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腦系疾病
經驗方,在紅龍夏海湯基礎上化裁。
川懷牛膝各15g、地龍12g、夏枯草12g、海藻12g、天麻12g、鉤藤15g、葛根12g、川芎12g。
滋陰潛陽,鎮肝息風,活血祛痰。
方中懷牛膝滋養肝腎,川牛膝活血化瘀,通脈散結,共為君藥;天麻、鉤藤平肝息風潛陽,祛風除濕,活血通經為臣藥;枸杞子滋補肝腎陰以防陽燥之品太過傷陰。川芎行氣活血,地龍咸寒入肝,平肝清熱通絡。夏枯草苦寒入肝,清肝火,化痰散結。海藻苦咸寒,軟堅消痰,利濕泄熱。另以葛根相合,升陽舉陷,使清陽得升,濁陰下降,共為佐使藥。
肝腎陰虛,痰瘀互結證。癥見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煩躁易怒,脈弦細。
加味紅龍夏海湯可用于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尤以收縮期高血壓為宜。
肝陽亢甚者加石決明、代赭石等;肝火旺盛者加黃芩、龍膽草、茺蔚子等;肝風內動明顯者加白蒺藜、僵蠶等;肝陰虛明顯者加枸杞子、杭白芍、龜板等;腎陰虛明顯者加生地、熟地、山萸肉等;脾氣虛者加黨參、白術等;心氣虛者加生脈散;氣虛者加黃芪、大棗等;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等;陽虛者加仙茅、仙靈脾等;痰重者加膽星、天竺黃等;血瘀重者加益母草、丹皮等;濕濁重者加豨薟草、蔓荊子等;胸悶心痛痰濁明顯者加瓜蔞、薤白、半夏等;胸悶心痛氣滯明顯者加延胡、郁金等;胸悶心痛血瘀明顯者加丹參、紅花等。
賈某,男,72歲。2010年4月28日初診。高血壓病5年,頭暈2個月余。患者于5年前診斷為高血壓,現服拜新同30mg,每日一次。血壓控制尚可。近1~2年發現耳鳴,服藥無效,近2個月覺頭暈,血壓收縮壓150~160mmHg,舒張壓正常。自覺上坡時覺如踩棉花感,看書或看電視半小時即視覺模糊,更換眼鏡無效,納食、二便、睡眠均正常。口干不明顯,飲水一般,口唇紫黯,舌質淡黯,舌苔白膩,脈弦細。西醫診斷:高血壓病1級。中醫診斷:眩暈。辨證為肝腎陰虛,肝陽亢盛,痰瘀互結。予加味紅龍夏海湯加減。川懷牛膝各15g,地龍15g,夏枯草12g,海藻12g,天麻12g,鉤藤15g,川芎12g,葛根15g,生龍牡各30g,半夏10g,炒白術12g,杭菊花12g,茺蔚子12g,蔓荊子12g。服藥7劑。2010年5月5日二診:服藥后大部分癥狀消失,無特殊不適癥狀,收縮壓140~150mmHg,舒張壓正常。舌苔薄黃膩,舌質淡黯,脈細。頭顱CT示:雙側基底節腔隙性腦梗死。方藥如下:加味紅龍夏海湯加減,川懷牛膝各15g,地龍15g,夏枯草12g,海藻12g,天麻12g,鉤藤15g,川芎12g,葛根10g,寄生15g,茯神12g,炒山梔12g,夜交藤30g,茺蔚子12g,蔓荊子12g。服藥7劑。2010年5月12日三診:無頭暈,血壓收縮壓正常,130~140mmHg,走路時無踩棉花感,無視物模糊,納食、二便、睡眠正常。無口干,口唇紫黯,舌質淡黯,舌苔薄白,脈弦細。予加味紅龍夏海湯加減治療,服藥2周,血壓穩定,停中藥后,血壓仍在正常范圍,無頭暈,視物模糊等癥狀。
對方中地龍等異體蛋白敏感者禁用或慎用。
加味紅龍夏海湯是在既往紅龍夏海湯基礎上加味而來,適用于老年期高血壓,尤其是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治療,臨床應用并觀察數十年,收效甚好。2010年在我院老年病科及門診進行了加味紅龍夏海湯治療老年期高血壓的臨床研究,采用1︰1隨機分組、尼莫地平膠囊對照的方法,評價其治療前后血壓、血脂、血壓流變學及中醫證候的變化,同時觀察藥物的安全性。結果顯示,實驗組經過1個月的干預治療后,降壓有效率達到70%,與尼莫地平降壓療效相當(P>0.05)。治療組治療后全血比切黏度、全血比高切黏度、血漿黏度值、紅細胞比容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或P<0.01),對于中醫癥狀如眩暈、頭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唇發紺等均有改善(P<0.05或P<0.01)。
[1]郭明冬,崔玲,周文泉.周文泉教授從肝論治原發性高血壓經驗[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9):168.
[2]劉方.周文泉用加味紅龍夏海湯治療高血壓病經驗[J].世界中醫藥,2010,5(5):320-321.
