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節 氣血津液疾病

1.雙調方(林蘭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熟地黃20g、黨參20g、白術10g、肉蓯蓉10g。

功用:

滋陰溫陽。

方解:

方中熟地黃質潤入腎,善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為補腎陰之要藥。古人云其“大補五臟真陽”,“大補真水”。肉蓯蓉味甘能補,甘溫助陽,質潤滋養,咸以入腎,為補腎陽,益精血之良藥。二藥合用滋陰溫陽,以治下元虛衰之本。黨參有補脾肺氣、養血生津的功效,《本草從新》云:“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虛,用以調補,甚為平安。”白術甘苦性溫,被譽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土旺則能健運,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二藥配合可補后天以充養先天。諸藥配伍,使下元得以補養,浮陽得以攝納,水火相濟。

主治:

糖尿病后期階段,辨證為陰陽兩虛證者。癥見畏寒倦臥,手足心熱,口干咽燥,但喜熱飲,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清長,陽痿遺精,女子不孕,舌淡苔白,脈沉細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雙調方可用于糖尿病后期,并發癥多且嚴重的基礎治療。

小便頻數加桑螵蛸、覆盆子、補骨脂;遺精早泄加金櫻子、芡實;陽痿加仙茅、淫羊藿。

驗案舉要:

患者高某,男,69歲,發現血糖升高15年。患者1995年出現口干、乏力、消瘦,在外院確診為2型糖尿病。先后服用優降糖、消渴丸、達美康、糖適平以及私人診所的中成藥等。開始用藥血糖控制尚可,以后血糖不穩定,最高血糖達17.8mmol/L,飲食不規律,活動量較少。3年前出現雙下肢水腫,查尿蛋白:(+++),診斷為糖尿病腎病,予口服糖適平,拜唐蘋治療。近半年倦怠乏力感加重,手足心熱,無明顯口干,無明顯多飲,納食自控,雙下肢水腫,無頭暈,無心慌,二便正常。舌質黯,苔薄白,脈沉細。相關檢查:血壓:140/90mmHg。今測血糖12.5mmol/L,尿蛋白:150mg/dl,尿糖:100mg/dl。中醫診斷:消渴病。證屬陰陽兩虛。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消證日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腎元虛憊。治療以滋陰溫陽。予方藥:雙調方加減,輔以糖微康治療。口服治療1個月,患者雙下肢水腫程度減輕,納食可,二便調,舌質黯,苔薄白,脈弦。繼前治療3個月后,患者雙下肢輕度水腫,血糖控制穩定,囑其門診隨診。

注意事項:

陰虛火旺,肝陽偏亢者禁用。

臨床參考:

糖尿病腎病又稱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微血管并發癥,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10~20年,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可高達30%~50%。林蘭教授認為糖尿病腎病后期以陰陽兩虛為基本病機,主要病位在腎,與肝、心、肺、脾等臟腑功能均有關系,因此,應在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指導下,從整體把握其病因病機。

林蘭教授所制雙調方主要由熟地黃、黨參、白術、肉蓯蓉組成,上下兼治,標本并圖,尤以治下治本為主,適用于糖尿病后期患者。實驗研究表明,熟地黃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水平、降低血清TC和TG水平并提高血清中HDL-C含量,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黨參多糖具有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以及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綜上所述,實驗研究證實了雙調方中的中藥具有降低血糖和預防并發癥的作用,而功效為滋陰溫陽的雙調方應用于臨床,對陰陽兩虛證患者改善癥狀,控制血糖效果明顯。

(整理:魏軍平 審閱:林蘭)

2.加味參芪地黃湯(魏子孝經驗方)
來源:

清·沈金鰲《沈氏尊生書》參芪地黃湯。

組成:

生黃芪30g、陳皮9g、黨參12g、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藥12g、茯苓9g、丹皮9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

功用:

益氣養陰,補腎健脾,利水消腫。

方解:

加味參芪地黃湯以黨參補脾益氣生津,熟地滋腎補陰填精,共為君藥,益氣養陰、生津止渴。黃芪益氣補脾、利尿消腫,山藥、山萸肉補脾養肝、固澀精微,共為臣藥,增君藥補氣陰、填腎精之功。以丹皮泄肝火,陳皮理氣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益母草祛瘀生新、利尿消腫,共為佐使,化氣行水、滲濕消腫、防補陰藥之滋膩,制溫陽藥之燥熱,補瀉參合,相輔相成,共奏益氣養陰、扶正祛邪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黨參、地黃、茯苓均有明顯的降糖作用;黃芪含黃芪皂苷、黃酮類等多種有效成分,具有促進蛋白合成,擴張腎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尿白蛋白排泄,并可預防低血糖發生;山藥可改善胰島B細胞功能,促進其恢復,提高胰島素分泌。

主治:

糖尿病腎病。癥見小便頻數或清長,混濁如脂膏,神疲乏力,口渴喜飲,頭暈眼花,腰膝酸軟、肢麻肢痛、下肢浮腫,質體胖色淡紅或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弦細。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屬中醫學“消渴病腎病”、“尿濁”、“水腫”范疇。目前醫家多認為糖尿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久病及腎,腎氣虧虛,固攝無權,精微下流,形成早期微量蛋白尿或臨床蛋白尿;日久腎陰更虧虛,終致氣陰兩虛;且整個病程貫穿著血瘀脈絡;腎絡瘀阻,蛋白精微不循常道,滲漏下泄,微量蛋白尿增多。魏子孝教授指出,“蛋白”屬于中醫的“精微”范疇,宜藏而不宜瀉。五臟中統攝精微物質的關鍵在脾、腎兩臟。“脾升清”、“腎藏精”,清氣下陷、腎不藏精,則精氣下漏,發生蛋白尿。因此脾腎兩虛是蛋白尿的主要病因,治療以益腎健脾立法。

①高血壓,去黨參,加太子參;低血壓,去丹皮、益母草,加麥冬、五味子養陰生津;腰痛明顯,去茯苓、丹皮,加杜仲、川斷補腎壯腰;胃寒、肢冷,加肉桂、附子;口干、舌燥,去黨參、熟地,加太子參、生地滋陰;平素服藥易上火者,去黨參、熟地,加太子參、生地、焦楂曲;脾虛明顯,加蒼白術、薏苡仁;腎虛明顯,加菟絲子、炒杜仲;氣滯加陳皮、木香;瘀血加澤蘭、丹參;有痰加半夏、竹瀝;有水氣加牛膝、車前子;尿蛋白量多,可加收澀之品,如金櫻子、芡實、蓮須、五味子、覆盆子、桑螵蛸等,選加一二味。②蛋白尿畢竟是清濁不分所致,還應考慮配伍清利之品,如車前子、玉米須、石韋、白茅根、益母草、土茯苓等,選加一二味。③兼有實邪則兼顧去邪(氣郁、瘀血、痰阻、水氣等);如果突然發生蛋白尿或尿蛋白排泄量驟增,則應考慮到實邪(如感染)影響脾腎功能,以呼吸道、泌尿系統感染最多見,應先治其標。

驗案舉要:

王某,女,42歲。發現血糖升高15年,四肢水腫8個月余,加重2個月。四肢及顏面水腫,胸悶憋氣加重,夜間偶有憋喘,乏力明顯,雙下肢無力,酸軟,納可,眠差,二便調。月經延期3個月未至,否認妊娠。查體:面部輕度浮腫,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5次/分,心律齊,二尖瓣聞及吹風樣雜音;雙上肢重度腫脹,雙下肢呈重度指凹性水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難觸及,雙側脛后動脈搏動尚可,雙足皮溫發涼,皮色不紅,舌體胖邊有齒痕,苔薄黃微膩,脈沉細數。西醫診斷:①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病綜合征腎性貧血;②糖尿病周圍神經血管病變;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④高血壓病;⑤慢性心功能衰竭伴胸水、腹水。中醫診斷:①消渴病腎病;②水腫,辨證為脾腎虧虛、水濕內停兼有瘀血。治療以健脾補腎,活血利水。予參芪地黃湯加減。生黃芪30g,陳皮10g,白術45g,黃精15g,黨參12g,豬苓15g,茯苓20g,澤瀉15g,桂枝15g,川芎12g,葶藶子30g,冬瓜皮30g,川牛膝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梔子10g,益母草30g。7劑,水煎服,每日1劑。配合黃芪鯽魚湯食療方:黃芪30g,生山楂15g,椒目10g,肉桂6g,蒼術12g,白術12g,魚半斤。醋調,每周2次。同時佐以降糖、降壓、利尿、改善心功能等西醫治療。二診:下肢水腫癥狀緩解,上肢水腫減輕不明顯,無胸悶憋氣,納可,眠可,二便調。舌胖邊有齒痕略黯紅,苔薄黃膩,脈弦細。上方去梔子,黨參加量為15g,加當歸15g,芡實15g,金櫻子15g。水煎服,14劑,日一劑。食療方繼服。三診:水腫消退,無明顯不適。舌胖邊有齒痕略黯紅,苔薄黃微膩,脈弦細。上方去焦山楂、焦神曲、葶藶子、冬瓜皮、川牛膝、益母草,加雞血藤30g,懷牛膝12g,杜仲12g,生山楂15g,菟絲子12g,生軍6g(后下)。水煎服,14劑,每日1劑,食療方繼服。此后患者每1~2個月門診隨診,據癥狀及舌脈酌情調整處方,癥狀一直較穩定,偶因勞累等加重,復查腎功能亦較穩定。

(整理:程相穩,張廣德 審閱:魏子孝)

3.補陽還五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方(魏子孝經驗方)
來源:

《醫林改錯》、《金匱要略》。

組成:

生黃芪30g、陳皮10g、當歸12g、赤芍15g、川芎12g、紅花10g、桃仁10g、丹參20g、地龍12g、全蝎6g、桂枝15g、雞血藤20g。水煎服,日1劑。

功用:

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方解:

本方重用生黃芪,補益元氣,意在氣旺則血行,為君藥。當歸養血活血,配合生黃芪,補氣生血,“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用為臣藥。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活血祛瘀;地龍、全蝎搜風通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共為佐藥;陳皮健脾燥濕行氣,配伍生黃芪,防生黃芪補益壅滯;桂枝溫經通絡,通陽化氣,雞血藤活血補血,舒筋活絡,共為使藥,具有引經通絡作用。

主治: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辨證屬于氣虛血瘀型。癥見肢體麻木,感覺減退或敏感,乏力。

