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驗方集粹
  • 張伯禮 王志勇
  • 19554字
  • 2020-02-14 21:07:59

第七節 腎系疾病

1.加味黃連香薷飲(孔令詡經驗方)
來源:

《丹溪心法》黃連香薷飲。

組成:

香薷15g、黃連10g、川樸10g、佩蘭10g、白扁豆15g、茯苓30g。

功用:

清熱滲濕,利水消腫。

方解:

方中香薷宣肺利水,滲濕消腫,為君藥;黃連清熱燥濕,為臣藥;厚樸、佩蘭行氣化濕,白扁豆、茯苓健脾益氣,滲濕利水,共為佐使。諸藥合用,清熱滲濕,健脾益氣,利水消腫,對于濕熱為患的腎炎、腎病綜合征引起的水腫,及外感低熱等均有療效。

主治:

腎炎、腎病綜合征、外感發熱。癥見全身水腫,乏力,食欲不振,低熱不退,舌紅,苔黃膩,脈細滑者。

臨床應用:

加味黃連香薷飲可用于治療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出現的水腫,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熱不退屬于濕熱內蘊者。

兼血瘀者,加桃仁、丹參、紅花、土鱉蟲;兼陰虛者,加鱉甲、麥冬;兼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濕重者,加蒼術、薏苡仁、豬苓;熱重者,加黃芩、黃柏、大黃。

驗案舉要:

王某,男,45歲,全身水腫半年。患者半年前出現不明原因水腫,乏力,后在北京某醫院診斷為“腎病綜合征”,予以激素治療,初期稍有效,后逐步加大激素劑量,水腫仍然不消。現全身水腫明顯,下肢尤甚,皮色光亮,按之凹陷,稍后能起,乏力,納差,身體沉重,小便少,舌質紅,苔薄黃膩,脈細滑,濕熱內蘊,當清化。處方:黃連10g,香薷15g,白扁豆10g,厚樸10g,佩蘭10g,茯苓30g,清半夏10g,茯苓15g,豬苓25g,藿香10g,土蟲3g,制軍5g,紅花5g,內金20g,黃芩10g。7劑后,水腫大減,身體逐漸輕松,后以此方出入加減,治療半年,激素全停用,水腫全消,指標均恢復正常。

注意事項:

虛寒患者慎用。

(整理:李娟 審閱:徐世杰)

2.腎炎經驗方(劉志明經驗方)
來源:

豬苓湯加味。

組成:

豬苓12g、茯苓15g、澤瀉12g、阿膠9g、滑石15g、白茅根24g、石韋24g、玉竹15g、牛膝9g、桑寄生9g、生黃芪18g。

功用:

清利濕熱、補益腎元。

方解:

本方以豬苓湯為基礎方,增石韋、白茅根,以助清熱祛濕之功;黃芪生用而不用炙,就是取其清和,以免助熱;補腎用牛膝、桑寄生而不用熟地、萸肉,就是取其流通,以免戀濕。反佐玉竹滋養陰液以杜利水傷陰之虞。諸藥配伍,和緩不峻、補而不滯、利而不傷,既可清利濕熱、又能育陰固本,實為治療腎炎之良方。

主治:

慢性腎小球腎炎??捎杉毙阅I小球腎炎發展而來,也可起病之時即為慢性改變,臨床常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主要臨床表現。該病相當于中醫學中“水腫”、“水氣”范疇,其特點主要為濕熱傷腎,治療以清補兼顧為法。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腎炎經驗方用于治療腎虛濕熱型各種慢性腎炎。

濕熱重者,加連翹、赤小豆、車前子;身重納呆者,加蒼術、生薏仁、扁豆;氣虛者,加黨參、太子參、白術;陽虛者,加肉桂、干姜。

驗案舉要:

傅某,男,42歲。腎炎2年。患者于2年前患腎炎,尿蛋白常在(++~+++),腰痛乏力,下肢酸困,稍有浮腫,納食乏味,小便黃少,面色晦滯。舌根苔黃膩,脈細滑。證屬下焦濕、熱久稽而致腎虛。治療以清利濕熱,補益腎元。予方藥:腎炎經驗方。豬苓12g,澤瀉12g,茯苓12g,滑石15g,阿膠12g,石韋24g,茅根24g,玉竹15g,桑寄生9g,牛膝9g,生黃芪18g,甘草6g。以上方加減,調理半年余,諸癥皆除,尿檢轉陰。病人恢復工作,追訪兩年正常。

臨床參考:

慢性腎炎總是虛實相兼的病證,虛的一面,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脾虛、腎虛等,臨床表現明顯,已得到普遍的重視。而實的一面常為虛象掩蓋,容易被疏忽。然而,實邪在慢性腎炎的各種類型、各個階段都是存在的,并且對于正虛的程度、疾病的過程都有極大的影響,不能不高度重視。實邪有痰飲、瘀血、濕熱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濕熱,這是慢性腎炎最基本的病理因素,可以說,沒有濕熱,就沒有慢性腎炎。尿液的變化足以證明。無論是哪種類型,也不論在哪個階段,凡慢性腎炎都必有尿液的變化。其特點是尿中蛋白、細胞都增多,并常出現管型??傊浅猎龆啵呌诨鞚?,而混濁正是濕熱的顯著標志。總之,在慢性腎炎治療中,清化濕熱不容忽視。

相關論著:

劉德麟.慢性腎炎證治[J].中醫雜志,1986,10:16-17.

(整理:劉如秀 審閱:劉志明)

3.益氣滋腎湯(聶莉芳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生黃芪20g、太子參15g、生地黃15g、小薊30g、金銀花15g、旱蓮草10g、炒梔子6g、當歸10g、白芍15g、丹參3g、芡實20g。

功用:

益氣滋腎柔肝、涼血止血澀精。

方解:

方中生黃芪、太子參、生地黃、旱蓮草、當歸、白芍益氣滋腎柔肝,具有氣陰雙補扶正固本以攝血的作用;芡實補脾澀精治療蛋白尿;小薊、炒梔子涼血止血;金銀花解毒利咽;方中稍佐丹參和血以防止血留瘀。

主治:

氣陰兩虛證,癥見神疲乏力、咽干腫痛或咽部充血、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細數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益氣滋腎湯最初為治療IgA腎病氣陰兩虛證,亦可應用于慢性腎炎血尿和蛋白尿患者。

聶莉芳教授應用此方有如下特點:①以益氣養陰為主旨,在辨證時權衡氣虛和陰虛的程度而又細分為氣陰兩虛偏于氣虛、氣陰兩虛偏于陰虛、氣陰兩虛并重三種情況。若偏于氣虛者常以黨參易太子參,用炙黃芪并增量,氣虛重者則加人參;若偏于陰虛者生地黃增量,太子參和生黃芪減量;若氣陰兩虛并重者加西洋參。②強調扶正補虛,但同時認為人體氣血貴在通調,故非一味蠻補,常補中有通,補瀉結合,以使補而不滯,常在益氣養陰方中加入銀花清透郁熱,加丹參以和血,且丹參用量不宜過大,主要取其涼血和血之功。③銀花可疏散上焦風熱,解毒利咽,可預防風熱外感;慢性腎臟病患者濁瘀內阻日久,必然郁而化熱,故常用銀花、竹葉清透郁熱,給邪以出路。

驗案舉要:

某男,19歲,學生,2008年9月10日初診?;颊咭蚍磸桶l作肉眼血尿4年余,復發1日入院。4年來患者頻繁外感,且每遇外感即誘發血尿,并因此休學已2年。2001年5月在某醫院行腎穿病理診斷:IgA腎病。此次發病復因外感后出現血尿,伴發熱,惡寒,咽痛不適,時有咳嗽,舌紅苔薄白,脈浮數。查尿液分析:紅細胞:滿視野/HP,尿蛋白:(++)。中醫診斷:血證,辨證為肺胃風熱,毒邪壅盛。治療以疏散風熱,解毒利咽,涼血止血。予銀翹散加減。金銀花30g,連翹10g,淡竹葉10g,牛蒡子10g,薄荷10g,蘆根15g,荊芥10g,桔梗10g,生甘草6g,小薊30g,白茅根20g,三七粉1g。5劑后,患者已無肉眼血尿,惡寒發熱消失,無咽痛。但患者自訴乏力,自汗出,活動后加重,伴口干納差,畏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尿液分析:紅細胞0~1個/HP,尿蛋白:(+)。此為邪實已去,正虛明顯,應扶正固本。辨證屬脾腎氣陰兩虛;治療以脾腎氣陰雙補為主,佐以止血、調血、攝精。方用益氣滋腎湯加味。太子參15g,生黃芪20g,生地黃15g,小薊30g,墨旱蓮12g,金銀花30g,當歸10g,白芍15g,芡實20g,雞內金10g,炒梔子6g,丹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三七粉1g。7劑后,患者乏力、自汗等癥狀明顯減輕,復查尿常規:紅細胞:(-),尿蛋白:(-)。守上方續進7劑,上述癥狀基本消失。復查尿常規及鏡檢無異常。后以益氣滋腎為法,鞏固治療1個月余,隨訪半年患者病情無反復。

臨床參考:

聶莉芳教授將IgA腎病分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遷延期,進行分期論治。急性最常見的證候為風熱毒邪證,病位多在肺胃,治療上重點在清熱解毒利咽,風熱毒邪控制則血尿多能緩解。病情緩解后,再以益氣養陰法調理善后,減少病情反復。我們觀察到許多易患感冒的IgA腎病患者長期服用益氣滋腎湯,感冒明顯減少。聶莉芳教授治療IgA腎病氣陰兩虛證的主要方劑有兩個,一為益氣滋腎湯,一為參芪地黃湯。參芪地黃湯證偏重于虛,而益氣滋腎湯證則虛中夾實,常為氣陰兩虛兼夾風熱、濕熱之邪。故IgA腎病氣陰兩虛證患者若見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畏寒、舌淡、苔白,則為參芪地黃湯的應用指征;若氣陰兩虛證患者若見神疲乏力、咽干腫痛或咽部充血、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細數,則為益氣滋腎湯的應用指征。本案聶莉芳教授選用益氣滋腎湯治療,因其有反復外感、咽痛病史。益氣滋腎湯是聶莉芳教授治療IgA腎病的經驗方,其功效為益氣養陰,滋腎柔肝止血。該方抓住了IgA腎病脾腎氣陰兩虛、血不歸經這一關鍵環節。立法用藥體現了治病求本、兼以治標,俾脾腎氣陰雙補,攝血與藏精的功效復常。繼之血必歸經而血尿漸止,寓意乃“正本清源”。本方有黃芪、太子參、生地等益氣養陰,顧護正氣,同時有銀花、梔子清熱解毒涼血,標本兼顧,從而減少了IgA腎病的誘發因素。方中的黃芪、當歸、白芍等藥,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有保護肝臟的作用,可以提高肝膽系統清除多聚IgA的能力,從而促進腎小球的修復。

本經驗方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研制成了西苑醫院院內制劑——益氣滋腎口服液。動物實驗研究發現,益氣滋腎口服液可以減少IgA腎病小鼠腎小球系膜區免疫復合物的沉積,抑制腎小球系膜細胞和基質的增生,減少IgA腎病小鼠蛋白尿。臨床實驗研究發現,益氣滋腎口服液可以調節機體T細胞免疫,清除免疫復合物,抑制腎臟局部細胞因子的分泌,防止腎小管間質損傷。同時,15年來的臨床大量病例證實,益氣滋腎口服液可以減少腎臟病患者的血尿、蛋白尿,且可以穩定腎功能。

(整理:徐建龍 審閱:聶莉芳)

4.益腎化濁湯(余瀛鰲經驗方)
來源:

金匱腎氣丸、異功散、防己黃芪湯化裁。

組成:

生黃芪30g、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0g、炒山藥20g、丹皮12g、茯苓20g、車前子12g、白茅根30g、土茯苓15g。

功用:

益腎健脾,利水泄濁。

方解:

本方是在古方金匱腎氣丸、異功散、防己黃芪湯等方基礎上予以斟酌選定的。方中黃芪、山藥、茯苓甘溫益氣,升陽氣,固脾腎;生地、熟地、山萸肉滋腎養肝,以復本歸元;丹皮、白茅根涼血散血,清熱止血;車前子、土茯苓、白茅根利水泄濁以治其標。

主治:

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病綜合征等。癥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乏力腰酸,肢體酸脹或浮腫,小便量少或夜尿頻多、清長,體虛容易外感,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微弱,或沉澀無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作為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病綜合征等多種慢性腎病,或終末期腎病的基礎方。

脾虛甚者,又宜合入實脾飲加減;若頭面腫,選防風、羌活等祛風藥配合滲利之品,如乏效改用炙桑皮配黃芪、黨參;腹部腫,選茯苓皮、大腹皮、陳皮;腰部腫,選五苓散加杜仲、川斷,若陽虛者加肉桂、附子;足脛腫,選茯苓、豬苓大其劑而配防己、牛膝、薏苡仁。但有些慢性腎炎患者,水腫較重,尤以腹腫較甚者用一般淡滲利水乏效時,如患者正虛不著,可考慮加用黑丑9g、甘遂4g以泄利水邪。但當詳審其腫勢。陳士鐸謂:“必須以手按之而如泥者,始可用此二味正治……隨按而皮隨起者……當作氣虛、腎虛治多?!贝苏娼涷炛?。對慢性腎炎水腫,如丑、遂等逐水峻劑,理應慎用,不可輕投。否則雖可取效于一時,而易致弊害,后患無窮。

對慢性腎炎水腫亦可配合食療,如以稻米加赤小豆,或黃芪、或苡米煮粥常服,于小便不利者,可煮食冬瓜湯,或以白茅根30g煎湯飲服。此類單方,既有一定效驗,又是平和營養之品,久服而無害。

驗案舉要:

患者,男,46歲。慢性腎炎十余年。近日易疲乏較甚,胃中不適,時脹時痛,氣逆上沖,大便欠通暢。舌苔白膩,脈沉濡。生化:血尿素氮10.42mmol/L,血肌酐403μmol/L;尿蛋白(+++),潛血(+)。證屬脾腎不足,濁毒犯胃。治療以補肝腎,健脾通絡,和中調腑。予方藥:益腎化濁湯加減。生黃芪30g,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藥20g,茯苓20g,桑椹15g,牡丹皮15g,丹參15g,紅花8g,厚樸5g,枳實5g,火麻仁20g,白茅根30g,土茯苓10g。24劑,水煎服。二診:疲勞明顯改善,胃脘不適已除,大便通暢,苔薄膩少津,脈沉右脈微弦。肌酐144μmol/L,尿素氮正常,潛血(-)、蛋白(+)。上方去火麻仁、枳實,加芡實30g、蒼術10g,繼服24劑。以上方加減服用一年余,患者精神健旺,體力恢復,去醫院檢查化驗,各項腎功能指標正常,多年腎病已愈。

(整理:李鴻濤、李杰 審閱:余瀛鰲)

5.紫癜腎1號方(聶莉芳經驗方)
來源:

本方系在益氣滋腎湯的基礎上合入過敏煎(民間驗方:柴胡、五味子、烏梅、防風)加減而成。

組成:

生黃芪15g、太子參15g、生地黃20g、小薊30g、金銀花15g、旱蓮草15g、炒梔子6g、當歸10g、白芍15g、丹參3g、芡實20g、五味子6g、銀柴胡10g、烏梅10g、紫草20g、地龍10g、三七粉3g(沖服)。

功用:

氣陰雙補,化斑止血,兼以澀精。

方解:

方中黃芪、當歸補氣養血,生地黃、旱蓮草、白芍滋陰補腎、養血柔肝,兼以涼血止血,配以太子參益氣與養陰兼顧。小薊、炒梔子涼血止血,金銀花解毒利咽,芡實補脾澀精,佐丹參、三七粉活血止血不留瘀。過敏煎原方中為柴胡,但恐其劫肝陰,以銀柴胡易之。全方一方面氣陰雙補以治本,另一方面立足于改善機體的過敏狀態,并兼顧化斑、止血、澀精。

主治: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氣陰兩虛證。癥見神疲乏力,腰膝酸痛,咽干口燥,納食不香,大便干結或溏薄,手足不溫或手足心熱,皮膚紫癜時有反復,血尿伴蛋白尿,舌淡或舌尖紅,舌體胖嫩,苔薄黃,脈沉細數而無力。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聶莉芳教授認為紫癜性腎炎,病本因紫癜而起,故紫癜每發作一次即是對腎臟的一次打擊,故臨床首先注重對紫癜的控制,以冀“源清流潔”。而過敏性紫癜,顧名思義,多為過敏性體質患者所患,故選用過敏煎改善過敏狀態。

臨床應用時過敏煎方中去防風之辛溫,而易為咸寒之地龍涼血息風。過敏性紫癜中醫病名多歸屬于“紫斑”,為皮毛間病變,據“肺主皮毛”、“斑發于陽明”之論,聶莉芳教授常在患者紫癜發作期加用黃芩、生石膏,正取黃芩善于清肺熱,生石膏善于清肺胃、陽明熱之功。

驗案舉要:

某男,24歲,2008年12月3日初診?;颊咴V5個月前感冒,約1個月后出現雙腿及雙踝部出血點,未予重視,此后皮膚紫癜發作2次,查尿有潛血及微量蛋白,未做其他化驗檢查,曾用過中藥湯藥等治療。2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及臀部散在紫癜,遂來就診??滔掳Y:疲乏無力,雙下肢沉重,口咽干燥,大便干結,盜汗,舌紅,苔薄黃,脈沉細。查體:患者體瘦,面色萎黃,咽部輕度充血,毛細血管脆性實驗陽性。尿液分析:紅細胞35~50個/HP,24小時尿蛋白定量1.6g,腎功能正常。西醫診斷:紫癜性腎炎。中醫診斷:紫斑,辨證為氣陰兩虛,夾有熱毒。治療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予紫癜腎1號方。太子參15g,生黃芪15g,生地20g,白芍15g,旱蓮草10g,銀柴胡10g,芡實10g,烏梅10g,干地龍10g,五味子10g,金銀花15g,丹參6g,三七粉沖3g,制大黃5g,小薊30g,蘆根15g。二診(2009年1月7日):患者皮膚紫癜已退,乏力、口咽干燥、盜汗減輕,大便通暢。患者的熱毒癥狀有所減輕,上方減蘆根,余藥未變。三診(2009年4月15日):患者連續服用上方3個月余,稍感輕度乏力外,余無不適,尿液分析:紅細胞持續正常,尿蛋白陰性。經隨訪至今,未現紫癜,尿檢均在正常范圍內。

臨床參考:

紫癜腎1號是聶莉芳教授治療紫癜性腎炎的氣陰兩虛證的經驗方,方中太子參、生黃芪益氣;生地、白芍養陰活血;銀柴胡、烏梅、干地龍、五味子為民間驗方過敏煎的主要成分,對過敏性紫癜有效;“斑發于陽明”,故用大黃通便而清陽明腑熱,使熱清血涼。

(整理:徐建龍 審閱:聶莉芳)

6.三金排石湯(聶莉芳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金錢草30g、海金沙30g、雞內金30g、石韋30g、車前草15g、王不留行30g、生黃芪15g、川牛膝15g、懷牛膝15g、白芍30g、生甘草10g、淡竹葉10g。

功用:

通淋化石,緩急止痛。

方解:

方中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清熱化石通淋;石韋、車前草清熱利濕通淋;王不留行、川牛膝、懷牛膝補腎活血利水;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尤其方中生黃芪善補三焦之氣以助氣化。

主治:

尿路結石下焦濕熱證。癥見:腰腹絞痛,尿急窘迫,口干渴,舌紅苔黃,脈弦緊或濡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一般認為濕熱蘊結型石淋,不宜用補法,但聶師認為“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薄傲魉桓?,戶樞不蠹”,生黃芪補氣利水,可升可降,結合大隊清熱化石活血利水通淋之藥,實具推陳出新之功,有利于結石的排出。對于腰腹絞痛難忍者,可重用白芍至60克以加強緩急止痛之力,現代研究亦證實白芍有解痙鎮痛作用。若大便不通者常加制大黃以通腑。若唇黯,舌黯有瘀斑或瘀點者加桃仁、郁金加強活血化瘀之功。

驗案舉要:

某女,27歲,患者既往腎結石病史2年,曾于某三甲西醫院行體外碎石,但2個月前體檢時,患者再次發現多發右腎結石,最大者0.5cm×0.4cm。首診癥見:時有腰部酸痛,乏力,納食可,夜眠安,大便日行一次,偏稀,時有尿急、尿痛等排尿不適感。舌質黯,舌體胖,苔薄白,脈沉略細。中醫辨證為下焦濕熱,兼有氣虛。以三金排石湯加味清利下焦濕熱,通淋排石。金錢草30g,海金沙10g,雞內金10g,通草3g,淡竹葉12g,生地15g,王不留行15g,石韋20g,白芍45g,生黃芪30g,炒白術12g,茵陳10g,生甘草10g,川斷20g,川、懷牛膝20g。服上方兩周后,患者腰痛癥狀明顯緩解,排尿不適感消失,大便調。

(整理:徐建龍 審閱:聶莉芳)

7.生地連梔湯(余瀛鰲經驗方)
來源:

導赤散、八正散和導赤承氣湯加減。

組成:

生地30g、黃連9g、山梔9g、赤芍9g、丹皮9g、瞿麥12g、滑石9g、木通9g、地骨皮9g。

功用:

清腎瀉火,利尿通淋。

方解:

此方系在《小兒藥證直訣》導赤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八正散和《溫病條辨》導赤承氣湯三方基礎上予以加減變通。方中黃連配梔子上清心火、下通火腑,以復小腸受盛之官泌別清濁之職;瞿麥、木通、滑石通暢水道,清熱止淋;生地、赤芍、地骨皮、丹皮清血分郁熱,涼血活血止血,且生地甘涼多汁,輔佐諸苦寒清熱利水通淋之品,清利而不傷陰。

主治:

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癥見尿頻,尿急,尿痛,淋瀝不暢,或尿中帶血,大便干燥,口干口苦,舌質紅或瘀黯苔黃膩,脈弦數或細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作為急性泌尿系感染、膀胱炎,或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基礎方。

癥情急重者,可于原方另加琥珀2g(研末,分沖)、土牛膝15g;溺時灼熱感明顯者,加側柏葉12g、螺厴草(又有鏡面草、地連錢等名)24g;溺時澀痛甚者,原方去丹皮、地骨皮,加小薊15g、生蒲黃9g;口干腰酸者,原方去滑石,加麥冬15g、續斷9g;病情纏綿、反復發作者,原方去瞿麥、地骨皮,加阿膠12g、土牛膝18g。

驗案舉要:

患者,女,46歲。尿頻、尿急、尿痛2天。2天前因生氣并食辛辣,小便時感尿道口有少許灼熱刺痛,且小便頻數淋漓不暢、量少色黃,少腹脹痛,腰酸痛,午后體溫37.5℃,且乏力,口苦、口干,口臭,大便干燥,兩日一行。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既往有飲酒史。體檢雙側腎區有輕度叩擊痛、左側較明顯,雙腎區有壓痛無反跳痛。查尿常規紅細胞(+++),蛋白(+)。雙腎、輸尿管及膀胱B超和腎功能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診為急性膀胱炎。證屬心腎火旺,膀胱濕熱。治療以清腎瀉火,利尿通淋。予方藥:生地連梔湯。生地30g,黃連9g,山梔9g,赤芍9g,丹皮9g,瞿麥12g,滑石9g,木通9g,地骨皮9g,琥珀3g(研末,分沖),火麻仁15g,側柏葉12g,小薊15g,麥冬15g。七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并囑其忌食辛辣油膩,禁酒。服5劑后小便灼熱感明顯減輕,余癥亦緩,大便通暢,小便量明顯改善。繼服7劑后,余癥皆消。

(整理:李鴻濤、張衛 審閱:余瀛鰲)

8.加味導赤湯(聶莉芳經驗方)
來源:

《小兒藥證直訣》導赤散。

組成:

生地黃15g、通草3g、淡竹葉10g、生甘草梢10g、黃芩15g、柴胡10g、白芍30g、石韋20g、車前草15g、川牛膝15g、懷牛膝15g。

功用:

疏利氣機、清熱通淋。

方解:

方中以通草、車前草、石韋清利濕熱;制大黃通腑瀉熱;生甘草用“梢”以直達莖中止淋痛;生地黃滋陰清熱;竹葉、柴胡、黃芩清心、肺、肝膽之熱,白芍合生甘草以緩急止痛,川牛膝、懷牛膝同用可補肝腎、通利腰膝。全方共奏疏利氣機、清熱通淋之功。

主治:

尿道綜合征或尿路感染下焦濕熱證。癥見尿頻、尿急、尿痛,尿灼熱,大便干結,口苦,心煩,小腹拘急脹痛,腰腹脹痛,舌苔黃膩,脈滑數。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臨床上部分尿路感染患者除小便頻急澀痛外,還常有便秘的癥狀,“六腑以通為用”,腑氣不通亦不利于通淋,故聶師常以是否有大便秘結而取舍大黃。若伴見咽痛者,加銀花疏散上焦風熱兼利咽解毒,配合本方尚有外疏內利之功;若伴見乏力等氣虛者,常加太子參、生黃芪補氣以扶正祛邪,且可增加機體免疫力而減少復發。

驗案舉要:

某女,28歲,患者因“尿頻、尿急、尿痛1周”在當地醫院以中藥治療,但藥后癥狀加重,伴睡眠不安,大便秘結,兩日1次,情緒煩躁不寧,舌尖紅、苔薄黃,脈弦。尿液分析:白細胞15~20個/HP。中醫辨證為膀胱濕熱伴肝郁氣滯。治療以清熱利濕,疏肝解郁。予加味導赤散加減。竹葉12g,生地黃15g,通草3g,車前草15g,生黃芪15g,柴胡10g,炒棗仁20g,生甘草梢15g,川牛膝20g,懷牛膝20g,黃芩12g,制大黃20g,石韋20g,白芍30g,天麻20g。二診:患者訴服藥兩劑,尿路刺激癥狀明顯減輕,睡眠轉佳,大便調,繼服上方7劑,臨床癥狀消失,尿檢查正常而痊愈。

臨床參考:

加味導赤散加減是聶莉芳教授治療尿路感染的經驗方。在尿路感染的治療上聶莉芳教授的用藥特點為:①強調通調大便,前后分消,大黃為常用之品,不唯大便秘結,大便不爽者亦常用之。②注意調心,常以導赤散清心,天麻安神。③注重疏肝,常以柴胡、黃芩疏泄肝火。④重用白芍,以緩小便疼痛;重用川懷牛膝強腰活血,以治腰痛。

(整理:徐建龍 審閱:聶莉芳)

9.前列回春方(張廣生經驗方)
來源:

臨床經驗方。

組成:

馬齒莧30g、魚腥草20g、敗醬草2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參15g、大血藤30g、牛膝10g、仙茅15g、肉桂3g、淫羊藿15g、生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用:

清熱利濕解毒,活血通絡止痛。

方解:

方中以馬齒莧、魚腥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共為君藥;丹參、大血藤、牛膝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牛膝引血下行,共為臣藥;佐以仙茅、淫羊藿滋補陰陽,肉桂辛熱,溫腎散寒,引火歸原;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清熱利濕解毒、活血通絡之功?!夺t學心悟赤白濁》謂:“濁之因有二種,一由腎虛,敗精流注;一由濕熱滲入膀胱?!惫史街性谇鍩崂麧窠舛净钛耐瑫r,兼用補腎之藥。旨在內外兼顧、標本同治。方中馬齒莧清熱解毒,散血消腫。《開寶本草》云:其可利大小便,去寒熱。該藥可去祛熱毒,治癰腫。魚腥草性寒,味苦辛,歸肝、肺二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醫林纂要》云:該藥可行水,攻堅,去瘀血。敗醬草性涼,味辛、苦。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之功。《神農本草經》認為該藥為清熱解毒之上品。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痛散結、利尿除濕之功效。張廣生主任醫師認為慢性前列腺炎初期為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絡脈阻塞導致濕熱交阻,熱郁血癖,熱盛肉腐,蘊釀成膿。以盆底墜脹疼痛、排尿異常、滴白等為主要表現,所以清熱解毒利濕排膿是該病初期時的主要治療方向,三藥聯用使清熱解毒之功劇增,并促使膿毒快速排出,加快疾病的康復。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消癰之功效?!侗静菥V目》云該藥可活血,治疝痛。大血藤性味苦,平,具有敗毒消癰,活血通絡之功效。《本草圖經》云該藥可攻血,治血塊。牛膝性平,味苦、甘、酸,歸肝、腎經。具有逐瘀通經,補肝腎,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之功效。久病致瘀入絡,張廣生主任醫師認為活血應該貫穿該病的始終,瘀血不祛,既會加重疾病,又會成為新的致病因素,所以應在治療過程中重視活血化瘀。丹參、大血藤、牛膝聯用既增加了全方的解毒排毒排膿之功,又是全方活血效力的保證。仙茅主治溫腎壯陽;祛除寒濕。淫羊藿味辛甘性溫,歸肝腎經。主治陽痿早泄,腰酸腿痛,《本經》:云該藥主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肉桂引火歸原。病久失治,必致腎氣虧損,陰病及陽,久則腎陽不足,不能固攝,所以張廣生主任醫師在治療時常加用溫腎補氣之藥,以補陽固本。故上方對于濕熱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治療可發揮極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

慢性前列腺炎(病程一般小于半年),中醫屬“淋證”范疇,證屬“濕熱濁邪郁阻下焦,水道不利”。癥見尿頻、尿急、尿痛,夜尿次數增多,伴有小腹脹,腰骶部不適等癥狀;舌黯紅,苔黃膩,脈弦或細。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證屬濕熱瘀阻下焦的基礎治療。

瘀滯甚者,酌加桃仁、紅花;痛至精索睪丸者,酌加川楝子、烏藥;腎陰虛者,酌加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腎陽虛致不舉者,加韭菜子、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滴白重者,酌加金銀花、黃柏、車前子。尿頻、尿急、尿痛癥狀重者,酌加蒼術、土茯苓、石韋。排便困難者,酌加熟大黃。小腹墜脹、氣虛乏力者,酌加升麻、黃芪。口干,咽干者加麥冬、玉竹等。

