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驗方集粹
  • 張伯禮 王志勇
  • 23103字
  • 2020-02-14 21:07:59

第九節 軀體經絡疾病

1.化瘀通竅湯(吳幼卿經驗方)
來源:

《醫林改錯》通竅活血湯。

組成:

丹參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6g、紅花6g、白芷15g、葛根12g、鉤藤15g、蔥白3寸、黃酒30g、生姜5片、大棗15g。

功用:

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方解:

丹參、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為君藥;桃仁、紅花促進活血化瘀為臣藥;白芷代替麝香祛風除濕,葛根解肌通絡,鉤藤鎮靜安神均為佐藥;大棗調和諸藥為佐藥;生姜、黃酒、蔥白溫經通絡為使藥。

主治:

血管緊張性頭痛、偏頭痛,屬于血瘀證者,癥見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或有頭部外傷史,脈細澀。

驗案舉要:

鄭某,女,78歲。右顳刺痛5天。于5天前因焦慮不安出現右顳刺痛,每日發作數次,每次3~5秒,痛處固定不移,發作以夜間居多,嚴重影響睡眠。查體:患者面色黯,血壓138/88mmHg。舌質黯,尖紅,舌底瘀,苔薄白,脈弦澀。西醫診斷:偏頭痛。中醫診斷:頭痛,屬血瘀證。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竅止痛。予化瘀通竅湯:丹參15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6g,紅花6g,白芷15g,葛根12g,鉤藤15g,大棗15g,生姜15g,蔥白6g,黃酒50g。7劑,水煎服,開鍋后兌入蔥姜酒,睡前1小時頓服,日一劑。調攝護理:①起居宜避風寒,注意休息,保持環境安靜,光線不宜過強;②宜情緒舒暢,避免精神刺激。服藥7劑后頭痛愈。

注意事項:

①頭痛伴血壓過高(160/100mmHg)者慎用本方;②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禁用;③出血性視網膜病變者禁用;④各種血液病尤其兩周內有活動性出血者,如消化道潰瘍出血、咯血等禁用。

相關論著:

熊云.化瘀通竅湯治療血瘀型偏頭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藥通報,2013,12(72):52-54.

(整理:熊云,郭楠楠 審閱:吳幼卿)

2.柴芎蔓芷湯(余瀛鰲經驗方)
來源:

由清空膏、杏芎散、柴胡半夏湯及治頭痛方化裁。

組成:

柴胡10g、川芎15g、蔓荊子10g、白芷10g、當歸10g、生白芍15g、秦艽10g。

功用:

調肝養血,祛風通絡,止痛。

方解:

本方脫胎于《蘭室秘藏》的清空膏,《傳信適用方》的杏芎散,《類證活人書》的柴胡半夏湯,《同壽錄》的治頭痛方,是此四方的方藥予以綜合思考、變化加減而成。患者如果是偏頭痛,柴胡基本上是必用,合白芷、蔓荊子祛風開竅定痛;而方治中的川芎用量比較大,重在活血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秦艽散十二經之風,且兼利濕邪,為風藥中之潤劑。全方治重調肝養血、祛風通絡以止痛。

主治:

血管神經性頭痛。癥見偏頭痛,或連及目痛,痛如電擊或雀啄,伴心情急躁,目赤口苦,小便黃赤,舌質紅或瘀黯苔黃膩,脈弦數,或細數,或沉細。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作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等頭面部痛癥的基礎方加減應用。

兼有耳鳴、頭暈,腰酸者,加甘菊花、枸杞子、生地、熟地;頭暈、胸悶、有痰者,加瓜蔞、姜半夏、橘紅、橘絡;巔頂部頭痛者加藁本、羌活;大便偏于干結者,加瓜蔞仁、生大黃;發作時鼻塞、不聞香臭者,加辛夷、細辛;偏熱者,加黃芩、黃連,甚則加生石膏。

驗案舉要:

患者,女,31歲。頭痛十余年,每于學習或工作緊張后頭痛,以左側及后腦為重,眠差、入睡困難,多夢易醒,耳鳴頭暈時作,易疲勞,胸悶(急躁或勞累后加重),月經量少。舌紅、苔黃略厚,左脈細滑、右脈細弦。證屬肝郁血虛。治療以調肝養血,祛風通絡,健脾腎寧神。予方藥:柴芎蔓芷湯加減。柴胡10g,當歸10g,川芎15g,蔓荊子10g,白芷10g,菊花12g,枸杞子12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蓮子肉10g,瓜蔞10g,木香5g,香附10g,雞血藤15g,酸棗仁20g。20劑,水煎服,每日1劑。后隨訪患者,服上方7劑后,諸癥悉減,盡劑后皆愈。

(整理:李鴻濤、張明明 審閱:余瀛鰲)

3.芎芷細辛湯(周超凡經驗方)
來源:

川芎茶調散、白芷細辛吹鼻散、半夏白術天麻湯化裁。

組成:

川芎10g、白芷10g、細辛3g、延胡索10g、牛蒡子10g、半夏10g。

功用:

祛風、活血、止痛。

方解:

芎芷細辛湯以川芎為君藥,可起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白芷、細辛、延胡索為臣藥,有祛風散寒,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效果;牛蒡子為佐藥,有疏風清熱散結的功效(由于川芎、白芷、細辛等都是辛溫藥,牛蒡子性寒,尚可監制溫藥的太過);半夏為使藥,有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功能。以上六味藥,合之共奏祛風、活血、止痛的效用。

主治:

偏頭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芎芷細辛湯可用于治療偏頭痛。凡病程短,病情輕,未使用過其他鎮痛藥物者,療程較短;而病程長,病情重,又服過多種其他鎮痛劑者,則療程較長。一些具有偏頭痛典型癥狀,服用其他治療偏頭痛藥無效者,效果也非常顯著。

該方為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方劑,一般不做過多的加減,即可獲效。若隨兼癥做適當加減,則更加適合病情。如頭痛甚,手發涼可加丹參15g、桂枝6g;精神抑郁可加香附10g、合歡皮12g;睡眠不佳可加炒棗仁12g、炙遠志6g;肝火旺可加石決明(先煎)18g、鉤藤(后下)12g;久病入絡可加蜈蚣3g、全蝎2g。

驗案舉要:

王某,63歲,工人。患偏頭痛28年,每周發作1~2次,在某醫院診為血管神經性頭痛。頭痛發作時左側顳部呈搏動性疼痛,延及后枕部,枕項強硬,伴惡心、嘔吐、頭暈、心慌、四肢發涼。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緊,西醫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中醫診斷:偏頭痛,辨證屬風寒證。予芎芷細辛湯加減。川芎12g,白芷12g,細辛(后下)3g,延胡索10g,半夏12g,葛根15g,羌活10g。4劑藥后,頭痛減輕,枕項強硬感消失,發時僅有輕微惡心,繼服4劑,癥狀大減,偶有輕度頭痛發作,食欲欠佳,原方加陳皮12g以行氣開胃。共服藥18劑,經隨訪頭痛未復發。

臨床參考:

現代藥理學研究提示:川芎內含揮發油、生物堿、阿魏酸,川芎內酯,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能改善血管的舒縮功能,白芷中含有鎮痛作用的比克白芷醚,細辛的揮發油及甲基丁香酚分別具有鎮痛及局部麻醉作用,牛蒡子含牛蒡苷能分解出牛蒡酚而有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及鎮痛作用;延胡索含有延胡索甲、乙、丑素,有鎮痛和鎮靜作用;半夏含有膽堿,有鎮吐作用,以緩解偏頭痛的惡心,嘔吐癥狀。組成復方后,經實驗對小白鼠具有鎮痛、鎮靜、解痙、擴血管作用,為芎芷細辛湯治療偏頭痛提供了藥理學依據。

芎芷細辛湯治療偏頭痛101例分析報告表明:該方治療10天后,頭痛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顯效55例,占54.5%;有效:39例,占38.6%;無效:7例,占6.9%;總有效率為93.1%;尤以風寒型效果最好,有效率為100%;以陽亢型效果較差,有效率為89.3%。(療效標準:顯效:頭痛及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或頭痛偶有輕微發作;有效:頭痛發作次數減少,疼痛程度減輕,持續時間縮短;無效:頭痛及伴隨癥狀經服藥十天后仍無明顯改善者。)

(整理:劉穎 審閱:周超凡)

4.牛膝健步湯(馮興華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牛膝15g、黃芪15g、淫羊藿15g、杜仲10g、骨碎補10g、續斷15g、當歸15g、芍藥15g、川芎15g、紅花10g、威靈仙15g、雞血藤15g。

功用:

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化瘀通絡。治療骨關節炎,證屬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瘀血阻滯證。

方解:

方中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神農本草經》云:“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黃芪味甘而溫,歸肺脾二經,功能脾主肌肉,主四肢,故用其健脾益氣以榮養四肢肌肉。二者合用為君,既能補肝腎之虧虛,又能補氣養血強脊壯骨。淫羊藿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祛風除濕,并能通行經絡。《本草綱目》曰:“淫羊藿,性溫不寒,能益精氣,真陽不足者宜之”。《日華子本草》曰:“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則辛溫之品,固不獨益腎壯陽。并能通行經絡,祛除風寒濕痹。”杜仲補益肝腎,強健筋骨,《神農本草經》稱其“主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當歸性屬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可辛行溫通,為活血行痹之要藥,與黃芪配伍奏補氣養血之效。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亦能通行十二經,通達四肢。本品辛散溫通,又能祛風通絡止痛,為治風濕痹痛之良藥。四藥合用為臣,補益肝腎而兼顧活血補氣,通絡止痛。續斷補肝腎,行血脈,續筋骨,《本草正義》謂其“氣味俱厚,故兼入氣血,能宣行百脈,通利關節,凡經絡筋骨血脈諸病,無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長”。骨碎補功能活血續傷,又能補腎強骨,為傷科之要藥,此處與續斷合用可使血瘀得祛,痹痛得減,腎氣充盛而筋骨強健。紅花功能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為“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要藥”,芍藥功能養血斂陰、柔肝止痛,既能與當歸相伍而養血柔肝,又能配伍續斷、杜仲等藥而補益肝腎。以上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化瘀通絡。

主治:

骨關節炎,中醫辨證屬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瘀血阻滯證。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肢體困重,加薏苡仁15g,萆薢15g;疼痛甚,加全蝎5g,蜈蚣2條;關節冷痛,加制附子10g。

驗案舉要:

馬某,女,77歲。雙膝關節疼痛反復發作6年,加重2個月。患者于6年前出現反復發作雙膝關節疼痛,勞累及受涼加重。曾用外貼膏藥等治療,癥狀時輕時重。2個月前因勞累復發,雙膝關節疼痛、發冷,上下樓時疼痛加劇,下蹲困難,雙下肢發冷,小腿偶有抽搐,無關節腫脹。納可,夜寐欠安。舌黯,苔薄黃,脈滑。實驗室檢:ESR:11mm/L。CRP:6.8mg/L。影像學檢查:雙膝X線:雙膝多個關節面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西醫診斷: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骨痹。辨證為腎虛血瘀,脈絡阻滯。治療以補腎壯骨,活血通絡。予牛膝健步湯加減。懷牛膝15g,杜仲10g,川斷15g,骨碎補10g,淫羊藿15g,黃芪30g,黨參15g,熟地10g,赤芍15g,丹參15g,川芎15g,紅花10g,桂枝10g,香附10g,木瓜15g,穿山龍15g,生苡米15g。14劑,水煎服,日1劑。二診:患者服藥后癥狀緩解,但因不慎受涼,雙膝關節疼痛反復,舌淡紅苔薄黃,脈弦。在前方基礎上去黃芪,黨參,桂枝,加黃柏10g,知母10g,當歸10g。14劑,水煎服,日1劑。

