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肺系疾病
《千金方》葦莖湯。
蘆根30g、白茅根30g、冬瓜子15g、薏苡仁30g、桃仁20g。
清熱化痰。
方中葦莖甘寒輕浮,善清肺熱,故為君藥,不易取則以蘆根、茅根代之。冬瓜子清熱利濕,開胸豁痰,能清上徹下,肅降肺氣,與葦莖配合則清肺宣壅滌痰;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熱而祛痰,下利腸胃而滲濕,二者共為臣藥。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排痰,是為佐藥。方僅四藥,結構嚴謹,藥性平和,共具清熱化痰之效。
痰熱壅肺。
本方可用治肺失宣肅而咳嗽痰多色黃者。
病程日久,脾胃失養,加白芍、焦三仙;脾失健運,腸腑不通,加熟大黃、火麻仁;痰濁成癰,加桔梗、甘草、浙貝母。
劉某,女,55歲。咳喘氣短2年余。患者于2年前因受涼后出現頻發咳嗽,活動后喘憋氣短。于外院查胸部CT示:肺間質纖維化,未予系統治療。刻下癥見:咳嗽頻發,夜間甚,咯黃痰,量多,動則喘促氣短,精神一般,胃脹,納呆,口淡無味,睡眠可,大便不暢,小便可。四診:神清,精神可,言語低微。舌質紅,苔黃膩,脈右關滑,左沉。患者中老年女性,年老體虛,又久病耗氣,肺氣不宣則咳喘,不足則憋氣,動則甚。外感日久轉里化熱,故見舌紅,脾為生痰之源,脾虛則痰生,而肺為貯痰之器,故見咯黃痰,苔黃膩,脈弦;脾主升清,胃主氣下,脾胃虛弱呆滯則見氣滯胃腸,而見胃脹,食納不佳,口淡無味,胃氣不降則排便不暢;患者綜觀舌脈,病屬咳喘,證屬痰熱壅肺,胃呆腸滯。治療以清熱化痰,行氣和胃。予方藥:千金葦莖湯加減:蘆根、茅根、桃仁、杏仁、冬瓜子、薏苡仁、蒼術、白術、厚樸、陳皮、藿梗、荷梗、僵蠶、丹皮、白芍、火麻仁服用半個月。二診患者咳喘氣短明顯好轉,癥見:咳喘,咳痰少,伴食后腹脹,惡心反酸,精神可,納差,眠可,大便干結,小便可。四診:神清,精神可,言語流利,呼吸平穩。舌黯,邊苔稍厚,脈弦尺沉細。治以原方進退,加焦三仙、熟大黃,守法加減調治,諸癥皆消。
臨床常用于治療肺膿腫、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等肺熱痰瘀互結者。肺寒咳嗽、痰白質稀者不宜使用。
[1]盧建新,章波,高榮林.高榮林教授調氣法驗案三則[J].中國臨床醫生,2011,08:77-78.
[2]劉俊玲,盧建新,章波,等.高榮林治療呼吸重癥經驗淺析[J].北京中醫藥,2011,08:583-584.
(整理:饒向榮 審閱:高榮林)
《傷寒論》半夏瀉心湯。
南沙參30g、姜半夏10g、黃芩15g、黃連10g。
苦辛開降。
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149條,由半夏、干姜、黃芩、黃連、人參、甘草、大棗組成。原方治療傷寒誤下之后損傷脾胃之氣,升降之機失司,邪熱乘機內侵,致使寒熱錯雜于中,氣機痞塞不通,形成的心下痞滿證。方中半夏降其上逆之氣,化中焦痰濁,散痞結,和胃止嘔;黃連、黃芩泄其中焦久郁之火,干姜溫中焦之虛寒,共達平調寒熱之功,以上四藥相伍,具有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用。然寒熱互結緣于中虛失運,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使以甘草補脾和中而調諸藥,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臨床上,此方多用來治療慢性脾胃病。
脾胃失調,肺失宣降之慢性咳嗽。
王書臣老師在臨證中重視肺與脾胃的關系,善從調理中焦脾胃氣機升降角度,運用經方半夏瀉心湯化裁來治療慢性咳嗽,尤重辛開苦降以開脾胃氣機,同時重視培土生金,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咳嗽變異型哮喘引起的慢性咳嗽酌加蘇葉、穿山龍、地龍等善于祛風、解痙平喘的藥物;鼻后滴流綜合征引起的慢性咳嗽酌加辛夷、白芷、露蜂房等芳香開竅藥物;若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酌加煅瓦楞等抑酸藥物;脾氣虛者酌加黨參、黃芪、白術等;陰虛重者酌加麥冬、太子參等;咳重者加前胡、浙貝母、杏仁、紫菀、款冬花、炙枇杷葉;痰濕重者酌加蒼術、橘紅等;腑氣不通者酌加厚樸、枳實、大黃等;咳嗽日久,肺氣易于耗散,可加五味子收斂肺氣,且五味子與辛開之藥配伍,斂散結合,辛開而不傷正。
王某,女,54歲。反復發作咳嗽3個月余。患者于3個月前出現反復發作咳嗽,以夜間咳嗽為著,甚至徹夜不能入睡,良以為苦,多次在各大醫院檢查診治,均記載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胸片及CT檢查正常,血象正常,肺通氣功能正常。服用復方甘草片,阿斯美,順爾寧、頭孢菌素,并靜點利復星,均不能緩解。后在我院作氣道激發試驗陽性,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予吸入舒利迭、口服順爾寧等,癥狀有所緩解,但仍咳嗽連連,故來診。就診時患者夜間時有咳醒,影響睡眠,白天頭昏,周身乏力,干咳少痰,食后脘脹,咽干癢,自汗,畏寒,二便正常,舌體胖大有齒痕,苔膩而微黃,脈弦滑。體格檢查:聽診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輔助檢查:胸片及CT檢查正常,血象正常,肺通氣功能正常,氣道激發試驗陽性。西醫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中醫診斷:久咳。證屬脾胃失調,肺失宣降。治療以苦辛開降。予王氏半夏瀉心湯加減。南沙參30g,生黃芪30g,姜半夏15g,干姜10g,黃芩15g,黃連10g,陳皮10g,厚樸15g,甘草10g,款冬花15g,紫菀15g,蘇子葉各10g,杏仁10g,枇杷葉15g,穿山龍30g,地龍20g,前胡15g。7劑,水煎服,每日2次。二診:咳嗽較前明顯減輕,夜間可以入睡,咽癢及咽干減輕,心下痞脹消失,苔白略膩,脈弦滑。仍用上方去厚樸,黃連,加石韋30g,車前子30g,再服7劑。三診:患者服藥后咳嗽大減,自行停用舒利迭。仍以上方加減,再服七劑。
(整理:崔云 審閱:王書臣)
自擬方。
仙茅15g、黃芩15g、生地10g、穿山龍30g、地龍10g、葛根15g、炙甘草10g。
補腎納氣,瀉肺平喘。
王老師認為,哮喘發作時為本虛標實,下虛上實之候,主張肺腎同治。治療應該扶正與祛邪并重,既要清瀉上焦痰熱實邪,又須溫補下焦陽氣不足,且哮喘發作每夾痰夾瘀,痰瘀皆為陰邪,非溫不化,這就是雖屬熱哮仍需加入溫熱之品的緣故。方中仙茅辛熱,歸腎經,溫腎壯陽;黃芩苦寒,入肺經,長于清肺熱,又能瀉火解毒,二者合用,既清肺中實邪,又培補下焦不足,攻補兼施,扶正祛邪,共為君藥。地龍咸寒,善于清熱平喘,對支氣管哮喘以肺熱型較為適宜;穿山龍性平,與地龍相須為用,以加強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生地苦甘寒,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既能助黃芩清熱瀉火,又能防止仙茅之溫燥太過,三者并為臣藥。葛根升發清陽,鼓舞下焦清陽之氣上行,炙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二藥共為佐使。諸藥合用,溫腎陽,清肺熱,平喘嗽,使邪去而正安,諸癥迎刃而解。
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病情屬輕、中度,證屬痰熱壅肺者。癥見發作性喘息咳嗽,痰鳴如吼,痰黏白或黃稠,咯吐不利。汗出,口渴喜飲,尿黃,便干,發熱或惡風,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