[3]劉方.加味紅龍夏海湯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8):895-897.
(整理:韋云 審閱:張晉)
自擬方。
熟地15g、當歸12g、生杭白芍9g、阿膠12g(烊化)、川斷12g、桑寄生12g、桑椹15g、黨參12g、珍珠母24g、酸棗仁9g、白茯苓12g、炙甘草6g。
補腎填精、養髓止眩。
方中以熟地、桑椹、桑寄生為君,補腎填精,取“乙癸同源”、“精血互生”之義;臣以當歸、芍藥、川斷、阿膠,補血益精;以黨參、白茯苓,健運脾胃,佐制君臣,防其滋膩生濕;更增珍珠母、酸棗仁,平潛肝陽,佐助止暈定眩之效;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眩暈之腎精不足型。癥見:頭暈,精神萎靡,耳鳴健忘,頭重腳輕,腰膝酸軟,遺精陽痿,舌質淡紅,脈象沉細。
補腎生髓湯可用于老年高血壓病、腦血管病的腎陰虧虛、髓海不足型眩暈患者。
肝陽上亢者,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夾痰者,合用二陳湯;夾水者,加用豬苓、澤瀉;心痛者,加瓜蔞、薤白、枳殼。
袁某,女,49歲,陣發性頭暈伴心慌1年余。一年來頭暈時犯,頭中轟鳴,心慌,夜寐多夢,腰酸且痛,月經量多,苔薄,脈細弦而弱,此屬腎陰虧虛,髓海不足之證,治療以補腎益精。予方藥補腎生髓湯。服10劑后,眩暈證減,繼以上方出入再進10劑,眩暈證愈,余證亦消除。
劉老指出,此型眩暈者,多為年老、久病以致腎虛體衰之人,腎虛精虧,無以充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海論》)腎精不足為此型眩暈證之病機根本,針對于此,劉老遵《難經·十四難》中“損其腎者,益其精”之論,以補腎填精、養髓止眩為法,創制補腎生髓湯治療。
劉志明,劉德麟,梁菊生.眩暈證治[J].中醫雜志,1983,(7):12-14.
(整理:劉如秀 審閱:劉志明)
自擬方。
鉤藤15g后下、川芎10g,澤瀉10g,生萊菔子10g。
清熱祛痰,平肝降壓。
鉤藤清肝瀉火、平肝息風為君,治肝風之標;川芎透竅上提、升清降濁為臣,澤瀉清熱滲濕、利尿通淋為臣,生萊菔子祛痰利濕、引熱下行。澤瀉與生萊菔子通利二便,使邪從二便而解。
高血壓病。癥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口干,口苦,兩脅疼痛,小便黃赤等。
清肝,可選加夏枯草10g,薄荷后下10g,梔子10g,生地黃10g,羚羊角粉0.1g沖服;平肝,可選加鉤藤15~30g后下,石決明30g,靈磁石30g,龍骨30g,天麻10g;疏肝,可選加柴胡10g,香附10g,川楝子10g,炒橘核10g,沉香粉3~5g;滋水,可選加枸杞子10g,女貞子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川牛膝10g。
韓叟,71歲。右側肢體活動不利3個月。3個月前因情緒刺激,晨起發現右側肢體活動不利,抬舉受限,神志清晰,言語含混,頭暈頭痛。曾在西醫院就治,CT報告:左側基底節部散在多發腔隙性腦梗死。給予靜脈點滴活血通絡之品,癥狀未見明顯緩解,故前來求診。刻診:慌張步態,右側肢體活動不便,舌強語澀,頭暈目眩,頭脹且痛,腰酸膝軟,偶有耳鳴,遇情緒刺激則諸癥加重。檢查:舌紫黯,苔黃膩,脈細滑。血壓150/100mmHg,心率72次/分,律齊。伸舌右偏,右側肢體肌力2級,位置覺遲鈍,膝反射減弱,左側淺感覺消失,其他病理反射未引出。中醫診斷:中風,中經絡;眩暈。證屬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西醫診斷:腦梗死,恢復期;高血壓病。治療以滋水潛陽、祛痰通絡。予“降壓四味湯”加味。鉤藤15g后下,澤瀉10g,川芎10g,海藻10g,天麻10g,葛根10g,菊花10g,萊菔子10g,丹參30g,決明子10g,三七粉3g沖,石菖蒲10g,郁金10g,枸杞子10g,黃精10g。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14劑。腦立清膠囊,每次3粒,每日2次。代訴:肌力增加,血壓降為120/80mmHg,腰酸耳鳴解除,頭脹苔膩依存,夜寐不佳,腎陰漸復,痰濁未除,上方去枸杞子、黃精、鉤藤,加茵陳、龍骨、牡蠣、夜交藤、炒酸棗仁祛痰安神;山楂消導活血。1個月后復查CT:基底節部梗死灶明顯減少。血壓穩定在120/80mmHg,行走較前靈活,肌力提高為3~4級,位置覺及淺感覺恢復正常,夜寐轉佳,頭脹減輕,伸舌稍右偏,舌黯,苔黃微膩,脈沉滑。痰濁已減,心神得寧,再增祛痰清熱之力,上方去夜交藤、炒酸棗仁,加全瓜蔞、連翹、三七粉,湯藥改為2天1服,續服腦立清膠囊,鞏固治療1個月,病情穩定,未來復診。
韓學杰,李成衛.沈紹功驗案精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整理:韓學杰、沈寧、劉興方、王鳳、劉大勝、于瀟 審閱:韓學杰)