驗案舉要:

刑某,男,27歲,已婚。慢性前列腺炎1年。自訴1年前少腹會陰部脹痛,尿頻,尿道滴白,多家醫院診為慢性前列腺炎,多次中西醫治療癥狀無緩解?,F尿道口滴白,尿頻,尿有余瀝,會陰部脹痛不適,小腹脹痛不適感,腰酸冷痛,小便黃赤,大便黏膩不爽,舌質黯色紅苔黃厚膩,脈弦數。直腸指診:前列腺較飽滿,質稍軟,有輕度壓痛。前列腺液鏡檢:白細胞為30個/HP、卵磷脂小體(+),前列腺液培養出解脲支原體,對氧氟沙星敏感。B超顯示前列腺組織不均質改變。張廣生主任醫師認為患者發病是由于濕熱之邪,阻滯經絡,氣血凝滯,瘀久化熱,病期遷延,氣虛氣滯,久而必致血瘀,經絡阻滯、脈絡瘀阻,病久失治,必致腎氣虧損,故可見尿后滴白、尿頻、小腹會陰不適感、腰酸冷痛,舌質黯等血瘀濕熱之象,予前列回春湯治療,每日1劑,水煎,每日分2次服用。同時結合使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早晚飯后各兩片,前列腺按摩每周一次,按規律性生活。一周后患者自覺尿道口無滴白,尿頻、會陰部脹痛不適明顯減輕,守方繼服兩周,自覺癥狀消失,前列腺液鏡檢:白細胞為3個/HP,卵磷脂小體(+++)。前列腺液解脲支原體培養(-),1個月、3個月、6個月后隨訪無臨床癥狀、前列腺液鏡檢正常。

注意事項:

①尿道畸形,狹窄以及神經源性膀胱疾患者;②屬急性前列腺炎,發病急重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疾患不能接受中草藥治療者。以上患者應在臨床中加以鑒別,應避免僅用本方治療,以免貽誤病情;④治療時結合現代醫學檢查結果同時治療。

(整理:高瞻 審閱:張廣生)

10.前列定安湯(張廣生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生黃芪30g、黨參15g、炒白術15g、陳皮10g、柴胡10g、茯苓10g、麩炒薏苡仁30g、丹皮15g、赤芍15g、莪術10、白芷10g、敗醬草30、肉桂3g、生草10g。每日給予1劑,采用文火煎煮,分上下午服用,每次各服200ml。

功用:

益氣健脾、利濕活血、解毒通絡。

方解:

方中生黃芪味甘,微溫,補中益氣、升陽固表,既可清理內在濕熱,又可御外來之濕邪,乃為君藥;黨參、白術、炒薏苡仁、甘草甘溫,健脾益氣,補益脾腎、化濕;茯苓滲濕利水,丹皮、赤芍涼血活血;莪術活血破瘀、通利水道共為臣藥;陳皮降氣化濕、柴胡行氣解郁;白芷、敗醬草清熱解毒、化瘀排膿;加肉桂溫補下焦,既可溫散寒濕之邪,又可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以上共為佐使??v觀全方,一可益氣健脾,強壯后天生化之源,又可使水濕運化歸于正常;二則可使氣機通達,升清降濁,兼以活血解毒,補瀉并施。

主治:

慢性前列腺炎(病程半年以上),中醫屬“淋證”范疇,證屬“脾氣虛弱,下焦濕熱瘀阻,水道不利”。臨床以尿頻、尿急、尿痛,夜尿次數增多,伴有小腹脹,腰骶部不適等癥狀,舌淡紅,苔胖膩,脈弦或細為主要臨床表現。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證屬脾虛濕滯,下焦瘀阻患者的治療。張廣生主任認為,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機為腎虛濕熱下注,而濕邪的產生重點在于中焦脾虛。脾主全身水濕的運化,同時也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虛則水濕運化無力,氣機升降失常,濕邪乃生,留駐下焦,阻滯經脈。而前列腺為下焦精氣出入的關口,下焦功能的減弱或喪失,以致本病的發生。因此脾虛為濕熱產生的根本,濕困尿道,則小便異常;濕困下焦,則會陰不適、陰囊潮濕。因此張廣生主任擬定本方以益氣健脾,升降氣機,升清降濁。

尿頻、尿不盡者,加山藥、烏藥、覆盆子、桑螵蛸、五味子;尿道滴白者,加補骨脂、益智仁、芡實、蓮子、山藥等。陽事痿軟者,加淫羊藿、仙茅、韭菜子;性欲減退者,加淫羊藿、枸杞子、菟絲子;腰膝酸痛者,可用杜仲、續斷、菟絲子;食欲不振者,可加麥芽、谷芽、砂仁;夜寐不安者,可加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制遠志;情志抑郁者,可加合歡皮、香附;口干舌燥者,加蒲公英、石斛。

驗案舉要:

李某,男,32歲。小便刺痛伴會陰作脹1周,加重5天?;颊邇赡昵坝新郧傲邢傺撞∈贰=?周來,因起居不慎,突感小便時尿道刺痛,少腹會陰部作脹,便后有滴白現象,腰腿酸軟,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薄白,脈細。直腸指診:前列腺稍腫大,質地較硬,有壓痛感,表面光滑,中央溝存在。前列腺檢驗:白細胞(++++),紅細胞4~5個。B超示前列腺增大,以前后徑為主,失去正常形態,呈半球形或接近球形,腺體外形規則,左右對稱,邊緣整齊,包膜增厚,但聯系完整,內部回聲增多,分布基本均勻。用西醫抗生素治療并無好轉。中醫診斷:淋證。證屬脾腎氣虛,濕熱瘀阻。治療以溫腎散寒,祛瘀通淋。予方藥:前列定安湯加減。生黃芪30g、黨參15g、炒白術15g、陳皮10g、柴胡10g、茯苓10g、麩炒薏苡仁30g、丹皮15g、赤芍15g、莪術10g、白芷10g、敗醬草30g、肉桂3g、生草10g。7劑后,患者自覺癥狀減輕,小便暢利,淋瀝澀痛感消失,但腰酸腿軟,神疲乏力,便后仍有滴白現象。守方繼服7劑,腰酸感消失,便后滴白消失,前列腺液化驗正常,1個月后癥狀均明顯緩解,復查前列腺液化驗均正常。

注意事項:

預防與調護也很重要。保持樂觀情緒,堅持體育鍛煉。不宜久坐,減少局部血液瘀滯。不憋尿,保持大便通暢。衣著要暖和,避免著涼感冒。飲食上少食甜、酸、辛辣食品,忌煙酒,多食蔬菜、大豆制品及粗糧。

(整理:高瞻 審閱:張廣生)

11.加味當歸芍藥散(聶莉芳經驗方)
來源:

《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

組成:

當歸12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6g、生白術15g、茯苓30g、澤蘭15g、川牛膝15g、懷牛膝15g。

功用:

健脾滲濕,活血利水。

方解:

方中重用白芍為君,考《神農本草經》:“味苦,平,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止痛,利小便,益氣。”可見其既有柔肝緩急止痛之功,亦有活血利水之效;當歸能逐瘀血、生新血使血脈通暢與氣并行,周流不息使氣血各有所歸,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三者合用既可直接奏活血化瘀之功,又可補肝體而助肝用,以遂肝之疏泄之良能,使氣血通暢。白術健脾運濕,茯苓、澤瀉淡滲利水而不傷陰,此三者為甘淡之品,得土氣甚厚,不唯利水滲濕,且可補土制水,故具腫消不易反復之效。諸藥合用,則為健脾滲濕,活血利水之良方。

主治:

腎性水腫或特發性水腫辨證屬瘀阻水停者。癥見尿少水腫,或雙下肢水腫程度不對稱,面唇發黯,舌黯或有瘀斑,脈沉澀等;若是女性患者,常有痛經及月經不調史,如月經后期,量少色黯有塊等。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若瘀血內阻證較甚,痛經,月經量少及血塊表現突出者,可加桃仁、紅花;若脾虛水停重證,水腫伴見腹瀉者,常加薏苡仁、冬瓜皮、車前子以加強利濕之效;胸脅滿悶,急躁易怒者,可加柴胡、黃芩清泄肝膽郁熱,甚者可再加薄荷、銀花以透熱轉氣,此即寓逍遙散之義;腰痛重者可加杜仲、川斷補益肝腎;乏力甚者可加生黃芪補氣升陽;便秘者可加重當歸用量以潤腸通便,并加制大黃通腑瀉濁,推陳出新。

驗案舉要:

某女,45歲,2009年4月23日初診。雙下肢水腫反復發作1年余?;颊?008年3月出現雙下肢水腫,其后水腫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經某醫院多次檢查血生化、血常規、尿常規,均未發現異常。血壓130/80mmHg。刻下癥見:雙下肢輕度可凹性水腫,腿脹沉重,每因情緒變化加重,胸脅滿悶,急躁易怒,面色晦黯,納眠差,手心熱,痛經,月經量少,色黯,有血塊,舌紅邊有瘀斑,苔薄黃,脈弦細數。西醫診斷:特發性水腫。中醫診斷:水腫,辨證為肝郁血瘀水停證。治療以疏肝解郁、活血利水。予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尾15g,赤芍15g,白芍15g,川芎6g,白術12g,茯苓30g,澤瀉15g,生地15g,柴胡10g,黃芩10g,薄荷10g,桃仁10g,紅花10g,益母草15g,炒梔子10g。二診(2009年4月30日):患者浮腫明顯減輕,心情較前舒暢,眠亦轉佳。繼服上方。三診(2009年5月14日):正值月經來潮,痛經未發作,月經量較前增多,浮腫消失。囑再進10劑以資鞏固。

(整理:徐建龍 審閱:聶莉芳)

12.祛濕利水方(王今覺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桂枝10g、白術10g、車前子10g。

功用:

補脾腎,利水濕。

方解: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通調水道,健脾補中作用,實驗藥理研究認為有利尿作用,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腎及膀胱經,本品功專利水滲濕,力量優于茯苓,治一切水濕重證。實驗藥理研究認為,利尿作用明顯。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與膀胱經,既能利膀胱之濕熱,又能瀉腎經之虛火,實驗藥理研究認為,本品有利尿增加冠脈血流作用。車前子味甘性寒,歸腎肝及肺經,具有利水通淋滲濕止瀉作用,實驗研究認為本品具有利尿降壓作用。白術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具補氣健脾、燥濕利水作用。實驗藥理研究認為,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顯著持久的排鈉利尿作用。桂枝味辛甘性溫,歸肺心脾膀胱經,有溫經通絡溫陽化氣溫通心陽作用,實驗藥理研究其有很強的利尿作用,并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主治:

脾腎不足,水濕阻滯。癥見雙下肢浮腫,喘憋,不能平臥。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用于任何原因導致的浮腫,并出現上述癥狀的患者。如肺心病導致的右心功能不全、各種原因導致的慢性左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表現為浮腫的患者。

兼肺陰虛證,加桑白皮、阿膠、地骨皮;兼肺氣陰兩虛證,加生炙黃芪、黨參、天冬、生地;兼腎氣虛證:加生山藥、肉桂、炮附子、赤芍;兼肺腎氣虛證:加生炙黃芪、黨參、蛤蚧、胡桃仁、沉香;兼脾氣虛證:加黃芪、當歸、生薏仁;兼肝虛血瘀證:陳皮、白芍、鱉甲、白茅根、三棱、莪術;兼心陽不振證:加炙甘草、肉桂、蔥白;兼血瘀證:加三七末(分沖)。

驗案舉要:

馬某,男性,70歲,氣短胸憋一年,加重月余。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史,一年來行走50米或下3層樓則氣短胸憋,未任何治療,加重月余,伴頭暈,眼瞼沉,臍以下腫,納差。體格檢查:BP:140/90mmHg,P:87次/分,R:22次/分,T:36.7。呼吸較短促,顏面浮腫,口唇發紺,球結膜水腫,桶狀胸,雙肺呼吸音低,未聞干濕啰音,心律齊,臍以下可凹性浮腫,雙下肢浮腫,按之沒指,病理征(-)。舌淡粉黯顫,苔白厚,舌中苔白薄,脈滑。中醫診斷:浮腫,屬心肺氣虛,濕濁瘀阻證。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治療以利水滲濕。予祛濕利水方加減。在原方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之赤芍、三七,補氣利水之生黃芪等水煎服,共用18劑后氣短胸憋緩解,頭暈愈,眼瞼浮腫消退。

注意事項:

忌用寒涼藥物。

相關論著:

提桂香,邱萍.王今覺治療疑難病證經驗舉隅[J].山西中醫,2009,25(11),7-8.

(整理:提桂香 審閱:王今覺)

13.加減桂枝茯苓湯(張廣生經驗方)
來源:

桂枝茯苓丸。

組成:

桂枝12g、茯苓15g、桃仁10g、丹皮10g、赤芍15g、丹參30g、夏枯草15g、白術10g、黃芪30g、肉蓯蓉6g、白花蛇舌草20g、水蛭10g、川牛膝10g、生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用:

祛瘀散結,通利水道。

方解:

桂枝茯苓丸是張仲景治療婦科癥瘕的著名方劑。張廣生主任認為良性前列腺增生癥與婦科癥瘕病機大致相同,因此根據異病同治理論,以桂枝茯苓丸為基礎化裁而成加減桂枝茯苓湯,用以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收到較好療效。前列腺屬陰器,經絡循行屬肝,老年人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瘀血留滯,形成癃閉。前列腺增生的病理改變為內層尿道腺和尿道腺上皮細胞及基質增生、腺泡擴張、結締組織以及平滑肌結節樣增生,這和中醫學對“癥塊”的認識相一致,治療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該方具有活血化瘀、緩消包塊的功效。具有“攻堅而不破氣”、“破結而不傷精”、“通利而不傷陰”、“消癥而不損正”等特點,確是治療前列腺增生良方。用此方治療前列腺增生癥,合方意對病證,故能取得很好療效。方中桂枝其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通血脈,以行瘀滯,為君藥;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藥以化瘀消癥,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滲濕祛痰,本方中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氣,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腎、肺經;赤芍苦,微寒。歸肝經。《神農本草經》:“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涼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熱,并能緩急止痛。以上皆為臣藥;夏枯草辛、苦,寒,歸肝、膽經,軟堅散結;川牛膝味甘、微苦,性平,歸肝、腎經,活血祛瘀、引火下行;黃芪味甘,微溫,補氣利尿,助氣化之力,合白術益氣健脾,祛濕通淋共為佐藥;水蛭逐瘀通絡,消瘀散結,疏通尿道;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藥下行直達病所,以助逐瘀通絡、消瘀散結之力,白花蛇舌草味苦、淡,性寒,清熱解毒,通小便;少佐肉蓯蓉益腎溫陽;生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功,使瘀化癥消,諸癥皆愈。

主治:

前列腺增生,中醫屬“癃閉”范疇,證屬“氣血瘀阻下焦,水道不利”。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臨證以排尿困難、尿頻、夜尿次數多,尿后余瀝不盡,嚴重時可有尿閉或小便失禁;舌黯紅,苔膩,脈弦為主要臨床表現。