不論新久咳喘均可加用仙靈脾、補骨脂補腎助陽,炙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平素反復感冒、動則汗出、惡風者加玉屏風散益氣固表。痰熱壅肺,見咳嗽痰多、氣喘痰鳴,選用蘇子、蘇葉、杏仁、黃芩、老鸛草、紫菀、款冬花、前胡、浙貝母清肺降氣、化痰止咳;氣機不暢、痰氣壅塞,見喘咳胸滿,咳痰難出者,加厚樸、白芥子、白果行氣平喘。春秋接觸過敏原發病,加用僵蠶、蟬衣疏風解痙、化痰平喘,夏季發病者,加赤芍、苦參清熱涼血燥濕;冬季遇寒誘發者,加用干姜、姜半夏溫肺蠲飲降逆;合并過敏性鼻炎,癥見鼻塞流涕、噴嚏時作,加用白芷、辛夷、連翹、野菊花疏風通竅、清熱解毒。
孫某,女性,66歲。喘息反復發作5年,加重1周。患者5年前聞異味后突發喘息胸悶,自行緩解,之后每遇刺激性氣味即喘息加重,診斷為:過敏性哮喘,間斷服用激素治療,近2年來喘息加重明顯,每次加重時需給予西醫激素及支氣管擴張劑治療。1周前無明顯誘因喘息再次加重,有時伴喉間哮鳴,基本不咳,少痰,夜眠差,飲食二便一般,舌質紅,苔黃,脈弦滑。否認藥物過敏史,未明確過敏原。體格檢查:聽診雙肺呼吸音稍粗,偶聞哮鳴音。心腹未見異常。輔助檢查:肺功能:FVC 91.9%,FEV1 91.8%,FEV1/FVC 83.3%,氣道激發試驗:陽性。西醫診斷:過敏性哮喘。中醫診斷:哮病。證候診斷:腎氣不固,痰熱內蘊,風邪襲肺。治療以補腎納氣,化痰平喘,疏風解痙。予仙地合劑加減。仙茅20g,仙靈脾20g,補骨脂15g,葛根30g,蘇葉12g,蘇子12g,杏仁12g,炒僵蠶15g,穿山龍30g,黃芩15g,生地15g,地龍10g,紫菀15g,冬花15g,石韋30g,厚樸15g,白果12g,生甘草10g。7劑。二診:服藥后體力增加,仍遇冷空氣或刺激性氣味即喘息加重,基本不咳,舌紅苔白,少津,脈弦滑。上方去蘇子12g,加炙黃芪30g,麥冬15g,姜半夏10g,南沙參30g,地龍加量至15g。7劑。三診:喘息基本緩解。
由于哮喘有一定的發病規律,因此可以通過預防措施,未病先防,使哮喘免于發作或減輕發作程度。比如明確誘發哮喘的過敏原,可盡量避免接觸或少接觸;患者未發作時,仍應注重培補正氣,補益肺腎,調整身體狀況,陰陽平和,則夙根可去,這樣才可以取得長期的治療效果。
(整理:崔云 審閱:王書臣)
自擬方。
白僵蠶9g、牛蒡子10g、杏仁10g、前胡9g、桔梗12g、荊芥10g、薄荷6g、紫菀10g、甘草6g。
宣肺散邪,止咳利咽。
本方以白僵蠶、牛蒡子,宣肺散邪為君;杏仁、前胡,宣肺化痰止咳為臣;桔梗、荊芥、薄荷、紫菀,祛風散邪利咽止咳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共奏宣肺散邪,止咳利咽之功。
外邪犯肺。癥見治諸邪犯肺而咽嗓不利,咳嗽頻作者。
本方可用治諸邪犯肺而咽嗓不利,咳嗽頻作者。
風寒者加炙麻黃,以助散寒宣肺;風熱者加桑葉、菊花,以增清熱宣肺;心煩急躁者,加黛蛤散、炒梔子、牡丹皮以清肝;頭暈面赤者,加鉤藤、菊花,以平肝;心煩脅痛者,加柴胡、玫瑰花,以疏肝;痰黃黏稠者,加黃芩、石膏、桑白皮,以清肺;干咳無痰者,加麥冬、玄參、沙參,以潤肺;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火麻仁,以通腑。
李某,男,81歲。慢性支氣管炎20余年,咳嗽痰多反復發作2個月。患者訴2個月前受涼后出現咳嗽、喘憋、咯吐白黏痰,就診于復興醫院,診為肺部感染,靜脈應用抗生素治療,因病情遷延不愈,用藥較久,出現菌群失調,痰培養示霉菌感染,故停用抗生素。后癥狀時有反復,近2個月先后靜滴抗生素治療3次。1周前患者咳嗽痰多喘憋諸癥復現,血常規:白細胞1.6×109/L,靜滴左氧氟沙星3天,療效不佳,患者拒絕繼續應用西藥,轉中醫治療。癥見:咳嗽,痰多,質稀,不易咯出,咽癢,有汗,大便干,需服用通便藥始下,心煩急躁。四診:神清,面黯無華,口唇色黯。舌黯紅有裂紋,苔薄黃,脈滑。辨證分析:患者老年男性,宗氣虧虛,肺氣失宣,外邪宿留,故見咳嗽、喘憋,痰濁蘊肺不出;肺氣不宣,肝氣不降,腸腑不通,而見情急便干難下。據癥舌脈,診為咳嗽,證屬肺氣失宣,痰濁蘊肺,肝侮腑滯。治療以宣肺化痰,清肝通腑。予方藥:白牛宣肺湯加滌痰、清肝、通腑藥味7劑。7劑后咳嗽大減,痰量明顯減少,易于咯出,咽部舒服,大便調,心不煩,夜寐安,晝間欲寐。四診:神清,口唇稍紅。苔薄黃,脈細滑。處方:原方進退,去熟大黃,加太子參。繼進7劑,調理鞏固,體況漸佳。
本方宣肺散邪,可據辨證寒熱加減為用,臨床應用若能靈活多變,每收效驗。
[1]提桂香,高榮林.高榮林辨治難治性咳嗽的學術思想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6):591-592.
[2]盧建新,提桂香,章波.高榮林治療咳嗽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8):82-83.
(整理:饒向榮 審閱:高榮林)
自擬方。
黨參20g、白術12g、茯苓12g、甘草10g、補骨脂10g、麥冬15g、五味子12g。
健脾補腎,益氣養陰。
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即古方之四君子湯用以健脾益氣,補骨脂補益腎氣,以絕生痰之源;如《素問·玉機真藏論》云“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咳喘”,且脾為肺之母,“脾為生痰之源”,腎為水之下源,“腎為生痰之本”。黨參、麥冬、五味子即古方之生脈散,針對慢性咳喘患者病情反復發作,致氣陰兩傷所設。
慢性咳喘病穩定期。癥見咳嗽聲低,氣短乏力,動輒尤甚,咯白痰,易感外邪,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
為許老治療慢性咳喘病穩定期氣陰兩虛證的主方,以氣短乏力,咯白痰,易感外邪,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為使用依據。
氣虛甚者,則用紅參以峻補元氣;氣虛及陽者,可用干姜、附子溫煦中焦;腎陽不足,加用仙靈脾、仙茅,以宗“善補陰者陽中求之”之訓;痰多者,加用半夏、陳皮、蘇子;氣機不暢,胸膈痞滿者,加薤白、枳殼、竹茹,以寬中行氣;汗出多者,加山萸肉、煅龍牡以斂陰止汗或合玉屏風散以益氣固表。
患者劉某,男性,77歲,咳嗽,咳痰30余年,活動后氣短10余年。患者有慢性支氣管炎病史30余年,平素咳嗽,咳痰,痰白易咯出,當時未有系統治療。現患者訴咳嗽頻繁,咯白稀痰,胸悶氣短,自汗乏力。自服止咳化痰中成藥,病情未見好轉。刻下癥見:咳嗽,咯白稀痰易咳出,胸悶,動則氣短,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眠差,小便可,大便溏稀。查體:桶狀胸,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許干、濕啰音。舌淡苔薄白邊齒痕,脈沉細。胸片檢查:雙肺透過度增加,肋間隙增寬。肺紋理增粗紊亂。辨證為肺脾氣虛,痰濕壅肺,治療以益氣健脾,止咳平喘為法,予固本咳喘方加減。黨參20g、炒白術15g、茯苓15g、甘草10g、補骨脂12g、麥冬10g、五味子5g、麻黃10g、杏仁10g、薏苡仁30g、法半夏10g、陳皮15g、穿山龍20g、山藥15g、黃芪15g、防風15g、紫菀15g,14劑。復診諸癥好轉,原方再服30劑,癥狀基本控制。
本方為補斂和法,兼有實邪者,不宜使用。氣虛喘甚者,可重用紅參。
通過固本丸對140例慢性氣管炎緩解期患者的遠期療效觀察,結果表明固本丸可以明顯改善患者出現咳、痰、喘、炎四癥;減少感冒次數、減輕感冒嚴重程度及感冒對四癥的影響;減少氣溫下降對誘發四癥的影響,減少患者急性發作并利于患者發作后體力恢復及體征改善,患者服藥療程與療效呈正相關。此外,在給與患者扶正固本一個療程結束后,痰中溶菌酶增加,血中IgG和lgA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加,均有統計學意義,加強并調整了體液及細胞免疫的功能。