自擬方。
天麻10g、白蒺藜仁10g、鉤藤12g、夜交藤20g、靈磁石20g、生龍牡20g、生石決明20g、珍珠母20g、夏枯草10g、炒酸棗仁(打碎)10g、遠志10g、柏子仁10g。用法:日1劑,煎2次,分2次服。或制成丸藥,將上藥30倍量,研成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g,每日3次,每次1~2丸。
平肝潛陽,寧心安神。
天麻、鉤藤、白蒺藜平肝潛陽息風,共為君藥;靈磁石鎮驚潛陽,安神納氣,益腎補血,治頭暈失眠,腎虛耳鳴,癲癇;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結,平肝陽;生石決明平肝清熱,明目止暈,鎮驚安神共為臣藥。生龍骨潛陽止汗,鎮驚安神,治驚悸煩躁,失眠多汗,脫肛遺精;生牡蠣清熱潛陽,軟堅固澀,治頭暈失眠,心悸多汗,遺精脫肛,結核瘰疬,胃酸過多;珍珠母平肝潛陽,安神鎮驚,治驚癇目翳,失眠多夢,耳鳴眩暈;炒酸棗仁養心安神,治失眠頭暈,驚悸健忘,心虛神疲,自汗盜汗;遠志補心益腎,安神化痰,治失眠易驚,心神恍惚,神呆健忘,痰迷心竅;柏子仁養心安神,益脾潤肺,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血虛津少,便秘盜汗。夜交藤寧心神,養經絡,治失眠多夢,體倦血虛,共為佐藥。
高血壓(血壓高于140/90mmHg),伴失眠,多夢,心悸,耳鳴等癥。
本方適用于高血壓癥見頭暈,頭痛,耳鳴,失眠,多夢,心悸,驚恐,舌黯苔白,脈沉弦。
伴有頸項僵、耳鳴、目花,加葛根30g、石菖蒲10g、枸杞子15g、山萸肉15g、生地15g;煩躁、易怒、口苦、目赤,加玄參15g、丹皮10g;更年期婦女,五心煩熱、燥熱汗出,加二仙湯(仙茅、淫羊藿各9~15g,當歸、巴戟天各9g,黃柏、知母各4.5~9g)。
錢某,女,50歲。5個月來頭暈、頭痛、心悸、氣短、煩躁出汗,汗時面赤,汗后背冷,失眠多夢,納可,二便調,月經剛絕半年,測血壓多在(150~165)/(96~110)mmHg之間,服降壓西藥倍他樂克不效,心痛定服后出現頭脹、面熱等反應,服開博通效差而來診,血壓162/102mmHg,舌黯苔白,脈沉微弦,屬心神不交,治宜寧心益腎。予降壓寧心湯加仙茅、仙靈脾、當歸、黃柏、巴戟天各10g,7劑后復診,頭已不暈、不痛,心悸氣短減輕,煩躁出汗也減,睡眠好轉,舌脈同前,血壓140/88mmHg,原方再進7劑,諸癥大減,血壓130/78mmHg,囑服降壓寧心湯做為丸劑,早晚各1丸以鞏固療效。1個月后血壓控制在126/70mmHg,僅偶有心煩出汗外,頭暈及失眠等癥均消失而愈。
無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寧者不宜用。
(整理:張潤順,劉宗蓮 審閱:陳鼎祺)
天麻鉤藤飲合葛根湯化裁。
天麻12g、葛根12g、鉤藤10g、赤芍10g、郁金10g、夏枯草10g、黃芩10g、杜仲10g、珍珠母12g。
平肝潛陽,滋補肝腎。
此方取材于天麻鉤藤飲和葛根湯,經過加減化裁合成此方。翁老治療高血壓以天麻、鉤藤平肝潛陽為主。天麻潤而不燥,主入肝經,長于平肝息風,凡肝風內動、頭目眩暈之癥,不論虛實,均為要藥。《本草綱目》認為:“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熄,則諸癥自除”。天麻、鉤藤常配伍為用,平肝潛陽。珍珠母,鎮肝息風,珍珠母性味咸寒,《中國醫學大辭典》:“珍珠母滋肝陰,清肝火。咸入腎,腎屬水,水能生木,咸寒清火,兼養腎陰,滋水以涵木”。諸藥合用共奏平肝潛陽之功。翁老補肝腎常用杜仲平補肝腎。《玉楸藥解》:“杜仲,益肝腎,養筋骨”為平補肝腎之要藥。翁老清肝火常用黃芩、清肺熱,佐金平木以清肝火。
高血壓,屬肝陽上亢者。癥見:頭暈目眩,頭痛,耳鳴,視物模糊或眼分泌物多,脾氣急躁,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此方體現了翁老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觀點。高血壓病中醫多從肝陽上亢、肝腎陰虛論治,翁老認為高血壓病在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的基礎上廣泛存在血瘀證,血瘀證在高血壓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翁老認為高血壓病其本在肝腎,但高血壓病畢竟是血脈之病,其標在血脈。肝陽上亢氣血逆亂,擾動血脈,易成血瘀;肝腎陰虛,心脈失養,易成血瘀。從臨床上看,高血壓病也多表現出血瘀證,如在臨床中高血壓的病人,多會有舌質黯紅,舌有瘀斑,另外高血壓的病人多合并有冠心病、腦血管病,這些疾病也多屬于中醫血脈瘀阻的范疇。因此翁老在臨床治療上,除了常用平肝潛陽、平補肝腎的治法外,翁老常用活血化瘀之品,如郁金、赤芍、丹參,《本草備要》云:“郁金,行氣解郁,泄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郁”,疏肝活血,以助肝之條達之性。