(整理:劉宏瀟 審閱:馮興華)

5.化濁排毒祛瘀痛風方(路志正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金雀根30g、土茯苓30g、薏苡仁30g、萆薢15g、川懷牛膝各15g、蒼術15g、酒黃柏10g、桃仁10g、紅花10g、威靈仙15g、山慈菇6g。

功用:

化濁排毒祛瘀。

方解:

方中金雀根清肺益脾,活血通脈,治虛損勞熱、咳嗽,高血壓,婦女白帶、血崩,關節痛風,跌打損傷。《綱目拾遺》:“治跌打損傷,咳嗽。暖筋骨,療痛風,性能追風活血,兼通血脈,消結毒。”是路老治療痛風之經驗首選藥。土茯苓、萆薢、威靈仙、四妙是泄濁解毒之良藥,伍以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則可促進濕濁泄化,能明顯改善癥狀,降低血尿酸。值得一提的是懷牛膝和川牛膝二者均可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懷牛膝多制用,善補肝腎、強筋骨,又治肝腎虧虛之腰膝酸軟、筋骨無力,以及風濕痹痛兼肝腎虧虛者;川牛膝多生用,又能通利關節,凡風濕痹痛無論屬寒屬熱均可選用。二者合用,相得益彰。《本草新編》:山慈菇,玉樞丹中為君,可治怪病。大約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藥,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藥,乃散毒之藥也。不知毒之未成者為痰,而痰之已結者為毒,是痰與毒,正未可二視也。藥理研究發現山慈菇主要含秋水仙堿,而秋水仙堿是西醫針對痛風性關節炎有效的抗炎劑,尤其急性發作期有特別顯著的止痛效果。

主治:

濕毒瘀阻之痛風。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路老認為痛風的病機關鍵因素是濕毒、痰濁、血瘀內停,故而氣血運行阻滯。分析其發病過程,則是由于脾腎先虧,運化失司,濕濁不化,加之過食膏粱厚味,以致濕蘊化熱,灼津成痰,浸淫血脈,而成血瘀,濕濁、痰飲、血瘀互結,留于經絡、血脈、筋肉、關節,又兼外感風濕之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終致病成。“濁毒瘀滯”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相當于西醫所言血尿酸增高,路老診治痛風多年,創制出痛風基本方:化濁排毒祛瘀痛風方。

痛風的不同發展階段,治療側重點有所不同。痛風急性發作期:治療從清熱利濕解毒、化瘀降濁、消腫定痛立法,可于化濁排毒祛瘀痛風方中加土牛膝、金銀花、連翹、徐長卿等;痛風緩解期:治療宜從中焦脾胃入手,益氣健脾,化痰利濕、升清降濁,加人參或黨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葛根、羌活、獨活等;痛風反復發作期:所波及的關節也逐漸增多,尿酸鹽結晶逐漸沉積在關節內,出現關節畸形,屈伸不利,耳廓、跖趾、指間、掌指關節等處可見痛風石,治療宜扶正、祛濕、化濁、散瘀并進,加人參或黨參、重用生苡仁、豬苓、附子、土貝母、莪術等;痛風性腎病期:治療宜從益腎健脾、化濁祛濕,加人參、仙靈脾、補骨脂、益智仁、生黃芪、山萸肉、生山藥、益母草等。

驗案舉要:

劉某,男性,45歲。患痛風多年,經常足大趾腫痛,伴有牙齒松動,口腔潰瘍,眼睛干燥,陰囊部濕疹,有時撓破出血。這次服藥一個月余,痛風僅輕微發作一次,牙齒松動有好轉,陰囊仍有瘙癢,但程度減輕,大便黏滯,小便黃,診時見其面色少華,舌質黯,有齒痕,苔薄黃膩,脈沉細。路老分析,病人牙齒松動,有牙齦和牙齒兩方面的問題,從中醫角度,牙齦屬胃,牙齒屬腎,應脾胃和腎同治方能解決問題。治療以疏風祛濕,清瀉胃熱,滋腎固齒。予化濁排毒祛瘀痛風方加減。金雀根30g,五爪龍20g,藿香12g,生石膏30g,炒蒼術15g,黃連10g,當歸12g,升麻12g,丹皮12g,炒薏仁30g,土茯苓30g,萆薢15g,山慈菇20g,醋莪術12g,坤草15g,川牛膝15g。14劑。

臨床參考:

痛風屬于中醫熱痹范疇,濕熱痹阻,濁陰不降是其主要病機,所以清熱利濕,降濁活血,亦應是其治療大法。方中金雀根活血通絡療痛風,五爪龍、炒薏仁、萆薢、土茯苓、山慈菇清熱利濕解毒,藿香、炒蒼術和胃化濕,石膏、黃連瀉胃熱,當歸、丹皮、醋莪術、坤草活血,牛膝在此作用有二:①活血利水,引血、水下行,②滋補肝腎固齒。關鍵是升麻一味,調節升降,在前面諸多藥中多為利濕、降火、降濁之品,其性以降為主,方中升麻則為升陽之品,配合上述降藥以調節中焦氣機,使升降相依,濕濁自去,朱丹溪謂“氣升則水自降”就是這個道理,此外張景岳在“濟川煎”中用升麻通便亦是此意。

(整理:張維駿,蘇澤琦 審閱:姜泉)

6.風濕安(馮興華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苦參15g、蒼術15g、黃柏15g、生薏米30g、萆薢12g、金銀花30g、連翹15g、土茯苓30g、當歸15g、赤芍15g、紅花10g、桃仁10g、莪術15g、甘草6g。

功用:

清熱除濕,化瘀通絡。

方解:

方中苦參性味苦寒,入肝、腎、大腸、小腸經,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本經》云其:“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溺有余瀝,逐水,除癰腫,補中,明目止淚”。黃柏性味苦寒,入腎、膀胱二經,善清下焦之濕熱,為“足太陽經引經藥,足少陰經之劑”;二者相須而為君,專清下焦之濕熱。蒼術辛苦而溫,最宜燥濕強脾,祛風散寒,《神農本草經》曰其“主風寒濕痹”;土茯苓性味甘平,入肝胃經,為陽明之本藥,能解毒除濕、通利關節,《本草綱目》曰“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薏苡仁健脾利濕、清熱除痹;兼以金銀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四者合而為臣,共奏清熱除濕之功。連翹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配伍金銀花增強其清熱消腫止痛之功;紅花、桃仁、莪術功能破血活血,當歸、赤芍活血補血,萆薢功能利濕祛濁、祛風除痹,尤善治腰膝痹痛,筋脈屈伸不利。配伍黃柏可助其清熱除濕之功,但其性味苦燥,易耗傷氣血,故配合歸、芍活血養血,使邪去而不傷正,并通過活血而加強祛濕之功,上七味共為佐藥。加以甘草為使調和諸藥而緩急止痛,使此方標本同治,共奏清熱利濕、舒筋通痹之功。

主治:

類風濕關節炎,辨證屬濕熱瘀阻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關節腫甚,加澤瀉30g,豬苓15g;關節疼甚,加穿山龍30g,烏梢蛇15g,或加香附10g,元胡10g;或加全蝎5g,蜈蚣2條;上肢痛,加羌活12g、秦艽12g;下肢痛,加川牛膝30g;口渴,加天花粉15g,北沙參15g;眼干,加黃芩15g,菊花30g。

驗案舉要:

張某,女,57歲。四肢多關節腫痛4年,加重2個月。患者4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雙手多關節腫痛,伴雙腕關節,雙肘關節腫痛,遂于我院診治,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給予雷公藤多苷20mg,每日3次,來氟米特10mg,每日1次及中成藥治療,近4年病情控制穩定。半年前患者自覺關節腫痛明顯減輕,停用雷公藤多苷及來氟米特,堅持中成藥治療。近2個月,四肢多關節腫痛加重,雙手多關節腫痛,觸之熱,伴雙肘關節腫痛,雙肩疼痛抬起困難,右踝關節腫痛,晨僵>1小時,乏力,納差,口干,眠差,小便可,大便黏滯。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查體:四肢多關節,雙手多關節及右踝關節腫脹,關節周圍皮溫高。雙肩關節抬起困難。實驗室檢查:WBC 3.6×109/L,Hb 9.7g/L,PLT 367×109/L,ESR 64mm/h,CRP 92mg/L,RF 1100U/L。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診斷:痹病,辨證屬濕熱痹阻證。治療以清熱利濕,活血通絡。予風濕安加減。苦參15g,蒼術15g,生薏米30g,萆薢12g,雙花30g,茵陳15g,連翹15g,土茯苓30g,當歸15g,赤芍15g,莪術12g,三棱12g,澤瀉15g,丹參30g,生黃芪30g,生甘草6g。56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用藥8周,患者關節腫痛明顯減輕,關節局部皮溫正常,晨僵減輕,行走不利明顯改善。上方繼服4周,鞏固療效。

(整理:劉宏瀟 審閱:馮興華)

7.四妙消痹湯(房定亞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銀花30g、玄參20g、當歸15g、生甘草10g、白花蛇舌草20g、山慈菇9g、豨薟草30g、虎杖15g、白芍30g、土茯苓30g、威靈仙15g、萆薢20g。

功用:

清熱解毒、利濕通痹、柔筋利節、活血止痛。

方解:

本方由《驗方新編》“四妙勇安湯”化裁而來。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祛風通絡,為君藥;輔以當歸活血養血,行血氣之凝滯,祛瘀而生新;玄參清熱滋陰,助金銀花清熱解毒,合當歸以和營血;甘草生用,取其瀉火解毒之作用為佐使。藥僅四味,量大力專。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山慈菇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豨薟草祛風濕,利筋骨;虎杖祛風、利濕、破瘀;土茯苓清濕熱,利關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配生甘草緩急止痛,和血脈;威靈仙通經絡;萆薢祛風濕、強骨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通痹、柔筋利節、活血止痛之功。

主治:

類風濕關節炎“濕熱毒痹證”或濕熱痹。癥見活動期關節腫脹疼痛不可觸近或暴痛如蟲獸咬傷,局部灼熱或膚色發紅,常伴有發熱,口渴,汗出,面赤,心煩,咽痛,或有口瘡及皮下硬結,大便干,小便黃,舌質多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其關節癥狀、全身癥狀及舌脈表現多呈明顯的濕毒熱征象。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1)主治病癥:

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關節紅腫焮熱,痛如錐刺或如毒蟲咬傷,往往伴見發熱、或有皮下結節,皮疹,手指糜爛,或紅眼羞明,口糜舌燥、大便干結、疲倦等癥,證屬毒熱濕痹者,治療此證時清熱解毒藥宜多。

(2)特殊使用:

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結締組織病伴關節炎或血管炎表現且辨證屬濕熱痹阻者也可以應用本方,如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蒂爾病等疾病關節腫痛等。

(3)加減化裁:

濕重者加漢防己20g利水消腫,清利濕熱,生薏仁30g利濕消腫;毒熱偏重時加天葵10g、蛇莓10g、地丁10g等清熱解毒,夾瘀者加桃仁10g、紅花10g、土鱉蟲10g活血化瘀,陰虛者加生地20g、北沙參30g、石斛30g養陰生津、關節僵痛甚者加全蝎10g、蜈蚣2條、烏梢蛇或白花蛇1條穿筋透骨,搜風逐瘀止痛,脾虛加山藥20g、炒白術10g、茯苓20g等健脾化濕。

驗案舉要:

李某,女,40歲。初診:1996年1月14日。雙手指及腕關節疼痛1個月。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手指及腕關節疼痛,自服阿司匹林、布洛芬無效,癥狀日益加重,來我院門診求治。癥見雙手近端指間關節、雙側腕關節紅、腫、熱、痛,晨僵明顯,每晚發熱,體溫37.8~38.6℃,口渴、心煩,睡眠差,大便偏干。查:雙手近端指間關節及雙側腕關節腫脹、壓痛、皮色發紅、捫之灼熱,不能握拳、握力差,舌質紅、苔白微黃,脈滑數。化驗:血沉96mm/h,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抗“O”陰性。中醫診斷:毒熱痹,西醫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痹。予方藥:四妙消痹湯加味。銀花30g、玄參20g、當歸15g、生甘草10g、白花蛇舌草20g、山慈菇10g、鹿銜草15g、白芍30g、青風藤30g、威靈仙15g、萆薢20g、蜈蚣2條、生地20g。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服12劑后,手指、腕關節腫痛減輕,體溫恢復正常,患者仍感夜間關節疼痛,查雙手指及腕關節腫脹減輕,皮色微紅,舌紅、苔白膩,脈滑,睡眠差,大便稀,前方去生地,加羌活15g,清半夏15g,服上藥12劑后,關節腫痛基本消失,手指、腕關節活動靈活,復查血沉18mm/h,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隨訪半年未復發。

注意事項:

(1)本方為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濕熱毒痹證”而設,“急則治標”,以祛邪為主,但應視患者體質及用藥反應,注意顧護正氣,正氣充盛方可祛邪外出,出現濕熱偏勝或兼夾癥狀時臨診需隨證加減,不可一味攻伐。脾胃虛弱者減少清熱解毒藥的用量并加健脾養胃藥,氣血虛者需加益氣養血藥等。

(2)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基本病機為濕熱毒痹,若還表現關節怕冷,或周身畏寒,此為濕熱毒瘀交熾,氣血壅滯不通,陽氣內郁,不達于外,并非風寒痹阻,只要熱毒得祛,氣血流通,則關節怕冷之癥可除,不可一見怕冷便投以辛熱之品,反而助熱傷氣。

(3)類風濕關節炎基本病理為滑膜炎和血管炎,符合中醫絡病概念和范疇,無論新病久病,均有邪毒入絡留瘀的病理機制,故常用蟲類藥如蜈蚣、全蝎、穿山甲等入絡搜剔,活血散瘀,可以增強療效。加蟲類藥時如出現皮膚瘙癢皮疹時需停藥。

(4)清熱解毒法實為類風濕關節炎“標本兼治”之法,可視關節紅腫、局部灼熱之輕重,口渴、身熱、舌紅、脈數之有無,加減進退,以平為期。

臨床參考:

(1)199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四妙消痹沖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得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年度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治療有特色和優勢病種項目臨床研究“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的研究”,通過120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驗證診療“四妙消痹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重復性,其總有效率達到92.3%,優于對照組70.6%(MTX組),達到國內采用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的先進水平。

(3)“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中藥新藥金藤清痹顆粒的研究與開發”獲中華中醫藥學會2009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并獲國家藥監局的新藥證書。

(4)創制院內制劑“四妙消痹顆粒”,國家新藥“金藤清痹顆粒”目前在臨床應用較廣。

相關論著:

[1]周彩云,唐今揚,房定亞,等.四妙消痹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3):275-279.

[2]周彩云,唐今揚.房定亞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經驗[J].中醫雜志,2010,(10):877-878,880.

[3]曹玉璋,楊怡坤,郭德海.房定亞運用四妙勇安湯治療風濕性疾病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1,(4):598-600.

[4]王鑫,周彩云,馬芳,等.房定亞運用專方治療風濕病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2,(3):1-3.

[5]王智斌.四妙消痹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濕熱毒痹證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13,(4):139,144.

[6]劉敬寶,劉濤.四妙消痹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療效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4,(20):56-57.

(整理:唐今揚 審閱:房定亞)

8.四草寄生湯(陳鼎祺經驗方)
來源:

父親陳治良經驗方四草湯結合臨床經驗形成。

組成:

豨薟草、透骨草、伸筋草、老鸛草、川牛膝、漢防己各10g,桑寄生、威靈仙各15g,羌活、獨活各9g。用法:每日1劑,煎2次,和勻,分2次服。

功用:

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解:

豨薟草散風通絡,活血化濕,止痛利痹,治麻木,祛癢疹,強腰膝,療偏枯;透骨草、伸筋草、老鸛草祛風通絡,利關節,止麻痹;威靈仙散風去濕,通絡止痛,療風寒濕痹,止筋骨酸痛;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治風寒濕痹;防己祛風利水,清熱消腫,治風濕痹痛,腳氣水腫;羌活、獨活散風通絡,祛濕止痛;川牛膝宣通關節,活血通絡。

主治:

痹證,屬風寒濕痹。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癥見關節肌肉酸痛,遇冷、受潮濕及陰雨天酸痛加重,關節腫脹,甚則變形。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癥見關節肌肉酸痛,遇冷、受潮濕及陰雨天酸痛加重,關節腫脹,甚則變形者。西醫檢查有血沉增快,抗鏈“O”陽性,或見類風濕因子陽性。臨床診為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

寒重而怕冷,關節局部涼而喜熱,疼痛很重者,加制附子、桂枝各9g,細辛3g,元胡10g。濕重者,由居室潮濕,或在地下室工作而受潮濕,有淋雨后加重,加茯苓、豬苓各15g、車前子20g(包)、蒼術10g。

驗案舉例:

王某,女,56歲。1988年1月15日初診。患者8年前開始四肢關節腫痛,受涼加重,開始用西藥拔努風等治療,服后好轉,每年冬季易犯,畏風惡冷,局部發涼,以后四肢關節逐變形,尤其雙手指關節均變形,強直。昨日查血沉58mm/h,抗鏈“O”增高,類風濕因子陽性。西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欲求中醫治療。患者四肢關節腫痛,小關節變形強直,局部畏冷。舌黯,苔白微膩,脈沉澀。治以四草寄生湯,每天1劑,服7劑后復診,關節腫痛及局部畏冷減輕,但關節局部仍較涼,原方加制附子6g、桂枝9g、細辛3g,繼服7劑。三診時諸癥大減,指關節強直也好轉,已能屈伸自如,再用此加味方服7劑,血沉復查已下降為28mm/h,守此方不變,1個月后血沉已恢復至16mm/h,抗鏈“O”亦恢復正常,類風濕因子已陰性,指關節變形也有好轉。用此方4劑配成蜜丸(研末用蜜煉為丸),每丸9g,每日3次,每次1~2丸,以善其后。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者慎用。

(整理:劉宗蓮,張潤順 審閱:陳鼎祺)

9.加味四妙丸(孔令詡經驗方)
來源:

《成方便讀》四妙丸。

組成:

炒蒼術10g,炒黃柏10g,炒苡仁30g,川牛膝20g,川萆薢15g,銀花15g,威靈仙10g,土茯苓20g。

功用:

清熱燥濕,通利關節。

方解:

方中蒼術燥濕祛風,為君藥;黃柏清熱燥濕,為臣藥;薏苡仁、萆薢、土茯苓滲濕通痹,川牛膝、威靈仙活血通絡,金銀花清熱透達,同為佐使。全方清熱燥濕,活血通經,除痹止痛,對于濕熱下注型痛風、關節疼痛尤為適宜。

主治:

濕熱下注型痛風、關節炎。癥見下肢關節疼痛,紅腫,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等。

臨床應用:

加味四妙丸可用于濕熱下注的痛風、關節炎的基礎治療。

熱重者,加生地、生石膏、梔子;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土鱉蟲、三七粉;腰酸者,加杜仲、桑寄生、川斷。

驗案舉要:

李成保,男,60歲,左下肢踝關節疼痛,反復發作10余年。檢查尿酸偏高,診斷為“痛風”,先后中西藥物治療,時好時壞,現左下肢踝關節微有紅腫,不能任地,疼痛,晚間尤甚,形體偏豐,喜飲酒,舌紅苔薄滑,脈左細右滑,濕熱不清,漸欲傷陰,當以清化。處方:炒蒼術10g,炒黃柏10g,炒苡仁30g,川牛膝20g,豬苓20g,川萆薢15g,銀花15g,威靈仙10g,土茯苓20g,桃仁10g,赤芍15g,梔子10g,桑寄生15g,炒杜仲10g。并囑其清淡飲食,戒酒,7劑后,疼痛消失,紅腫皆退。上方加減治療6個月,病情穩定,檢查指標正常。

注意事項:

陰虛患者慎用。

(整理:李娟 審閱:徐世杰)

10.加味四神煎(房定亞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銀花30g、生黃芪30g、遠志6g、石斛30g、川牛膝15g、蜈蚣2條、生甘草10g、白芍30g。以上8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飯后溫服,1日2次。

功用:

清熱解毒、補氣養陰、化痰活血。

方解:

本方由《驗方新編》“四神煎”化裁而來。該方重用生黃芪為君,其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毒利水之功效。常用于氣虛血滯所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腫痛等證。本方取其既可補氣通痹,又可解肌托毒之功,可標本兼顧;石斛性甘,微寒,歸胃、腎經,具有養陰、清熱、明目、強腰膝的作用。故本方臣以石斛,助芪除痹;金銀花甘、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本品能清經絡中的風、濕、熱邪而止疼痛,故常用于風濕熱痹。牛膝苦、酸、平,入肝、腎經。具有活血祛瘀、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引血下行的功效。本品既能補肝腎、強筋骨,又能通血脈而利關節。故治療腰膝、關節酸痛為其專長。兩者共為佐藥;本方擇遠志為使,其味辛、苦、微溫,歸肺、心經。具有蠲痰消腫、豁痰強筋的功效。白芍、生甘草、蜈蚣緩急止痛。且蜈蚣還具有活血通絡之效。

主治:

急性膝關節炎辨證屬毒熱兼夾氣陰虧虛證。癥見膝關節腫脹疼痛、不可觸近,局部灼熱或膚色發紅,常伴有乏力,口渴,汗出,心煩,大便干,小便黃,舌質多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其關節癥狀、全身癥狀及舌脈表現多呈明顯的毒熱夾氣陰虧虛征象。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作為膝關節炎活動期關節紅腫焮熱,痛如錐刺,往往伴見乏力,口渴,汗出,心煩,大便干,小便黃等癥,證屬毒熱兼夾氣陰虧虛者的基礎治療。特殊使用:支氣管哮喘、腎炎等辨證屬毒熱兼夾氣陰虧虛者也可以應用本方。

辨病加減:

類風濕關節炎在四神煎基礎上加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藥物。常用藥物有白花蛇舌草、虎杖、青風藤、山慈菇、威靈仙、萆薢、鹿銜草;骨性關節炎在四神煎基礎上加入補腎活血,滋陰清熱藥物。常用藥物有仙茅、仙靈脾、巴戟天、地骨皮、龜板、黃柏、知母、紅花、桃仁、川芎。辨證加減:熱毒蘊結常用藥物有虎杖、山慈菇、白花蛇舌草、青風藤、虎杖、黃芩、水牛角、玄參;痰瘀互結常用藥物有防己、豨薟草、蜂房、當歸、木瓜、赤芍、薏苡仁、萆薢;肝腎不足常用藥物有紫河車、枸杞子、杜仲、仙鶴草、菟絲子、龜板、桑寄生、鱉甲、五味子、淫羊藿;陽虛寒凝常用藥物有附子、生麻黃、烏梢蛇、鹿角霜。臨證加減:膝關節腫脹常用藥物有防己、山慈菇、豨薟草、木瓜、葛根、蜂房、青風藤、赤芍、薏苡仁;膝關節熱常用藥物有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虎杖、玄參、赤芍、生地、知母、秦艽、水牛角、黃芩;膝關節拘急疼痛常用藥物有青風藤、威靈仙、烏梢蛇、全蝎、蜂房、紅花、炙南星;下肢重濁常用藥物有防己、山慈菇、木瓜、葛根、豨薟草、青風藤、白花蛇舌草、萆薢;腰膝酸軟常用藥物有紫河車、菟絲子、仙靈脾、枸杞子、巴戟天、桑寄生、鱉甲、龜板、鹿角鎊、杜仲;倦怠無力常用藥物有黨參、紫河車、枸杞子、仙鶴草、太子參、北沙參、玉竹、黃精、五味子;屈伸無力常用藥物有防己、豨薟草、山慈菇、木瓜、葛根、赤芍、威靈仙、仙靈脾、紫河車;口干常用藥物有枸杞子、百合、紫河車、菟絲子、知母、北沙參、麥冬、靈芝、仙鶴草、五味子。

驗案舉要:

李某,女,65歲。初診:2003年7月5日。雙膝關節腫痛。患者有骨性關節炎病史,此次爬山后自覺雙膝關節腫痛,晨僵<1h,活動后僵硬感可稍緩解,久立后疼痛加重,自覺雙下肢重著。查體:雙膝內翻畸形,雙膝可及骨摩擦音。ESR16mm/h,CRP7.8mg/dl。舌黯、苔白、脈緊。西醫診斷骨性關節炎。中醫辨證氣虛血瘀、痰熱蘊結。治療以益氣活血、化痰散結。予方藥:加味四神煎。生黃芪30g,川牛膝15g,石斛30g,遠志8g,銀花30g,白芍30g,生甘草10g,蜈蚣2條,山慈菇9g,湯藥七劑口服。服后頓覺雙膝僵硬感較前減輕,腫痛明顯消退,行動較前自如。2003年7月12日處方調為上方加木瓜10g。口服七劑后膝關節腫痛已基本消退,活動自如。

注意事項:

①本方為急性關節炎活動期而設,對于腫脹療效較好。慢性膝關節炎僅以疼痛為主證者療效欠佳。②服用本方部分患者易出現腹瀉,需少佐以健脾藥為妥。③加用蜈蚣時如出現皮膚瘙癢皮疹時需停藥。

相關論著:

[1]樊相軍,高永富.房定亞教授應用四神煎治療多種膝關節炎[J].中醫藥研究,2001,17(4):1.

[2]潘崢.房定亞以四神煎治療急性膝關節炎經驗[J].世界中醫藥,2007,2(3):149-150.

[3]潘崢.四神煎治療膝骨關節炎急性期3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7,48(12):1087-1088.

[4]李斌,唐今揚,周彩云,等.房定亞三期論治骨關節炎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1):31-33.

(整理:潘崢 審閱:房定亞)

11.補氣溫陽化痰祛瘀方(胡蔭奇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生黃芪15g、山萸肉30g、炙附子6g、炮穿山甲6g、炙鱉甲30g、炒白芥子6g、膽南星6g、夏枯草10g、山慈菇15g、莪術12g、川芎10g、穿山龍30g、玫瑰花10g、伸筋草15g。

功用:

補氣溫陽、活血化痰。

方解:

方中生黃芪、山萸肉、炙附子補氣溫陽為君藥;莪術、炮山甲、川芎、穿山龍活血化瘀,炒白芥子、膽星、夏枯草化痰散結共為方中輔藥;山慈菇、炙鱉甲軟堅散結為方中佐藥;玫瑰花、伸筋草理氣活血、舒筋活絡為方中佐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溫陽化痰祛瘀之功。

主治:

硬皮病陽虛寒凝、痰瘀痹阻證。癥見肢端、面部或軀體皮膚發緊、發硬,捏之不起,周身肌肉關節酸痛,伴有晨僵,畏寒怕冷,體倦乏力,受涼及勞累后癥狀加重,舌質黯紅,苔薄白膩,脈沉細滑。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臨床上常應用于硬皮病中后期。

伴有畏風怕冷明顯者加仙靈脾、巴戟天;伴有體倦乏力者加紅景天、黨參;伴有肢體拘急活動不利者加白芍、炙甘草、雞血藤等。伴有吞咽困難者加枳殼、白術、炒萊菔子等。

驗案舉要:

梁某,女,43歲。硬皮病病史7年余。患者于2001年因手部受涼后出現雷諾氏現象,而到北京協和醫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系統性硬化癥,給予強的松等藥治療,病情尚平穩。1年前出現周身肌肉關節酸痛,服用艾諾華后疼痛加重。刻下癥見:兩上肢遠端皮膚發緊、發硬,捏之不起,周身肌肉關節酸痛,伴有晨僵,畏寒怕冷,體倦乏力,受涼及勞累后癥狀加重,納可眠差,二便調。素有膽囊炎、膽結石病史2年,子宮肌瘤病史1年。查體:舌質黯紅、苔薄白、脈滑細。雙上肢遠端皮膚發亮、發硬,捏之不起,雙側手指屈伸不利。證屬氣陰兩虛、痰瘀痹阻。治療以益氣養陰、溫陽化痰祛瘀通絡。予方藥:補氣溫陽化痰祛瘀方加減。炮穿山甲10g,炙鱉甲(先下)30g,桔梗10g,陳皮10g,三棱10g,莪術15g,土貝母10g,夏枯草10g,生黃芪15g,山萸肉30g,元胡10g,穿山龍15g,玫瑰花10g,炙附子6g。14劑,水煎服,日一劑。藥后患者周身肌肉關節酸痛,體倦乏力癥狀減輕,但仍感雙上肢遠端腫脹疼痛、皮膚發緊發硬伴有畏寒怕冷,雙手受涼后易出現雷諾現象,納眠可,服藥胃脘部脹滿不適,二便調。查體:舌質黯紅、苔薄黃、脈弦細。堅持服用中藥上方加減10個月后,周身發緊癥狀消失,雙上肢遠端腫脹疼痛、皮膚發緊發硬癥狀明顯減輕,體倦乏力癥狀好轉,納可眠差,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沉細滑。繼服中藥上方加減調理,以鞏固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

由于中西醫治療硬皮病均收效甚慢,服用中藥治療前應向患者交代清楚,本病收效緩慢,不可急于求成,只要辨證準確,就應按療程守方堅持用藥治療。

臨床參考: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多為正氣不足,衛外不固,腠理不密,風寒之邪乘隙外侵,邪郁不去,寒凝血瘀,痰瘀痹阻于皮膚肌肉,皮肉失養而致。病久累及臟腑,功能失調而加重病變。治療多從補氣溫陽、化痰祛瘀通絡立法。

(整理:唐先平 審閱:胡蔭奇)

12.祛風除濕通痹湯(吳幼卿經驗方)
來源:

《備急千金藥方》獨活寄生湯方化裁。

組成:

老鸛草30g、羌活10g、獨活10g、秦艽12g、桑寄生15g、防風10g、威靈仙15g、川牛膝15g、茯苓20g、赤芍15g。

功用:

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方解:

方中老鸛草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為主藥,羌獨活理伏風、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防風祛風邪以勝濕,秦艽除風濕而舒筋;寄生、威靈仙、川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茯苓健脾利濕,赤芍活血化瘀。

主治:

風濕痹痛證。癥見肢體關節疼痛,遇風寒濕則重,得熱則舒,甚者疼痛較劇,關節屈伸不利,局部膚色不紅,觸之不熱,或伴有肢體關節腫脹、重著,苔薄白,脈弦緊。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祛風除濕通痹湯可用于痹證的基礎治療,適用于風濕性及類風濕關節炎等辨證為風濕痹痛者。

寒勝者,加細辛3g、制川烏6g(先煎30分鐘);熱勝者,加丹皮12g,忍冬藤15g;氣血不足者,加人參、當歸、川芎、地黃、白芍各10g;疼痛較甚者,加烏梢蛇、地龍、紅花各10g。

驗案舉要:

黃某,男,71歲。雙膝疼痛3年。患者于3年前因感受寒涼出現雙膝發涼僵硬疼痛,每逢天氣變化加重,中距離行走后雙踝腫脹,休息后緩解。曾服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既往賁門癌6年,胃大部切除術后,雙膝骨關節退行性變3年。現雙膝關節變形,無紅腫,有壓痛。舌黯紅,苔白,脈弦。西醫診斷:雙膝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痹證,屬風寒濕痹,肝腎虧虛證。治療以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予祛風除濕通痹湯7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調攝護理:①避寒濕,勿攀登,勿持物負重;②適當活動。二診:服藥后患者病情好轉。舌黯紅,苔白,脈弦。繼服原方7劑。電話隨訪患者本人,病情明顯好轉,雙膝發涼僵硬疼痛減輕,雙踝腫脹減輕。

注意事項:

熱勝表現為關節灼熱紅腫疼痛者不宜使用本方。

(整理:郭楠楠,熊云 審閱:吳幼卿)

13.熱痹飲(劉志明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當歸12~15g、生薏仁18~24g、防風12g、防己12g、連翹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5g、生甘草12g。用法:上方,每日一服,水煎500ml,早晚分服。

功用:

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方解:

方中當歸有行血祛風之功,《本草綱目》謂其能“治一切風”,為治痹之要藥,常與疏風之防風,活絡止痛之海桐皮配合使用。如:熱偏勝者,多選用黃芩、連翹、生甘草、知母、梔子、忍冬藤等以清熱瀉火。其中生甘草,《本草綱目》謂其生用能“降火止痛”,《用藥法象》亦謂其“生用瀉火熱”,劉老常重用至15g,往往可增強療效。濕偏勝者,多選用防己、生苡仁、半夏、苦參、滑石等化濕藥物。其中苡仁淡滲,為治濕痹之要藥,用量當重。若陰虛之象已見,則選用生地黃、知母以養陰清熱。若兼寒象而見寒熱錯雜之證,可于清熱利濕宣痹劑中加附子、白術,寒熱兼施。上肢疼痛較著者,可增羌活、桑寄生之屬。下肢疼痛劇烈,加獨活、秦艽等品。

主治:

熱痹。癥見關節紅腫疼痛、灼熱感明顯,舌質紅、苔黃膩偏燥,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熱痹飲可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疼痛腫脹的基礎治療。

熱盛者,加黃芩9g,知母12g,梔子9g;肢體疼痛劇烈者,加羌活9g、獨活9g、秦艽9g;濕熱盛者,加半夏9g、黃芩9g、苦參15g、滑石15g;陰虛者,加生地18g兼寒者,加白術12g、制附子12g。

驗案舉要:

馬某,男,27歲。發熱惡寒2周。患者于兩周前開始發熱惡寒,體溫在38~39℃之間,伴頭痛,咽痛,汗出較多,全身關節疼痛,以膝關節為甚,行動困難。兼見胸悶,心悸,口干喜飲,大便秘結,4~5日一行,小便短黃。曾經西醫治療,發熱不退,又服中藥,效亦不顯。檢查:脈弦滑數,舌苔黃膩;體溫38.4℃,心率100次/分,律尚整,肺部聽診無異常,兩膝關節局部紅腫,有灼熱感,兩小腿可見結節狀紅斑。血檢:白細胞10 200,中性86%,淋巴14%。血沉35mm/h,抗鏈“O”1∶400,類風濕因子陰性。心電圖示:右束支不完全性傳導阻滯。西醫診斷: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證屬熱痹熱勝型。治則:清熱利濕,宣痹通絡。處方:當歸12g,黃芩9g,知母12g,梔子9g,連翹12g,生甘草12g,生苡仁18g,防風12g,防己12g,羌活9g,獨活9g,忍冬藤15g,海桐皮15g。服上方15劑后,熱退,關節疼痛明顯緩解,余癥均減。經治月余,諸癥悉除,行動自如,血沉等化驗及心電圖檢查恢復正常。繼以調理氣血合宣痹通絡之品而竟全功。

臨床參考:

熱痹多見于痹證初起或復發期,是疾病的一個階段,其病性屬熱證范疇。然一旦熱邪已除,黃芩、梔子、連翹等清熱瀉火藥物就當及時減去。但因風濕之邪纏綿難卻,故祛風勝濕之品必需繼續使用,同時增以調理氣血之品以善后,如此則能扶正與祛邪并舉,而收增強療效,縮短療程之功,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這就是熱痹后期的治療原則。因為熱痹后期,病人大多正氣已虛,以致余邪留戀,影響療效。此時若增以補氣藥物諸如黃芪、太子參等品,使正氣充實,鼓動血脈,則氣血流行通暢,且能發揮祛風濕藥物的功效,達到祛邪務盡之目的。其中黃芪一味,《本草綱目》謂其能去“諸經之痛”,歷代治痹名方每多用之。在補氣的同時,還當和血。《靈樞·本藏》篇云:“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方中和血之品已有當歸,再輔以白芍,二者都有養血祛風蠲痹之功。可見上述調理氣血藥物,既能補養氣血,又兼祛風濕、止痹痛,一藥二功,標本兼顧,誠為熱痹后期必用之藥。

相關論著:

劉志明,虞勝清,孫學東.熱痹證治[J].廣西中醫藥,1981,4:6-8.