動物實驗顯示固本咳喘方可提高小幼鼠腎上腺皮質功能,促使其胸腺萎縮。另外,固本咳喘方可以增強小鼠密閉缺氧耐力和減壓耐力,從而提示“補脾益氣”與肺功能改善的關系。固本咳喘方對大白鼠慢支模型的防治作用中,看到固本咳喘方對大白鼠二氧化碳刺激引起的慢支有明顯減少支氣管黏液腺數,減輕細支氣管炎癥及氣管黏膜損傷等作用,提示固本咳喘方健脾化痰與中醫“脾為生痰之源”的聯系。因此,固本咳喘方可增加小鼠抗疲勞作用,其延長游泳時間及增強耐熱運動能力,符合“脾主肌肉”的理論。
經過固本咳喘方防治慢性支氣管炎的深入研究,固本咳喘片于1981年轉讓給浙江臺州中藥廠開發上市,并成為醫療保險基本用藥,多年來為廣大患者減少了疾病的痛苦和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
(整理:張文江、苗青 審閱:許建中)
自擬方。
前胡12g、桔梗12g、黃芩10g、杏仁10g、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2g、甘草6g。
清熱宣肺、止咳化痰。
前胡為君藥,質潤微寒,藥性平和,外散表邪,內下痰氣,且前胡祛痰作用持久。桔梗、黃芩、杏仁、茯苓為臣藥,散風清熱,降氣化痰,健脾滲濕。半夏、陳皮為佐,行氣消痰,甘草為使,調和諸藥。諸咳嗽皆宜桔梗,宣肺化痰,為肺經之要藥。杏仁質潤性降,為咳逆上氣順肺之要藥。杏仁與桔梗相配,二者同入肺經氣分,一宣一降為周老常用藥對;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寓二陳湯之意,為祛痰之通劑。諸藥合用,清熱宣肺、止咳化痰。甘草調和諸藥,止咳化痰,配桔梗為仲景的甘桔湯。
外感風熱之咳嗽。
前胡咳痰湯可用于咳嗽的基礎治療。
風痰加制南星、白附片;寒痰加半夏、姜汁;熱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術、白術;燥痰加瓜蔞、杏仁;食痰加山楂、神曲;老痰加枳實、海浮石、玄明粉;氣痰加香附、枳殼;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流痰加竹瀝。
項某,女,48歲。患者咽癢、咳嗽2周。2周前感冒后出現發熱,頭痛,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咳嗽,自服解熱鎮痛藥后,頭痛、發熱癥狀悉除,唯咽癢、咳嗽癥狀有增無減,咳痰黃白黏。中醫診斷:咳嗽,辨證屬風熱犯肺。治療以宣肺降氣,祛痰止咳。予前胡咳痰湯加減。前胡12g,桔梗12g,苦杏仁10g,黃芩10g,魚腥草15g,辛夷12g,白芷12g,薄荷12g,萊菔子10g,清半夏10g,茯苓15g,生甘草6g。連服5劑而愈。
風寒咳嗽慎用。
前胡咳痰湯有明顯的抗病毒作用,能增加腸道IgA并抑制腸道ICAM-1表達可能是其藥理作用的黏膜免疫機制。藥理研究表明:前胡咳痰湯大、小劑量組均能明顯延長小鼠咳嗽潛伏期,大劑量組酚紅排泌量高于空白對照組,大劑量組引喘潛伏期較空白對照組明顯延長,大劑量組較氨茶堿組引喘潛伏期稍有延長。前胡咳痰湯大劑量組肺指數比病毒組減輕。結果表明:前胡咳痰湯有明顯的止咳、化痰、平喘及抗病毒作用。
(整理:劉穎 審閱:周超凡)
自擬方。
炒杏仁9g、炙杷葉12g、旋覆花12g(包煎)、前胡12g、紫菀12g、百部12g、桔梗10g、厚樸12g、金蟬花12g。
清金化痰、肅肺止咳。
方中杏仁苦微溫,功能宣通肺氣,直行而降,橫行而散、化痰利水、潤燥利氣,枇杷葉,苦平,下氣清痰、清肺和胃而降氣,主和胃除嘔,止咳下氣,降火痰消。二藥相合、輕清上行宣達肺氣,下行清肅肺金化痰止咳;起一宣一降之妙。共為君藥,其中杏仁苦微溫,功能宣通肺氣,直行而降,橫行而散、化痰利水、潤燥利氣。正如《滇南本草》云杏仁能“止咳嗽,清痰潤肺,潤腸胃,消面粉積,下氣。”路老認為杏仁是肅肺降氣,宣暢上焦之要藥。枇杷葉,苦平,下氣清痰、清肺和胃而降氣,主和胃除嘔,止咳下氣,降火痰消。二藥相合、輕清上行宣達肺氣,下行清肅肺金化痰止咳;起一宣一降之妙。紫菀、前胡、百部佐君以為臣。其中紫菀:味苦辛,性溫,其辛溫潤肺,苦溫下氣,治咳嗽上氣痰喘、消痰止渴,乃肺經血分之藥。前胡:苦甘辛性溫,辛以暢肺解風寒,功專下氣,主痰嗽痞滿。百部:甘、苦,微溫,入手太陰經氣分。潤肺氣、止咳嗽、殺蟲。三藥合用開達肺氣止咳、化痰。桔梗:苦辛,微溫,上升引經,宣肺氣、利咽喉,諸藥之舟楫。與降逆氣、寬胸膈、除痰消積的厚樸為伍、宣清降濁、亦有升降相因利肺止咳之妙。杏仁與旋覆花配伍亦共有化痰之用,但杏仁宣通化痰而兼潤。而“諸花皆升、旋覆獨降”的旋覆花,是升而復降,開結下氣,路老尤為常用,常引《名醫別錄》中對旋覆花的論述以闡述其消痰之力:“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痰水,膀胱留飲,治膈上膠痰”。杏仁、旋覆花合用又顯一宣一降之妙。更加一味金蟬花,乃路老獨鐘之品,為本方點睛之筆,其性寒,味甘,可補氣血,益肺腎,止咳嗽;能解痙,散風熱,退翳障,透疹。《中國藥材學》記載:金蟬花有止咳生津、保肺益腎、抗菌降壓、治禿抑癌等作用。用于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瘙癢等癥狀,增此一味,使此方有補有清、有升有降。
外感咳嗽。風寒者癥見咳嗽,氣急,咽癢,咳痰稀白;風熱者癥見咳劇氣粗,咽干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黃;風燥者癥見干咳喉癢,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
本方可用作治療外感咳嗽的基礎方。路老認為,咳嗽一證,其病因不過內、外兩端,因于外者如外感風寒、風熱、風燥;于內者,以痰濕、火、虛所致為多。咳嗽病位不只于肺,亦不離乎于肺,其病機不外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清金肅肺止咳方組方旨在宣肺降氣、化痰止咳。路老執簡馭繁,將止嗽散、杏蘇散、金沸草散、清燥救肺湯等數方之精義融為一體,針對急慢性支氣管炎,創治咳通用之“清金肅肺止咳方”。該方平和、構思精巧,以宣降為軸、苦平清潤為輔,輕清靈動,不寒涼、不溫燥,寓機巧于平淡之中,方雖平和,然緊扣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只受得本臟的清氣,受不得它臟之濁氣的生理特點。
風寒者,酌加麻黃、荊芥、紫蘇等以宣散風寒之邪;風熱者,酌加銀花、連翹、金蕎麥、桑葉、菊花等,以散風清熱;風燥者,酌加桑皮、梨皮、百合等,以疏風潤燥。
以咳嗽反復發作,咳聲重濁,晨起或食后咳劇,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膩或稠厚成塊,伴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便溏為辨證要點。酌加半夏、陳皮、白芥子、萊菔子等,以燥濕化痰,理氣止咳。痰熱證:以咳嗽氣粗,痰多,質黏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熱腥味,面赤口干為辨證要點。酌加瓜蔞、天花粉、知母、浙貝母、桑皮、魚腥草等,以清熱肅肺,豁痰止咳。肝火證:以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口干,常感痰滯咽喉,咯之難出,量少質黏,隨情緒波動增減為辨證要點。合黛蛤散、加減瀉白散,以清肺瀉肝,順氣降火。肺陰虛證: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或聲音嘶啞,口干咽燥,或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為辨證要點。