常用本方加炙鱉甲、地龍、蜈蚣、土鱉蟲加強活血化瘀、緩消癥塊之作用;加路路通、威靈仙通絡解痙,以利小便排出;合并前列腺炎常加用車前草、魚腥草、敗醬草、苦參以加強清熱利濕、活血通淋之功,車前草、魚腥草可清熱利濕,具有利尿作用;苦參、敗醬草涼血祛瘀、利水消腫。伴性欲減退或勃起功能障礙者,加枸杞、仙靈脾以益腎壯陽。伴失眠、健忘、乏力者,加百合、茯神、柏子仁、夜交藤等安神定志;若瘀血阻滯較甚,可加川芎等以活血祛瘀。小便清長、腰膝酸冷、手足不溫者,加附子、肉桂、菟絲子、仙靈脾;見排尿困難、脫發齒松、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者,加黃精、龜板膠;見排尿不暢、頭暈耳鳴、腰膝酸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者,加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藥等;見尿不暢、尿不盡、小腹痛、情志不舒者,加香附、木香、烏藥等疏肝理氣藥物,若見唇舌爪甲紫黯、脈澀、前列腺指檢觸及結節或腺體質地偏硬者,常投以路路通、穿山甲、王不留行、乳香、沒藥等行氣活血散結之品。

驗案舉要:

劉某,男,75歲。反復出現小便困難半個月?;颊咦栽V4年前因尿潴留,外院行導尿處理,癥狀改善,但常反復發作。近半個月來,患者反復出現小便困難,甚至血尿,淋漓不盡,夜尿3~5次,小腹脹滿,會陰部墜脹感,舌質紅,苔白,脈緩。經B超檢查前列腺增生,體積64ml。屬中醫癃閉范疇。證屬瘀血互阻,膀胱氣化失司。治療以活血化瘀、清熱通淋。予方藥:加減桂枝茯苓湯。桂枝12g,茯苓20g,黃芪30g、桃仁12g,丹皮10g,丹參30g、赤芍15g,夏枯草15g、熟軍6g,白術15g,白茅根10g,白花蛇舌草20g,水蛭10g,川牛膝10g,肉蓯蓉6g,莪術10g,白芷10g,生甘草6g。服藥14劑后,患者癥狀稍減,繼服上方2周后癥情明顯緩解,夜尿次數減少為2次,排尿較前通暢。

注意事項:

①尿道畸形,狹窄以及神經源性膀胱疾患者;②雖屬良性增生,但病情嚴重,急需手術治療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疾患不能接受中草藥治療者。以上患者應在臨床中加以鑒別,應避免僅用本方治療,以免貽誤病情?;颊咂剿貞删啤⒓墒承晾?、刺激食物,避免憋尿,保持大便通暢;定期門診就診,查前列腺體積、殘余尿等檢查。

(整理:高瞻 審閱:張廣生)

14.補氣通閉湯(張廣生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生黃芪30g、炒白術15g、黨參15g、熟地15g、山藥20g、牡丹皮15g、當歸10g、魚腥草15g、土茯苓15g、瞿麥15g、車前子15g、地龍10g、仙茅20g、肉蓯蓉15g、淫羊藿15g。每日給予1劑,采用文火熬煎,去渣取汁300ml,分上下午服用,每次各服150ml。

功用:

健脾補腎,利濕活血通淋。

方解:

方中重用黃芪、白術、黨參益氣,共為君藥;熟地、山藥滋補腎陰,當歸、牡丹皮、魚腥草、土茯苓活血解毒,共為臣藥;佐以瞿麥、車前子利濕通淋,仙茅、肉蓯蓉、淫羊藿溫助腎陽;地龍血肉有情之品,通經活絡,引經入藥,全方共奏益氣養陰、通瘀利尿之功。方中生黃芪為“補氣之圣藥”,《神農本草經》將之列為上品,有補氣利尿功效,配伍白術、黨參可顯著增強益氣效果;熟地味甘、性平而入血分,功能滋陰補血;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藥品化義》: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臟要藥。熟地、山藥相配伍,既能補氣又能養陰;當歸味甘性溫,歸肝經,張介賓《本草正言》: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圣藥也。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腎經,與當歸合用則和血、行血;魚腥草性寒,味苦辛,歸肝、肺二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效。《醫林纂要》云:該藥可行水,攻堅,去瘀血。敗醬草性涼,味辛、苦。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排膿之功;土茯苓甘淡平,《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二藥配伍則增強解毒利濕之功。張廣生主任醫師認為:前列腺增生乃年老體弱,臟腑虛損所致,中醫屬于“癃閉”范疇,病位在膀胱,但和腎、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關系。其主要病機為上焦肺之氣不化,肺失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中焦脾之氣不化,脾虛不能升清降濁;下焦腎之氣不化,腎陽虧虛,氣不化水,或腎陰不足,水府枯竭;肝郁氣滯,使三焦氣化不利;尿路阻塞,小便不通。治療應據“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然通之本在于氣,氣虛推動無力可治,諸道不通,本證重在補腎健脾益氣,增加推動之力,而化黏聚之濕。故治療當以補腎健脾、利濕通瘀為主,氣行則水道自通,三焦氣化自利,使濕熱瘀毒之邪有所出處,尿道通暢,癥狀緩解。

主治:

前列腺增生,中醫屬“癃閉”范疇,證屬“脾腎兩虛,濕熱瘀阻”。癥見排尿無力、尿等待、尿中斷,尿頻、尿急,尿后余瀝不盡,舌胖淡紅,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為主。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若氣郁化火而見舌紅、苔黃者,可加用丹皮、梔子以清肝瀉火;若排尿無力者加用黃芪、升麻、葛根;尿失禁者,可加覆盆子、益智仁、烏藥升陽固遺;若肝火傷陰者,可加生地、女貞子、旱蓮草等滋陰清熱;腎虛酌加杜仲、枸杞子、山茱萸等;氣虛者紅景天、太子參等,小腹墜疼者加用柴胡、香附、川楝子等,伴有下肢水腫者加用豬苓、車前子、阿膠等,前列腺體積較大者加用三棱、莪術、水蛭等破血消積藥物。

驗案舉要:

曹某,男,84歲。主訴: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2年,尿痛、脅肋、腹脹半年?;颊咴V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半年前出現尿痛、脅肋、腹脹,夜尿5~6次,時有因寒冷等癥狀加重。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氣短而語聲低細;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B超示前列腺大小4cm×4.6cm×5.4cm大小,回聲欠均勻,殘余尿量約為63ml。西醫診斷:前列腺增生癥。西藥服用保列治和可多華治療,病情無明顯好轉。遂前至張主任處就診,張主任根據患者癥狀特點中醫診斷:癃閉。證屬脾腎兩虛,濕熱瘀阻。治療以健脾補腎,利濕化瘀利尿。予方藥補氣通閉湯治療。每日一劑,7劑后,排尿無力癥狀改善。15劑后,尿頻、尿不盡癥狀改善,夜尿1~2次。繼服2個月后,癥狀均明顯緩解。B超示殘余尿量為15ml。

注意事項:

①保持樂觀情緒,堅持體育鍛煉。②避免久坐,減少局部血液瘀滯。③不憋尿,保持大便通暢。④衣著要暖和,避免著涼感冒。⑤飲食上少食甜、酸、辛辣食品。⑥忌煙酒多食蔬菜,大豆制品及粗糧。⑦每年檢查前列腺彩超,血清PSA,前列腺指檢等檢查。⑧服用相關藥物:如抗過敏藥要謹慎,預防可能引起的尿潴留。

(整理:高瞻 審閱:張廣生)

15.調腎陰陽方(沈紹功經驗方)
來源:

《醫級》杞菊地黃湯化裁。

組成:

枸杞子10g,白菊花10g,生地10g,黃精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

功用:

調腎陰陽,滋補肝腎。

方解:

方中生地補益肝腎為君,滋而不膩,內寓滋水涵木之意;黃精伍枸杞子滋肝腎之陰;白菊花平肝清肝滋腎陰;生杜仲、桑寄生陽中求陰,陰陽同補。

主治:

肝腎陰虛證。癥見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凈質紅、脈象細數等。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可用于以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凈質紅、脈象細數為主癥的肝腎陰虛者的基礎治療。

如失眠則寧心以滋腎,選用肉桂2g,黃連6g,炒酸棗仁15g,夜交藤30g等,其中沈老強調酸棗仁務必炒制,生用則起興奮作用;肝陽亢盛則強化平肝潛陽之力,加自擬方“珍決湯”(珍珠母30g,白菊花10g,生決明子30g),方中三藥皆含有效降壓成分;腰膝酸痛可加女貞子10g,墨旱蓮10g補虛損,強腰膝。

《類證治裁》云:“肝為剛臟,職司疏泄,用藥不宜剛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沈老臨證強調柔肝以助調腎,在平肝疏肝的同時常配白芍10g,當歸10g,首烏10g,桑椹子10g等養肝之品。滋陰之品易膩礙胃,故沈老常在補虛時加入消導的焦三仙30g,生雞內金30g,云苓10g,陳皮10g,木香10g等顧護脾胃。

驗案舉要:

劉某,女,40歲。初診:2003年1月16日(小寒)。雙下肢浮腫2年,加重2個月。患者兩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浮腫,于某醫院檢查診斷為膜性腎病合并上泌尿系感染,口服潑尼松龍20mg,每日1次,近兩個月來病情加重,遂來門診求治。刻診:雙下肢腫甚,晨起眼瞼浮腫,腰背酸痛,四肢怕冷,尿頻尿痛,頭暈目眩,肢倦乏力。檢查:舌黯紅,苔薄黃,脈細數。血壓120/80mmHg,雙下肢Ⅱ度凹陷性浮腫。尿常規:蛋白(+++),紅細胞3~5個/hp,白細胞8~9個/HP。生化:尿素氮40mmol/L,肌酐800mol/L,膽固醇300mg/dl,白蛋白65g/L,甘油三酯150mg/dl。免疫病理檢查示:腎小球毛細血管壁IgG,C3顆粒狀沉積。腎小球彌漫性病變,基底膜增厚,釘突形成。中醫診斷:水腫,證屬陰陽不調,腎氣不化。西醫診斷:膜性腎病。治療以調腎陰陽,化氣利水。投沈師經驗方“調腎陰陽方”加減。枸杞子10g,野菊10g,生地黃10g,當歸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黃精10g,仙鶴草10g,靈芝10g,澤瀉10g,小薊10g,白茅根10g,益母草10g,薏苡仁10g,車前草30g,白花蛇舌草30g。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14劑,頭暈消失,面浮肢腫改為午后加重,仍有尿道刺激癥狀,囑潑尼松龍減為15mg/d,守法易藥;見五心煩熱,雙脈細數等虛火上炎之證,加滋腎通關散(知母10g,黃柏10g,肉桂3g)清降相火;氣短,舌淡之氣血兩虛之證,加當歸補血湯氣血雙補;浮腫難消加冬瓜仁、桑白皮宣肺利水;腰酸腰痛加雞血藤、老鸛草活血通絡,祛濕止痛;怕冷汗出,背涼苔白,加桂枝龍牡湯調營衛,止盜汗。服藥四個月后因情緒不舒,痰火內盛而致口黏便干,舌尖紅,苔黃膩,脈弦滑之證,檢查蛋白(++),眼瞼浮腫消失,雙下肢Ⅰ度凹陷性浮腫,偶有尿痛尿頻,腎精不足減輕,濕熱蘊結證顯見,治法改為:清熱利濕、通利下焦,方選沈師經驗方“清熱利濕湯”合溫膽湯加減;腹脹納少加大腹皮、木香行氣消脹;頑痰不化加三石祛痰清熱。因痰瘀?;ソY,加丹參活血化瘀;痰滯?;ス尤R菔子祛痰行氣。潑尼松龍改為10mg/d。加減治療4個月后,停潑尼松龍,浮腫消失未發,排尿無不適。復查尿常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及生化檢查正常,免疫病理檢查明顯減輕。后改末次處方膠囊緩圖,鞏固療效,未再復發。

注意事項:

外感、胃脹、舌苔膩忌用。

(整理:沈寧,劉興方,王鳳,劉大勝,于瀟 審閱:韓學杰)

16.補腎泄毒顆粒(聶莉芳經驗方)
來源:

自擬方。

組成:

太子參20g、生黃芪20g、生地15g、生大黃10g、黃連6g、當歸10g。

功用:

益氣養陰、補脾益腎、化濕通腑泄濁。

方解:

方中太子參、生黃芪、生地、當歸益氣養陰、補脾益腎,生大黃、黃連清化濕熱,通腑泄濁。

主治:

慢性腎衰氣陰兩虛證兼有濁毒證。癥見乏力,腰膝酸軟,舌淡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沉細。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

本方主要適用于關格病“虛損期”,充分體現了聶莉芳教授“早發現,早治療”的一貫主張,用方之征為慢性腎衰患者癥見乏力,腰膝酸軟,舌淡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沉細。

若兼有納差,常加雞內金、砂仁;兼見嘔惡者,常加姜半夏、竹茹。

驗案舉要:

某女,63歲,內蒙古人。2005年7月27日初診?;颊咭蝮w檢發現血肌酐升高而就診,就診時癥見乏力,腰部酸痛不適,胸悶,納眠差,胃脹,小便可,大便二三日一行,舌黯紅,苔黃膩,脈沉。查血肌酐516.3μmol/L,雙腎B超示:左腎8.0cm×4.2cm×4.2cm;右腎8.6cm×4.3cm×4.2cm。辨證為氣陰兩虛、脾腎虧虛,濁瘀內阻,治以益氣養陰,補脾益腎,化瘀泄濁為法,予補腎泄毒方加減。太子參20g,生黃芪15g,生地15g,山藥15g,紫河車10g,當歸尾12g,制大黃另包15g,銀花30g,山萸肉10g,黃連6g,川斷20g,廣木香12g,枳殼12g,竹葉10g,天麻20g,蘇梗10g,秦艽12g,茯苓12g,丹參30g,薤白10g。服藥兩個月后二診:微感乏力,眠差,余無不適,查血肌酐190μmol,予上方去薤白,此后患者即長期以此方加減服用,至2006年11月20日來診時已無不適,查血肌酐116μmol/L,現仍堅持服藥。

注意事項:

脾虛腹瀉者慎用。

臨床參考:

本方已制成西苑醫院院內制劑,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補腎泄毒顆粒能夠提高慢性腎衰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其體質狀態,可以保護腎小管功能,延緩慢性腎衰進程,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腎性貧血,調節鈣磷代謝失調。

(整理:徐建龍 審閱:聶莉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河子市| 宁乡县| 墨竹工卡县| 博兴县| 洪雅县| 石城县| 休宁县| 香港 | 阿巴嘎旗| 辽阳市| 腾冲县| 垣曲县| 中牟县| 鄢陵县| 定结县| 古交市| 阳信县| 肥城市| 东光县| 澜沧| 维西| 鹤山市| 犍为县| 陆丰市| 永济市| 延边| 黄大仙区| 呼图壁县| 呼玛县| 镇江市| 英吉沙县| 武穴市| 弋阳县| 紫云| 凯里市| 宁阳县| 格尔木市| 大邑县| 连州市| 成安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