(整理:劉如秀 審閱:劉志明)

14.菥絡止痛驅風湯(王今覺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菥蓂10g、絡石藤20g、光慈菇10g、魚鰾10g、石蒜10g、枸杞20g、車前子10g。

功用:

清解熱毒、涼血散瘀、通絡止痛、利水消腫,兼以養陰益精。

方解:

菥蓂苦、辛、微寒,歸肝脾經,化濕利水、清熱解毒、辛散活血,治療濕痰熱郁、血瘀病邪為患,系君藥。絡石藤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藥性微寒可涼血、味辛能散瘀,功能清化濕痰、解熱舒絡、止痛消腫,從西醫角度看,在治療本病時,絡石藤能顯著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合成尿酸。光慈菇甘辛、寒,歸腎肝經,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從西醫角度看,在治療痛風時,光慈菇能對抗痛風,尤其對急性痛風有顯著效果。魚鰾甘、平,歸腎肝經,補肝腎、養血止血、散瘀消腫。枸杞子甘、平,歸肝腎肺經,能養陰益精。上述四藥辛散通降、瀉補兼備,共為臣藥。石蒜辛甘、溫,有毒,歸肺胃肝經,祛痰解毒散結,能明顯排出尿酸。蠐螬咸、微溫,有毒,歸肝經,明·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云“味厚于氣,陰中之陽”,明·倪朱謨《本草匯言》云“可升可降”,本方取其破瘀散結、止痛、解毒、升降兼施。此二藥既協助君藥和臣藥,還可防止藥性過于寒涼,共為佐藥。車前子甘淡、微寒,歸肺肝腎膀胱經,清熱利水、滲濕止瀉、明目祛痰,能降低尿草酸濃度及形成尿石的危險,為佐使藥。全方總體顯示出的藥性為苦辛甘、微寒,歸入肝經,而肝主筋脈,筋脈絡于關節,故本方功能清解熱毒、涼血散瘀、通絡止痛、利水散結消腫,兼以養陰益精,使病邪從尿、便排出體外。從西醫角度看,本方既能排出尿酸,又能抑制合成尿酸。綜合辨析,全方針對痛風病的虛實、標本兩個方面均產生治療作用。此“核心方藥”既符合中醫傳統理論和制方原理,又具有西醫藥理學明確顯著的藥理作用,從而顯示確切的療效。

主治:

高尿酸血癥,或伴關節腫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用于痛風患者,血尿酸升高,或伴關節腫痛。

嚴重血瘀證候,加蘇木;血瘀夾熱重證,加丹參、蠡實;血瘀夾寒重證,加當歸;陽虛寒瘀證,加蠐螬;陰虛血瘀口渴證,加天花粉、桑白皮、枇杷葉、沒食子、白果葉、蘇木、丹參;陰虛內風證,加制龜板、生牡蠣、紫貝齒、女貞子、白菊花、天麻、僵蠶;氣虛濕重證加生苡仁。

驗案舉要:

伍某,男性,56歲,痛風反復發作3年。患者3年前因足趾關節紅腫熱痛在當地醫院診為痛風,至今反復3次,間斷用藥。此次半月前復發,伴有手指關節疼痛,經治療癥狀明顯減輕,尋求中藥治療。現癥手指關節壓痛,足趾關節腫痛,易急,口渴喜飲,影響睡眠,大便偏干不暢,尿黃,舌質紅胖,苔黃膩,脈滑。2010年4月25日血生化:血尿酸620mmol/L,血糖6.6mmol/L,總膽固醇7.5mmol/L,低密度脂蛋白5.9mmol/L,甘油三酯4.1mmol/L,高密度0.78mmol/L。血壓140/90mmHg。既往高血壓病史5年,一直服用降壓藥,高脂血癥10年,間斷治療。中醫診斷為濕熱痹,屬熱毒蘊結,濕瘀互阻證。西醫診斷為痛風,治以清解熱毒、涼血散瘀、通絡止痛、利水消腫,予菥絡止痛驅風湯加減。經治療3個月,輔以飲食控制,復查血尿酸430mmol/L,關節腫痛亦無,患者之后間斷服用本方治療。

相關論著:

王今覺.痛風病中醫治療體會[J].中醫雜志,2013,54(6):528-529.

(整理:提桂香 審閱:王今覺)

15.清利涼血解毒方(胡蔭奇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漏蘆10g、連翹15g、山梔子15g、金銀花30g、川牛膝10g、蒲公英15g、土貝母15g、白芷10g、三七粉3g、車前子10g、地龍10g、土茯苓30g、澤蘭15g、生甘草15g、鬼箭羽10g。

功用: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方解:

方中漏蘆、連翹、山梔子、金銀花、蒲公英、白芷、車前子、土貝母、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鬼箭羽、澤蘭、穿山龍、地龍涼血活血化瘀,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

主治:

脈痹之濕熱蘊毒、瘀血痹阻證。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主要應用于血管炎患者癥見雙下肢紅斑灼熱疼痛,勞累后及遇熱加重,甚者患處破潰出現潰瘍,流少量黃白色分泌物,體倦乏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黯紅、苔黃膩,脈弦細滑或弦細澀。

兼有氣陰兩虛者加生黃芪、生地;氣血虧虛者加生黃芪、當歸;夜間疼痛明顯者加水蛭、穿山甲等。

驗案舉要:

任某,女,56歲。雙下肢皮膚紅斑,疼痛20余年。20年前無誘因雙下肢出現散在瘀斑瘀點,伴有發熱、乏力。患者未重視,后雙下肢瘀斑瘀點逐漸融合成片,并出現下肢肌肉疼痛。1999年5月于中日友好醫院就診,經檢查診斷為“反應性血管炎”給予口服強的松10mg,每日1次治療,一直服用至今。刻下癥見:雙下肢紅斑灼熱疼痛,勞累后明顯,遇熱加重,有潰瘍,流少量黃白色液體。自汗,體倦乏力,納眠一般,小便調,大便2日一行。查體:舌苔黃膩,舌嫩紅,脈細。全身關節無腫痛。雙下肢從足尖至小腿上2/3處顏色紫黯,壓痛明顯,皮溫稍高,多處潰瘍,流少量黃白色液體,皮膚失去彈性變硬。中醫診斷:脈痹。證屬濕熱蘊毒、瘀血痹阻。西醫診斷:反應性血管炎。治療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主,佐以補氣養陰。予方藥:清利涼血解毒方加減。漏蘆10g,連翹15g,山梔子15g,生黃芪30g,金銀花30g,川牛膝10g,丹皮15g,蒲公英15g,白芷10g,天花粉20g,三七粉30g,車前子10g,夏枯草10g,地龍10g,土貝母15g,土茯苓30g,澤蘭15g,生甘草15g,生地30g。14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次服。服藥后雙下肢灼熱感較前好轉,但仍有疼痛,雙下肢潰瘍結痂,無分泌物,汗出,體倦較前好轉,納可,眠差,小便調,大便稀,日一行。查體:舌淡紅,苔薄黃膩,脈細。全身關節無腫痛。雙下肢從足尖至小腿上2/3處顏色紫黯,壓痛明顯,皮溫稍高,潰瘍處結痂,無分泌物,皮膚失去彈性變硬。繼予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主,佐以補氣活血的中藥湯劑內服,中藥上方天花粉20g用量增至30g,加炙鱉甲30g,皂角刺10g以加強滋陰活血通絡之功,繼服14劑。后在上方基礎上加減,先后服用28劑,雙下肢紅斑消失,潰瘍愈合。

注意事項:

由于西醫治療血管炎常規應用激素治療,當患者服用中藥前服用激素治療,開始服用中藥治療時應讓患者繼續服用激素治療,后逐漸規律減量至停服。不可驟然停用激素,導致病情突然加重,失去患者信任。

臨床參考:

血管炎(vasculitis)是一組以血管壁的炎癥反應(炎性細胞浸潤和/或血管壁壞死)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異質性炎性疾病。血管發生炎癥后,如為局灶性可導致血管瘤形成甚或破裂;如為節段性(血管全周徑受損)則可能發生血管狹窄,最終閉塞。其臨床表現常因受累血管的類型、大小、部位及病理特點不同而表現各異。血管炎可以是系統性的,可引起多系統臟器的功能障礙,也可以局限于某一器官,鑒于血管炎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稱之為血管炎綜合征或系統性血管炎。

相關論著:

胡蔭奇,唐先平.簡明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M].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09.10.