劉某,女,60歲,高血壓病史10年,最高血壓180/100mmHg,目前血壓(145~160)/(90~95)mmHg,且血壓波動,血壓高時伴頭暈,偶有腰酸,睡眠好,大便正常,余無明顯癥狀,脈弦,尺脈不足,舌苔白,有裂紋,中醫診斷:眩暈,屬肝陽上亢,肝腎不足證。治療以平肝潛陽,平補肝腎。予方藥:天麻12g,鉤藤12g,杜仲12g,桑寄生12g,狗脊12g,葛根12g,赤芍12g,棗仁15g,茯苓12g,黃芩12g,荷葉12g,炒萊菔子12g,14劑。復診:患者血壓135/85mmHg,未訴頭暈,睡眠好,脈弦,舌苔薄黃膩,舌質黯紅。辨證:肝陽上亢,兼有濕熱,予方藥:天麻12g,鉤藤12g,夏枯草12g,珍珠母20g,黃芩12g,藿香12g,佩蘭12g,土茯苓15g,荷葉15g,五味子10g,郁金12g,杜仲12g。
雖然葛根天麻湯在翁老高血壓病人治療中取得很好療效,但在使用時必須辨證準確,切不可不分實際情況濫用。翁老強調為醫者時時不可忘記辨證論治的原則,由于導致高血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高血壓的治療中,必須標本兼顧,根據病因的不同,把握病機,知常達變,隨證加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整理:李秋艷 審閱:翁維良)
《醫學衷中參西錄》。
懷牛膝15g、代赭石20g(先煎)、生龍骨30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龜板30g(先煎)、白芍20g、玄參10g、天冬12g、茵陳10g、川楝子6g、生麥芽10g、炙甘草10g。
鎮肝息風,滋陰潛陽。
方中懷牛膝歸肝腎經,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補益肝腎之效為君。代赭石之質重沉降,鎮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氣血下行,急治其標;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息風,共為臣藥。玄參、天冬下走腎經,滋陰清熱,合龜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陰以柔肝;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郁,過用重鎮之晶,勢必影響其條達之性,故又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熱,疏肝理氣,以遂其性,以上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合生麥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類藥物礙胃為使。全方重用潛鎮諸藥,配伍滋陰、疏肝之品,共成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的良方。
腦血管病、高血壓病、神經癥等屬肝風內動證。
鎮肝熄風湯可用于肝風內動導致腦血管病、高血壓病、神經癥等疾病的基礎治療。
失眠較重,加五味子、炒棗仁養心安神;頸項發緊或痛者,加葛根、羌活解肌散風;惡心嘔吐,加竹茹、生姜止嘔;眩暈明顯者,亦可加生牡蠣、靈磁石重鎮潛陽;心中煩熱甚者,加熟地黃、山茱萸以補肝腎;中風后遺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可加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通絡之品。
李某,男性,69歲。頭暈伴行走不穩7天,發作性視物不清2天。患者近一周來出現頭暈,行走不穩,無視物旋轉,無頭痛,無惡心嘔吐,無耳鳴,無復視及黑蒙,至海淀醫院就診(具體用藥不詳),經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近2日出現發作性視物不清,持續約數十秒后可自行緩解,現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現癥:發作性頭暈,行走不穩,發作性視物不清,舌黯紅,苔薄黃,脈細。西醫診斷:腦梗死,中醫診斷:中風—中經絡,證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治療以滋陰平肝潛陽,佐以清熱。予鎮肝熄風湯。川牛膝12g,醋龜板30g(先煎),赤芍12g,牡丹皮12g,青蒿15g,白菊12g,當歸12g,天冬12g,川芎10g,枸杞12g,石斛10g,太子參12g,黃芩10g,生龍牡各30g(先煎)。二診:一周后患者再次就診,已遵醫囑服上方7劑,病情均有所緩解。繼續予上方治療7天,諸癥消失。