酌加沙參、麥冬、天冬、玄參等,以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王某,男,41歲。咽癢,咳嗽3個月。患者于3個月前因感冒后出現咽癢、聲嘶、咳嗽,當時到協和醫院就診,診斷為“喉炎”。經治療后聲嘶好轉,但仍咽癢、咳嗽,痰黃,為進一步診治來診。刻下癥:咽癢、咳嗽,痰黃,量不多,咳之不艱。納可,無反酸、燒心,二便如常。面色晦黯,舌質黯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左沉弦細,右沉弦。路老辨證認為:風熱余留肺門,濕熱痰阻氣道。治療以宣肺利咽,化痰和胃。予方藥:炒杏仁9g,杷葉12g,芥穗10g,牛蒡子12g,蟬衣12g,玉蝴蝶8g,茵陳12g,炒苡仁30g,薄荷8g,膽星6g,桔梗10g,前胡12g,黃芩10g,蘆根30g,甘草6g。二診:服上方12服諸癥均好轉,停藥后癥狀反復,說話時聲嘶、咽癢、口干偶有咳痰,痰黃,納可,無反酸、燒心,大小便正常。面色晦黯,舌質黯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左沉弦細,右沉弦。經服上方風微、熱輕、痰少、濕減,遵上法稍化裁,變方如下:蘇葉10g,芥穗10g,牛蒡子12g,金蟬花12g,浙貝12g,桔梗12g,玉蝴蝶2g,炒黃芩8g,膽星10g,黛蛤散6g,炙百部12g,杷葉12g,新會皮8g,甘草6g,炒蘇子12g,茵陳12g。服上方14服而愈。
(整理:張維駿,李思聞 審閱:朱建貴)
麻杏甘石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炙麻黃3g,苦杏仁9g,石膏15g,蘆根15g,黨參10g,炒白術10g,茯苓10g,麩炒薏仁20g,枳殼5g,炙甘草3g。
清肺解表,健脾化痰。
本方用于脾虛外感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素體脾虛,正氣不足,痰濕內盛,感受外邪后,邪氣留戀于肺,日久生熱,脾虛兼有肺熱,痰熱交阻而致咳喘不止,病證主要在肺,故治療以清肺解表為主,健脾化痰為輔。方中麻黃宣肺解表散寒;石膏清肺熱,解肌透邪,二者一以宣肺為主,一以清肺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共為君藥。臣以黨參補脾肺氣,炒白術燥濕健脾,加強益氣助運之力。杏仁降肺止咳平喘,蘆根清熱生津以助石膏清肺熱,茯苓健脾滲濕,痰濕去則脾氣健、肺氣清、咳喘止;麩炒薏苡仁最善健脾止瀉,枳殼行氣開胸、寬中除脹,炙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使之用。本方從肺脾兩臟入手,既能清肺化痰,又能益氣健脾,體現了寒熱并用、清補兼施之法。
痰熱阻肺、脾虛濕困證。癥見發熱、咳嗽、黃痰、喘息,乏力納呆,餐后腹脹,胃脘部不適感,畏寒,便溏,舌質淡胖有齒痕,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沉細弱。
清肺健脾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慢阻肺等肺部疾病。
痰多者加陳皮、半夏;咽痛者加桔梗、牛蒡子;發熱輕者去石膏加魚腥草;便溏者加藿香、蒼術;鼻塞流涕重者加辛夷、蒼耳子;納呆者加炒谷芽、炒麥芽;惡風者加荊芥。
賀某,女,71歲,咳喘10日。10日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喘,于某西醫醫院診斷為急性喘息性支氣管炎,靜脈輸液7天,口服抗生素3天后,效果不佳,故來求治。患者20天前曾去臺灣旅游,旅途疲勞,加之空調冷氣吹拂,返京后咳喘不止,夜間為重,咳吐白黏痰、量多,疲乏無力,不思飲食,大便干,2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質淡紅,舌苔白膩,雙脈弦細。中醫診斷:咳喘,證屬痰熱阻肺、脾虛不運、腑氣不通。治療以宣肺清熱、健脾化痰、潤腸通便。予方藥清肺健脾湯加減。炙麻黃3g,苦杏仁9g,生石膏(先煎)20g,炒白術10g,茯苓10g,陳皮10g,法半夏9g,萊菔子10g,火麻仁5g,冬瓜子15g,瓜蔞15g,炙甘草3g。7劑,水煎服,日1劑。二診:咳喘減輕,咳痰減少,大便仍干,納寐可,舌質淡紅,舌苔白微膩,脈弦細。病證已見松動,大便仍干,須守原法,上方將火麻仁增至10g,繼服7劑。三診:患者咳喘已平,精神清爽,偶吐少量白痰,納寐可,二便正常,舌脈如常,疾病向愈,上方去火麻仁,繼服5劑,以善其后。
忌冷食冷飲,便秘者慎用。
徐凌云.繼承發揮臨證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84-85.
(整理:靳艷果,李艷斐 審閱:徐凌云)
自擬方。
葦莖45g、薏苡仁30g、桃仁12g、冬瓜仁12g、陳皮15g、法半夏10g、桔梗15g、膽南星10g、竹茹10g、魚腥草30g、枳實12g、金蕎麥20g、黃芩15g、大薊10g、小薊10g、生甘草10g。
葦莖、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即古方之《千金》葦莖湯用以清肺化痰,為治療痰熱蘊結之肺癰的專方;陳皮、法半夏、膽南星、枳實、黃芩、生甘草似清氣化痰丸為治熱痰之主方,竹茹、魚腥草、金蕎麥亦皆為治療痰熱肺癰之要藥,枳實、竹茹配伍為用可開結除痞,止嘔除煩。黃芩瀉肺火,膽南星治痰火實熱之壅閉,陳皮、法半夏理氣化痰,枳實以降,桔梗以升,甘草調和諸藥。《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支氣管擴張癥痰熱壅肺證。癥狀見反復咳嗽、咳痰為主,痰常呈黃色,亦見黃綠色,偶然或持續痰中有血跡,嚴重者可滿口鮮血咯出,發熱(低熱或高熱),見胸痛,口苦口干欲飲,時有口臭,脈弦數或弦滑,舌質黯紅,舌下脈絡紫黯,苔多黃厚或黃膩。
本方為許老治療支氣管擴張癥合并肺部感染痰熱壅肺證的主方,以痰常呈黃色、發熱(低熱或高熱),時見胸痛,口苦口干欲飲,脈弦數或弦滑,苔多黃厚或黃膩為使用依據。
肺熱甚者,則用知母、桑白皮、生石膏;肺癰膿未成,咯黃綠色痰者,可用蒲公英、連翹、地丁、金銀花等;膿已成,咳吐大量膿性痰,味腥臭者,加浙貝母、瓜蔞、葶藶子;肺熱傷津者,可加天花粉、沙參;咳嗽甚者,加紫菀、枇杷葉、款冬花。口干咽燥、五心煩熱者,加百合、麥冬、生地。
李某,男,61歲。30年前曾患肺炎。反復咯膿痰30年,加重1周。患者患支氣管擴張癥病史30年,每受涼后出現咳嗽,咯大量黃膿痰,病情時好時壞,1周前受涼后咳嗽、咯膿痰再次加重,自病情加重以來無發熱及痰中帶血,在家自服抗菌藥(具體不詳),病情未見明顯好轉。刻下見:咳嗽聲重,咯黃黏痰,影響夜間睡眠,低熱,無痰中帶血,口干,口唇微紺,納差,眠差,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苔黃,脈滑數。治法:清熱宣肺,化痰止咳。方擬清熱利痰方加減。葦莖45g、薏苡仁3g、桃仁15g、冬瓜仁15g、黃芩15g、丹參15g、膽南星10g、竹茹10g、桔梗15g、生甘草10g、陳皮12g、魚腥草30g、紫菀15g、款冬花15g、黃芩15g、法半夏10g、枳實10g、金蕎麥30g。復診:服藥7劑后,咳嗽次數減少,咳黃痰,易咳出,舌尖紅,苔黃而少津,脈弦細。治法:清肺化痰、養陰清熱。方藥如下:葦莖45g、薏苡仁20g、桃仁15g、冬瓜仁15g、黃芩15g、桑白皮15g、桔梗12g、生甘草12g、浙貝12g、魚腥草30g、地骨皮12g、北沙參15g、玄參12g、麥門冬15g、玉竹12g。7劑后癥狀緩解。
屬于寒痰、濕痰者,忌用本方。忌食辛辣食品。不可隨意食用補品。痰量較多者,每天要作體位引流排痰。若合并有血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要同時控制血糖。
許建中.支氣管擴張方[J].家庭醫藥,2006,4(1):25.
