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兒童疾患物理治療技術
- 徐開壽 肖農
- 2983字
- 2020-08-14 16:31:26
第五章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
第一節 概論
一、概述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neonatal brachial plexus palsy,NBPP)是指各種因素導致的新生兒一側或雙側臂叢神經麻痹,輕者臂叢神經周圍水腫、充血,重者可致部分神經撕裂,甚至造成神經干拉斷或神經根性撕脫,臨床主要表現為傷側上肢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常繼發于分娩過程,其發病率約為0.4‰~4‰。
二、解剖
周圍神經由神經元及神經干組成,細胞體和軸索組成神經元,神經干由神經纖維、支持組織和營養血管三部分組成,其中神經纖維包括軸索、髓鞘以及神經內膜。施萬細胞包覆在神經內膜上,它是神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神經再生通道。神經損傷時損傷部位遠端會出現Wallerian變性。根據周圍神經的解剖學、生理學情況提出了神經損傷的Seddon分類法和Sunderland分類法。
(一)Seddon分類法
①神經失用(neurapraxia):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為暫時性的生理性阻斷,神經纖維不出現明顯的解剖和形態上的改變,遠端神經纖維不出現退行性改變。神經傳導功能于數日至數周內自行恢復。②軸突斷裂(axonotmesis):軸突在髓鞘內斷裂,神經鞘膜完整,遠端神經纖維發生退行性改變,經過一段時間后神經可自行恢復。③神經斷裂(neurotmesis):神經束或神經干完全斷裂,或為瘢痕組織分隔,需通過手術縫接神經。縫合神經后可恢復功能或功能恢復不完全。
(二)Sunderland分類法
根據神經損傷的程度共分為五度:①一度損傷:神經纖維的連續性保持完整,髓鞘損傷,損傷部位沿軸突的神經傳導生理性中斷,軸突沒有斷裂,僅表現為傳導阻滯,通常在3~4周內可自行恢復。②二度損傷:軸突中斷,但神經內膜管完整,損傷遠端發生Wallerian變性。可自行恢復,軸突以每日1~2mm速度向遠端生長。③三度損傷:神經纖維(包括軸突和鞘管)橫斷,而神經束膜完整。有自行恢復的可能性,但由于神經內膜瘢痕化,恢復常不完全。④四度損傷:神經束遭到嚴重破壞或斷裂,但神經干通過神經外膜組織保持連續。很少能自行恢復,需手術修復。⑤五度損傷:整個神經干完全斷裂。需手術修復才能恢復。
絕大部分NBPP是由于過度牽拉引起,沒有神經根斷裂或撕脫,屬于Sunderland分類法的一、二度損傷,可自行恢復。
臂叢神經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大部分纖維組成,經斜角肌間隙穿出,位于鎖骨下動脈的后上方,繼而經鎖骨后方進入腋窩。5個臂叢神經根(前支)自椎間孔發出,沿走行方向首先合并上、中、下三干(C5~C6組成上干,C7神經根組成中干,C8和T1構成下干),隨即分為前、后兩股,再重組成3束(上干和中干的前股合成外側束,上干、中干和下干的后股合成后側束,下干的前股獨立形成內側束,如圖5-1所示)。整個臂叢神經分布于肩部、胸部、上肢,支配這些區域的運動與感覺。

圖5-1 臂叢
三、病因
自從1768年報道首例NBPP以來,人們一直在對NBPP的發生機制、危險因素、治療方案、預后問題等進行研究。目前認為壓迫、牽拉(伴或不伴有頸肩角的擴大)、血管破壞、炎癥等是NBPP產生的病理生理學機制。①生產因素:孕婦骨盆解剖、高體重指數、胎兒體重過大(﹥4kg)、臀部分娩并伴有胎兒上肢過度外展、肩位難產、鉗分娩、真空抽吸、難產、滯產(第二產程)、剖宮產術過程不順利、子宮異位所引發的神經受壓等都是可能的NBPP高風險因素。②外傷新生兒鎖骨或肱骨骨折以及肱骨頭脫位,可引起臂叢神經的損傷。③先天畸形頸肋[壓迫臂叢內側束和(或)鎖骨下動脈]、胸椎畸形、前斜角肌攣縮、血管瘤、第1肋的外生骨疣及臂叢神經行程的新生物壓迫等可引起臂叢神經損傷。④其他特發性臂叢神經病(Parsonage-Tuner綜合征)、家族性臂叢神經病、放射性臂叢損害、腫瘤浸潤、脊髓腫瘤、血管瘤、其他頸部或臂叢神經占位性病變、子宮內病毒或細菌感染導致臂叢神經炎等均可引起臂叢神經損傷。發生在宮內的早期損傷可能合并有上肢萎縮、骨質脫鈣、肱骨骨髓炎等體征。
四、臨床表現
(一)臂叢神經受損部位與臨床癥狀
NBPP分為上臂叢神經損傷(Erb麻痹)、擴展的Erb損傷、下臂叢神經損傷(Klumpke損傷)及全臂叢神經損傷(圖5-2)。