注意調節情志、戒怒息憤,飲食應清淡、易消化為宜。
(整理:毛麗軍 審閱:周紹華)
三才封髓丹加減化裁。
天冬12g、生地黃l5g、人參6g、黃柏10g、砂仁10g、甘草6g、女貞子12g、枸杞子12g、淫羊藿10g、川芎10g、水蛭6g。
補腎填髓,扶正固本。
三才封髓丹原方由人參、天冬、熟地、黃柏、砂仁、甘草組成,具有瀉火堅陰,固精封髓的功效,古代常將其用于真陰涸竭、相火妄動的腎經咳嗽、遺精早泄等疾病,現在隨著疾病譜的改變,還可將其用于治療糖尿病、口腔潰瘍、空調病綜合征等疾病。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也指上、中、下三焦。此方瀉中有補,去相火妄動而不傷下,并具有上、中、下三焦并治的特點。周老在三才封髓丹瀉火堅陰,固精封髓的基礎上化裁,加入入腎經的“女貞子、枸杞子、淫羊藿”,及活血藥“川芎、水蛭”,使其成為一專治老年癡呆的經驗方。此方以生地黃為君藥,入心、肝、腎經,清熱生津,滋陰養血,《本草匯言》言其“為補腎要藥”。女貞子、枸杞子、淫羊藿三藥為臣藥,入腎經而補陰陽,皆可延年益壽,抗衰老。女貞子補益肝腎,烏須明目。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亦為延年益壽之品,《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久服能堅筋骨、耐寒暑,輕身不老,乃中藥中之上品。”實驗也證明,枸杞可抑制肝LPo生成,并使血中GSH-Px和SOD活力提高。淫羊藿補腎陽而強筋骨,《神農本草經》描述其“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其中“強志”二字的意義值得深究。此藥亦可抗衰老,提高小鼠肝臟總SOD的活性。天冬滋陰補肺生水;人參補氣健脾調中焦之水火;砂仁溫脾化濕,能納五臟之氣而歸腎;黃柏入腎經而堅陰,并且此一味藥可調“天、地、人”三才;癡呆病程一般較長,而“久病多瘀”,水蛭“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瘕積聚”,效力峻猛。此五味藥皆為佐藥。川芎和甘草為使藥。川芎乃血中之氣藥,“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引諸藥入五臟六腑,特別是一般藥所難達到的“顛頂(腦部)”。甘草能調和諸藥及人體上中下三焦,又能伏火,使腎之真火伏藏,則人身之根蒂永固。且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陰;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此十一味藥,以補腎之陰陽,延年益壽為主,并兼顧五臟三焦、氣血陰陽,以達到補腎填髓,治療老年癡呆的目的。
老年性癡呆。
本方為治療老年性癡呆的基礎方。
多發性血管性癡呆,重用活血化瘀藥,如川芎、丹參、桃仁、紅花、水蛭;由高血壓發展而來者加用降壓藥,如天麻、鉤藤、石決明、地龍;動脈硬化明顯者,加澤瀉、山楂、姜黃;伴有糖尿病者,加用金銀花、黃芪、黃連、山藥、山萸肉、葛根等。
脾虛痰阻者,加陳皮、半夏、茯苓、遠志、石菖蒲;肝腎虧損者,加當歸、熟地、山萸肉、白芍;心肝火旺者,加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氣滯血瘀者,加丹參、赤芍、桃仁、紅花、川芎、香附、枳殼;稟賦不足者,加鹿茸粉、黑芝麻。
展某,男,65歲。患者因工作問題而致情緒低落,逐漸出現雙下肢無力,來中國中醫科學院骨傷科研究所診治。未發現骨科疾病而請周老師會診。患者記憶力下降,語言顛倒,話語重復,不辨冬夏,不識親疏,計算能力極差,自私孤僻,表情淡漠,形體肥胖,多寐,鬢發蒼白,大便不爽,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無力。頭部CT檢查提示:兩側大腦出現多發、散在的條片狀低密度灶,考慮為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診斷:老年性癡呆,屬腎虛髓海不足,瘀血痰濕阻絡證。治法以補腎填髓,活血化瘀,化痰通絡。予補腎填髓方。天門冬12g、生地黃15g、人參6g、女貞子12g、枸杞子12g、淫羊藿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6g、石菖蒲10g、遠志6g、砂仁6g、甘草6g。患者連續服用本方100余劑,臨床主要癥狀明顯改善記憶力增強,識別能力提高,性格基本恢復正常,頭發由白轉黑。
本病病程長,且復雜多變,應該堅持治療,堅持服藥。多數患者由于不能堅持服藥,往往事倍功半。由于本病大多出現性格改變,配合心理治療、食療,對本病的預后有重要作用。