(整理:王冰、張文江、苗青 審閱:許建中)
自擬方。
生石膏25g,生海蛤25g,黃芩12g,龍葵15g,瓜蔞仁30g,清半夏10g,桃杏仁各10g。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方中生石膏清肺生津,生海蛤清化痰熱,共為君藥;黃芩、龍葵清瀉肺熱,半夏燥濕化痰,共為臣藥;瓜蔞仁、桃仁、杏仁潤肺化痰,降氣止咳,同為佐使。全方清熱化痰,降氣止咳,對于痰熱蘊肺型咳嗽,哮喘尤為適宜。
痰熱蘊肺型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癥見咳嗽,痰多,色白或黃而黏,胸悶不舒,大便干燥,舌紅,苔膩,脈滑。
清痰止咳方可用于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屬痰熱蘊肺的基礎治療。
咳引脅痛者,加青黛、郁金;胃納不佳者,加雞內金、炒白術、焦神曲;咳嗽劇烈者,加枇杷葉、葶藶子、桑白皮;大便干結者,加枳實、大黃;痰多者,加薏苡仁、冬瓜仁。
張某,男,72歲,慢性支氣管炎病史,反復發作10年。1個月前因外出不慎受涼,咳嗽有痰,未發熱,服用抗生素及中成藥近1個月,效果不顯。現咳嗽,引胸脅痛,不咳時有痛感,背部亦痛,不發熱,有白痰,舌紅赤,苔少,脈弦滑而數。痰熱蘊肺,當清化痰熱為先,處方:生石膏25g,生海蛤25g,黃芩12g,龍葵15g,瓜蔞仁30g,清半夏10g,桃杏仁各10g,蘆根20g,青黛10g,內金20g,生地15g,丹皮10g,赤芍15g,郁金15g,半枝蓮25g,蛇舌草30g,甘草5g,制乳沒各10g。7劑后,咳嗽大減,胸脅疼痛緩解,后加減治療1個月,病情穩定。
虛寒患者慎用。
(整理:李娟 審閱:徐世杰)
麻杏石甘湯加味。
炙麻黃3g,苦杏仁9g,石膏15g,黃芩10g,蘆根15g,陳皮10g,清半夏9g,萊菔子10g,火麻仁10g,炙甘草3g。
宣肺解表,清熱通腑。
外感風寒,入里化熱,外邪擾肺,肺失宣降,咳嗽喘促,肺與大腸相表里,腑氣不通,熱灼津液,大便秘結。故治療以解表清肺為主,兼以通腑泄熱。方中麻黃宣肺解表以散外邪;石膏辛甘大寒,寒以清肺熱,辛以解肌透邪,味甘可生津液。二者同用一宣一清,且能透邪于外,共為君藥。杏仁降利肺氣而止咳平喘,黃芩苦寒入肺經,善瀉肺火及上焦實熱,蘆根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共助石膏清肺熱而生津液,為臣藥。火麻仁潤腸通便,萊菔子降氣化痰,陳皮、半夏共用最善理氣化痰燥濕,四藥同用以除體內邪實,使熱邪無以附著,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佐使之用。本方宣肺解表,清熱通腑,從肺與大腸論治,里氣通,表自和。
表邪未解、肺熱咳喘、腑氣不通證。癥見發熱、惡寒、有汗或無汗、鼻塞流涕,周身酸痛,咳嗽,咳黃痰,喘息,口渴,便秘,舌質淡或紅,苔薄白,脈浮數等。
解表潤腸湯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喘息性支氣管炎、哮喘、慢阻肺等疾病。
咽痛者加桔梗、牛蒡子;發熱輕者去石膏加魚腥草;痰多不利者加瓜蔞;大便秘結者加酒軍;鼻塞流涕重者加辛夷、蒼耳子;納呆者加炒谷芽、炒麥芽;年老體弱氣虛者加太子參。
盧某,女,31歲,咳嗽5天。患者平素體健,偶于外出受涼后出現咳嗽,咳少量黃痰,痰黏不易咳出,伴鼻塞、咽痛、咽干,微惡風寒,咳劇則胸痛,無發熱,無汗出,食納尚可,夜寐安,睡眠6~7小時,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黃。舌質紅有齒痕,舌苔白微膩,雙脈弦細。中醫診斷:咳嗽,證屬肺氣不宣、腑氣不通。治療以宣肺化痰、潤腸通便。予方藥解表潤腸湯加減。炙麻黃3g,苦杏仁9g,魚腥草10g,荊芥3g,金銀花10g,菊花10g,黃芩10g,蘆根15g,生薏苡仁10g,陳皮10g,半夏9g,萊菔子10g,火麻仁10g,冬瓜子15g,瓜蔞10g,炙甘草3g。予免煎顆粒7劑,水沖服,早晚各一次。二診:患者訴咽痛已愈,咳嗽大減,咳少量白痰,納寐可,大便偏干,日一次,舌質紅,舌苔白微膩,脈弦細。癥狀緩解,繼用前法,上方去金銀花、菊花,火麻仁減至5g,7劑顆粒配方,水沖服,日1劑。1周后復診,訴諸癥已除,納可,寐安,二便正常。
清淡飲食,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膩食品,避風寒,注意保暖。脾虛腹瀉者慎用。
徐凌云.繼承發揮臨證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84-85.
(整理:靳艷果,李艷斐 審閱:徐凌云)
自擬方。
仙茅15g、仙靈脾15g、黃芪20g、白術10g、茯苓20g、姜半夏10g、炙甘草10g、陳皮10g、地龍20g、丹參30g、浙貝母12g。
補腎健脾、祛瘀化痰。
《臨證指南醫案·喘》云:“在肺為實,在腎為虛”,“久必及腎”,故從腎入手,溫腎補氣助陽培補攝納。選仙茅、仙靈脾為君藥相伍為用,意在溫腎化痰助陽納氣。仙茅,辛平微溫,氣味俱厚,陰中之陽藥,直入命門,補肝腎之不足,溫壯元陽,《本草正義》云:“仙茅乃補陽溫腎之專藥……”仙靈脾,性辛甘溫,歸肝、腎經,陰中之陽藥,直入命門,補肝腎之陰精不足,有溫腎助陽納氣之功。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四藥共為臣,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經,功能補氣升陽,益氣固表,甘溫升補而入肺脾,為補氣升陽之良藥,善治脾氣不足及肺氣虧虛之證;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補中,意在益氣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培土生金。《脾胃論》云:“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石室秘錄》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難,當轉治以脾,脾氣有養,則能生金。”而且扶土上可蔭肺,下可制水,實為治本之法。余藥為佐使,其中: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止咳;陳皮理氣化痰;地龍化痰通絡平喘;丹參補血活血祛瘀;浙貝重在清肺化痰。全方共奏補腎健脾、祛瘀化痰之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肺脾腎虛,瘀痰互阻證。癥見喘息氣短,動則加重,咳吐白痰,自汗畏風,食少,便溏,乏力,體瘦,形寒肢冷,夜尿頻多且清長,脈沉弱無力或滑,尺部尤甚,舌質黯紅,或唇甲紫黯,苔膩、脈滑等。
王書臣老師集前賢之說和自己40余年臨床經驗,總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COPD)以虛、瘀、痰為病機關鍵,久病必虛,虛是COPD發生發展的內在條件;久病必瘀,痰瘀互結貫穿COPD病程始終;久病及腎,多臟腑功能失調是COPD病情發展的必然結果;臨床辨證以脾腎虧虛、氣虛陽損、痰瘀阻肺為主證,提出補腎健脾、祛瘀化痰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
咳重加紫菀10g、款冬花10g;喘重加蘇子10g、杏仁10g,眠差加夜交藤20g、酸棗仁20g;大便干加瓜蔞30g;納差加焦三仙各10g;脾虛者重用太子參30g;陰虛甚者加麥冬15g、五味子10g;熱重加黃芩15g、黃連10g等。
張某,男,69歲。初診:咳嗽咳痰反復發作30年,喘息10年,加重1周。患者30年前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初起未予重視,此后咳嗽咳痰反復發作,每于受涼后或冬春季節加重,一直未系統診治,10年前在咳嗽咳痰的基礎上出現活動后喘息氣短,程度逐年加重,近幾年來多次因咳喘加重住院治療,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給予抗炎平喘治療后病情可緩解。1周前患者受涼后咳喘再次加重,自服抗炎平喘藥物病情無明顯緩解,現來診。刻下:咳嗽,咳痰清稀,喘息氣短,動則加重,自汗,納呆,便溏,項背發緊,畏風易感,畏寒,手足欠溫,舌質黯紅,苔白,脈沉細無力、尺部尤甚。既往史:吸煙史40余年,平均每天20支,已戒煙3年。體格檢查:桶狀胸,聽診雙肺呼吸音弱,未聞及干濕啰音。輔助檢查:胸部X線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血常規指標正常。肺功能:FEV1(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55%,FEV1/ FVC(一秒率)51%,RV(殘氣容積)/TLC(肺總量)163%。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斷:肺脹,證屬脾腎虧虛,氣虛陽損,痰瘀阻肺。治療以補腎健脾、祛瘀化痰、止咳平喘。予方藥:仙茅15g,仙靈脾15g,黃芪15g,白術20g,茯苓30g,炙甘草10g,半夏12g,陳皮10g,地龍15g,丹參30g,浙貝母15g,厚樸12g,蘇子12g,太子參30g,7劑,水煎服,每日2次。二診:咳喘減輕,納增,眠差,舌脈同前,前方基礎上加用夜交藤20g、酸棗仁20g養心安神,再服7劑。三診:患者咳喘明顯減輕,咳少量白痰,納佳,眠可,活動耐力亦明顯增加。依前方續服14劑后,復查肺功能:FEV165%,FEV1/FVC 68%,RV/TLC 147%。停藥6個月后隨訪病情無明顯加重。
王老師臨證時注意權衡疾病的虛實輕重,標本兼顧。注重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中醫傳統疾病演化規律,根據“春夏養陽”、“冬病夏治”及“冬令調治”等基本法則,對老年患者以柔潤為主,濁藥輕投,柔剛相濟,長年調理。
(整理:崔云 審閱:王書臣)
玉屏風散、百合固金湯加減。
生黃芪20g、白術10g、防風15g、生地黃15g、百合12g、麥冬15g、炙麻黃6g、杏仁12g、射干12g、瓜蔞15g、丹參20g、川芎12g、板藍根20g。
補肺益腎,袪瘀解毒。
方中黃芪、生地黃補肺固表,補腎陰為君藥;白術、防風、百合、麥冬益氣養陰固表為臣藥;麻黃、杏仁、射干宣肺化痰,瓜蔞、丹參、川芎活血化瘀,板藍根清熱解毒,以上諸藥為佐藥,以清肺化痰,活血通絡,清熱解毒,扶正而不忘祛邪,標本兼治,而致肺腎固,邪不可干,故哮喘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氣管哮喘遷延期及穩定期。癥見喘息、咳嗽、咳痰、痰黏不易咯出,反復外感,舌黯苔白,脈沉滑。
臨床常用于陰虛或肺腎兩虛之證,兼有血瘀熱毒之象,辨證屬于肺腎兩虛,兼熱毒血瘀者。
氣虛明顯者,黃芪可加量到60g;喘息明顯者,炙麻黃可用到9g,汗出明顯者可去麻黃,加蘇子;白痰多者可加用法半夏、陳皮;肺熱盛者,可加用黃芩等。
溫某,女,52歲。有支氣管哮喘病史20余年,常年口服醋酸潑尼松片20mg/d控制癥狀,已出現“身體超重”、“滿月臉”等激素不良反應表現。患者訴每遇受涼或吸入異味則發作哮喘,發作時喉中痰鳴,喘息憋氣,咳黃痰,時有發熱,吸入沙丁胺醇氣霧劑,口服茶堿緩釋片、激素治療,癥狀控制不理想,每月發作2~3次;平素易感冒,怕冷,自汗出,氣短,動則氣喘加重,腰酸腿軟,舌質黯、有瘀點、苔黃,脈沉細。中醫診斷:哮病,辨證為肺腎兩虛,兼熱毒血瘀。予以生黃芪20g,炒白術15g,防風15g,生地黃15g,麥冬15g,麻黃10g,杏仁10g,射干12g,穿山龍30g,瓜蔞15g,板藍根20g,丹參15g,川芎12g。水煎服,每日1劑。連續服藥21劑后,患者氣短明顯減輕,很少出現夜間發作,將醋酸潑尼松片減至15mg,仍以上方加減,予以生黃芪20g,白術10g,防風15g,生地黃15g,百合12g,麥冬15g,麻黃6g,杏仁12g,射干12g,瓜蔞15g,丹參20g,川芎12g,板藍根20g,紅景天10g。繼服21天,患者已基本無氣短,諸癥均減輕,激素繼續減量至10mg。此后以玉屏風散加補腎之品治療2個月,患者醋酸潑尼松片減為5mg,追訪1年,患者未再發作哮喘。
本方多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激素依賴型患者,臨床常可見陰虛或肺腎兩虛之證,兼有血瘀熱毒之象,故治療予以玉屏風散、百合固金湯加減,臨證佐以清肺化痰,活血通絡,清熱解毒之品,扶正而不忘祛邪,標本兼治,而致肺腎固,邪不可干,故哮喘平。
樊長征,苗青,張燕萍.許建中從“虛、痰、毒、瘀”論治支氣管哮喘的經驗[J].光明中醫,2011,26(4):657-658.