圖5-2 臂叢的分支
1.上臂叢神經損傷
上臂叢神經損傷也稱為Erb麻痹,是最常見的類型,受累的是C5、C6神經根。其在頸部的位置表淺,極易因外傷沖擊而損傷。常見原因是難產、肩部撞擊傷等。此型呈現典型的“索小費”姿勢——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患肢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動。
2.擴展的Erb損傷
此型受累的是C5、C6、C7神經根,主要影響腋神經、肌皮神經和橈神經所支配的肌肉,約占損傷的20%~30%。臨床癥狀上除有上臂叢神經損傷的癥狀外,還合并有前臂、手和腕關節伸展均受限,前臂背側有局限感覺障礙區癥狀。
3.下臂叢神經損傷
受累神經主要是C8、T1神經根,又稱Klumpke損傷。下干位于頸部較深位置,周圍空間較寬松,不易損傷,故損傷非常罕見(﹤1%)。常見原因是前臂受牽拉、頸肋、難產和肺尖腫瘤浸潤或壓迫等。臨床表現上可見手部弛緩性癱瘓而肩、肘、腕關節主動活動良好。如損傷接近椎間孔,可出現Horner綜合征,即眼瞼下垂,眼裂變小,患側臉部無汗癥狀。
4.全臂叢神經損傷
整個臂叢神經束(C5~T1)都不同程度的損傷。整個上肢呈現弛緩性癱瘓,腱反射全部消失、感覺障礙。如神經節前損傷,癥狀還包括Horner綜合征、膈神經麻痹等癥狀。
(二)Glibert和Tassin/Narakas分級表
Glibert和Tassin/Narakas分級表也常用于對NBPP進行分型,共分為四類(表5-1)。第一類為C5和C6神經根損傷,臨床表現為三角肌、肱二頭肌麻痹,同時伸肘、腕及手功能正常;第二類為C5、C6、C7損傷,除三角肌、肱二頭肌麻痹外,肱三頭肌和腕伸肌也明顯無力,然而手屈肌和手內肌并未受累;第三類為全上肢癱瘓,C5~T1神經根全部受累;第四類為肢體無力伴Horner征出現,提示全臂叢神經損傷伴下干近根處嚴重損傷。
表5-1 用于分級NBPP嚴重程度和預后的Glibert和Tassin/Narakas分級表

五、診斷與預后
(一)診斷
NBPP的診斷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體格檢查時注意,需反復多次檢查肌肉、感覺功能,才能準確判斷損傷的部位、嚴重程度,評估預后。①觀察休息時、觸覺刺激后上肢的姿勢及肩、肘、腕及手指的自主活動;②利用擁抱反射、頸緊張反射等原始反射、保護性反應檢查來觀察上肢的活動;③神經電生理、影像學等輔助檢查可幫助明確診斷,選擇治療方案,判斷預后。X線檢查可在產后第1天排除新生兒鎖骨或肱骨干骨折、其他癥狀的罕見因素以及由于膈神經麻痹造成的膈肌不對稱。CT、脊髓造影、MRI可明確嬰兒是否存在神經根撕脫傷,神經電生理檢查可幫助明確神經損傷類型,判斷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此外,需詳細詢問母親懷孕情況及分娩病史,檢查可能導致該損傷的各種高危因素。
(二)預后
疾病的預后與神經損傷程度相關,早期恢復的跡象提示較好的預后。如2個月齡大時出現三角肌、肱二頭肌功能的恢復,完全恢復的可能性大;6個月齡大時,肱二頭肌功能若沒有明顯恢復,預后差的可能性大。以Narakas分型為例,2個月齡前出現臨床恢復,90%的Ⅰ型NBPP患兒能夠達到完全自主恢復;65%的Ⅱ型患兒也可達到較完全的恢復,但仍會存在肩肘關節活動障礙;不到50%的Ⅲ型患兒出現完全自主恢復,大部分伴有明顯的上肢功能障礙,大約25%的患兒表現為伸指和伸腕功能障礙;Ⅳ型NBPP患兒幾乎不能達到完全自主恢復,受累患肢表現為運動和感覺功能完全受損。
總體而言,大部分病例癥狀是暫時的,前2個月內肌力恢復到可以抵抗重力的程度預示著完全恢復的可能。如果3個月后患兒肱二頭肌無恢復跡象,則意味著很少有完全恢復的可能,必要時可手術治療。全臂叢神經受累、Horner綜合征、6個月內肘不能屈曲等提示預后較差,以后可能存在關節活動受限、肌力下降、上肢長度和周徑變小、肩關節不能外展外旋和半脫位等,建議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