現代醫藥學研究也表明,許多補腎填精益髓的方藥具有改善記憶力低下癥狀,增強記憶力的作用,這也為補腎填髓方治療老年性癡呆提供了依據。傳統名方三才封髓丹、至寶三鞭丸、清官壽桃丸等能促進腦蛋白的合成,清除自由基,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智能低下狀況。許多補腎填精益髓的中藥亦具有抗老延年、改善智能狀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該方進行了動物實驗,結果表明:補腎填髓方對氯胺酮、東莨菪堿、酒精、過量谷氨酸鈉等導致的記憶損害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整理:劉穎 審閱:周超凡)
自擬方。
白人參30g、天麻12g、石菖蒲12g、川芎12g。
益氣增智,活血化痰。
方中以人參益氣增智為君藥,針對本證氣虛血瘀而設;天麻平肝息風,滋陰潛陽,活血通經,一則平其亢上之陽,一則放棄陽亢化風之變,有治未病之意,為臣藥;菖蒲化痰開竅,針對本病痰濁阻竅的病機,為佐藥;川芎活血化瘀,行氣為血中之氣藥,引領諸藥直入血分,又善行頭面直入腦竅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益氣活血,化痰開竅之效。
痰瘀阻竅,兼見氣血不足證。癥見健忘,反應遲鈍,言語不利,煩躁,倦怠乏力,舌質黯紅苔薄白有齒痕,脈細。
此方適用于血管性癡呆早、中期患者。
腎陽虛則加杜仲、骨碎補、鎖陽、牛膝、石楠藤等;肝腎陰虛則加山萸肉、山藥、黃精、白芍等;氣虛甚加黃芪;血虛加當歸、芍藥;合并精神障礙加合歡皮、夜交藤等。
張某,男,70歲。大學文化程度,工程師,2005年11月16日初診。患者有高血壓病史20余年,高血脂病史10余年,腦出血病史5年,腦梗死病史4年,帕金森綜合征病史3年,2年前出現記憶力下降,近期記憶差,近1年講話困難,性格改變,反應較慢,走路兩下肢乏力,納食可,二便調,夜寐可,舌質黃苔薄白,脈細。查體:血壓150/85mmHg,左側上下肢肌力Ⅳ-,腱反射稍亢進,巴氏征弱陽性,語言欠流利,智能檢查示近記憶、計算力、語言能力等均有減退。查MMSE量表積分18分,中醫診斷:中風后癡呆。辨證為脾腎兩虛,痰瘀阻竅。西醫診斷:血管性癡呆。治以補益脾腎,化痰通絡為主。方藥如下:川芎12g,天麻12g,石菖蒲12g,黨參30g,益智仁12g,丹參30g,地龍12g,遠志12g,石楠藤15g,木瓜12g,川懷牛膝各15g,合歡皮30g。15劑,水煎服。2005年12月2日二診:記憶力如前,走路好轉,但有時頭暈,反應慢,說話不清楚,走路困難,納食正常,夜寐可,二便調,舌質淡苔白薄潤,脈細。辨證為腎虛痰瘀阻滯,調整處方,方藥如下:川芎12g,天麻12g,石菖蒲12g,太子參30g,赤芍15g,當歸12g,地龍12g,黃芪20g,石楠藤15g,山萸肉12g,遠志12g,益智仁12g,合歡皮30g。15劑,水煎服。2005年12月21日三診:今日做腦電超慢漲落分析及腦電圖顯示腦功能基本正常,腦電圖輕度不正常,記憶力如前,走路可,反應慢,手不抖,納食正常,多寐,二便可,小便控制困難,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方藥如下:石菖蒲10g,郁金12g,川芎12g,太子參30g,天麻12g,川楝子12g,黃芪30g,石楠藤12g,山萸肉12g,益智仁12g,川斷12g,杜仲12g,桑螵蛸15g,覆盆子12g。15劑,水煎服。此后,患者堅持服藥至2007年2月,周師一直守參麻益智湯隨證加減出入,最后患者記憶力顯著進步,復查MMSE量表積分增至22分,走路、語言、乏力等癥狀都顯著改善,最后以參麻益智湯制成膠囊常服善后。
在1999—2000年間運用此方治療老年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研究,采用隨機雙盲、喜得鎮平行對照的方法治療血管性癡呆患者35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達到68.57%,對照組為51.52%;對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缺損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在改善癥狀方面及血液流變學方面顯著優于喜得鎮(P<0.05或P<0.01)。同時,進行了相應的動物實驗,參麻益智膠囊可以改善實驗動物的學習記憶功能,表現在:能夠縮短正常小鼠在Morris水迷宮中尋找平臺的時間,提高實驗小鼠正常學習記憶的功能;改善M受體阻斷劑東莨菪堿所致記憶獲得障礙模型小鼠的記憶功能;改善腦缺氧劑亞硝酸鈉所致記憶鞏固障礙模型小鼠的記憶功能。
[1]趙琰,周文泉,涂人順,等.仙龍膠囊對血管性癡呆患者腦血液循環狀況的影響[J].1999,15(5):42-44.