(整理:樊長征、張文江、苗青 審閱:許建中)
自擬方。
百合15g、熟地15g、生地15g、麥冬10g、玄參15g、當歸15g、白芍10g、赤芍10g、甘草10g、桔梗10g、川貝母10g。
滋腎保肺,金水并調。
方中百合滋陰潤肺,清熱止咳,生、熟地黃滋補腎陰,清心涼血,重用甘寒為君藥。麥冬、玄參助君藥滋養肺腎,增液止咳,為臣藥。貝母、桔梗潤肺化痰,清利咽喉,載藥上行;當歸、自芍養血柔肝,保肺止咳,同為佐藥。生甘草清熱瀉火,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肺腎同補,虛火自平,痰清咳止,實為治本為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見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癥見咳嗽氣喘,咳嗽咽痛,咯血,惡寒,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本方為治療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而致咳嗽痰血證的常用方劑。以咳嗽,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許老對本方應用可總結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劑量調整,其二是合方如合用桑菊飲或玉屏風等,其三根據病情加用清肺藥物,如板藍根、石膏等。許老善用合方,如患者久咳肺氣虧虛,自汗惡風者,則合玉屏風散以健脾益氣固表,在應用玉屏風散的同時,因其方中黃芪、白術、防風性偏溫燥,為避免燥熱太過以傷陰,往往加用石膏以泄肺胃之熱;如患者在久病的基礎上突感風熱,則合用桑菊飲,桑葉、菊花有輕輕上揚之意,清熱止咳的同時疏風解表。
許老善用生地、熟地,如患者咯血頻繁,五心煩熱等以虛火為主的癥狀較重,則加用生地及百合之量,生地可用至30g,百合可至15g;如患者以咳喘日久不愈,肺腎不足之證表現為主,則加用熟地之量可30g;如患者痰黏難咯,則用川貝10g并加用麥冬之量;如患者口干、咽痛明顯,則加用桔梗、甘草之量,取桔梗甘草湯之意;如患者干咳久不愈,則加用白芍之量以收斂肺氣,最大可至30g,若患者合并有血瘀,則改白芍為赤芍;如患者大便干燥,則加玄參、當歸之量,取增液承氣湯之意。許老認為慢性肺病患者體內往往存在瘀毒,故往往在方藥中加用板藍根30g以清熱解毒,涼血;亦有在百合固金湯的基礎上加用蘆根或丹皮以清熱涼血,化痰;若痰多色黃者,加瓜蔞、桑白皮等以清肺化痰;咳喘甚者,加杏仁、款冬花、五味子等以止咳平喘;若咯血重者,可去桔梗之升提,加白及、白茅根等以涼血止血。
李某,男,73歲。患者長期吸煙史20余年。咳嗽,咳痰反復發作1年余,曾在北大某醫院做肺CT示左上肺慢性炎癥,現咳嗽,痰不易咯出,口干,時有頭暈、乏力,舌紅,少苔,脈弦細。西醫診斷:慢性氣管炎。中醫診斷:久咳,證屬陰虛肺燥,予百合固金湯加減。生地15g,百合15g,麥冬15g,玄參15g,桑葉15g,生麻黃6g,杏仁12g,生石膏20g,板藍根30g,7劑。復診:患者咳嗽癥狀好轉,咳痰量減少。舌紅,苔少,脈弦。上方加熟地、山藥各15g滋陰補腎,服藥7劑后咳嗽咳痰基本消失。
以痰熱實證為主的患者,一定要慎用本方。
百合固金湯記載于明·周之干著述的《慎齋遺書》之中,書中云“手太陰肺病,有因悲哀傷肺,患背心前胸肺募間熱,咳嗽咽痛,咯血,惡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際間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宜百合固金湯。許老認為該方滋陰藥配化痰藥,滋陰不助痰,化痰不傷津;補血藥配滋陰藥,使陰從血中而化生。許老在前人的基礎上,應用百合固金湯治療慢性咳嗽,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慢支等慢性肺病屬陰虛肺熱,腎陰不足之證的患者,并針對不同患者特點,對該方適當加減,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許老認為慢性肺病患者,往往出現腎陰虧虛之證,此因肺乃腎之母,肺病日久,肺虛及腎,病久則肺腎陰虛,陰虛必生內熱,虛火上炎,肺失肅降,則咳嗽氣喘;虛火煎灼津液,則咽喉燥痛、午后潮熱,甚者灼傷肺絡,以致痰中帶血。故治宜滋腎保肺,使陰血漸充,虛火自清,痰化咳止,以達固護肺氣之目的。許老認為凡是慢性咳喘的患者,兼見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者皆可應用該方,適當加減,即可收效。
(整理:張文江、苗青、叢曉東 審閱:許建中)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四君子湯及《世醫得效方》的玉屏風散。
黨參12g、白術12g、茯苓15g、補骨脂12g、生黃芪15g、防風10g、焦三仙各5g、雞內金12g、生甘草6g。
健脾補腎,益氣化痰。
方中黨參健運脾氣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益腎化濕為臣;佐以補骨脂益腎氣,生黃芪補脾氣,防風顧衛氣,合白術成玉屏風湯,固表實衛;焦三仙、雞內金亦為佐藥,以消積滯和胃氣,與四君子湯合用,健脾和胃以杜痰生之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共奏健脾補腎,益氣化痰之功。
哮喘見脾腎氣虛,因虛生痰之證。癥見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痰濁清稀量多,舌淡苔白,脈虛弱。
本方常與哮喘靈方配合服用,以起到標本兼治、扶正祛邪并舉的目的。
對于哮喘久發,兼有血瘀征象的常加桃仁、丹參以活血化瘀;對伴有痰飲內停、飲邪犯肺者常加蘇子、白芥子、葶藶子各12g、豬苓15g;脾腎虧虛明顯,氣短動則喘甚,遺尿尿頻常加菟絲子15g、五味子10g、黃精15g,并加服百令膠囊。
胡某,男,50歲。2013年12月31日初診。主訴:哮喘反復發作5年,再發并加重半月。患者于5年前因勞累受涼出現哮喘,咳嗽,咯痰,服用張老師標本兼治方治療一個月,病情緩解,近半月因出國受涼致哮喘復發,夜間不能平臥,咳痰不多,心煩,自服用頭孢呋辛酯片癥狀不減。刻下:口唇發紺,面色黯,咳嗽喘息,咳痰色白,失眠,舌微黯紅,苔薄白,脈細滑。證屬出國勞累兼冬季受涼,內有虛火痰熱,外感風寒,屬哮證(寒包火)。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處方:哮喘平加減:黨參12g、炒白術12g、茯苓12g、生甘草6g、焦三仙各5g、雞內金12g、補骨脂10g、桃仁12g、丹參12g、生黃芪20g、防風10g、黃精20g。7劑,水煎服,日一劑。配合服用哮喘靈方加減:炙麻黃6g、炒杏仁12g、生石膏30g、甘草6g、紫菀12g、百部12g、黃芩12g、黃連10g、黃柏12g、川貝12g、穿山龍12g、地龍12g、龍膽草10g。7劑。二診(2014年1月7日):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服藥后咳喘明顯減輕,夜間可以入睡,咳痰色黃,量減少,夜間仍有哮鳴,大便稍稀,手臂皮膚作癢,色紅。舌微紅,苔薄白,脈細滑。血常規:正常。處方:哮喘平繼服7劑,日一劑。哮喘靈方加龍膽草10g,白鮮皮12g,地膚子12g、決明子12g。7劑,日一劑。三診(2014年1月14日):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藥后咳喘減輕,皮膚紅癢減輕。舌微紅苔薄白,脈細滑。處方:上方繼服各7劑,日兩劑,水煎服。
新發哮喘、體實兼有外感發熱者,不宜使用本方。
玉屏風散出自中醫名著《世醫得效方》,由黃芪、白術、防風三味中藥組成,前兩味藥以扶正為主,而防風則以祛邪為主,本方劑正是“標本兼治”的巧妙結合,被稱為中藥免疫調節劑,治療表虛自汗,易感風邪;風雨寒濕傷形,皮膚枯槁。汗出惡風,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常用于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于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復者。有研究表明在溶血空斑試驗(簡稱PFC)中,玉屏風散能使SRBC致敏小鼠脾臟PFC基礎水平偏低的增高,偏高的降低,而呈雙向調節作用。