臨床運用及加減化裁: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屬中醫消渴病痹證范疇。魏子孝教授認為,DPN病機可概括為“氣血陰陽虛損為本,痰瘀阻絡為標”。《金匱要略方論本義》:“黃芪桂枝五物湯,在風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黃芪為主固表補中,佐以大棗;以桂枝治衛升陽,佐以生姜;以芍藥入營理血,共成厥美”。單純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力量偏弱,補陽還五湯雖為治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語言謇澀經典方劑,但血痹與中風病機相同,兩方合用補氣養血通絡力量大大增強。蟲類藥具有搜風祛邪通絡作用,疏通作用更強。根據取類比象方法,藤類藥物善治四肢末端疾病,其中雞血藤更具有明顯補血作用。雖然DPN也可見到陽虛血瘀、陰虛血瘀等證型,但益氣養血、活血通絡是治療的基本法則。

氣虛明顯者可加重黃芪用量,但舌苔厚膩者避免大量使用生黃芪壅滯氣機;氣短自汗明顯,加太子參、麥冬以益氣斂汗止陰;血虛明顯者加熟地黃、阿膠,取其活中有補、增水行舟之義;病變以上肢為主加桑枝,以下肢為主加川牛膝、威靈仙。癥狀重者,加強破血行瘀止痛之力,可加水蛭、制乳沒。有灼熱感且伴有陰虛者,去當歸,加玄參、丹皮。伴有抽筋癥狀者,可加白芍、木瓜、生甘草,酸甘化陰柔筋;水腫者可加漢防己、大腹皮、吳茱萸等。

驗案舉要:

王某,男,79歲。雙下肢麻木3個月。20年前在當地醫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長期服用二甲雙胍0.5g,每日3次,未系統檢測血糖。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自覺雙下肢麻木疼痛,雙眼視力下降明顯,多次監測空腹血糖(FBG)波動于9~1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2h:PPG)10~15mmol/L,加用格列美脲片2mg,每日1次,阿卡波糖50mg,每日3次,自訴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在8~10mmol/L。刻下癥見:口干乏力,雙下肢麻木,偶有疼痛發涼,雙眼視物模糊,無頭暈頭脹,無胸悶心慌,納眠可,二便調。查體:雙下肢脛前可見黑斑,雙足皮色黯紅,雙下肢皮溫略低,雙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舌體胖邊有齒痕色淡紅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檢查:糖化血紅蛋白8.6%。肌電圖示:右正中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減慢,右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減慢。中醫診斷:消渴病痹證,辨證為氣血不足,瘀血阻絡。治療以益氣養血、活血通脈。予補陽還五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生黃芪30g、陳皮10g、當歸12g、白芍30g、雞血藤15g、川牛膝12g、澤蘭12g、茺蔚子15g、桃仁10g、紅花10g、丹參20g、地龍12g、全蝎6g。水煎服,日一劑,7劑。配合西藥控制血糖、降壓、改善循環、營養神經、抗氧化等治療。二診:服藥7劑后,雙下肢麻木癥狀較前有所好轉,偶有針刺樣疼痛之癥,二便調,夜寐欠安。舌胖,舌質淡紅有瘀斑,苔薄白,脈細。空腹血糖7.6mmol/L,餐后血糖8.9mmol/L中藥加制乳沒各6g,繼續服用7劑。經服21劑,患者下肢麻木及疼痛癥狀基本消失,下肢皮膚顏色好轉。

注意事項:

本方主要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消渴病痹證)氣虛血瘀證患者。對于陰虛血瘀證、陽虛血瘀證患者可加減應用,但不適合濕熱內阻證者。如使用大量黃芪后患者食欲下降,應注意減少生黃芪劑量或增加理氣消導藥物。

相關論著:

張北華,魏子孝.魏子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經驗[J].北京中醫藥,2010,29(1):23-25.

(整理:鄒本良 審閱:魏子孝)

4.降糖方(高普經驗方)
來源:

參芪麥味地黃湯。

組成:

生黃芪30g、太子參30g、麥冬15g、五味子9g、生地黃15g、山藥12g、牡丹皮10g、澤瀉9g、山茱萸10g、茯苓12g、黃連10g、丹參15g。

功用:

益氣養陰,清熱。

方解:

方中應用大劑量的生黃芪益氣,黃芪甘,微溫,歸脾肺兩經,王好古之《湯液本草》對黃芪的論述,認為其有“益胃氣,柔脾胃,去肌熱,補腎臟元氣”之效,將黃芪定位于“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老年人本身氣血津液虧虛,先天腎氣不足,后天脾胃虛弱,化生乏源,而糖尿病本身又以口干口渴,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三多一少的一系列癥狀,均圍繞著水谷精微代謝失衡,水谷不能有效的化為精微,反而多尿,水液失去過多,造成機體陰虛愈甚,應用大量生黃芪而非炙黃芪因其益氣并兼有生津之用,生黃芪,味甘,性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具有較強的補氣作用,用大劑量生黃芪一方面用于補氣令正氣盛壯,另一方面益氣生津而不燥熱,故應用生黃芪益氣治療消渴在治療老年人消渴中更適用。

方中暗含生脈散,益氣養心肺之陰,而收耗散之氣。《本草匯言》講麥冬療“虛勞客熱,津液干少”;五味子“在上入肺,在下入腎,入肺有生津濟源之意,入腎有固精養髓之功”。高師多以太子參易人參,太子參助黃芪益氣,麥冬助六味地黃養陰,氣陰雙補,相得益彰,五味子酸甘化陰,收斂固澀,既可固氣津外泄,又可滋耗損之陰,共同起到益氣養陰,滋陰補腎的作用。

主治:

糖尿病之氣陰兩虛證。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因消渴一證,氣陰兩虛、血行不暢、瘀濁內阻是諸多變證的主要病理機制,例如糖尿病腎病遷延不愈,久病致瘀,故瘀血既是糖尿病腎病的誘發及加重因素,又是其病理產物,治療上應始終貫穿活血化瘀。因久病致瘀,故治宜活血化瘀,然病之所以纏綿難愈,很大因素是由于脾腎兩虛。因久病必虛,久病及腎,腎虛累及于脾,健脾補腎法正合此類病機。因脾為濕土,土濕才能滋生萬物,補脾氣以固下脫之陰津,養脾陰可化涸竭之津液。高老師注重用黨參、北黃芪、山藥等益氣養陰,以陳皮、炒三仙健運脾胃、疏暢氣機,以防滋膩生痰化濕之弊。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腎虛則失封藏,精氣外泄,水谷精微不為己用反而下注膀胱,故補腎氣則精不外泄,注重用山茱萸、熟地黃、制首烏等“補中含收”之藥。補腎當分陰陽,善補腎者必于陰中求陽、陽中求陰,兼陽虛者高老師常用少量葫蘆巴、淫羊藿、制附子等助陽之品。

瘀血偏重者加用紅花9g、川芎9g、土鱉蟲6g、赤芍9g、當歸20g、丹參30g、檀香9g、砂仁6g;瘀血阻絡,導致絡脈不通者,加地龍12~15g、穿山龍25g祛風通絡,鹽杜仲15g、狗脊12g、補骨脂12g、骨碎補12g補腎壯骨,苦參9g、白鮮皮9g、土茯苓9g祛風止癢;陰虛燥熱偏重者黃連量可增至15g,加葛根10~15g、天花粉12g;陽虛偏重者加葫蘆巴9g、附子6~15g、小茴香9~15g、仙茅9g、仙靈脾9g;脾虛濕盛者加用炒白術20g、蒼術6~9g;脾胃虛弱,脾胃不合者,加陳皮15g、木香9g、焦三仙各30g、厚樸12g、枳殼12g;肝郁氣滯較顯著者,加柴胡15g、白芍15g、枳殼12g、香附9g;伴有津虧腸燥,大便干結者,加玄參20g、當歸20g、瓜蔞30g、酒大黃6~12g、肉蓯蓉12g。

驗案舉要:

韋某,女,65歲。糖尿病史15年,目前口服二甲雙胍0.5g,每日2次,血糖控制差,以早餐及中餐后2小時高為主,一般在12~13mmol/L。刻下證見:口干乏力,夜間口干為主,胸悶,活動后氣短,失眠,舌紅,苔微黃,少津,脈細滑。中醫診斷:消渴,治療以益氣養陰,清熱降糖。予降糖方加減。生黃芪20g,太子參30g,麥冬10g,五味子9g,生地12g,熟地10g,丹皮12g,山藥10g,山萸肉10g,茯苓10g,黃連6g,花粉10g,茯神20g,葛根10g。7劑。二診:服7劑湯藥后口干及失眠均減輕,舌脈同前。守方不變,再進7劑。三診:口干、乏力、胸悶、失眠等癥狀均減輕,餐后血糖在8.0~9.2mmol/L,予原方14劑鞏固療效,每劑吃2天。

注意事項:

高普老師臨床治療糖尿病時都選太子參而非黨參,以其補氣陰,更適合氣陰兩虛證,高老師認為人參和黨參雖屬大補元氣之品,但人參一則價格昂貴,二則性偏于溫,舉凡內熱、陰虛、陽亢者俱不宜用,北方之人喜食辛熱,氣候凜冽,常致陰虛內熱,故人參需慎用,確屬氣虛者,一般以黨參為宜,黨參擅補脾肺之氣,而太子參性味甘潤,補氣生津俱佳,配伍熟地滋陰補血。二者合用,于消渴證氣血陰液俱虛者最宜。

(整理:靳冰 審閱:高普)

5.降糖消脂方(魏子孝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女貞子12g、黃芪15g、黃連3g、荔枝核12g、昆布10g、姜黃10g。

功用:

益氣養陰,祛痰化瘀。

方解:

本方中以黃芪補中益氣、女貞子補益肝腎為君,昆布消痰軟堅、姜黃活血化瘀為臣,黃連清熱解毒、荔枝核行氣為佐,通補并行,從疾病之本入手,滋腎陰以降妄炎之火,補脾氣以助運化之功,使水升火降,中焦健旺,氣復陰回。治標證祛痰化瘀,疏其氣血,使其條達,共奏益氣養陰、祛痰化瘀之功。

主治:

2型糖尿病屬氣陰兩虛,痰瘀阻絡證。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渴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各12~15g,以瀉肺熱;饑甚加黃連3~6g,鮮蘆根15g,尿多加山藥12g,肉桂3g,補陽以護脾腎,便溏加蒼白術各9~12g,以補脾健運,升舉清陽;便秘加生大黃6~9g。

驗案舉要:

王某,女,56歲,身高1.53m,體重:60kg,BMI:25.6kg/m2,初發糖尿病,乏力,口渴,多飲,多尿。測靜脈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8.5mmol/L,糖化血紅蛋白7.8%;舌略黯紅苔薄白,脈稍弦。西醫診斷:2型糖尿病,中醫診斷:消渴,屬氣陰兩虛證,治療以益氣養陰。予方藥:女貞子12g,黃芪15g,黃連3g,荔枝核12g,昆布10g,姜黃10g,天花粉12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口渴,乏力,多飲,多尿癥狀明顯改善,便秘,測指尖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8.5mmol/L,舌略黯紅苔薄白,脈稍弦。上方加用生大黃10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三診:測指尖空腹血糖:6.3mmol/L,餐后2小時血糖:7.6mmol/L,大便軟,日1次。繼服降糖消脂方所作院內制劑降糖消脂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3個月后隨診:患者無明顯三多癥狀,大便通暢,測糖化血紅蛋白7.0%。

注意事項:

就診時給予糖尿病教育,注意每日主食量控制在半斤左右,少食高熱量食物如肉類,油炸食品,多吃蔬菜,飯后適度活動;注意暢情志。

相關論著:

魏子孝.學用中醫體會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98-120.