[2]趙琰,周文泉,涂人順,等.仙龍膠囊對小鼠學習記憶功能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6):24-27.
[3]趙琰,周文泉,涂人順,等.仙龍膠囊對血管性癡呆患者平衡能力和腦電地形圖的影響[J].中國新藥與臨床藥理,2001,12(1):6-8.
[4]羅增剛,周文泉,高普,等.參麻益智膠囊治療老年血管性癡呆的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2001,42(8):470-473.
[5]羅增剛,周文泉,段有金.參麻益智膠囊對血管性癡呆模型大鼠神經遞質含量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3,1(2):84-85.
[6]羅增剛.參麻益智膠囊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及其對記憶行為學和腦內皮細胞、海馬神經細胞的影響[D].中國中醫科學院,2004.
[7]羅增剛,周文泉,李瑞午,等.參麻益智膠囊對大鼠海馬神經細胞內游離鈣離子動態變化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3):69-72.
(整理:韋云 審閱:張晉)
《楊氏家藏方》牽正散。
白附子10g、僵蠶10g、全蝎3g、防風10g、桂枝6g、當歸10g、赤芍12g、鉤藤12g、菊花12g、白芷3g。
溫經散寒,祛風通絡,活血正。
面癱,中醫學也稱為“口眼歪斜”,現代醫學稱為“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本病病因多為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客于面部經絡,使經氣阻滯,肌肉縱緩不收,而致面癱。方中白附子、僵蠶、全蝎,溫經散寒、祛風通絡;防風、桂枝,加強祛風解表、溫經通陽的作用;當歸、赤芍、鉤藤,活血通絡。白芷為陽明引經藥,可以上達于頭面。藥渣布包溫敷于患側耳后翳風穴處,宣通血脈,入絡直達病所。白附子偏于溫燥,當歸、桂枝性溫,適用于風寒客邪。如因風熱所致則減此3味藥,加丹參活血化瘀,黃芩、白茅根清熱涼血通絡。如久病體虛加杜仲、川斷、菟絲子強身補腎以祛邪。
每日1劑,布包煎。頭煎、二煎藥液合并約600ml,分3次飯后1小時溫服。將布包藥渣熱敷于患側耳后翳風穴處10~15分鐘,日1~2次。
面癱(風寒入絡)。癥見:一側面部口眼歪斜,鼓腮、吹口哨時漏氣,食物滯留于患者側齒頰間,不能做蹙額、皺眉,可伴有病側舌前味覺喪失,聽覺過敏,多淚等癥。
加味牽正湯主治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風寒入絡,經絡阻滯,面部肌肉縱緩不收而致口眼歪斜。上述處方,制成院內制劑“加味牽正片”,治療本病療效顯著,30多年來,一直是面癱患者的良藥。
如因風熱所致之面癱,減白附子、桂枝、白芍,加丹參10g、黃芩10g、白茅根15g;如病程在2個月以上者,加杜仲12g、川斷10g、菟絲子10g。
劉某,男,37歲。右側口眼歪斜1周。患者1周前汗出后遇風寒,而致右側面部拘急不適,逐漸出現右眼閉合不全,流淚,進食時右頰內食物滯留,漱口漏水,右側額紋消失,右眼閉合時眼裂3毫米,聳鼻差,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示齒時口角左歪,人中溝左偏。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患者汗出腠理疏松,不慎汗出當風,風寒之邪乘虛而入,致使面部經脈阻滯不通,筋脈失養,右側面部弛緩不收,口眼歪斜。西醫診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診斷:面癱(風寒入絡)。治療以疏風祛寒,溫經通絡正。予方藥:加味牽正湯。用法:每日1劑,布包煎。頭煎、二煎藥液合并約600ml,分3次飯后1小時溫服。將布包藥渣熱敷于患側耳后翳風穴處10~15分鐘,日1~2次。共服藥12劑,右眼閉合正常,雙側額紋和鼻唇溝對稱,漱口不漏水,頰內無存食,人中溝正,右側面癱痊愈。
服用本方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
(整理:陸永輝 審閱:閻潤茗)
古方白金丸加味方。
生牡蠣30g(先煎)、生龍齒24g(先煎)、白礬2.5g(先煎)、郁金10g、杏仁10g、桃仁10g、膽南星6g、法半夏6g、丹參15g、雞血藤15g。
潛鎮止癇、化痰通絡。