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圣濟總錄》稱為白術湯。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組成,功用: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證,癥見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現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支、肺氣腫等屬脾氣虛者。
(整理:趙蘭才 審閱:張貽芳)
《傷寒論》麻杏石甘湯及《金匱要略》瀉心湯。
炙麻黃10g、生石膏20g、地龍12g、杏仁12g、紫菀12g、百部12g、黃芩12g、黃連10g、川貝母10g、穿山龍15g、生甘草6g。
清熱化痰、理氣平喘。
方中炙麻黃辛溫開宣肺氣平喘,為君藥;石膏、地龍清肝肺之熱而平喘,杏仁、紫菀、炙百部潤肺降氣而止咳,共為臣藥;黃芩、黃連、川貝助石膏清熱化痰,穿山龍助炙麻黃降氣平喘,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并可止咳為使藥。
哮喘或風溫肺熱。癥見喘息咳嗽,咳痰白黃而黏,胸中煩熱,嗆咳陣作,口干口苦,或伴發熱,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數或滑。
本方常與哮喘平方合并應用以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本方以治標為主,偏于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對痰熱壅肺型患者較為合適。
若痰熱重而便秘腑實者可加生大黃6~10g;感染較重,發熱胸悶、喘息痰多者,可加黃柏10g、金銀花20g、厚樸12g、瓜蔞20g以增清熱平喘作用。若有高血壓病史者以蘇子12g代炙麻黃;久喘而見血瘀征象者加桃仁12g、丹參15g。
關某,男,36歲。哮喘20余年,再發4天。患者訴自幼哮喘,夏秋季遇異味或花粉則癥狀加重,4天前因感冒哮喘再發,胸悶喘憋,入夜不能平臥,鼻塞目脹,咳痰色白,量少難咯,查體雙肺滿布哮鳴音,心率96次/分,舌嫩紅苔薄白,脈小滑,證屬素體虧虛,痰熱內蘊,遇外邪誘發。治療以宣肺化痰清熱。予方藥:炙麻黃10g,杏仁10g,生石膏30g,甘草6g,黃芩12g,黃連10g,黃柏10g,紫菀12g,百部12g,浙貝母10g,金銀花15g,地龍12g,穿山龍30g,7劑,并靜滴青霉素80萬單位/日。復診:服藥7劑后,咳喘明顯減輕,夜能平臥,舌苔轉黃膩,上方去麻黃加蘇子10g,繼服7劑,配合長期口服哮喘平方顆粒以鞏固療效。
《金匱要略》瀉心湯與《奇效良方》三黃瀉心湯組成相同,均由生大黃、黃芩、黃連組成,功用:瀉火解毒,燥濕泄熱。主治:邪火內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積熱,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外證瘡瘍,心胸煩悶,大便秘緒;濕熱黃疸,胸中煩熱痞滿,舌苔黃膩,脈數實者。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48.
[2]黎同明,朱章志.不同配比麻杏石甘湯藥效學研究[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33(6):114-115.
[3]盧芳國,何迎春,肖子曾,等.麻杏石甘湯體外抗A型流感病毒作用靶點的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8(2):5-9.
[4]季志平,朱萱萱,倪文澎,等.金銀花提取物抗病毒的作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09,(1):92-93.
(整理:趙蘭才 審閱:張貽芳)
自擬方。
生黃芪30g、丹參30g、鱉甲30g、防風12g、炒白術15g、炙麻黃10g、杏仁10g、白果12g、射干12g、川芎12g、赤芍12g、三棱15g、莪術12g、生地15g、百合15g、玄參15g、炙甘草6g。
益氣活血,宣肺定喘,軟堅通絡,養陰潤肺。
方以生黃芪、丹參、鱉甲為君藥,共奏益氣活血、軟堅散結之效。臣藥分為兩組:白術、防風為臣,與黃芪合為玉屏風散,增強益氣固表之力;炙麻黃、杏仁、白果、射干為臣以宣肺定喘;川芎、赤芍、三棱、莪術亦為臣藥,與丹參相配,增強活血化瘀效果。生地、百合、玄參為佐,以養陰潤肺,既避免益氣藥傷陰,又陰血同源、潤養陰液有助滋營血之源。炙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肺間質纖維化(肺痿/肺痹),氣虛血瘀、痰毒瘀阻證。癥見:喘息氣短,動則加重,咳嗽,胸悶,胸部刺痛,全身乏力,倦怠嗜臥,納差,食少,夜寐欠安,排便無力。口唇紫黯,舌質黯紅或色淡,舌邊有齒痕,苔薄,脈澀弱,沉取無力。
治療氣虛血瘀、痰毒瘀阻型肺間質纖維化的主要方劑。
該方除口服外,亦可用藥渣泡腳,1次/晚,可有益氣活血、舒經通絡之效。但因該方活血、軟堅藥居多,孕婦及產后體虛者忌服,平素月經過多者經期慎用。
若兼有惡寒發熱、咳嗽咳痰、痰黃黏、舌紅、苔黃膩、脈浮等表證,可合麻杏石甘湯宣肺解表、清化痰熱;若咳嗽較重、干咳少痰、口鼻干燥、舌淡紅、舌面干、苔薄、脈浮數者,可合用桑杏湯宣肺止咳潤燥;若兼有咳嗽痰多、痰黃黏、舌紅、苔黃膩、脈滑者,可加用金蕎麥、魚腥草等清熱化痰;若兼發熱、咽痛、小便赤、大便干、舌紅、苔黃燥、脈數急者,應重用玄參、生地至30g,并加麥冬,合為增液湯以增水行舟、潤燥通便,并重用板藍根以清熱解毒,銀花、連翹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若兼心慌心悸、氣短乏力、舌淡苔薄、脈細數者,加生脈飲益氣養陰;若兼心煩易怒、口苦咽干、舌邊尖紅、脈弦者,加玫瑰花疏肝理氣解郁。
周某,女,漢族,64歲,退休工人,患者訴近1個月無明顯誘因出現氣短、咳嗽、痰多、乏力,未予系統診治。近3天勞累后癥狀加重,遂來就診。刻下癥:氣短,咳嗽,咯白痰,不易咯出,胸悶,乏力,口干,二便調。查體:慢性病容,口唇色黯紫,雙肺聽診呼吸音稍粗,無明顯干濕性啰音。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肺CT示:間質纖維化改變。許老辨病為“肺痿”,辨證為氣虛血瘀,痰毒瘀阻。治療以益氣活血,軟堅通絡,宣肺定喘,養陰潤肺。予方藥:生黃芪20g,丹參20g,鱉甲20g,防風12g,炒白術12g,川芎12g,赤芍12g,三棱15g,莪術12g,生地15g,百合12g,玄參15g,麻黃10g,杏仁12g,板藍根20g,生石膏20g,射干12g,白果12g,瓜蔞15g,前胡15g,冬花15g。14劑,水煎服,一日一劑。復診:訴咳嗽好轉,仍有氣短、乏力,活動后加重。雙肺聽診無明顯干濕性啰音。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許老認為病情趨于平穩,遂去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痰熱證減,去麻杏石甘湯;咳嗽緩解,去前胡、射干、冬花;痰量減少,去瓜蔞;目前辨證屬氣虛血瘀、瘀毒阻肺,加生脈飲以益氣養陰,加玫瑰花活血行氣解郁。服藥1個月后諸癥緩解,療效滿意。
對上述中藥成分過敏者禁用;孕婦及產后體虛者忌服;有出血傾向者忌服;平素月經過多者經期慎用。
《內經》言:“肺主氣,司呼吸”、“肺朝百脈”。前者說明肺與氣的關系,后者說明肺對血脈的作用。許老認為,肺間質病病邪直中入肺,肺被痰瘀控制,難以發揮“主氣、朝百脈”的作用,故肺宣降不利、氣滯塞不通、血凝泣不仁。益氣法既可充養肺氣、部分恢復肺自身功能,又能固表、增加身體抵御外邪的能力。而活血法則通達血脈,使新產生的瘀血濁毒難以滯澀于肺,減輕肺的負擔,減緩肺間質病加重的進程。許老認為肺纖維化之所以發展迅速、病情嚴重、纏綿難愈,與其病邪在中早期就開始入血入絡密切相關。流水不腐,氣血運行旺盛則瘀血、濕濁、毒邪不易結聚。邪毒既已入血入絡,非活血不能化瘀,非益氣不能助益。益氣藥配合活血能在前進時破除瘀濁,活血藥兼以益氣能在通絡時更有動力,“氣為血之帥”。兩者相須使用,效果倍增。另外,鱉甲作為傳統中藥,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陰虛發熱、勞熱骨蒸、虛風內動、經閉、癥瘕等癥。目前,對鱉甲的化學成分已作了深入的研究,而其藥理作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強免疫以及抗肺纖維化等方面,并且顯示出在這些方面的切實療效。