(整理:唐先平 審閱:胡蔭奇)

16.痛風方(房定亞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葛根30g、馬齒莧30g、海金沙12g、金錢草30g、漢防己20g、萆薢20g、豨薟草30g、威靈仙20g。以上8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飯后溫服,1日2次。

功用:

清熱利濕、通痹止痛。

方解:

方中以葛根、馬齒莧為君藥,《神農本草經》中稱葛根“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開寶本草》中言馬齒莧“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之力,二者和而為君,共奏清熱解毒之力。豨薟草祛風濕、利筋骨,主治風濕痹痛,威靈仙通經絡,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本草正義》載“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食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二者合用,祛風濕、利關節、通絡止痛,為臣藥。海金沙、金錢草、漢防己、萆薢四藥清熱利濕,同為佐藥。

主治: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證屬濕熱蘊結。癥見: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小便黃,大便溏滯不爽,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于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證屬濕熱蘊結。癥見:關節局部紅腫熱痛,小便黃,大便溏滯不爽,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

腫脹甚,加土茯苓20g、漢防己15g、車前草30g利濕消腫;尿路結石及痛風石,加滑石10g、石韋20g;熱盛,加生石膏30g、知母10g清熱利濕;關節紅熱甚,加銀花30g、黃柏10g清熱解毒。

驗案舉要:

季某,男,39歲。初診:2011年10月25日。跖趾關節紅腫熱痛7年。患者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足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至北醫三院診治,診為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未系統治療,此后每年發作約2次,發作曾累及雙踝、雙足背、雙足第一跖趾關節,每次發病自行外敷膏藥,未系統治療。2010年底查血尿酸>700(患者自述,未見化驗單),未服用降尿酸藥物,無關節腫痛。3天前因過度勞累出現左足踝腫痛,繼而出現右足第一跖趾關節、雙側足踝關節疼痛,右足第一跖趾關節局部皮色稍紅,皮溫稍高。納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黃。既往史:高脂血癥病史數年,未規律服用藥物。查體:周身皮膚黏膜光滑完整,未見皮疹、皮下結節及潰瘍。頸椎活動度正常,胸、腰椎及骶椎棘突及棘旁無壓痛,右足第一跖趾關節腫脹、壓痛,皮膚色稍紅,皮溫稍高,雙側踝關節壓痛,無明顯腫脹。余關節無明顯腫痛。舌黯紅,苔薄黃膩,脈沉細。輔助檢查:生化:ALT 36.4U/L,AST 23.8U/L,GGT 24.7U/L,TBIL 3.5μmol/L,DBIL 2μmol/L,IBIL 1.5μmol/L,G 31.1g/L,A/G 1.46,UREA 2.3mmol/L,BUN 6.44mg/dl,CREA 69.5μmol/L,UA 559.2μmol/L,Fe 11.6μmol/L,GLU 6.94mmol/L,TCH 5.31mmol/L,TG 2.746mmol/L,HDL-C 0.97mmol/L,CK 76.2U/L,CK-MB 11.4U/L;風濕三項:HSCRP 6.49mg/L,RF 8.1IU/ml;血沉:ESR 36mm/h。診斷:中醫診斷:痹證。證屬濕熱下注,瘀血阻絡。西醫診斷:①痛風性關節炎;②高脂血癥。治療以清熱利濕、通痹止痛。予方藥:痛風方加減。葛根30g,馬齒莧20g,金錢草30g,海金沙12g,萆薢20g,土茯苓20g,漢防己15g,車前子(包)30g,豨薟草30g,威靈仙20g,黃柏10g,赤芍15g,雙花30g,滑石10g。水煎服,日1劑,服7劑后患者右足第一跖趾關節、雙側足踝關節疼痛已明顯好轉,右足第一跖趾關節局部皮色正常,皮溫不高,關節腫脹已不明顯。納眠可,二便調。舌黯紅,苔薄黃,脈沉細。考慮治療有效,上方去黃柏、雙花,繼服7劑。

注意事項:

①本方為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證屬“濕熱蘊結”而設,對于緩解期患者應結合具體情況加減變化。②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多飲水,低嘌呤飲食。并且在服藥前后1小時內避免進食牛奶、茶水等以免影響藥效。

(整理:杜麗妍 審閱:房定亞)

17.痛風湯(周超凡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生黃芪20g、當歸12g、秦皮12g、蒼術12g、黃柏10g、川牛膝10g、徐長卿12g、薏苡仁10g。

功用:

補養氣血,清利濕熱。

方解:

黃芪、當歸為君,法同當歸補血湯,補養氣血,護腎,改善腎功能,為扶正之品。秦皮、蒼術、黃柏為臣,清熱燥濕,消腫止痛,川牛膝、薏苡仁、徐長卿為佐,川牛膝逐瘀通經,通利關節;薏苡仁健脾利濕,扶正祛邪。徐長卿祛風除濕,與當歸配伍鎮痛作用加強,有相得益彰之效。徐長卿辛溫,牡丹皮苦辛微寒,痛劇者用徐長卿,瘀熱重者用牡丹皮。兩者均含有牡丹酚,但中醫藥性卻不同,所謂同中有異,臨床須靈活掌握,隨機應變。

主治:

痛風。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關節疼痛加延胡索、地龍、紅花;關節結節加白芥子、萊菔子、陳膽星、半夏、僵蠶;關節畸形,結節質硬加炮山甲、僵蠶、蜂房;尿路結石加廣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金、芍藥、甘草;濕熱痹加青風藤、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寒濕痹加白術、桂枝、芍藥、澤瀉、萆薢、甘草、防風;瘀血痹加丹參、郁金、紅花、益母草、雞血藤、鬼箭羽、水蛭、姜黃、延胡索;脾胃虛弱加雞內金、炒谷麥芽;大便秘結加大黃、決明子;蛋白尿加白術、黑大豆、玉米須;血尿加仙鶴草、三七、土茯苓、槐花、女貞子、旱蓮草;慢性腎功能衰竭加大黃、丹參、蟲草、絞股藍、人參、三七、益母草、附子、蟬花;高血壓:清熱降壓(石膏、大黃、金銀花);豁痰降壓(法半夏、瓜蔞、地龍、陳皮);祛風濕利尿降壓(防己、豨薟草、青風藤、獨活、澤瀉、瞿麥、萹蓄、半邊蓮、白術);養肝腎降壓(桑寄生、黃精、枸杞、女貞子、紅景天、淫羊藿、肉蓯蓉、地黃);補益氣血降壓(絞股藍、雞血藤);高脂血癥加山楂、大黃、丹參、蟲草、枸杞、姜黃、絞股藍、決明子、女貞子、三七、水蛭、茵陳、澤瀉、骨碎補、玉竹、紅花、柴胡、桑寄生、法半夏、薤白、雞血藤、槐花;高血糖加大黃、丹參、蟲草、地黃、防己、三七、鬼箭羽;冠心病加黃精、玉竹、瓜蔞、薤白、法半夏。

驗案舉例:

張某,男,45歲。血生化檢查:尿酸513μmol/L,易疲勞,偶爾頭昏,思睡,眼充血,舌質紅,脈弱。2010年6月5日影像學示:兩肺紋理增強,兩上肺少許纖硬灶,右腎囊腫,淺表性胃炎。診斷為高尿酸血癥,淺表性胃炎,治療以化瘀止痛。予痛風湯。生黃芪20g、當歸12g、丹參15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0g、紅花8g、絞股藍15g、靈芝15g、白花蛇舌草20g、炙甘草5g。服藥70劑后檢查尿酸340μmol/L,恢復正常。

注意事項:

①強調飲食控制。食物中攝取嘌呤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血液中尿酸的水平,甚至誘發痛風急性發作。因此合理選擇飲食是預防高尿酸血癥的重要途徑。首先避免攝入含高嘌呤食物;其次避免飲酒,因酒精可抑制尿酸排泄,同時使脂肪代謝中間產物丙酮酸轉向形成乳酸,進一步抑制尿酸排泄。尤要鼓勵病人飲水,每日飲水量2000~2500ml,因為大量飲水有利于尿酸排泄和預防泌尿系感染;尿液的稀釋可減少尿酸在腎小管及間質的沉積。②降尿酸目標要明確,血尿酸應降至<6mg/dl,并長期維持。避免應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藥物,如噻嗪類利尿劑、小劑量阿司匹林、維生素B、胰島素、復方降壓片、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普萘洛爾、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煙酸、左旋多巴、環孢素等。避免使用味酸藥如五味子、山茱萸、烏梅等,以防止尿液酸化而致尿路結石。

(整理:楊巧麗 審閱:周超凡)

18.石楠藤湯(周文泉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石楠藤15g、骨碎補12g、狗脊12g、補骨脂12g。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

方解:

方中以石楠藤辛溫活絡,強腰膝,針對骨質疏松癥的脈絡不暢、精氣不足之本,直達病所,為君藥;狗脊固腎強腰,骨碎補補腎強骨,助君藥填補腎精,共為臣藥;補骨脂補腎助陽,佐助君藥通絡,為佐藥。

主治:

肝腎不足,絡脈不暢證。癥見腰背疼痛、四肢疼痛,舌黯紅苔薄白。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臨床常用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

若肝腎虧虛明顯致絡脈失于濡養,則加杜仲、桑寄生加強補益肝腎之力;若瘀血或濕濁阻滯經脈,絡脈循行不暢,所致疼痛明顯,則加雞血藤、絡石藤加強養血活血祛濕通絡止痛之力。

驗案舉要:

趙某,男,75歲。腰涼3~5年,逐漸加重,范圍擴大,曾用針灸、火罐治療稍有好轉。自覺乏力,虛弱,便秘,小便可,睡眠常年服安定類藥物,納可,口干多飲。舌紅,舌尖明顯,舌苔黃膩,脈細。證屬肝腎不足,絡脈失暢。予方藥:石楠藤湯化裁。石楠藤15g,骨碎補12g,狗脊12g,補骨脂12g,雞血藤15g,絡石藤15g,杜仲12g,川斷12g,寄生15g,山萸肉12g,黨參30g,桃仁12g,炒棗仁20g,柏子仁15g。每日一劑。二診:服用七天,后背發涼有好轉,仍感涼,體力好轉,下午仍有背涼,夜寐欠佳,納食可,口干,大便干,小便調,口不苦。舌苔根部黃厚膩,舌質偏紅,脈細。證屬腎氣不足。方藥如下:石楠藤15g,鉤藤12g,骨碎補12g,補骨脂12g,杜仲12g,川斷12g,巴戟天12g,仙靈脾15g,雞血藤15g,絡石藤15g,細生地12g,熟地12g,郁李仁12g,桃仁12g,炒棗仁20g。三診:服藥7劑,后背怕冷好轉,下午易作,仍后背出汗,發涼,家屬感覺后背潮濕,但未大汗淋漓,疲乏無力。舌質紅稍黯,舌苔黃膩少津,脈細。證屬腎氣不足。方藥如下:仙茅15g,仙靈脾15g,巴戟天12g,當歸10g,補骨脂12g,杜仲12g,石楠藤15g,狗脊12g,雞血藤15g,絡石藤15g,烏蛇肉15g,制附片10g,黃芪30g,合歡皮30g。連續服藥3周,每日一劑。連續服藥一月余,腰冷癥狀基本消失。

注意事項:

本方使用時需注意與溫腎陽藥物及化濁藥物的配伍關系。

(整理:韋云 審閱:張晉)

19.獨活寄生湯加減方(蔣位莊經驗方)
來源:

獨活寄生湯化裁。

組成:

獨活20g、乳香10g、沒藥10g、三七粉3g、防風12g、川芎9g、牛膝15g、秦艽10g、杜仲12g、當歸9g、茯苓10g、桑寄12g、黨參15g、白芍10g、細辛3g。

功用:

祛風散寒利濕,溫經通絡止痛。

方解:

本方其證乃因感受風寒濕邪而患痹證,日久不愈,累及肝腎,耗傷氣血所致。風寒濕邪客于肢體關節,氣血運行不暢,故見腰膝疼痛,久則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方中重用獨活為君,辛苦微溫,善治伏風,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邪。臣以細辛、防風、秦艽,細辛入少陰腎經,長于搜剔陰經之風寒濕邪,又除經絡留濕;秦艽祛風濕,舒筋絡而利關節;防風祛一身之風而勝濕,君臣相伍,共祛風寒濕邪。乳香加沒藥增強止痛效果,本證因痹證日久而見肝腎兩虛,氣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補益肝腎而強壯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風濕,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節筋脈;當歸、川芎、白芍養血和血,黨參、茯苓健脾益氣,以上諸藥合用,具有補肝腎、益氣血之功。且白芍與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緩急,以助舒筋。當歸、川芎、三七活血,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主治:

風寒濕困型腰腿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應用于風寒濕困偏重型腰痛病患者,腰腿痛有定處,重著而痛,肢重步艱,遇風寒濕邪腰腿痛加重,自覺肢端冷痹,得溫熱減輕,多有下肢麻木刺痛感。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驗案舉要:

王某,男,56歲。腰痛1年,加重伴左下肢疼痛1周。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痛。近一周淋雨后出現腰痛伴左下肢疼痛,肢端冷痹,得溫可稍緩解,腰痛重著明顯。查體:L4-5棘間及左側棘旁壓痛,叩擊痛,放射至小腿。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左40°(+),右70°(-)。刻下見:腰腿重著疼痛,行走困難,發病以來,神清,納可,睡眠差,大便黏膩,小便正常,舌胖苔白膩,脈沉。證屬風寒濕困。治療以祛風散寒利濕,溫經通絡止痛。予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方。共7劑,水煎煮,日一劑,早晚分服。一周后復診,訴腰腿痛明顯減輕,囑其配合局部理療繼續治療2周。

注意事項:

如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停藥復診;本方偶有胃部不適癥狀,宜飯后服用。

(整理:靳蛟 審閱:張世民)

20.強骨靈膠囊(周文泉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骨碎補20g、淫羊藿15g、制首烏15g、鹿銜草12g、萊菔子12g、制川草烏各6g。

功用:

溫腎陽、補腎陰、活血祛瘀止痛。

方解:

方中骨碎補性溫,味苦,歸腎、肝經,有補腎、活血之功效為君藥;淫羊藿、制首烏、鹿銜草為臣藥,加強溫腎陽、補腎陰、活血祛瘀;佐以制川草烏、萊菔子,制川草烏性辛味熱,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對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作用;萊菔子入肺、胃經,行氣消食,使中焦氣機暢通,諸藥補而不滯為使藥。

主治:

腎元虧虛證。癥見腰背酸軟疼痛,周身骨痛,或者形寒肢冷,或手足心熱,舌質黯紅有瘀點,苔薄白或無苔,脈沉細無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臨床常用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

若血瘀癥狀明顯,宜加赤芍、丹參等加強養血祛瘀通絡功效;若腰痛尤甚,加熟地、杜仲、補骨脂等補骨生髓;若脾虛明顯,加黨參、炒白術、黃芪等補益脾氣。

驗案舉要:

王某,女,62歲。腰背酸軟疼痛2年。患者訴2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腰背酸軟疼痛,周身骨痛,夜間加重,下肢酸軟無力、抽筋,走路多時加重,彎腰、翻身、下蹲、行走等活動受限,曾到某醫院就診診斷為“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給予藥物治療(具體不詳),治療后腰背四肢疼痛無力癥狀緩解。但近半年,腰背四肢酸痛加重,活動受限加重,伴形寒肢冷,耳鳴耳聾,頭暈,偶有胸悶氣短,遂來我院治療。該患者既往無骨折史。入院查體:血壓:135/80mmHg,神清語明,心肺查體正常,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細無力,骨密度:-2.4。中醫診斷:骨痹,辨證為腎精虧虛兼血瘀。西醫診斷:骨質疏松癥。治療以補腎填精壯骨、活血化瘀。予方藥:強骨靈膠囊。骨碎補20g,淫羊藿15g,制首烏15g,鹿銜草12g,萊菔子12g,制川草烏6g(先煎),川芎15g。7劑,水煎服,日一劑。服藥一周后,腰背四肢疼痛癥狀略有改善,但仍有下肢無力等癥狀,患者自覺口唇麻木,大便干,上方制川草烏減量至3g,加狗脊12g,加強強筋壯骨之力。15劑,水煎服,日一劑。以上為基本方,臨床隨癥加減,連服1個月余,患者腰背四肢疼痛、下肢抽筋癥狀明顯好轉,活動能力改善,查骨密度無明顯變化-2.3,后長期門診治療鞏固療效。

注意事項:

方中藥物以溫熱為主,可能會引起患者便秘、腹脹等癥狀,服用時可配合食療或者通便藥物。同時川草烏大毒,煎煮時尤其需要注意先煎半小時待嘗其不致口舌麻木時,再下其余諸藥。

臨床參考:

強骨靈膠囊針對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療效理想。于2008年在我院進行了120例的隨機、鈣爾奇D平行對照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強骨靈膠囊能降低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并呈逐漸下降的趨勢,能改善中醫臨床的主客觀癥狀,中醫證候總有效率88.9%,臨床總有效率為70.4%。同時,通過降低患者酸性磷酸酶水平、提高骨鈣素水平,從而降低骨吸收,促進骨形成,改善骨代謝。強骨靈膠囊治療組治療3個月后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和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改變,無明顯毒副作用。

相關論著:

[1]程偉.強骨靈膠囊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腎元虧虛型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

[2]程偉,周文泉,楊怡坤,等.強骨靈膠囊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9):62-63.

[3]程偉,周文泉.強骨靈膠囊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病情分級療效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8):1842-1844.

(整理:韋云 審閱:張晉)

21.腰痛康顆粒(蔣位莊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三七4g、赤芍10g、郁金10g、五靈脂9g、桃仁9g、紅花6g、乳香10g、沒藥10g、當歸15g、制草烏3g、川芎10g、雞血藤12g、香附10g、枳實12g、茯苓10g、澤瀉10g。

功用:

活血化瘀,散寒利濕,行氣止痛。

方解:

方中選用三七為散瘀、消腫、止痛的傷科主藥,赤芍活血、散瘀止痛作用強,兩者功能互補,立為君藥。郁金、五靈脂行氣活血,通利血脈,桃仁、紅花對跌打損傷有明顯的破血行瘀、消腫止痛作用,加用乳香、沒藥增強了止痛效果,當歸補血和血,本方血分藥味較多,使破中有補,以免損傷氣血,以上均立為臣藥。本證由于瘀血內結,導致經脈閉阻、氣血不和,遭風寒濕所侵,加入制草烏,起疏散風寒濕邪,通經活絡的作用,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雞血藤對寒濕痹痛、肢麻有良效。香附、枳實破積導滯,立為佐藥。茯苓補益脾胃,滲濕利水,合用澤瀉加強水濕運化,為使藥。全方共奏活血止痛,散寒利濕之效。

主治:

血瘀夾寒濕型腰腿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應用于血瘀夾寒濕型腰腿痛患者,癥見腰痛拘急,伴下肢疼痛、麻木,痛如針刺而有定處,行動及轉側困難,咳嗽或活動后加重,抬腿困難,遇風寒濕癥狀加重,舌質紫紅或舌邊瘀斑,苔白膩,脈弦。查體可見腰椎棘間、棘旁壓痛及放射性疼痛、麻木。本方常用于跌撲損傷所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驗案舉要:

王某,男,58歲。腰痛伴雙下肢疼痛1天。1天前吹空調后出現腰痛伴雙下肢疼痛。查體:腰肌僵硬,L3-5棘間壓痛。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左30°(+),右30°(+)。刻下見:腰痛拘急,伴下肢疼痛,痛如針刺而有定處,行動及轉側困難,咳嗽或活動后加重,抬腿困難,遇風寒濕癥狀加重,發病以來,神清,納差,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清長,舌質黯紅,舌下有瘀斑,苔白,脈弦緊。證屬氣滯血瘀、風寒痹阻。治療以活血化瘀,散寒通經止痛為主。予方藥:腰痛康顆粒。共14劑,水煎煮,日一劑,早晚分服兩周后復診,訴上述癥狀均減輕,囑其配合腰部理療及增加腰背肌功能鍛煉。

注意事項:

如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停藥復診;本方偶有胃部不適癥狀,宜飯后服用。

臨床參考:

腰痛康顆粒是根據中醫藥理論對血瘀夾寒濕型腰腿痛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的分析,吸收了名老中醫的經驗和活血化瘀經典方中的精華,擬方而定。經過二十余年臨床實踐,經歷近萬例病人的治療和藥物制劑、藥效、毒理等的實驗研究證明,該藥的制備工藝穩定、質量標準可行、藥效顯著、無毒副作用,醫院制劑深受患者的歡迎。該藥于1978~1989年,進行系統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療效顯著,后應用于“重癥椎間盤源型腰腿痛辨證施治臨床研究”課題,曾獲1985年衛生部乙級科研成果獎。1989年對該方藥的臨床療效和實驗研究再次進行了專家鑒定,在治療近萬例病人的基礎上,選擇143例血瘀夾寒濕腰腿痛病人住院進行可比性研究,治療組顯效率40.4%,有效率93%。

(整理:靳蛟 審閱:張世民)

22.慢性腰痛方(蔣位莊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肉桂20g、制附子6g、熟地20g、山萸肉12g、山藥10g、茯苓10g、澤瀉10g、當歸10g、木瓜10g、地龍10g、川芎10g、三七3g。

功用:

滋補肝腎,通經活絡。

方解:

肝主筋,腎主骨,慢性腰腿痛患者多屬肝腎不足,損傷筋骨,表現為反復發作,久治不愈。此類患者當治病求本,標本同治,治療以補益肝腎為主,兼活血通經止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陰陽互補,腎陰充足則腎陽自然充足。方中制附子溫補腎陽,肉桂補元陽,通血脈。此二者均為氣厚者,加以熟地、山萸肉等滋補肝腎之陰,山藥補脾陰又可澀腸固精,茯苓、澤瀉配合去除上述三味補陰藥的增濕作用。以陰中求陽之法共達滋補肝腎之效。又佐以活血之品當歸、川芎、三七,通經絡之木瓜、地龍以治標,達到標本同治之功。

主治:

肝腎不足型腰腿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應用于慢性腰痛患者,表現為反復發作性腰腿痛,久治不愈,臨床可見筋轉跟痛,腰酸肢重,行動困難,遇勞更甚,伴耳鳴、重聽、陽痿等癥。舌質淡,苔白,脈沉弱。

偏陰虛,去制附子、肉桂改六味地黃丸加減;風濕痹痛者加獨活、羌活。

驗案舉要:

陳某,男,64歲。腰痛10年余,加重伴右下肢疼痛進行性加重1周。10年前,患者勞累后出現腰痛,休息后可緩解,期間反復發作,未經系統診治。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酸肢重,行動困難,遇勞更甚。查體:L4-5棘間及左側棘旁壓痛,叩擊痛,放射至小腿。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左70°(-),右20°(+)。刻下見:腰酸肢重,行動困難,發病以來,神清,納差,怕冷,手足發涼,睡眠可,大便秘,小便頻,舌紅少苔,脈細。證屬腎陽不足、脈絡痹阻。治療以補腎壯陽,通經止痛。予方藥:慢性腰痛方。共14劑,水煎煮,日一劑,早晚分服。兩周后復診,訴疼痛減輕,手足不溫明顯改善,繼續予方藥14劑。

注意事項:

如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停藥復診;本方偶有胃部不適癥狀,宜飯后服用。

(整理:靳蛟 審閱:張世民)

23.補腎強脊湯(馮興華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淫羊藿15g、骨碎補10g、杜仲10g、續斷10g、菟絲子10g、懷牛膝10g、枸杞子10g、川芎15g、當歸15g、細辛3g、草6g。

功用:

溫補腎陽,活血通絡。

方解:

方中淫羊藿為君,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祛風除濕,并能通行經絡。《本草綱目》曰:“淫羊藿,性溫不寒,能益精氣,真陽不足者宜之”。《日華子本草》曰“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則辛溫之品,固不獨益腎壯陽。并能通行經絡,祛除風寒濕痹”。補骨脂可補腎助陽,《本草經疏》稱其為“壯火益土之要藥也”。二者合用,補益腎中之元陽,又能通行經絡,故為君藥。杜仲補益肝腎,強健筋骨,《神農本草經》稱其“主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懷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神農本草經》云:“主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續斷補肝腎,行血脈,續筋骨,《本草正義》謂其“氣味俱厚,故兼入氣血,能宣行百脈,通利關節,凡經絡筋骨血脈諸病,無不主之,而通痹起痿,尤有特長”。菟絲子補腎益精,《藥性論》稱其可以“添精益髓,去腰痛膝冷”。此四藥皆能補腎強筋骨,協助君藥治療腎督虧虛之主證,故為臣藥。當歸補血活血,通經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之氣藥,亦能通行十二經,通達四肢。兩藥合用可使血瘀得祛,痹痛得減。細辛辛溫走竄,既散少陰腎經在里之寒邪以通陽散結,又搜筋骨之間的風濕而蠲痹止痛。三藥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配伍,共奏溫陽補腎,祛瘀通絡之功。