(整理:陳筑紅 審閱:魏子孝)

6.趙氏消渴經驗方(魏慶興經驗方)
來源:

趙氏消渴經驗方。

組成:

女貞子12g,山藥12g,山茱萸6g,生地黃12g,天花粉12g,北沙參12g,麥冬12g,牡丹皮6g。

功用:

滋陰補腎,固腎澀精,益肺清胃。

方解:

女貞子補益肝腎,清熱明目,山藥補益肺脾腎,尤能養脾陰攝精微,為君藥;生地黃養陰生津清熱,加強女貞子養陰作用,山茱萸味酸,補益肝腎,固攝精微,助山藥攝精微,不使水谷精微下注,為臣藥;沙參,麥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天花粉清熱生津,陰虛則生內熱,牡丹皮,苦,微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加強清內熱之功,此四藥助臣藥養陰清熱,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具有滋陰補腎,固腎攝精,益肺清胃,活血散瘀的作用,使津液得復,虛熱得清。

主治:

腎虛不固,肺胃陰虛。證見:口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舌紅少苔,脈細。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用于治療腎虛不固,肺胃陰虛之消渴。

陰虛火旺之口瘡,失眠,加知母,黃芩,黃連,滋陰清熱,瀉火除煩;尿量多而混濁,加桑螵蛸,五味子補腎固精縮尿;口渴甚,五心煩熱,加石膏;有尿蛋白者,加黃芪,茯苓固攝精微,利水滲濕;兼有氣虛,加紅參或生曬參益氣生津;兼有瘀血,胸疼徹背,加丹參,赤芍活血通絡止痛;兼有癤腫,加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兼有痤瘡帶膿頭,加薏苡仁,桑白皮清熱排膿;兼有胸悶而痛,加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止痛;兼有視網膜病變,視力減退,加石斛滋陰明目;兼有頸動脈斑塊,高脂血癥,加丹參,赤芍活血化瘀散結;后期兼有胃輕癱,加陳皮,砂仁理氣運脾、和胃;口渴引飲,合白虎加人參湯加減清熱養陰,益氣生津。

驗案舉要:

蔡某,女,61歲。口渴,多飲,多食,多尿2個月。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口渴,多飲,多食,多尿。化驗:空腹血糖8.9mmol/L,尿糖(+++)。西醫診斷為糖尿病。患者拒絕服降糖西藥。近1周無明顯誘因出現小便不利伴疼痛,舌紅,苔微黃,脈細數。中醫診斷:消渴,辨證為陰虛內熱。治療以滋陰清熱。予方藥:黃柏9g,知母6g,生地黃12g,牡丹皮6g,山藥12g,茯苓9g,天花粉12g,女貞子12g,麥冬9g,淡竹葉6g,車前草9g,瞿麥9g,甘草3g。7劑,水煎服,每日1劑。1周后小便不利及尿痛消失,上方去車前草,瞿麥,淡竹葉,加沙參12g,山茱萸6g,繼續服藥。口渴,多飲,多食好轉,上方加減治療2個月,血糖5.7mmol/L,尿糖(-)。

注意事項:

①實熱證患者慎用;②處方中人參可用紅參或生曬參代替。

相關論著:

[1]魏慶興.京城名醫趙錫武[J].北京中醫雜志,1990,(5):9-10.

[2]魏慶興.趙錫武運用滋陰法醫案三則[J].中醫雜志,1988,(8):16-17.

[3]魏慶興.趙錫武診治消渴的經驗[J].中醫雜志,1992,(1):14-15.

(整理:李彩芬,趙冏琪 審閱:魏慶興)

7.清潤方(林蘭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黃柏9g、酒大黃6g、知母12g。

功用:

滋陰清熱。

方解:

朱丹溪謂:“陰常不足,陽常有余,宜常養其陰,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斯無病矣。”故方中用黃柏、知母苦陰之品,平相火而保真陰,這是清源的一面;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大黃生用時其氣味重濁,走而不守,直達下焦。酒大黃則指取大黃凈片經黃酒稍悶后置鍋內用文火微炒而成。酒炮制后的大黃,取其寒因熱用,可“引苦性上行至巔,驅熱而下”。三藥相伍,滋陰清熱,清潤上焦,故適用于糖尿病早期陰虛熱盛型患者。

主治:

糖尿病早期,屬陰虛熱盛證。癥見口干、多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或數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適用于糖尿病早期陰虛熱盛型患者。

口干、多飲甚者,加天冬、麥冬;怕熱者,加石膏;兼陰虧,加西洋參;痰濕蘊脾者,加茯苓、蒼術。

驗案舉要:

王某,女,68歲。口干、多飲2年。2001年出現口干、多飲,在湖北當地醫院,檢查空腹血糖12mmol/L,給予消渴丸5丸,3次/日,未測血糖,癥狀減輕,2001年7月,停用藥物,在鐵路醫院查血糖(空腹)14~18mmol/L,2001年7月至今用:①拜唐蘋50mg,3次/日,②美吡噠10mg,2次/日,③二甲雙胍0.25g,3次/日,現血糖控制在8~11.6mmol/L之間。現口干、多飲,怕熱,口苦,乏力、偶有頭暈,無頭痛、惡心、嘔吐,納可,眠差易醒,大便干,小便黃。舌質黯紅,舌苔薄黃膩,脈弦數。相關檢查:身高156cm,體重70kg,血壓:145/85mmHg。診斷為消渴病之陰虛熱盛證。平素飲食失節,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發為消渴。治療以益氣清熱,清熱養陰。予方藥:清潤方加減,降糖通脈寧活血化瘀,服藥1個月,患者自述血糖控制較前穩定,口干、多飲,怕熱,口苦癥狀較前明顯減輕,乏力緩解,納可,睡眠改善,大便較干,小便黃。舌淡紅,舌苔薄黃,脈弦數。結合患者癥狀與舌脈,患者熱盛癥狀較前明顯減輕,在前方的基礎之上加大益氣養陰的力量。服藥2個月,無口干、多飲,血糖控制穩定。

注意事項:

脾虛腹瀉者慎用。

臨床參考:

清潤方是林蘭教授治療糖尿病證屬陰虛熱盛型的常用代表方之一,方中黃柏、知母苦陰之品,平相火而保真陰,酒大黃“引苦性上行至巔,驅熱而下”三藥合用滋陰清熱,適用于糖尿病早期陰虛熱盛型的患者。但在臨床應用中應注意患者的癥狀及舌脈,不能一味予以苦寒之藥,以防敗壞脾胃之功。一般患者在熱盛癥狀緩解后,多表現為氣陰兩虛型,可予以益氣養陰治療,結合患者癥狀及體征予以辨證用藥。

實驗研究證明,清潤方對T2DM大鼠的血糖與脂代謝有著積極的影響,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中中劑量清潤方降糖作用最強。對于T2DM脂代謝紊亂,清潤方中劑量組能降低糖尿病大鼠的CHO、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通過改善脂代謝紊亂減輕胰島素抵抗可能是清潤方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部分機制。

相關論著:

付瑩坤,倪青,林蘭.清潤方對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脂代謝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5(19):30-35.

(整理:魏軍平 審閱:林蘭)

8.滋益方(林蘭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太子參12g、黃芪20g、黃精10g、虎杖15g。

功用:

益氣養陰,涼血活血。

方解:

滋益方主要由太子參,黃精,黃芪等益氣養陰為主藥,輔以虎杖等涼血活血之品。《本草再新》云太子參“味甘,性溫,無毒”,《飲片新參》云其“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黃精具有滋腎潤肺,補脾益氣,強筋骨之功。二藥與益氣之藥黃芪同用,藥效協同,共發益氣養陰之用。虎杖為涼血活血之品,同時《醫林纂要》:堅腎,強陽益精,壯筋骨,增氣力。敷跌傷折損處,可續筋接骨。綜上,四藥合用,直擊糖尿病病機,益氣養陰,兼可涼血活血。

主治:

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兼血瘀型。癥見乏力,肢體麻木,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滋益方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早期的基礎治療。

兼陰虧,加麥冬、五味子;兼血瘀甚者,加丹參、川芎;兼腎精虧損,加生熟地、山萸肉;下肢腫者,加澤瀉。

驗案舉要:

劉某,男,70歲。間斷口干、多飲9年。1997年在同仁醫院查空腹血糖8mmol/L,診斷為糖尿病,予飲食控制配合運動控制治療,血糖控制一般,后予以二甲雙胍,格列吡嗪(具體不詳),因服藥后出現心慌不適停藥。2005年6月查空腹血糖12.0mmol/L,未服降糖藥。現口干欲飲,日飲水量2000ml以上,乏力,伴右下肢足小趾麻木,納可,睡眠差,入睡困難,二便調。舌質黯紅,舌苔干,脈細。既往史:患冠心病10年,用銀杏葉片治療。相關檢查:心率72次/分,身高173cm,體重90kg。中醫診斷:消渴病(氣陰兩虛,夾瘀)。西醫診斷:①糖尿病;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③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消證始起,燥熱傷肺或濕熱困中,燥熱最易耗氣傷陰,氣虛無力推動血脈運行,營陰被灼易成瘀血,則氣血痹阻,致手指、足趾麻木,此乃久病入絡。治療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予方藥:滋益方加減,輔以糖微康治療,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服藥1個月,自測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6~9mmol/L,無明顯口干、乏力,右下肢足小趾麻木減輕,舌質黯紅,舌苔少,脈細。效不更方,繼前治療。后患者間斷就診,自述整體癥狀較前明顯減輕,囑患者門診隨診。