白金丸最早見于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書中言此方:“治癲狂因憂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白礬三兩,川郁金七兩。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該方立方法度嚴謹、藥簡力專,故為歷代中醫古籍轉引和應用較多。清代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新增馬氏試驗秘方》,主治痰阻心竅誘發之癲癇發狂。此方具有祛痰止癇、行氣活血、疏肝解郁之效。方中白礬能化頑痰,郁金開郁散結,合制為丸,則痰去竅開,神清病愈。此外,余老師認為,白金丸藥物用量比例是有講究的,通過幾十年臨證探索和體會,他認為郁金和白礬比例應按4∶1,更合適一些。同時,強調白礬一定要先煎,這樣可以去其火氣而增強治效(曾有一患者因白礬未先煎,服后全身燥熱難耐,寒冬時節欲單衣立于戶外方得爽快,后改為先煎后此反應即消失)。加味藥中,生牡蠣平肝潛陽、重鎮寧神,生龍齒鎮驚安神、寧心潛陽;杏仁降氣化痰,半夏燥濕化痰,膽南星清火化痰鎮驚,抗驚厥,兼治頭風;桃仁、丹參、雞血藤活血通絡化瘀。
癲癇,或繼發性癲癇。癥見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中怪叫,喉中痰鳴,或猝然失神,雙目凝滯,眼前冒花,不知所云,移時蘇醒,醒后如常,舌正常或苔膩,脈沉弦或沉數。
本方可作為癲癇或繼發性癲癇基礎方。余老師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體會到本病所謂風邪與肝風均不是主要病因病機。發病主要與腦肝脾有關,病機為脾虛釀痰,肝氣郁積而化陽上亢,夾痰上沖腦竅,腦絡瘀阻,神機失用;病性實證多于虛證,虛實夾雜者亦存在實多于虛;熱證多于寒證,寒熱錯雜者亦存在熱多于寒。病理要素以痰、瘀為主。針對如上病機,余老師認為,臨床中可暫不分緩急標本,概以調理肝脾為主,針對主要病理要素,直搗病邪巢穴,祛邪方能安正。治療原則當遵瀉實補虛,瀉多于補;調和陰陽,潛多于滋。因此擬定:潛鎮止癇、化痰通絡為主治法。此外,余老師對原發性癲癇注重開竅、醒神、寧心。對繼發性癲癇注重治療針對病因。
因方中金石之藥較多,不宜在體內久留,故有時需加入少量大黃(3~5g)以導瀉濁毒;若患者因腦部外傷致病者,宜選擇加用赤芍12g、白芍12g、土鱉蟲6g、生蒲黃10g、紅花10g、川芎15g、當歸12g等活絡散瘀;若抽搐較甚者,可加鉤藤10g、僵蠶6~9g、地龍10g止痙;若痰濁較甚,頭目不清、困倦酸重、胸悶、嘔惡者,可酌加川貝母6g、浙貝母6g、竹茹10g、石菖蒲10g、遠志10g、陳皮6g,以增強降氣化痰開竅;若心氣虛損,心悸不安,夜寐不寧,可酌加太子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炒酸棗仁20g,益氣養陰寧神;伴有發作后或平時頭暈頭痛者,可酌加秦艽10g、白芷10g、川芎15g等;對發作前有幻聽、幻視者,可加珍珠母30g(先煎)潛鎮安神。如在急性期,癲癇發作頻繁,則宜暫用湯劑控制,另加琥珀末1.5~3g分沖,可增強療效。
患者,男,15歲。2013年7月24日初診。癲癇頻繁發作半年余。患者無癲癇病家族史。患者12歲時頭部受傷后引發癲癇,服用西藥(未詳)控制而未發。2013年年初再次發作,西藥治療無效,北京某醫院檢查腦電圖:右額慢波。診斷:部分性癲癇。實驗室檢查發現:肝腎功能不全,B超示:右肝損傷。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氨酶(GPT)117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59U/L。近半年來,最多一次中午曾發作3次。大發作時周身抽搐,牙關緊閉,咳吐白沫,尤其在剛睡醒時易發作,發作停止后頭痛劇烈。神志半昏迷,發作約2分鐘。囑其停用西藥。刻診:脈沉弦,舌苔薄微膩。治療以潛鎮止癇,通絡化痰。予方藥:癲癇促效方加減。生牡蠣30g(先煎),生龍齒24g(先煎),白礬2.5g(先煎),郁金10g,杏仁10g,桃仁10g,雞血藤15g,丹參15g,赤芍10g,生白芍10g,竹茹10g,膽南星6g,僵蠶6g,柴胡10g,當歸10g。24劑,水煎服。2013年8月14日二診:服藥后癲癇大發作僅1次,發作前眼前發花,此次發作后意識恢復明顯較以前加快。上方去赤芍、生白芍,加遠志10g,石菖蒲10g,雞骨草30g,琥珀粉1.5g(分沖)。24劑,水煎服。以上方加減服用至2014年1月22日,期間未有大發作,小發作次數亦明顯控制,5個月內僅發作3次。現發作時僅有眼前發花,持續1.5分鐘左右,且意識清楚,發作后頭痛緩解或伴有頭暈。GPT 71U/L,ALT正常,肝功能亦已有部分恢復。上方加秦艽10g、白芷10g兼治頭痛頭暈,改湯為丸,囑其堅持服藥半年以上,以資鞏固。
李鴻濤,李哲.余瀛鰲潛鎮止癇、化痰通絡治癲癇經驗[N].中國中醫藥報,2014.
(整理:李鴻濤、李哲 審閱:余瀛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