(整理:何沂、張文江、苗青 審閱:許建中)
自擬方。
威靈仙15g、川芎10g、沙參10g、炙黃芪30g、五味子10g、紫菀10g、甘草6g。
通痹活血、益氣養陰。
方中威靈仙味辛行散,性溫通利,通行十二經脈,既能祛風除濕、活血除痹、舒筋脈之拘攣,又能治心膈痰水久積,尤宜于肺絡痹阻,宣降失常之癥,為君藥;川芎活血祛瘀,黃芪補氣,推動血脈運行,沙參養陰潤肺,濡潤肺之絡脈,共為臣藥;佐以五味子收斂肺氣,以防諸藥耗氣傷陰;紫菀溫潤宣肺,以助肺氣之宣降;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中、晚期肺間質纖維化患者。
肺間質纖維化歸屬于中醫學“肺痿”、“肺痹”的范疇。王書臣老師認為本病是正虛邪實之病,病機責之肺腎虛弱、風寒濕等外邪入中,邪氣痹阻胸中,日久脈絡瘀滯,肺因痹而痿,導致患者肺之氣血不通,脈絡閉阻,肺之絡脈失于榮養,以致肺之宣發肅降失常,故動則喘促不已、干咳等,在臨床上應用具有通痹活血、益氣養陰作用的中藥組方肺纖平方治療此類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肺氣虛明顯者加大黃芪用量,脾腎陽虛加仙茅、仙靈脾、補骨脂、葛根,咳嗽痰多酌情選用黃芩、葶藶子、浙貝母、前胡、蘇子、萊菔子等。
周某,男,60歲。2013年1月8日初診。主訴:咳嗽、活動后氣短進行性加重2年。患者于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咯白黏痰,量少,氣促動則加重,病情呈進行性加重,2011年10月在北京某醫院查胸部CT示:雙肺彌漫性病變,查肺功能示:中度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診斷為肺間質纖維化,具體診治不詳,患者訴曾服用激素(強的松)治療,癥狀未見明顯改善,自行減量停用,近半年一直服用冬蟲夏草,癥狀未見改善。現癥見:咳嗽,咯少量白黏痰,氣短氣促,動則加重,活動耐力下降,步行二層樓即喘促,口唇紫黯,納眠可,二便調,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既往史:否認其他慢性疾病史。過敏史:否認過敏記錄。體格檢查:杵狀指,口唇發紺,聽診雙肺呼吸音弱,雙肺底可聞及爆裂音。心率85次/分,律齊,腹部查體無異常,雙下肢不腫。輔助檢查:胸部CT:雙肺彌漫性病變。肺功能:中度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西醫診斷:肺間質纖維化。中醫診斷:肺痹,辨證屬肺腎氣陰兩虛、痰瘀阻絡。治療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痹,止咳平喘。予肺纖平方加減。川芎10g,沙參15g,威靈仙30g,絡石藤20g,仙茅20g,仙靈脾20g,補骨脂12g,葛根30g,穿山龍30g,地龍20g,黃芩15g,紫菀10g,半夏10g,五味子10g,炙黃芪60g,麥冬15g,紫蘇子12g,杏仁12g。7劑,水煎服,日2次。二診:2013年1月15日。患者咳嗽氣促較前明顯減輕,面色較前有光澤,活動耐力較前改善,仍時有咳痰,量少色白,口唇黯紅,舌質紫黯、邊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原方繼服7劑。三診:2013年1月22日。咳嗽氣促較前又有所緩解,咳少量白黏痰,活動后氣短有減輕,舌質紫黯,苔薄白,脈沉細。原方續服7劑。之后隨癥加減,患者堅持服用湯藥3個月余,復查胸部CT示:雙肺彌漫性病變未見進展,肺功能與前比較無明顯變化。
(整理:崔云 審閱:王書臣)
《金匱要略》旋覆花湯加味。
旋覆花15g、紅景天30g、威靈仙15g、海浮石20g、三棱10g、莪術10g、炙黃芪30g、生地黃20g、甘草10g。
軟堅散瘀、益氣養陰。
方中旋覆花味咸、溫,下氣消痰、止咳喘、軟堅行水、活血通絡為君藥;炙黃芪味甘,性溫,入肺、脾經,大補宗氣,令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營心脈而行呼吸,治血痹,生地黃滋陰養營而散血,海浮石咸寒軟堅,化痰散結以祛頑痰;威靈仙味辛行散,性溫通利,通行十二經脈,既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痹,舒筋脈之拘攣,又能治心膈痰水久積,尤宜于肺絡痹阻,宣降失司之證,且具有軟堅之功,紅景天生長于高寒、缺氧的地區,性平,能補腎、潤肺,三棱、莪術能破血行瘀而疏通血脈。以上諸品共為臣藥。甘草止咳化痰并調和諸藥,為佐使之品。全方攻補兼施,寒熱相輔,共奏軟堅散瘀、益氣養陰之功。
氣陰兩虛、肺絡閉阻型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癥見呼吸困難,活動后加重,且呈漸進性。或有胸痛、胸悶,干咳,久咳不愈,倦怠乏力,氣短無力,發紺,面色晦黯,自汗,畏風,杵狀指(趾)。舌質黯紫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或弦滑。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簡稱IPF)屬中醫學“肺痿”、“肺痹”范疇,王書臣老師認為,從中醫理論來認識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存在著由肺痹—肺痿的臨床演變過程,初期以風、濕、痰、瘀、毒等邪氣痹阻肺絡為主;后期以肺脾腎氣陰不足為主,同時有肺絡痹阻的病機,氣血瘀阻貫穿于疾病始終,常可見到痹中有痿,痿中有痹的病理狀態。基于以上理論,采用《金匱要略》旋覆花湯為基礎,加用軟堅散結、通痹活血、益氣養陰中藥組成“肺纖通方”治療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動則喘甚者加仙茅、仙靈脾溫腎助陽、補腎納氣;咳嗽痰多加浙貝母、前胡、紫菀、款冬花清肺化痰止咳。
楊某,男,76歲。咳嗽、喘憋2年余。患者2年前因咳嗽,氣短、喘憋,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住院治療,曾做氣管鏡檢查,動脈血氣分析示低氧血癥,PO2 59mmHg,肺功能檢查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DLCO 45%預計值,肺CT示雙肺彌漫性間質改變,雙下肺蜂窩肺,肺大皰。診斷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拒絕用口服激素治療,出院后每日服用富露施,并進行長期家庭氧療,近2個月來病情有加重。刻下:咳嗽、氣短、喘憋,呼吸困難,動則加重,上樓困難,咯白痰少量,伴心悸,納呆,口干,咽痛,失眠,周身乏力,口唇輕度發紺,形體消瘦,二便正常,舌質黯紅,苔白,脈沉弦。既往史:既往有冠心病、胃潰瘍病史。輔助檢查:動脈血氣分析示低氧血癥,PO2 59mmHg,肺功能檢查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DLCO 45%預計值,肺CT示雙肺彌漫性間質改變,雙下肺蜂窩肺,肺大皰。西醫診斷: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PF)。中醫診斷:肺痹,證屬肺脾腎虛,痰瘀痹肺。治療以益氣養陰、軟堅散瘀。予肺纖通方加減。炙黃芪30g,旋覆花15g,三棱10g,莪術10g,威靈仙15g,青風藤20g,蟬衣10g,海浮石20g,紅景天30g,地龍20g,炒僵蠶30g,酸棗仁30g,合歡皮15g,絲瓜絡10g,葶藶子20g,仙茅20g,仙靈脾20g,生地黃20g,錦燈籠10g,甘草10g。14劑,水煎服,每日2次。二診:患者自覺胸悶氣短較前有改善,體力較前有所提高,食欲、睡眠好轉,咳嗽較前明顯減輕,仍有咳嗽,痰少色白不易咯出,早上咳痰稍多,咽痛緩解,舌質黯紅,苔白,脈沉弦。效不更方,仍用上方加浙貝20g,前胡15g,以化痰止咳,再服14劑。三診:患者氣短明顯減輕,每日下樓活動,咳嗽減輕,食欲好轉,無咽喉不適,脈象沉弦,上方去錦燈籠,加虎杖15g。再服1個月,后病情相對穩定。
三棱配莪術,破血祛瘀力強,臨床上應用于證屬肺絡瘀阻而無明顯出血傾向者,因二藥破血之力峻猛,故不宜久服。臨證常用量為三棱10~15g,莪術10~15g。
(整理:崔云 審閱:王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