注意事項:

素體熱盛者慎用。

臨床參考:

林蘭教授在對糖尿病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中醫治療糖尿病的三型辨證方法,此后在臨床研究也證實了三型辨證的型是客觀的動態變化的,并且符合西醫糖尿病演變規律,其中氣陰兩虛型糖尿病患者臨床特點為氣兼陰虛證,以心脾氣虛,肝腎陰虛為主。

滋益方主要由太子參,黃精,黃芪等益氣養陰為主藥,輔以虎杖等涼血活血之品。在實驗研究中,太子參多糖可降低空腹血糖,降低TG和TC水平,對糖尿病大鼠有顯著治療作用。太子參多糖可顯著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增加體重,增加肝糖原含量,增加脾臟和胸腺指數。黃芪多糖可以抑制糖尿病心肌中的chymanse依賴性Ang的生成,起到對糖尿病心肌病變的保護作用。綜上所述,實驗研究證實了益氣養陰中藥具有降低血糖和預防并發癥的作用,而功效為益氣養陰的滋益方應用于臨床,對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癥狀,控制血糖效果明顯。

相關論著:

[1]夏倫祝,徐先祥,張睿.太子參多糖對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謝的影響[J].藥物研究,2009,18(9):17-18.

[2]倪受東,夏倫祝,徐先祥,等.太子參多糖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治療作用[J].安徽醫藥,2010,14(5):521-522.

[3]陳蔚,俞茂華,葉紅英.黃芪多糖保護糖尿病心肌的初步研究[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7,34(4):541-548.

[4]熊凡,熊偉,孫靜.黃芪對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脂質過氧化作用的影響[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3,5(2):20-21.

[5]公惠玲,李衛平,尹艷艷,等.黃精多糖對鏈脲菌素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機制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9):1149-1153.

[6]劉穎,林蘭,倪青,等.滋益方治療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2(1):42-44.

(整理:魏軍平 審閱:林蘭)

9.糖網方(高健生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黃芪30g、女貞子15g、烏梅10g、益母草15g、肉桂2g、黃連10g、密蒙花10g。

功能:

益氣養陰,溫陽化氣。

方解:

本方中生黃芪甘溫入肺脾二經,益氣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治消渴,止自汗盜汗,血痺浮腫,頭風目毒等,可降低實驗性及生理性蛋白尿。烏梅入肝脾肺三經。功能:收斂生津,和胃殺蟲。上能治消渴,除煩熱,止自汗,下能治腹瀉,痢疾,能止多種血證,如便血,血尿。以利筋去痺等,二藥合用,針對消渴目病所引起的氣陰兩虛證候,最為適宜,共為君藥。

黃連苦寒,瀉火,燥濕解毒殺蟲,不僅為治目病及瀉痢之要藥,也為降糖治消渴之主藥之一,亦為吐衄下血等諸多血癥之常用藥,凡熱毒諸癥皆可用之。肉桂辛甘熱,入腎、脾、膀胱經。有補元陽,暖脾胃,能宣導百脈而無所畏。溫經通脈,益精明目,消瘀血,止消渴、自汗、滲瀉等。黃連與肉桂相合乃名方交泰丸。陰陽相濟,交通心腎,引火歸原。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由氣陰兩虛向陰陽兩虛中后期轉變最為適宜,共為臣藥。

益母草辛苦涼,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為婦科良藥。祛厥陰血分風熱,明目益精。以治血灌瞳仁,頭風眼病,以及打撲瘀血等。女貞子苦甘平,治陰虛內熱,止虛汗,消渴并治便血、尿血、婦人崩漏等血證,明目止淚,及須發早白等。二藥相合,助君藥止虛汗、消渴,及明目止淚及血癥,為佐藥。密蒙花甘涼,入肝經,《開寶本草》主青盲,消目中赤脈……其花性輕揚,可引諸藥上行目竅,為使藥。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主治: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見出血、滲出、微血管瘤;為氣陰兩虛,或向陰陽兩虛證候轉化階段。主要癥狀見血糖控制未達標,出現不同程度的自汗,或手腳涼麻,疼痛,大便秘結,尿頻等。眼底檢查可見Ⅰ到Ⅲ期的改變。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糖網方可用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伴有全身氣陰兩虛癥狀的治療。

眼底以微血管瘤為主者,可加丹參、郁金、丹皮涼血化瘀;出血明顯者,可加生蒲黃、旱蓮草、三七、丹皮以增涼血、活血、止血之功;有硬性滲出者,可加浙貝、海藻、昆布清熱消痰、軟堅散結。伴有黃斑水腫者酌加桂枝、茯苓、白術、薏苡仁、車前子溫陽化氣,利水消腫。視網膜出血量多,有發展趨勢者可合用生蒲黃湯加減。出血靜止期則可合用桃紅四物湯。出血久不吸收可加入浙貝、海藻、昆布等軟堅散結之品。

驗案舉要:

患者張某,女,52歲。首診2009年6月3日。主訴:雙眼視物模糊、干澀2年。現病史:糖尿病10年,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自訴控制欠佳。2年前出現雙眼視力下降。專科檢查:雙眼視力0.6,無法矯正。雙眼前節未見異常,散瞳查眼底:視盤邊界清,色淡紅,視網膜見大量點片狀出血及微血管瘤,后極有少量硬性滲出。眼壓正常。視野檢查:雙眼平均視覺敏感度降低。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未見血管無灌注區。診斷:中醫:雙眼視瞻昏渺;西醫:雙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Ⅱ期。詢問患者不適癥狀,訴全身伴有乏力、便秘、手足涼麻。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中醫辨證為:氣陰兩虛兼目絡瘀阻。予中藥糖網方加丹參20g,三七粉3g分沖,二診:2009年7月5日。患者訴雙眼視物較前清晰,但近日睡眠欠佳。查:雙眼視力檢查為0.8,眼底出血明顯減少。復查視野敏感度明顯提高。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原方基礎上加生炒棗仁各10g,以增強安神的作用。三診:2009年8月8日。患者訴睡眠改善,便秘好轉,乏力減輕,但仍有手足涼麻的癥狀。查視力:雙眼1.0,眼底出血及滲出減輕。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上方去棗仁,加桂枝10g,制附子5g以增強溫陽通經的作用。繼服1個月訴諸癥緩解。此后每年復診,服藥2~3個月,連續5年,視力穩定,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病情穩定。

注意事項:

糖網方陰虛燥熱者慎用。

臨床參考: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個逐漸發展的疾病,本方作為治療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經驗方,可以控制病情發展,降低致盲率。高健生研究員據其長期臨床經驗,認為DR的病機變化應該與DM的發生發展過程一同考慮。DR多在DM發病5年之后逐漸發生發展,這期間多數患者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干預治療,或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機已經發生轉化,大多數已不屬于陰虛燥熱的證型,而逐步過渡到氣陰兩虛、肝腎不足,甚至繼續發展為陰陽兩虛。而血行不暢、目絡瘀阻從DR臨床前期就已發生,并且是進行性發展加重。以上說明DR的發生是在DM中后期漸進發展而成的,病機表現錯綜復雜,往往陰損及陽、寒熱交錯、虛實夾雜。故多數患者出現疲勞、自汗(多為頭汗明顯)、大便秘結或稀溏、小便頻數、手足逆冷,四肢麻木疼痛、畏寒等全身癥狀。眼底則出現微血管瘤、小出血點、黃白色硬性滲出和棉絮斑,新生血管形成引起反復出血,纖維增生、機化牽拉視網膜脫離等。

將黃連、肉桂二藥合用,則可以相畏相殺,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具有交泰丸的辯證法哲理。黃連、肉桂,一寒一熱,一清一補,正好切中DM和DR患者多久病及腎、陰損及陽,虛實夾雜,寒熱交錯的證候特點。由于目為心使,且心主血脈,眼底一切血管病變均可從心論治,DR主要是視網膜血管的病變,可以認為DR是腎陽虛氣化功能不足,腎水不能上行以抑心火,導致心火獨亢,上擾目竅血脈所致。因此交泰丸方使心火得降,腎陽得復,心腎相交。心火不亢,則邪不犯目,目內血脈自安。交泰丸防治DM和DR的作用,在實驗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因此,又可以認為DR除了具備從陰虛向氣陰兩虛再向陰陽兩虛轉化的證候演變特點、全身兼有血瘀證外,心腎不交、心火上亢擾目也是DR不容忽視的重要病機之一。

高健生研究員根據中醫傳統理論并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在其長期臨床治療中觀察到密蒙花對外眼病確有退赤脈的作用,對于一些反復出血性眼底病變加入密蒙花亦有促進出血吸收的協同作用。結合實驗研究,又得到了進一步的佐證,從而為臨床治療視網膜血管增殖性病變提供了實驗依據。在傳統中醫眼科理論和辯證法思想的指導下,高健生研究員從長期的臨床經驗出發,創制了與DR復雜證候相應的含有交泰丸和密蒙花的中醫方藥——糖網方,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療效。臨床觀察早期DR患者248例,可以提高DR患者遠、近視力。可以穩定、甚至改善早期DR患者眼底病變,減少微血管瘤,促進出血及滲出吸收。提高早期DR患者視野平均敏感度。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相關論著:

[1]羅旭昇,高健生.交泰丸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視網膜及視網膜血管NF-kB表達的影響[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0(4):52-57.

[2]陳晨,張迎秋,高健生.糖目寧治療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9,19(2):79-81.

[3]陳晨,高健生.交泰丸組方對牛視網膜微血管內皮細胞凋亡因子表達的影響[J].山東中醫雜志,2009,28(7):487-488.

[4]陳晨,張迎秋,高健生.交泰丸為主治療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8):114-115.

[5]高健生,接傳紅,欒兆倩.密蒙花方對缺氧狀態下人臍靜脈內皮細胞VCMA-1及FN表達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2010,30(8):709-713.

[6]宋劍濤,高健生.密蒙花方干預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步療效報告[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0,20(5):255.

[7]嚴京,高健生.密蒙花方改善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醫癥狀及其用藥安全性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第33卷(11):773-776.

