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序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中國中醫科學院已完整度過了花甲歲月。恰逢中醫藥事業處于求生存奔向謀發展的轉型期,于1955年以毛澤東、周恩來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英明決策鼎力支持,中央人民政府議決成立中醫中藥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機構,我院應勢應時誕生,確是新中國的偉大創舉,從全國調集的名醫名家群聚我院,盡心竭力為國醫國藥之學翻開了嶄新的篇章。追思上世紀1929年南京偽政府廢止舊醫案曾激發全國人民和中醫藥界的極大公憤,一輩先賢反擊勝利,曾定“三·一七”為國醫節。吾輩學人憶往昔當永志不忘,為國醫國學之發展鞠躬盡瘁。
進入新世紀,一代學人當以文化自覺弘揚中華美德,致力中醫藥學學科進步與事業發展,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傳承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中華文明歷久彌新,國醫國藥尤以國學為指針,尤其重視傳承。中醫藥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是科學與人文融合得比較好的學科。《黃帝內經》靈素之學法于上古晚周,儒道互補,奠定了理論體系的基石,兩漢至今其醫學發展得益于堅持中醫藥學的自身發展規律,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對中醫藥學而言,仁心是靈魂,臨床是根本,傳承是基礎,創新是歸宿。先賢倡導的“繼往圣,開來學”;“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道出傳承與創新的真諦。人類的寶貴財富都需要這種傳承以發揚光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稱之為“傳薪”,在佛學中稱之為“傳燈”,兩者表述有異,核心相同。“傳薪”源于《莊子·養生主》。其云:“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傳薪者,傳火于薪,前薪盡而火又傳于后薪,火種傳續不絕,薪盡而火傳,綿延不絕也。
因何以“傳薪”“傳燈”譬之?這緣于燈與火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一經點燃,就擁有了生命。火的使用最終把人和動物分開,使人類走出蒙昧,走向光明;傳薪與傳燈,使學問與技術得以升華,從一般的個體經驗上升為完整的學術體系,使之具備完整的結構,普適的價值和永續的動力。譬如,金元大家劉河間自述“法之與術,悉出《內經》之玄機”,倡導“六氣皆從火化”,闡發火熱病癥脈治,創立臟腑六氣病機、玄府氣液理論,是深諳經典,勤于臨證,發皇古義,傳承創新的典范,值得我們景仰與膜拜。
“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消萬世愚”。燈與火是智慧的象征,光明的使者。燈燈相傳,心心相印,薪盡火傳,綿延不絕。每個人心中擁有的無上智慧就是一盞明燈,它可以驅散黑暗,永葆光明。所以,以“傳薪”“傳燈”比喻中醫藥學術之傳承,形象生動,貼切傳神。中醫藥學源遠流長,皆因于歷代名家薪火傳承。宏富的中醫典籍,就是先賢們傳給我們的“薪”與“燈”。他傳遞給我們知識,教會我們技能,開啟我們的智慧,點燃我們心中的信念之火。歷代名醫大家無不循此路徑而登堂入室,最終達到事業的高峰。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家眾多。他們不惟有扎實的理論、獨到的經驗和識證、組方、遣藥的心法秘訣需要傳承,其傳承創新之舉,悟道導航之功,甘為人梯之德,破策問難之論,誠心待人,博極醫源,淡定淡雅,精進沉潛,惟仁惟學的精神,志篤岐黃,熟諳經典,汲取新知,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諸多美德,堪為師表,也是后學的典范,更值得薪火相傳。
讀經感悟:“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名醫名家猶如一盞指路的明燈,具體而言,他們的經驗和智慧,能讓人少走彎路,尋捷徑而登堂入室;大而言之,他們開風氣之先,啟智慧之門,引領著中醫藥學術的發展。名醫名家似火種,在燃燒自己的同時,還義無反顧,去照亮、點燃莘莘學子、同仁同道,以期“燈燈相傳”,實現中醫藥學術的光明燦爛,服務人類健康。
“傳薪”與“傳燈”是保持中醫藥學術長盛不衰的關鍵。《大智度論》云:“為令法不滅,當教化弟子,弟子展轉教,如燈燃余燈”。其終極思想與核心目標都是在以正法傳人育人,傳遞永恒的真理之燈,傳播不滅的精神之火,傳承無上的智慧之光。生生不息的生命歷史長河,需要“傳燈”以指引,高尚的思想與人文情操、偉大的智慧、優良的品質、精湛的技能需要“傳薪”以留存。“天長地久有時盡,薪火傳承無絕期”。
一門技術、一個學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忘記歷史,忽視傳承,前景堪憂。諸多先賢警示:“見傳燈之欲滅,感大宅之先壞。”中醫學人當有危機意識,必須傳承與發展并重。崇尚國故,追思前賢,立德修身不斷提高“悟性”,以期完整準確繼承;慎思明辨,融匯新知,凝練理論內涵,提高臨床療效,成為新一代明醫再圖創新。
俗話說“道門深遠,傳承不易”。作為具有獨特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知識體系的中醫藥學,做好“傳薪”“傳燈”“傳承”工作,還需要吾儕同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以篳路藍縷之力,期投石問路之功,方能探微索賾,觸類旁通,精勤修學,證法實性,窮儒釋道學理,業已達如燈傳照的境界。
“世界開新逢進化,賢師受道愧傳薪”。今天中醫藥學欣逢良好的發展機遇,然而乍暖還寒,期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科學人文和合共進。中醫藥學天人相應、辨證論治、形神一體的理論精髓與原創優勢,蘊藏著豐富的哲學、史學、邏輯、心理等學科內涵,而體現在中醫中藥的理法方藥之中。因此,自立自強、我主人隨,加強中醫藥學知識體系、學術本質、理論精髓、特色優勢的闡述和傳承,引導中醫藥學術創新的方向,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高國際影響力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欣逢中國中醫科學院建院60年華誕,院方組織編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名家學術傳薪集》,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此項工作,繼往圣、開來學、弘醫道、造福祉、利眾生,必將國學國醫國藥發揚光大,彰顯薪火相傳之效力,亦將培養出更多的中醫藥名家。
回首建院60周年的歷程,早期西學東漸在還原論盛行時,中華傳統的農耕文化遭遇冷漠的年代,我院前輩學者于坎坷中負重而奮勉前行。今天13億人口的大國復興時代的到來,東學西學兼收并蓄,高概念的核心是生命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通,為中西醫學整合創造了條件,中醫原創象思維與臨床辨證論治的優勢,將為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拓寬了時空間,整體論能以包容還原分析成果。直面復雜系統科學多基因組學網絡,可能促成學術的進步和學科框架的更新。在整體論設計的前提下,以大數據技術的支撐,尋求中醫、西醫學理上的契合點,可能遇到數以千次的擦肩而過,付出百年以上的努力,一旦突破則有望為實現統一的新醫藥學奠基。
“懸記千秋事,醫王亦有初。”冀望中醫界學人,中道和合,青出于藍又勝于藍,事業中興發展,學科首善常青。讓吾輩追思前賢,立德養性,唯道是從,團結一切關心、參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相關學科的智者仁人,互相勉勵,倡導勤奮治學迎難而上的精神,為人類健康事業與生命科學的發展,向著光明未來邁進。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名家學術傳薪集》業已完成,主編及整理編纂團隊邀我作序。感編者之仁心,念傳燈之迫切,澄懷以觀道,積學以儲寶,厥功甚偉,幸甚至哉,不敢懈待,自我勵勉,寥志數語,樂觀厥成。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
2015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