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驗方集粹
  • 張伯禮 王志勇
  • 3252字
  • 2020-02-14 21:07:56

張伯禮院士序

歲月如梭,甲子榮光。中國中醫科學院自1955年成立以來,至今已度過六十年的風雨歷程。作為中醫藥研究的國家隊,幾代中醫人艱苦奮斗,開拓進取,以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己任,創造出令人自豪的輝煌業績。在中醫藥事業和科研領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骨干帶頭作用,擔負起歷史使命。

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醫藥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而有一種挑戰來源于我們自身,即能否在發展中堅守中醫的根基,傳承中醫的命脈,保障可持續發展。我們深知,在西醫占主流的社會背景下,傳承對于中醫藥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而理論傳承創新卻一直難盡人意。多年前,吳儀同志就曾指出,中醫理論傳承薄弱,理論創新滯后。要求大力加強古典醫籍文獻、歷代醫家醫案、傳統制藥技術經驗等系統研究,深入總結中醫藥學發展歷史上重大學術創新的規律。

各個學科都有傳承發展的問題,但對中醫來說更加重要。傳承是幾千年來中醫藥發展的基石和形式,師徒相授、歷代沿襲、薪火相傳,延續了學術生命;傳承是中醫藥的基礎,沒有了基礎就如空中樓閣,就沒了根基。重視傳承工作就抓住了根本,事業越是發展,越要堅守住學術的本底,不能漂移無所依,不能忘了自我。王國強部長指出要高度重視傳承工作,繼承是堅守中醫藥精髓的前提,也是中醫藥科技創新的不竭源泉。

作為國家級中醫藥科研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從建院之日起,就匯集了眾多知名的中醫藥學家,經過幾十年的積淀,中醫科學院享譽海內外的專家遍布科研、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這些專家在各自的專業和學術領域潛心鉆研,多有創見,極大地豐富和深化了中醫藥理論與實踐,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學術進步。如今,他們大多年事已高,不少老專家已經離世,而其寶貴的學術精華尚未得到系統整理,其學術傳承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為全面系統整理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和特色經驗,促進青年中醫的培養和中醫藥學術理論提升,我院組織了第一批“名醫名家傳承”項目。通過充分調研和網上申報等程序,收集到118位名老中醫藥專家及其傳承人情況,再經過二級遴選審核、專家把關等程序,共有47個課題被列為名醫名家傳承項目?!懊t名家傳承項目”屬于研究型繼承,重點進行名老中醫特殊辨證方法、特色療法、特效方藥的整理和名老中醫診療思路研究。研究人員從研究性繼承視角更能把握名老中醫臨證思維方法,抓住本質,詮釋內涵,升華理論。經過三年的辛勤工作,《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名家學術傳薪集》叢書編撰完成,洋洋百余萬言,整理了自建院以來部分名醫名家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既有名醫名家們各具特色的臨證病案,有觀點鮮明的臨證見解、鮮活的用藥經驗,又有師徒之間學術觀點的切磋,更為可貴的是名醫名家無私地獻出了畢生的臨床經驗方,不僅為后學留下了寶貴的知識財富,也為年輕中醫工作者樹立了楷模,讓我們倍感欽佩。在這里我也向為這套叢書做出貢獻的老中青專家、名醫的親屬、職能部門的組織者及出版社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

通過以上工作,也讓我們對中醫藥傳承工作有了更多的體會和感悟。主要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傳承工作中的幾種關系。

第一、傳承與文化自覺。

中醫藥學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優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中醫藥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特別是隨著疾病譜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學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追求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從整體上系統把握人體健康;在生理上,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為基礎,主張陰陽平衡,氣血暢通;在治療上以辨證論治為特點的個體化診療,重視個體差異和疾病的動態演變;在方藥上,根據藥物性味歸經,運用七情和合的配伍法則,使用方劑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這些特點符合現代醫學發展的理念和方向,其科學內涵不斷得到詮釋,彰顯了中醫藥學的科學性、先進性?,F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諸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學中找到解決的思路和方法。我們幸運地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傳承人和守護神。三年時間,幾十位名醫名家傳承研究組的同仁們就是以這種高度的文化自覺,懷著敬畏虔誠的態度、以科學嚴謹的精神做好這項傳承工作。文化自覺的前提是自信,只有懷著對中醫藥優勢和特色的自信,才能自覺地去傳承和發揚;在自覺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研究,建立標準,才能使中醫引領世界,使中醫藥為全球共享。