[8]接傳紅,高健生.密蒙花方對單純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視網膜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0,20(6):323-325.

[9]吳正正,高健生.密蒙花方對缺氧狀態下臍靜脈內皮細胞增殖及HIF-1α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1,21(1):4-7.

[10]吳正正,嚴京,高健生,等.密蒙花方對缺氧狀態下人血管內皮細胞細胞周期的影響[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2,22(1):5-8.

[11]吳正正,嚴京,高健生,等.密蒙花方對鏈脲佐菌素性糖尿病大鼠視網膜病理形態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6):1319-1322.

[12]吳正正,嚴京,接傳紅,等.密蒙花方對缺氧狀態下臍靜脈血管內皮細胞VEGFVEGFR信號轉導通路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2012,32(7):606-609.

[13]嚴京,高健生,接傳紅,等.密蒙花方對非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眼底病變影響的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3):246-248.

[14]接傳紅,高健生.密蒙花方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視網膜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3,23(3):157-160.

(整理:吳正正,接傳紅 審閱:高健生)

10.糖痛方(林蘭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川芎10g、川牛膝12g。

功用:

益氣活血止痛。

方解:

方中生黃芪為補氣之要藥,補氣力強,氣足則血旺,血旺則運行有力,配合桂枝可治療血痹的肢體麻木。桂枝辛甘溫煦,達于四肢,能溫通經絡,祛除寒邪,有除痹痛、療麻木、愈肢冷之功。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李時珍稱其為“血中氣藥”,善治血瘀氣滯病證。姜黃辛散苦泄溫通,入血分能活血行瘀,入氣分能行散滯氣。川牛膝能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溫經通絡之功。

主治: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辨證為氣陰兩虛兼血瘀者。癥見肢體麻木伴疼痛,舌質黯,脈弦或澀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糖痛方可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出現的肢體麻木伴疼痛的基礎治療。

兼腎精虧損,加生熟地、山萸肉;下肢腫者,加澤瀉、車前子。

驗案舉要:

張某,男,65歲。血糖升高5個月。患者5個月前出現下肢水腫,查空腹血糖400mg/ dl,尿蛋白:+++,診斷為糖尿病,予口服糖適平、拜唐蘋治療,血糖維持在:2hBG:200mg/dl,無明顯“三多一少”癥狀。現無明顯口干,無明顯多飲,納食自控,雙下肢麻木,右足尤甚伴疼痛,下肢水腫,無頭暈,無心慌,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質黯,苔薄白,脈弦。維持用藥糖適平和拜唐蘋。相關檢查:血壓:140/90mmHg。今測血糖12.5mmol/L,尿蛋白:150mg/dl,尿糖:100mg/dl。中醫診斷:消渴病。證屬陰陽兩虛,夾瘀。西醫診斷:Ⅱ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消證日久,久病入絡,氣血痹阻,致手足麻木疼痛。治療以補益陰陽,活血化瘀。予方藥:糖痛方加減,輔以糖微康治療。外洗1個月,患者自述雙下肢麻木較前減輕,仍有雙下肢輕度水腫,納食可,二便調,舌質黯,苔薄白,脈弦。此為久病體虛,氣不化水所致。繼前治療。外洗3個月后,患者雙下肢偶有麻木感,無下肢水腫。

注意事項:

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禁用。

臨床參考:

糖尿病對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均可造成損害,并以前者多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常有四肢遠端對稱的麻、木、蟻走感、發冷等異樣感覺和肢體自發性灼痛,活動后疼痛加劇,難以忍受。晚期嚴重病例有神經源性關節、缺血性壞疽和足部潰瘍,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致殘,甚至致死。該病在治療上十分棘手,到目前為止尚無可靠的臨床治療方法。中藥糖痛方在我科應用已有多年,通過口服及外洗患肢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中藥湯劑味不佳,長期服用受到限制,而采用外洗方法則使用方便,全身不良反應很少。無藥物交叉作用,患者能夠長期堅持治療。臨床研究也提示糖痛方外洗能夠改善DPN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局部不適,同時能夠使部分神經的傳導速度得到恢復,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DPN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相關論著:

李鳴鏑,林蘭,孫書臣,等.中藥糖痛方外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06:553-555.

(整理:魏軍平 審閱:林蘭)

11.五海湯(高普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昆布12g、海藻12g、海蛤12g、海螵蛸12g、海浮石12g。

功用:

軟堅散結。

方解:

五海湯中五味藥除昆布微溫外,其他四味藥均咸寒。海蛤殼入肺、腎經。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清熱利濕,利水消腫。昆布入肝、胃、腎經。功效消痰結,散癭瘤,利水消腫。海藻入肝、胃、腎經。功效消痰結,散癭瘤。海浮石入肺經。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消石通淋。海螵蛸入肝、腎經。功效除濕,制酸,止血,斂瘡。海蛤殼配海藻功專軟堅散結,消痰化癭;諸藥合用,軟堅散結之力增強。

主治:

肝腎囊腫。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五海湯是治療肝腎囊腫的基本方。此外常配伍化痰散結的夏枯草20g、半夏10g、膽南星10g、陳皮15g;及滋補肝陰的藥物芍藥15g、鱉甲9g、茵陳蒿15g;肝經理氣藥青皮15g、枳殼10g、香附15g、佛手15g等;活血化瘀之品,消散有形之邪,如紅花9g、土鱉蟲6g、烏蛇肉10g、穿山龍15g、地龍12g。

若肝火較甚,酌加龍膽草、牡丹皮以清泄肝火;若肝腎陰虛較甚,酌加枸杞子、生地黃、玄參、制首烏以滋補肝腎;若水腫者,酌加澤瀉、茯苓;若失眠酌加炒棗仁、遠志、茯神;若頭痛甚加菊花、白蒺藜。

主治:

肝腎囊腫。

驗案舉要:

林某,男,65歲,初診于2014年2月,腹部彩超示:右腎囊腫2.1cm×1.5cm,血肌酐66μmoL/L;尿液分析:尿蛋白(-),尿潛血(-);勞累后腰痛及輕度下肢浮腫,口苦口干,大便不成形,小便色黃、頻數,納食一般,眠差,舌質淡紅,苔微黃膩,脈弦細無力。既往高血壓、冠心病史。西醫診斷:腎囊腫,中醫診斷:腰痛,辨證為脾虛濕聚痰凝。予五海湯合并五子衍宗丸加減。海螵蛸12g,海藻12g,海蛤殼12g,昆布12g,海浮石12g,覆盆子15g,金櫻子15g,枸杞子30g,車前子12g,菟絲子15g,澤瀉12g,淡竹葉9g,焦三仙90g,遠志12g,茯神15g,狗脊12g,益智仁12g。二診,服藥14劑,腰痛癥狀明顯減輕,雙下肢浮腫癥狀較前好轉,納食增加,仍有眠差。上方去澤瀉、淡竹葉,加生黃芪30g、太子參30g,予成藥復方酸棗仁膏15g,日兩次。連服30劑后復查,彩超示右腎囊腫1.5cm×0.8cm,尿液分析未見異常,隨訪至今病情穩定。

(整理:靳冰 審閱:高普)

12.甲亢寧方(林蘭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牡蠣30g、玄參12g、土貝母10g、山慈菇12g、連翹10g。

功用:

滋陰潛陽,化痰散結。

方解:

方中牡蠣味咸,性微寒,歸肝腎經,平肝潛陽、重鎮安神、軟堅散結為君,主治瘰疬痰核;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肺、胃、腎經,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之功效;土貝母味苦性涼,歸肺、脾經,可清熱化痰散結;共佐牡蠣滋陰清熱散結為臣,取陰液足則陽自潛之意;甲狀腺腫乃痰凝所致,故以山慈菇、連翹加強散結清熱之力。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潛陽、化痰散結之功效。

主治:

陰虛陽亢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癥見心慌,怕熱多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甲亢寧方可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醫辨證屬陰虛陽亢者的基礎治療。

汗出多者,可加生龍骨;乏力者,可加太子參;兼陰虧,加五味子、生地、麥冬。

驗案舉要:

周某,男,32歲。偶發心慌3個月。患者訴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偶發心慌,2006年6月13日查甲功:FT3升高,FT4升高,TSH降低,予服他巴唑、丙嘧治療,出現瘙癢、皮疹等不良反應,遂停藥,改服心得安10mg,每日3次,現怕熱、多汗,乏力,納眠可,二便調。舌質黯紅,少苔,脈細數。既往無其他特殊病史,對他巴唑、丙嘧過敏。體格檢查:青年男性,神志清晰,形體適中,突眼(-),手抖(+),甲狀腺Ⅰ度腫大,心率94次/分,律齊。輔助檢查:T4 19.25μg/dl,T3 2.9ng/ml,TSH 0.01U/ml。診斷為癭病之陰虛陽亢、痰氣搏結證。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郁而化熱,熱盛傷陰,痰氣搏結于頸前成癭。治療以平肝潛陽,化痰散結。予方藥:甲亢寧基礎方加減治療,服藥2個月,患者訴偶有心慌、乏力,手抖,無怕熱多汗,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繼前治療。服藥一年后,無心慌、乏力。

注意事項:

年老體弱者慎用。

臨床參考:

林蘭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發現陰虛陽亢證候占甲亢患者的82%,居絕大多數,為本病的基本證候,由此制備出具有滋陰潛陽化痰散結功效的中藥甲亢寧膠囊,主要成分為牡蠣、玄參、土貝母、山慈菇、連翹等。近30年臨床實踐表明該藥具有良好的療效,有效率為83.3%。甲亢寧針對甲亢以陰虛為本,重在補陰以制陽,同時佐以化痰散結之品,以調肝經郁結之氣,疏導陽明凝聚之痰,通過調節整體功能,從而達到調和陰陽、補虛扶正之目的。研究發現,在降低甲亢患者血清T3、T4水平方面,甲亢寧的作用比較緩和、穩定。甲亢寧對血白細胞以及肝功能的影響也非常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抗甲狀腺西藥的不足。綜上所述甲亢寧具有起效較快、副作用少、改善癥狀明顯等優點。

相關論著:

林蘭,李鳴鏑,劉喜明,等.甲亢寧對甲亢大鼠甲狀腺激素及心鈉素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34-35,60.