主治:

強直性脊柱炎,證屬腎虛瘀阻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肢冷畏寒,加制附子10g;肢體困重,加薏苡仁15g,萆薢15g;關節腫甚,加澤瀉30g,豬苓15g;頸痛,加葛根15g;肩痛,加姜黃15g,威靈仙15g;胸脅脹痛,加柴胡10g;疼痛甚,加全蝎5g,蜈蚣2條;或加制乳沒各5g。

驗案舉要:

王某,男,31歲。腰背疼痛反復發作12年,加重3個月。患者2012年出現腰背疼痛,晨起僵硬,伴足跟疼痛,無關節腫脹,活動后癥狀減輕。曾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腰部肌肉損傷,外用膏藥貼敷治療及間斷口服NASID藥物,腰背疼痛消失。以后每因受涼或勞累腰痛反復,特別是6年前腰背疼痛加重,且出現腰部活動受限。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經骶髂關節X片及血清化驗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曾用(柳氮磺吡啶)SASP治療一年,癥狀緩解。以后間斷用藥,癥狀時輕時重。3個月前因受涼后癥狀加重,訴刻下:腰背疼痛,晨僵1小時,惡風怕涼,活動后可緩解。舌黯,苔薄膩,脈弦。實驗室檢查:HLA-B27(+),血常規:PLT:330×109/L,ESR:12mm/h,RF:7.9U/L,CRP:13.7mg/L。影像學檢查:骶髂關節CT報告:雙側骶髂關節致密,關節面呈鋸齒樣改變,關節間隙狹窄,部分融合。符合ASⅢ-Ⅳ級改變。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診斷:脊強。辨證為腎虛血瘀證。治法以補益肝腎,活血通絡。予補腎強脊湯化裁。懷牛膝15g,杜仲10g,川斷15g,淫羊藿15g,骨碎補10g,狗脊10g,菟絲子10g,枸杞子10g,萆薢15g,丹參15g,羌活10g,川芎15g,赤芍15g,當歸15g,三棱9g,莪術9g,附片10g,穿山龍15g。30劑,水煎服,日一劑。二診:腰背疼痛減輕,晨僵減輕,舌黯,苔膩,脈弦。原方加生薏米30g、生黃芪30g。水煎服,每日一劑,30劑。三診:腰背疼痛已不顯,上方繼服30劑,鞏固療效。

(整理:劉宏瀟 審閱:馮興華)

24.清熱強脊湯(馮興華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苦參10g、金銀花30g、黃柏10g、蒼術10g、土茯苓15g、續斷15g、川牛膝15g、丹參15g、莪術10g、川芎15g、萆薢15g、羌活10g。

功用:

清熱利濕、祛瘀通絡。

方解:

方中苦參大苦大寒,長于清熱燥濕,《本草正義》稱其可以“退熱泄降,蕩滌濕火”。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既能清氣分之熱,又能解血分之毒,《本草綱目》稱其可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散熱解毒”。二者合用,清熱利濕消腫,故為君藥。黃柏主入下焦,清熱燥濕,尤善祛下焦腎與膀胱之濕熱。蒼術主入脾胃,既能燥脾濕以杜生濕之源,又能外散濕邪。此二藥相合,可濕熱同除,共為臣藥。土茯苓除濕、解毒、通利關節,《本草正義》稱其能“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萆薢有祛風濕、強腰脊之效,《本草經疏》云:“萆薢得火土之氣,而兼稟乎天之陽氣,故味苦甘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陽明、少陰、厥陰。為祛風除濕,補益下元之要藥,故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能“去腰脊強,腳痹”。萆薢苦燥,易耗傷氣血,配合丹參養血使邪去而不傷正,并通過活血而加強祛濕之功。川芎活血行氣,是血中之氣藥。以上共為佐藥。本方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祛瘀通絡之功。

主治:

強直性脊柱炎,證屬濕熱瘀阻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發熱,加生石膏15g,知母10g;肢體困重,加薏苡仁15g;關節腫甚,加澤瀉30g,豬苓15g;頸痛,加葛根15g;肩痛,加姜黃15g,威靈仙15g;胸脅脹痛,加柴胡10g,郁金15g;疼痛甚,加全蝎5g,蜈蚣2條;或加制乳沒各5g;大便干,加玄參15g,生地黃15g;或加大黃5g。

驗案舉要:

陳某,男,20歲。右髖關節疼痛3年,伴右膝腫痛1年。3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右髖關節疼痛,癥狀時輕時重。近一年右膝關節腫脹明顯,局部皮溫高,活動受限,足跟痛,惡風怕冷,納呆,乏力。舌紅苔白厚膩,脈沉細。實驗室檢查:血沉:57mm/h,CRP:42mg/L,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正常。HLA-B27陽性。輔助檢查:骶髂關節X片:雙側骶髂關節致密,關節面不光滑,關節間隙正常。符合AS二級改變。骨盆X片:右髖關節間隙變窄。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診斷:脊強,屬氣虛濕熱,瘀血痹阻證。治法以清熱利濕,益氣健脾,化瘀通絡。予清熱強脊湯。生黃芪60g,蒼術15g,生薏米15g,黃柏10g,牛膝15g,黨參15g,茯苓15g,白術15g,澤瀉30g,萆薢15g,金銀花30g,連翹15g,防己15g,三棱9g,莪術9g,穿山龍15g。56劑,水煎服,2次/日。二診:服藥2個月后,右膝關節腫脹明顯減輕,右髖關節疼痛減輕,化驗:ESR 27mm/h,CRP 8mg/L。上方加制附片10g以加強止痛之功。

(整理:劉宏瀟 審閱:馮興華)

25.解痙舒督湯(房定亞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葛根30g、白芍30g、生甘草10g、蜈蚣2條、威靈仙20g、生薏仁40g、生黃芪30g、川牛膝15g、白花蛇舌草20g。以上9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飯后溫服,1日2次。

功用:

清熱祛濕,解痙止痛。

方解:

方中葛根養筋通痹,為君藥;白芍養血濡筋,并合甘草組成芍藥甘草湯以緩急止痛;蜈蚣祛風解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生薏苡仁舒筋除痹;白花蛇舌草清熱疏風,祛濕解毒;威靈仙、川牛膝強筋壯骨,祛風活血通絡;生黃芪肝脾同調,使脾旺肝寧,有養肝舒筋之妙。諸藥合用,共奏舒督解痙、通痹止痛之功。

主治:

強直性脊柱炎“濕熱內蘊,筋脈絀急證”。證見腰背疼痛、僵直,吸氣及咳嗽時胸痛,俯仰及頭頸旋轉受限,翻身困難,癥狀以夜間及晨起為重,活動后可緩解,常伴有發熱,口渴,汗出,心煩,大便干,小便黃,舌質多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其關節癥狀、全身癥狀及舌脈表現多呈明顯的濕毒熱征象。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1)主治病癥:強直性脊柱炎活動期腰背疼痛劇烈、僵直,俯仰及頭頸旋轉受限,翻身困難,常伴汗出,心煩,大便干,小便黃,舌質多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其關節癥狀、全身癥狀及舌脈表現多呈明顯的濕毒熱征象。或紅眼羞明,口糜舌燥、疲倦等癥,證屬毒熱濕痹者,治療此證時清熱解毒藥宜多。

(2)特殊使用:銀屑病關節炎以中軸關節癥狀為主要表現且辨證屬濕熱痹阻者也可以應用本方。

(3)血沉、C反應蛋白較高,毒熱癥狀明顯合四妙勇安湯;脊柱僵硬較重加蟲類藥,如烏蛇、土鱉蟲、全蝎、穿山甲;疼痛明顯加選川烏、炮附子、麻黃、清半夏、乳香、沒藥;合并葡萄膜炎加赤小豆當歸散;腰骶怕涼、腰酸無力加鹿角膠、狗脊、杜仲;膝關節腫痛,合四神煎。膝以下腫痛,加雞鳴散。

驗案舉要:

司某,男,29歲。初診:2009年4月27日。頸、背部僵痛2年。患者兩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頸、背部僵痛,活動受限,于外院查HLA-B27陽性,ESR、CRP升高,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服柳氮磺吡啶、白芍總苷及非甾體抗炎藥,服用半個月后患者自行停藥。此后病情間斷發作,天氣變化時加重,于多家醫院就診未見明顯好轉。半個月前因勞累關節疼痛加重。就診時頸部、背部、髖關節僵痛,抬頭、彎腰受限,疼痛影響睡眠,晨僵大于2小時,腰酸,乏力,納食可,夜眠欠安,二便調。體格檢查:駝背畸形,脊柱側彎,頸椎、腰椎活動受限,枕墻距6cm,胸廓活動度1cm,指地距37cm,雙側“4”字試驗陽性。舌黯,苔白,脈沉細。化驗:HLAB27陽性,ESR 15mm/h,CRP 26.74mg/L。胸、腰椎正側位片:胸、腰椎竹節樣改變,符合強直性脊柱炎。骶髂CT平掃:雙側骶髂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變窄,部分融合,符合強直性脊柱炎表現。中醫診斷:痹證,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治療以柔肝舒筋,解痙止痛。予方藥:解痙舒督湯加味。葛根30g,白芍30g,山慈菇10g,蜈蚣2條,威靈仙20g,生黃芪30g,鉤藤15g,烏梢蛇15g,防風12g,生薏苡仁30g,狗脊15g,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日1劑,服10劑。上方服10劑后,頸背部僵痛、髖關節疼痛較前緩解,納食可,夜眠安,二便調。諸癥好轉,效不更方,上方繼服,水煎服,日1劑,服4劑。諸癥均明顯緩解,隨訪半年未復發。

注意事項:

本方為房定亞教授結合現代免疫藥理研究創立的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專方,針對“肌腱端炎”這一本病基本病理改變而設,可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狀態,緩解軟組織痙攣,以利于炎癥介質的吸收消散和病變組織的修復,多途徑阻斷病理環節,故能切中病機,順應病情,因此在疾病的各個時期均可加減應用。其中活動期應加強清熱利濕解毒之力,緩解期及病程較長者應加強補腎活血藥的應用。

相關論著:

[1]馬芳,周彩云.房定亞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經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證治體驗[J].中醫雜志,2009,08:685-686.

[2]王鑫.房定亞運用補腎疏督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探微[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07:1-2.

[3]楊怡坤.基于文獻整理和數據挖掘的解痙舒督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4]張碩.基于數據挖掘的房定亞教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經驗分析[D].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整理:馬芳 審閱:房定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宣威市| 青田县| 铜陵市| 红桥区| 武功县| 通许县| 游戏| 安仁县| 大宁县| 瓮安县| 获嘉县| 冕宁县| 尚义县| 太康县| 德令哈市| 阳谷县| 若尔盖县| 临夏县| 伊吾县| 白沙| 东丰县| 彭泽县| 瑞金市| 江源县| 鄂尔多斯市| 武城县| 石首市| 建德市| 祁阳县| 商都县| 武安市| 礼泉县| 余干县| 寿宁县| 龙游县| 陇南市| 利川市| 商城县| 唐海县| 汤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