第二、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早在20年前,前任衛生部陳敏章部長就提出“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指導思想。傳承與創新是中醫藥發展始終不能偏離的主線,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傳承的動力,必須傳中有創,創植根于傳,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割裂。只有一手抓傳承、一手抓創新,傳承與創新共舉,才能促進中醫藥事業的長久健康發展。中醫藥學博大精深,幾千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偉大的寶庫。我院屠呦呦研究員從《肘后備急方》記載的“絞取汁”中得到啟迪,發明了青蒿素溫提方法,并推動青蒿素系列制劑研制成功,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使億萬人免除瘧疾的傷害,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這是成功發掘中醫藥偉大寶庫的很好例證。當前,傳承更有急迫性,甚至是搶救性的,先守住、不能丟,才能保障不竭的創新源泉。

這套叢書中比較集中體現了我院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互動互補、相互促進的經驗,這一點是最為可貴的。

第三、傳承與應用的關系。

中醫藥傳承必須堅持面向需求,要在解決當前生命科學重大難題中做好傳承工作。中醫典籍浩如煙渺,中醫理論百家爭鳴,中醫藥經驗更是不可勝數。從哪入手做好傳承工作呢?基于實際需求,從問題入手?,F代很多生活方式疾病仍沒有好的解決辦法,老年退行性疾病纏綿難愈,傳染性疾病變化多樣、時時來襲,中藥從野生到家種有眾多問題需要解決,針灸作用原理至今仍需要深刻揭示,養生保健技術仍有待規范和評價……

從臨床難點入手,解決問題是最大動力。本書較全面反映了我院在近幾十年來,針對重大臨床需求的研究取得的一批成果:活血化瘀方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甲流(H1N1)防治、扶正祛邪法治療腫瘤、通絡解毒方藥治療腦血管疾病、補腎方藥治療內分泌疾病等等。這些成果無一不是針對臨床問題,學習、整理、挖掘歷代典籍,潛心鉆研、認真梳理相關知識,從而受到啟迪、或理清了思路、或尋到了方向。帶著問題研讀經典,傳承經驗,按歷史脈絡進行梳理,不但看到學術發展演變的過程,還能掌握多種破題的思路和方法。由于歷史時代和知識背景的不同,我們還會得到諸多新的感悟。

在傳承工作中也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傳承的東西在應用中才能給予評價,加以取舍揚棄,才能深刻理解、更好應用,才能創新促進發揚。感覺到了的東西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在實踐中傳承,在傳承中提高。

《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名家學術傳薪集》正式出版發行,是六十周年學術院慶最寶貴的一件禮物。它一方面檢驗近些年來傳承工作的成果,另一方面總結了臨床人才傳承培養的機制和經驗,這不僅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傳承工作,更是一份當代中醫臨床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現。希望借叢書的出版,不僅能帶動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學術傳承發展,促進中青年骨干人才的成長,而且對全國的中醫藥學術傳承發展和臨床人才培養,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幾千年來,中醫藥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在歷史長河中,六十年時間雖然很短暫,但傳承創新取得的成績卻是豐碩的。尤其在西醫為主流的社會背景下,探索出一條中醫藥發展之路則更為寶貴!在新的歷史時期,中醫藥充滿了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巨大挑戰。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認真做好傳承創新工作,機遇大于挑戰,成功勝于風險。面向醫改持續深化、產業轉型發展及行業科技進步的重大需求,既往開來,求真務實,努力工作,就會取得實實在在的進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醫藥大有作為,大有可為。讓我們共同努力,在實現兩個百年偉大目標的歷史進程中,再鑄中醫科學院新甲子的新輝煌!

謹呈此文為序。

中國工程院 院士

中國中醫科學院 院長

天津中醫藥大學 校長

2015·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沧市| 太原市| 城步| 昌平区| 长治市| 东丽区| 台中市| 彭水| 南昌县| 革吉县| 孝昌县| 云梦县| 普宁市| 赫章县| 尚志市| 衡南县| 鄢陵县| 高平市| 石城县| 华安县| 东莞市| 茌平县| 时尚| 靖宇县| 宾阳县| 双鸭山市| 泰州市| 八宿县| 弋阳县| 同仁县| 乾安县| 林州市| 绥化市| 盘山县| 商丘市| 沂源县| 新田县| 中方县| 舞阳县| 息烽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