(整理:魏軍平 審閱:林蘭)

13.加減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魏子孝經驗方)
來源:

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化裁。

組成:

金銀花15g、連翹12g、板藍根3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30g、土貝母15g、玄參15g、生甘草10g。

功用:

清熱解毒,利咽散結。

方解:

亞急性甲狀腺炎(以下簡稱亞甲炎)以短暫疼痛的破壞性甲狀腺組織損傷伴全身炎癥反應為特征,常在病毒感染后1~3周發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患者發病初期常外感風熱,故方中金銀花、連翹為君藥,金銀花清熱解毒、疏風涼血,為消腫散毒治瘡要藥;連翹清熱疏風、消癰散結、清心利水,善清頭目咽喉、肌表、上焦胸膈之熱。二者合而為君清衛分熱結,清熱解毒。患者常見有咽痛、甲狀腺腫有疼痛或壓痛癥狀,多為風火熱毒所致,故以板藍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增強君藥清熱解毒之功,共為臣藥;土貝母、玄參以養陰利咽、消癰散結,為佐藥;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利咽散結之功。

主治:

亞急性甲狀腺炎。癥見甲狀腺腫,咽痛,疼痛可放射至下頜、兩耳、枕后部,伴有疼痛或壓痛,可有發熱、頭痛、乏力、飲食不振等癥狀,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稍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常應用于治療亞急性甲狀腺炎表現咽痛、甲狀腺腫、發熱、乏力等風火熱毒證。

亞急性甲狀腺炎可歸為中醫“癭瘤”、“癭腫”范疇。中醫認為,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藏血,性主疏泄,青壯年女性一般肝陽偏旺。患者發病初期常外感風熱,加之情志失調、肝氣郁結化火,逼迫氣血上行,火熱灼津為痰、為瘀血,故發為發熱、惡寒、頸前腫痛、咽痛等風火熱毒為主,夾痰、夾瘀表現。魏子孝教授認為此時宜清熱解毒、利咽散結為主,處方以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①伴發熱、體溫較高者,酌加生石膏、知母;長期低熱,加青蒿、鱉甲;舌苔厚膩,加厚樸、蘇葉;甲狀腺疼痛明顯,可加玄胡粉(沖服)、虎杖。②伴發甲亢者,滋陰常選用一貫煎為基礎方;心火旺者常用導赤散加梔子、黃連、蓮子心清心除煩,配以酸棗仁、夜交藤安神定志;肝火旺者性情急躁、手顫、雙目脹痛、便秘,常用丹皮、梔子、夏枯草、白蒺藜、生龍骨、生牡蠣清肝瀉火平肝,配合白芍、天冬、玄參滋養陰液;胃火旺者消谷善饑、口臭、消瘦,常用瀉黃散直折胃火,配合北沙參、石斛等滋養胃陰;瘀血阻滯者,常配以丹參、益母草、蒲黃、莪術等活血化瘀;肝氣郁結者,常用逍遙散加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痰郁化熱者,常用黃連溫膽湯配浙貝、夏枯草、玄參等清熱化痰散結。③伴甲狀腺腫大明顯(甲狀腺功能正常)者,多以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為基礎方治療;甲狀腺腫大明顯、有壓迫感,可選用浙貝、生牡蠣、海藻、夏枯草等加強化痰散結之功;甲狀腺疼痛酌加郁金、玄胡粉(沖服)、莪術行氣活血止痛。

驗案舉要:

患者,女,53歲,低熱、咽痛、甲狀腺腫痛2周余。每日下午低熱,體溫波動在37.5℃左右,伴見后枕部疼痛,心慌,耳鳴,月經稀發,眠差,大便偏干、每日1次,舌邊齒痕、略黯紅,舌苔薄黃微膩,脈弦細稍數。查體;雙甲狀腺Ⅱ度腫大、有壓痛,咽部充血、雙扁桃體無腫大,綜合甲狀腺B超、甲狀腺吸131碘試驗、甲狀腺功能檢查、血沉等結果,西醫診斷:亞急性甲狀腺炎合并暫時性甲亢,中醫診斷:癭病,辨證屬風火熱毒夾痰、夾瘀,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結、化痰活血,予銀翹散合五味消毒飲加味。金銀花15g,連翹12g,板藍根3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30g,土貝母15g,玄參15g,法半夏12g,莪術10g,葛根15g,石菖蒲15g,遠志1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21劑,每日1劑,水煎服。二診:藥后低熱消失,甲狀腺疼痛減輕,心慌、耳鳴好轉,血沉較前下降,甲狀腺功能檢查提示: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患者正值經期,小腹發脹、乳房脹痛,舌苔轉為薄白,脈細稍弦。此時,痰熱漸去,肝氣郁結明顯,故上方去葛根15g、石菖蒲15g、遠志10g、煅龍骨30g、煅牡蠣30g,加四逆散合益母草(柴胡12g、白芍30g、枳實12g、炙甘草10g、益母草30g)疏肝解郁、活血化瘀。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并配合優甲樂25μg/d,口服。三診:甲狀腺無疼痛,覺咽喉部有痰梗阻,仍甲狀腺腫大,偶胸悶,大便偏干,舌苔轉為白膩。風熱毒已除,氣虛肝郁、痰瘀內阻突出,故處方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化裁:柴胡12g,白芍12g,生甘草6g,法半夏12g,厚樸12g,茯苓12g,白術12g,蘇梗10g,蘇葉10g,桔梗10g,玄參12g,土貝母15g,莪術10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藥后咽喉部梗阻感消失,胸悶減輕。繼用上方調理3周后,甲狀腺腫大減小,甲狀腺疼痛一直未發作,甲狀腺功能、血沉均正常。

(整理:邵鑫,張廣德 審閱:魏子孝)

14.清熱散結方(林蘭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夏枯草15g、金銀花12g、連翹10g。

功用:

清熱散結。

方解:

方中夏枯草味辛性寒,善入厥陰肝脈,《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瘰疬、鼠瘺、善散癭結氣,《本草求真》更言“是以一切熱郁肝經等證,得此治無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金銀花清熱解毒,《洞天奧旨》云“本藥最能消火熱之毒,而又不耗氣血,故消火毒之藥,必用金銀花也”。連翹解毒消腫,是“瘡家圣藥”,配合夏枯草可增強理氣化痰散結之功,合以金銀花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延胡索入肝經,理氣散結止痛。諸藥共用,清熱解毒,化結消癭,切中病機,故而取得較好之臨床效果。

主治:

痰熱瘀結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癥見心慌,怕熱多汗,舌質黯紅或有瘀斑,脈弦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清熱散結方可用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醫辨證屬痰熱瘀結者的基礎治療。

汗出多者,可加生龍骨;乏力者,可加太子參;兼陰虧,加五味子、生地、麥冬。

驗案舉要:

劉某,女,31歲。怕熱、多汗3年余。患者2009年4月出現怕熱、多汗的癥狀,就診于外院,診為“甲亢”,予服他巴唑治療。現周身乏力,易口干,飲水多,納食正常,無頭暈,無心慌,怕熱多汗,夜眠欠安,大便正常,小便正常。舌質黯紅,舌苔薄黃,脈弦。既往無其他特殊病史。體格檢查:青年女性,神志清晰,形體適中,突眼(-),手抖(-),甲狀腺Ⅱ度腫大,心率80次/分,律齊。輔助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FT3、FT4,TSH均正常。甲狀腺B超:雙側甲狀腺回聲改變。診斷為癭病之痰熱瘀結證。情志內傷、肝氣郁結,氣郁而化熱,熱盛傷陰,痰氣搏結于頸前成癭。治療以清熱化痰散結。予方藥:清熱散結方加減,服藥1個月,患者訴怕熱多汗癥狀明顯減輕,舌質黯,舌苔白,脈弦。效不更方,繼前治療。服藥半年后,無怕熱、多汗。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

臨床參考:

現代中醫多將甲亢歸屬中醫學“癭病”范疇,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患者素體陰虛、情志內傷有關。本案所用清熱散結方,側重于清熱解毒、理氣散結,后期隨癥加減用藥,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同時,強調中西醫取長補短,臨床配合小劑量的抗甲狀腺藥物,能使癥狀得到較快改善,并使西藥副作用減輕,療效保持穩定。

(整理:魏軍平 審閱:林蘭)

15.活血祛瘀方(麻柔經驗方)
來源:

膈下逐瘀湯。

組成:

桃仁10g、紅花10g、生熟地各10g、川芎10g、赤芍10g、當歸10g、枳殼10g、五靈脂10g、元胡10g、牛膝10g、香附6g、太子參20g、炒白術10g、水蛭4~5g(研末沖服)。

功用:

祛瘀止痛、行氣活血。

方解:

方中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與逐瘀藥同用,可使瘀血祛而不傷陰血,共為君藥;桃仁、紅花、靈脂、水蛭破血逐瘀,以消積塊,為臣藥;配香附、枳殼、元胡行氣止痛,生熟地滋陰養血,太子參、炒白術益氣補脾,為佐藥;尤其川芎不僅養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氣,增強逐瘀之力,牛膝引藥下行,共為使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氣藥物居多,使氣帥血行,更好發揮其活血逐瘀,破癥消結之力。全方配伍嚴謹,具有顯著的祛瘀止痛、行氣活血之功。

主治:

骨髓增殖性疾病,辨證為膈下瘀血之證。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麻柔主任根據這組疾病的特點,進一步指出,因毒致瘀,毒瘀互結為本病的根本病因病機,治療以解毒化瘀為主,理氣活血兼健脾益氣為總的治則。麻柔老師擅長用經方膈下逐瘀湯合四君子湯方加減化裁。解毒、扶正、活血三大原則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在這一總原則的指導下,麻柔主任提出本病應分期論治:早期正氣未大虛,以邪實為主,祛邪為主;中期邪盛正虛,祛邪扶正兼用;晚期正衰邪戀,扶正為主兼行血活血。具體解釋為:在疾病早期,以實證為主,正氣尚未大虛,以攻為主,選方以膈下逐瘀湯為基礎,基本用藥組成如下:桃仁、紅花、生地(或熟地)、川芎、赤芍、當歸、五靈脂、元胡為活血化瘀基礎,枳殼、香附理氣行瘀,當歸又能滋陰補血,中期則多以標本兼顧為主。若病人患病日久,多為正虛標實,以扶正為主,加用太子參,炒白術補氣扶正。脾大明顯者,加用水蛭破血消瘀。生姜,大棗顧護脾胃,養護后天之本。

