫疫亦多里熱甚,表氣郁熱不得越,故皆可用本方速解之。

主治:

四時溫邪上受。癥見發熱而煩,始微惡風寒,或有短暫寒戰,隨則但熱不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扁桃體紅腫、甚則化膿,舌質紅、苔薄白黃、脈浮數或滑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等屬溫邪上受而有表里郁閉,且里熱較重者。

風痰甚加膽南星;口渴重加天花粉;咳嗽加桔梗、杏仁、黃芩等。

驗案舉要:

沈某,男,6歲。高燒伴咽痛3天。患兒3天前出現高燒,體溫39~40℃,咽喉疼痛,充血紅腫,扁桃體Ⅱ°腫大,咳嗽輕微,有時惡心,血檢白細胞4.4×109/L,胸透未見異常,起病即用青霉素及阿司匹林等,仍高熱不退,咽痛甚,汗出不暢,時覺微寒,病后納呆,大便數日未行,目赤面紅,口渴微煩,舌質紅稍絳,苔黃少津,脈滑數。風溫上受,表里郁閉,宜疏風泄熱,表里雙解。處方:銀花6g,連翹6g,荊芥5g,薄荷3g,豆豉9g,桔梗5g,蘆根15g,牛蒡子5g,竹葉6g,蟬衣3g,僵蠶6g,酒制大黃5g,姜黃3g,射干6g,2劑。藥后便解,全身有微汗,咽痛明顯減輕,飲食增加,體溫降到37℃左右,后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調理而愈。

注意事項:

風寒郁閉,內熱未起不可用此方。

相關論著:

薛伯壽.流行性感冒診治一得[J].中國中醫急癥,1999(01):4。

(整理:薛燕星 審閱:薛伯壽)

4.銀柴五黃湯(張貽芳經驗方)
來源:

效法吳鞠通銀翹散和張仲景的瀉心湯,化裁成此方。

組成:

金銀花20~30g、柴胡15g、黃芩15g、黃連10g、黃柏12g、生黃芪15g、玄參12g、知母12g、防風12g、桔梗10g。

功用:

清熱解表,和解清里。

方解:

關于風溫,《傷寒論》有如下記載:“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于風,變為風溫……以此冬傷于寒,發為溫病”,說明風溫來源有兩途,一者外感風寒太陽表實發汗后病不解,汗出當風而成,一者陰虛陽亢,郁而化熱,更感于風,轉變為風溫,殊途同歸,既成風溫,治療則同,《傷寒論》中未明確對證方藥,只提出禁忌火熏和下法。張老師深研風溫的成因和病機,擬定清熱解表,和解通腑的治法,創立銀柴五黃湯,補充仲景有論無方的缺憾,方中銀花、柴胡為君,疏風解表,透邪外出,黃芩、黃連、黃柏為臣,清三焦之熱,直折上逆之火,壯火食氣,生黃芪以補益肺氣之虧,知母、玄參滋腎水而潤腸通便,防風為風中之潤藥,助君藥透表疏風而不傷陰,桔梗為使,載藥引經上行,諸藥共奏外透表邪、中和少陽,下滋腎水,則三陽之癥迎刃而解,兼具銀翹散、瀉心湯之功。

主治:

外感風溫風熱或太陰風溫。癥見熱勢鴟張,正邪交爭劇烈,高熱口渴,不惡寒,咳嗽咽干,口干口苦,汗出熱不解,身痛便干,舌紅苔黃干,脈弦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里熱較重便秘,口苦口臭,加連翹12g、生大黃6g,用至便通為止。肝膽熱重口苦脅痛黃疸者加茵陳20g、梔子15g,以利膽退黃。咳嗽咳痰重加川貝母、紫菀、炙百部各12g。

驗案舉要:

王某,女,47歲。2013年2月5日初診。發熱半個月。患者于2013年1月17日因家人感冒傳染出現發熱無汗頭身痛,體溫最高37.5℃,自服阿奇霉素片,治療3天,癥狀無好轉,其后坐飛機到美國,癥狀加重,伴有咽痛身感烘熱,美國醫生給予口服萘普生500mg,日兩次。2天后返回國,在清華大學玉泉醫院就診,診斷為病毒性感染,予輸液利巴韋林0.1g/d,喜炎平375mg/d,并靜點賴氨匹林,口服藍芩口服液等,治療六天,癥狀無緩解,出現咳嗽,咽癢,后到眼科醫院就診,服用中醫大夫的湯藥(小柴胡湯合三仁湯加味)三劑,體溫仍不降,體溫最高39.0℃,夜間熱重,伴有乏力腰痛,咳嗽口渴。形體稍肥胖,面色微紅。舌微黯,苔白膩,脈弦小。輔助檢查:2013年2月2日,EB病毒、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肺炎衣原體抗體均陽性,抗體滴度值分別為688.0U/ml、7.21U/ml、31.70U/ml、30.60U/ml、92.10U/ml。辨證分析:素體偏虛,兼操勞傷氣,出差耗神,外高熱毒,漸侵入肺,損傷氣陰,肺宣降失常,氣逆而咳,火蒸為熱。診斷為:外感發熱(風溫),證屬氣陰兩虛。治療以宣發肺氣,扶正逐邪,兼清熱養陰。西醫診斷:呼吸道病毒感染。予銀柴五黃湯加減。金銀花15g,柴胡12g,防風10g,生黃芪15g,黃芩12g,黃連9g,黃柏10g,知母12g,百合15g,連翹12g,川貝12g,香附12g,百部12g,錦燈籠12g,荊芥12g,白術12g,蘇葉12g。7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2013年2月19日):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服上方一劑后,熱退,心煩、燥熱感大減。舌微黯苔薄白膩,脈弦小。予方藥:銀柴五黃湯加減。生黃芪15g,白術12g,防風10g,黃芩12g,黃連6g,黃柏12g,川貝12g,紫菀12g,百部12g,桔梗12g,甘草6g,生石膏12g,柴胡12g,赤芍15g,金銀花12g。7劑,水煎服,日一劑。中成藥:牛黃蛇膽川貝液3盒,每日3次;雙黃連顆粒3盒,每日3次,口服。三診(2013年2月26日):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周身陣發烘熱減輕,仍自汗出,咳嗽減輕,后背腰痛。舌黯紅苔白膩,脈細滑。予方藥:玉屏風散加味。藥物如下:生黃芪12g,白術12g,防風10g,金銀花15g,連翹12g,荊芥10g,蘇葉10g,香附10g,蟬蛻10g,白鮮皮12g,蒺藜12g,萆薢12g,公英20g,黃芩12g,黃連6g,敗醬草15g。7劑,水煎服,日一劑。四診(2013年3月5日):患者病情好轉。體溫正常,腰痛乏力明顯減輕,咳嗽消失。停經數月后近幾日來月經,經色經量正常。舌嫩紅苔薄白,脈細滑。玉屏風散加減善后。

(整理:趙蘭才 審閱:張貽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湖县| 堆龙德庆县| 当阳市| 新竹市| 郧西县| 柏乡县| 洛扎县| 伊春市| 内江市| 曲阜市| 舞钢市| 湟中县| 清水河县| 宁强县| 梁平县| 乌兰浩特市| 隆尧县| 萍乡市| 恩平市| 靖江市| 闵行区| 莱芜市| 察哈| 谷城县| 临颍县| 巩义市| 荔波县| 乌兰县| 阳原县| 阿鲁科尔沁旗| 全椒县| 涪陵区| 花垣县| 云霄县| 商河县| 抚州市| 冀州市| 广州市| 昂仁县| 邹城市| 四子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