若兼風寒者加桂枝、荊芥、防風;咳吐黃痰者加黃芩、瓜蔞、桑白皮;胸中有寒痰者加干姜、細辛、五味子;氣虛者加黃芪、黨參;陰虛者加沙參、麥冬;陽虛者加制附片、炮姜;本病病程均較長,長期服用行氣活血破血藥物會耗傷人體正氣,加用四君子湯健脾益氣固護正氣,并合用我科具有解毒散瘀功效的青黃散針對病因病理治療。

驗案舉要:

寧某,女性,11歲。主訴:發現血小板增高1年余。患者無明顯誘因于2011年檢查時發現外周血血小板計數增高,查JAK-V617陰性,染色體未見異常核型,未特殊治療。現在癥見:時有頭暈頭痛,未見明顯出血癥狀。辨證:脈弦,舌質紅苔薄白。血常規:白細胞計數5.1×109/L,血紅蛋白120g/L,血小板計數1670×109/L。中醫診斷:虛勞,屬氣滯血瘀證。西醫診斷:骨髓增殖性疾病(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治療以活血化瘀理氣為主。予活血祛瘀方加減。桃仁10g,紅花10g,生地15g,川芎6g,赤芍10g,當歸10g,五靈脂10g,延胡索10g,枳殼10g,香附10g,太子參30g,白術10g,益智仁10g,生姜10g,大棗10枚,水蛭4g。聯合服用青黃膠囊0.4g,每日1次。二診:白細胞計數5.2×109/L,血紅蛋白120g/L,血小板計數1131×109/L。癥狀:二便調,辨證:苔薄白,脈沉弦。治療:原方去益智仁,加公英30g,土茯苓30g,牛膝10g。聯合服用青黃膠囊0.4g,每日1次。三診:白細胞計數4.8×109/L,血紅蛋白122g/L,血小板計數1002×109/L。辨證:舌苔薄白,脈沉。治療:第一次復診原方,守方繼服4個月。聯合服用青黃膠囊0.4g,每日1次。四診:白細胞計數4.7×109/L,血紅蛋白122g/L,血小板計數653×109/L。辨證:舌苔薄白,脈沉。第二次復診原方,守方繼服3個月。聯合服用青黃膠囊0.4g,每日1次。

注意事項:

①情志調暢。本病治療周期較長,應鼓勵患者確立疾病治療的信心和恒心,堅持治療,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1個療程一般2~3個月,2個療程起效。②顧護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于治療血液病尤為重要。保護脾胃不僅可以保持患者良好的精神狀態,也可以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臨床參考:

麻柔主任指出,本方取效的根本機制,除了明辨在氣在血的瘀血病理外,還要對其原方中的血藥與氣藥配伍有深刻領會。因為王氏創制這些方劑時就提出疾病的發生與氣血失調、氣血瘀滯密切相關,致使人體氣機失調,疾病發生,并強調瘀血致病最多。一旦這些證候出現就是用其方取效的關鍵所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因毒致瘀,毒瘀互結的病機為主,治療總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則之一,疾病日久,總會出現氣血虛弱的情況,正合本方意。而王氏的逐瘀湯類方劑的君臣佐使配伍,多以血藥與氣藥有恰當的配伍。例如血府逐瘀湯中桔梗、柴胡、枳殼等藥不但理氣行氣,而且有引諸血藥上行胸府及頭目之效;而膈下逐瘀湯中烏藥、香附等藥不但行膈下之氣,而且引諸血藥走入膈下直達病處。這些充分凸顯了中醫學理論:“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守氣者血,運血者氣;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氣血辨證思想。而在治療這組疾病過程中,總以膈下逐瘀湯為主加減治療,體現了麻柔主任“異病同治”的指導思想。

相關論著:

麻柔.中西醫臨床血液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206-221,355-360,427-433.

(整理:唐旭東 審閱:麻柔)

16.益氣通陽方(麻柔經驗方)
來源:

桂枝湯加味。

組成:

太子參30g、炒白術15g、土茯苓3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鎖陽20g、仙靈脾10g、穿山龍10g、川萆薢10g、生姜10g、大棗10枚。

功用:

益氣通陽。

方解:

方中以桂枝湯調和營衛,顧護肺衛,桂枝辛溫發散,既可解肌發表,又可溫通血脈,助陽化氣;白芍苦甘酸斂,養血斂陰,緩急止痛;甘草補中益氣,合桂枝(桂枝甘草湯)則辛甘化陽,走表而解表實衛,走里而溫通血脈、振奮心陽;合白芍(芍藥甘草湯)則酸甘化陰,走表而斂陰和營,走里而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姜棗合用,可以升騰脾胃升發之氣,調和營衛,資助汗源。桂枝湯既有助于紫癜的吸收,又有利于抵御外感邪熱侵擾,具有一舉兩得之功。太子參、茯苓、白術、甘草,取四君子健脾益氣,顧氣虛之本。以鎖陽、仙靈脾益腎助陽,益火補土。《醫方考·血證門》記載:“血營衛氣,胥有義焉。陰在內,陽之守也,故曰營。陽在外,陰之衛也,故曰衛。二者宜調而不宜病,血一不調,則營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敗之”。

主治:

血小板減少癥,證屬脾腎陽虛兼見肺脾氣虛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慢性TIP主要以乏力、腰膝酸軟為主癥,有的伴有輕度皮膚黏膜出血點,少見大量急性出血,且大多舌脈表現為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等氣虛、陽虛之象,其疾病的本質為以虛為主,兼有虛火上擾之象。病位主要在脾腎,病機為脾腎陽虛,瘀阻絡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統血攝血,腎臟化生精血,脾腎陽虛為本,血溢脈外,瘀血阻絡為標。麻柔老師強調抓住脾腎陽虛這一疾病本質,采用益氣溫陽,溫通血脈,行血散瘀為主的治法,屢獲良效。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病人未成年者多有慢性鼻、咽喉感染,于上基本方加用金銀花、公英、蟬衣等袪風解毒;成年人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桂枝湯加減、婦女多有慢性泌尿系或婦科感染,可在半夏瀉心湯加桂枝湯加減基礎上加蒼術、黃柏等。

驗案舉要:

劉某,女性,32歲。初診:2011年8月12日。主訴:血小板減少10年余。患者于2000年無明顯誘因出現鼻出血、牙齦出血,至當地醫院查外周血血小板計數明顯低于正常值,具體不詳,后經激素療法、丙球5天療法等治療后,效差,目前患者已停用所有西藥,僅依靠單純中藥治療,外周血血小板維持在20~30×109/L。現在癥見:精神可,面色白,全身未見明顯出血點,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血常規:白細胞計數5.12×109/L,血紅蛋白137g/L,血小板計數29×109/L。中醫診斷:血證,屬脾腎陽虛證。西醫診斷: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治療以益氣溫陽為主。予益氣通陽方加減。太子參30g,炒白術10g,土茯苓30g,炙甘草10g,桂枝10g,白芍10g,鎖陽10g,仙靈脾10g,川萆薢20g,穿山龍30g,雙花20g,公英30g,黃連3g,菟絲子15g,巴戟天10g,生姜10g,大棗10枚。二診(2012年1月10日):白細胞計數6.8×109/L,血紅蛋白140g/L,血小板計數34×109/L。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守方繼用。三診(2012年5月8日):白細胞計數4.9×109/L,血紅蛋白133g/L,血小板計數50×109/L。舌質淡紅,苔薄白滑,脈沉細。中藥原方去黃連,加白鮮皮10g。四診(2012年8月28日):白細胞計數5.2×109/L,血紅蛋白125g/L,血小板計數105×109/L。辨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中藥原方加蟬衣10g。五診(2013年2月17日):白細胞計數7×109/L,血紅蛋白146g/L,血小板計數118×109/L。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治療:中藥原方加桑螵蛸10g,旱蓮草10g,女貞子20g。

臨床參考:

麻柔主任還指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病人未成年者多有慢性鼻、咽喉感染,成年人多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婦女多有慢性泌尿系或婦科感染,這些均表明病人除有自身免疫外,同時有免疫缺陷存在。因此在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癥診治過程中,應全面查找有無慢性感染灶,能根治的慢性感染應積極根治,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一時無法能根治的慢性感染也應逐步提高病人抗病能力,消除感染。用桂枝湯一方面為“調和營衛”,主要方面是為“調和陰陽”,意在逐步提高病人抗病能力,逐步調節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使疾病向向愈方向發展。臨床研究表明,治療組總病例數28例,顯效4例(14.29%);良效3例(10.74%);總有效率42.86%。

相關論著:

[1]麻柔.應對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同時存在矛盾的策略[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8):1029-1032.

[2]麻柔.麻柔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經驗[J].中醫雜志,2011,52(16):1363-1365.

[3]麻柔.麻柔辨證施治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經驗[J].北京中醫藥,2010,29(4):260-261.

[4]麻柔.中西醫臨床血液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327-354.

(整理:唐旭東 審閱:麻柔)

17.髓毒勞方(麻柔經驗方)
來源:

青黃散、六味地黃湯。

組成:

青黛0.3g、雄黃0.1g、生地黃15g、熟地黃15g、山萸肉10g、山藥10g、澤瀉10g、牡丹皮10g、茯苓20g、菟絲子15g、枸杞子20g、巴戟天10g、補骨脂10g、制首烏10g、桑椹30g、生姜10g、大棗10枚。

功用:

解毒化瘀,補腎生髓。

方解:

方中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山萸肉補養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兩者共為君藥;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為臣藥。三藥相配,肝腎脾三陰并補,是為“三補”,但熟地黃用量是山萸肉和山藥之和,故仍以補腎為主。澤瀉利濕而瀉腎濁,并能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助真陰得復其位;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萸肉之溫澀。三藥稱為“三瀉”,均為佐藥。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腎、肝、脾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補中寓瀉,以瀉助補,乃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六味地黃湯加用菟絲子配枸杞子,巴戟天、補骨脂配制首烏、桑椹,使陽氣能夠蒸騰、精血可以歸巢,浮陽得以斂降、陰陽得以交通,從而達到填精益髓、氣血升華之目的。此乃“陰陽同治、陰陽互求”之意也。方中多加生姜、大棗調和諸藥及助主藥補中生血以助藥效。

青黃散由雄黃和青黛組成,雄黃、砒石和砒霜是含砷中藥制劑的主要原料,雄黃主要成分為二硫化二砷(As2S2,As4S4),辛、苦、性溫,有大毒,歸心、肝、胃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的功能。青黛,咸,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功效。

主治: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各型。開始用于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后擴大到低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并包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化的急性白血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青黃散用量上麻柔主任強調毒藥緩攻的原則,每日一粒,持續緩攻,以圖祛邪目的,結合健脾益腎,鼓舞正氣之中藥,協助正氣來復。根據髓毒勞的病因病機,瘀毒為邪實,治療當以解毒化瘀為主,以“去其所害”。從國學思考,骨髓為乾水,若井。井卦大象取水不窮,應骨髓源源造血。若“井泥不食”瘀于骨髓,需淘井去瘀。含砷中藥青黃散正是應對髓毒勞主要病機,淘井去瘀;加之補脾腎而益生化之源,促進造血,使其“氣血復生”。

青黃散由雄黃和青黛組成,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的功能。青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功效,兩藥配合組方相輔相成,增加解毒功效的同時,寒熱并用,互為佐制,制約和消減彼此毒性,使整體藥性趨于平和。組方后具有解毒化瘀之功效。具體治療上除予以青黃散外,以補腎填精,健脾益氣為法則,辨證加減湯藥化裁施治,并要求患者長期堅持服藥。

驗案舉要:

閆某,女性,69歲。初診:2009年6月3日。確診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難治性貧血伴原始細胞增多型7個月余。在當地經小劑量化療7個療程,化療反應大,不能耐受,尋求中醫藥治療。近期骨髓檢查增生減低。現在癥見:乏力,納差,畏寒,二便調,舌苔薄白,脈沉。血常規:白細胞計數2.9×109/L,血紅蛋白101g/L,血小板計數131×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23%。中醫診斷:髓毒勞,屬脾腎兩虛,毒瘀互結證。西醫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RAEB。治療以溫腎填精調陰陽。予髓毒勞方加減。生熟地各15g,山藥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女貞子20g,川萆薢20g,補骨脂15g,菟絲子15g,制首烏20g,巴戟天10g,太子參30g,炒白術10g,鎖陽20g,雞血藤30g,生姜10g,大棗10枚。青黃膠囊1粒/日及本院制劑益腎生血片補腎填精以生血5片/日。二診(2009年7月13日):白細胞計數3.3×109/L,血紅蛋白99g/L,血小板計數125×109/L。癥見:二便調,苔薄白,脈沉。原方加黑桑椹30g,菟絲子15g。三診(2009年9月7日):白細胞計數4.4×109/L,血紅蛋白120g/L,血小板計數147×109/L。原方加桂枝10g。四診(2009年12月7日):白細胞計數3.63×109/L,血紅蛋白125g/L,血小板計數121×109/L。骨穿示:骨髓增生Ⅲ-Ⅳ級,原始細胞<5%,染色體檢查未見異常核型。脈沉,苔薄白。治療:青黃膠囊減量至服3周停1周,中藥原方去桂枝,加蒲公英20g。五診(2010年8月19日):白細胞計數4.87×109/L,血紅蛋白139g/L,血小板計數173×109/L,脈沉,苔薄白。治療:青黃膠囊減量至隔日一粒。中藥處方:生熟地各6g,山藥1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澤瀉10g,女貞子20g,補骨脂15g,菟絲子15g,黑桑椹30g,巴戟天10g,太子參30g,桂枝10g,炒白術10g,鎖陽20g,枸杞子20g,生姜10g,大棗10枚。

注意事項:

①煎煮時間。本方以補藥居多,為求最大化發揮治療作用,請于煎煮時注意時間安排,一般以40~60分鐘為宜。煎煮時間過短不利于藥效的發揮。②情志調暢。本病治療周期較長,應鼓勵患者確立疾病治療的信心和恒心,堅持治療,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1個療程一般2~3個月,2個療程起效。③顧護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對于治療血液病尤為重要。保護脾胃不僅可以保持患者良好的精神狀態,也可以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臨床參考:

麻柔主任經治MDS患者上千余例,總有效率80%左右。近期總結了治療前后均經過骨髓、骨髓病理、染色體檢查的308例MDS患者(其中30例進行了治療前后全基因甲基化檢查)臨床療效,計完全緩解23例(7.5%),血液學進步162例(52.6%),穩定73例(23.7%),進展50例(16.2%),總有效率83.8%。完全緩解的23例中已有8例停止治療1年以上,外周血指標仍然全部正常;有3例育齡期女性患者妊娠、產子、母嬰平安。療效機制研究表明:體內、體外療效機制研究結果顯示出驚人的一致性:含砷中藥治療MDS的機制在于對MDS異常高甲基化及低甲基化的雙重調控作用,即以去甲基化為主,促甲基化為輔。

相關論著:

[1]麻柔,小劑量青黃散聯合補腎健脾中藥治療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34(12):1444-1448.

[2]麻柔,青黃散及健脾補腎方藥聯合西藥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07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4,55(10):838-841.

[3]麻柔.麻柔辨治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經驗[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45(9):6-8.

[4]麻柔.麻柔教授病證結合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淺談[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3):401-403.

[5]麻柔.麻柔教授應用含砷中藥治療血液病的臨床實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8):1138-1140.

[6]麻柔.中西醫臨床血液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279-295.

(整理:唐旭東 審閱:麻柔)

18.潤燥解毒湯(房定亞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金銀花30g、當歸15g、玄參20g、生甘草10g、白芍20g、枸杞子20g、北沙參20g、生地20g、麥冬12g、白花蛇舌草20g。以上10味,水煎400ml,每次200ml,早晚飯后溫服,1日2次。

功用:

清熱解毒,滋陰通絡。

方解:

本方由《驗方新編》四妙勇安湯合《續名醫類案》一貫煎化裁而來。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祛風通絡,當歸養血活血,行血中之氣滯,祛瘀生新,玄參清熱滋陰,生甘草瀉火解毒。加白花蛇舌草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生地滋陰壯水,配伍枸杞子補肝血、養肝體以和肝用;再加甘寒質潤之麥冬、沙參補養肝胃之陰,使肺胃津旺;白芍養血柔肝。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滋陰通絡之功。

主治:

干燥綜合征證屬肝腎虧虛,燥毒蘊結、脈絡瘀滯。癥見:目干目赤,口干唇焦燥渴,關節、肌肉疼痛,身熱,大便干,心煩失眠,舌質紅,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于治療干燥綜合征證屬肝腎虧虛,燥毒蘊結、脈絡瘀滯者。癥見:目干目赤,口干唇焦燥渴,關節、肌肉疼痛,身熱,大便干,心煩失眠,舌質紅,苔少或光紅無苔,脈細數。

特殊使用:

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等其他結締組織病證屬熱毒傷陰者也可以應用本方。

發熱加生石膏40g、知母10g、鱉甲15g、青蒿15g;腮腺腫痛加黃藥子8g、夏枯草15g、蒲公英20g、蛇蛻8g;皮膚紫癜加水牛角30g、赤芍15g、丹皮10g;關節腫痛明顯加威靈仙20g、豨薟草30g、山慈菇10g、蜈蚣2條;失眠加百合30g、知母10g。

驗案舉要:

田某,男,24歲。初診:2007年4月6日。反復發熱4個月余。患者4個月來反復發熱,體溫最高39.8℃,伴口眼干燥,口腔潰爛,鼻衄,目赤結膜充血,周身關節疼痛。ANA陽性,抗SSA陽性,抗SSB陽性,CRP升高,PPD陰性,ESR 6mm/h,球蛋白IgG升高,WBC下降。在外院診斷為“干燥綜合征”,靜脈滴注甲潑尼龍后癥狀緩解。現口服醋酸潑尼松40mg,每日1次。就診時口眼干燥,高熱,乏力,目赤,鼻衄,四肢關節疼痛,納差,失眠,大便干,舌黯紅,少苔,脈滑。輔助檢查:胸片示少量胸腔積液。腹部B超提示脾大。中醫診斷:燥痹。證屬燥熱蘊毒,氣陰虧虛,血絡受傷。西醫診斷:干燥綜合征。治療以清熱解毒,滋陰涼血。予方藥:潤燥解毒湯加味。金銀花30g,當歸15g,玄參20g,生甘草10g,白芍20g,枸杞子20g,北沙參20g,生地黃20g,麥冬12g,生黃芪30g,水牛角30g(先煎),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日1劑,服7劑。二診(2007年5月14日):口眼干燥癥狀已不明顯,鼻衄止。關節疼痛緩解。自覺面部及手心發熱,別無不適。納食增多,舌黯紅,少苔,脈滑。處方:北沙參30g,天冬10g,麥冬10g,枸杞子20g,生石膏30g(先煎),生地黃20g,黃柏10g,玄參15g,知母10g,烏梅10g,赤小豆30g,車前草20g,白花蛇舌草20g。水煎服,日1劑,服7劑。三診(2007年8月20日):口眼干癥狀不明顯,面部痤瘡較多,頭頂痛,吞咽不適,大便正常,眠差,舌黯紅,苔白黏,脈弦。處方:槐米10g,杭菊花20g,枸杞子20g,當歸15g,金銀花20g,生甘草10g,白花蛇舌草20g,百合30g,玄參20g,車前草20g,生地黃20g。水煎服,日1劑,服7劑。三診后患者未繼續就診。三年后患者因外感發熱再次就診,訴三年來病情始終平穩,未再復發。(本案詳見《房定亞治療風濕病傳真》,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注意事項:

本方為房定亞教授針對干燥綜合征“自身免疫異常性血管炎、外分泌腺炎癥”而設的專方,房定亞教授認為,此病的治療不可一味滋陰生津,應結合現代醫學對其基本病理、病機的認識“免疫異常性血管炎”,從調節免疫、治療血管炎的角度著手,“燥、瘀、毒”并重,重視解毒、活血、通絡,在此基礎上養陰潤燥,才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相關論著:

[1]唐今揚,周彩云,李斌.房定亞治療干燥綜合征及合并癥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3,5:869-871.

[2]張穎,曹玉璋.房定亞教授對風濕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及治療特色[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2.5:60-61.

(整理:馬芳 審閱:房定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兴市| 吴川市| 思茅市| 静安区| 建瓯市| 广昌县| 清徐县| 巴南区| 云龙县| 永德县| 盐池县| 平昌县| 仁寿县| 临夏县| 华安县| 弋阳县| 云林县| 鱼台县| 晋城| 淮阳县| 崇义县| 漳州市| 麻阳| 辽中县| 交城县| 和静县| 会东县| 应城市| 西吉县| 卢湾区| 察雅县| 江口县| 朔州市| 额济纳旗| 奉贤区| 邵东县| 武安市| 兰西县| 康马县| 永新县| 江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