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兒童疾患物理治療技術
- 徐開壽 肖農
- 2743字
- 2020-08-14 16:31:23
第四章 先天性肌性斜頸
第一節 概述
一、定義
拉丁語中的斜頸(torticollis)是指扭曲的脖子,1912年Tubby定義“斜頸”為“一種先天或后天的頸部側偏、旋轉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頸(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俗稱“歪脖子”,特指一種良性的兒童骨關節肌肉畸形的常見病,是由于一側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的增厚和縮短導致的,在出生后或不久(一般不遲于出生后4個月內)就出現頭部偏斜在一側、下巴轉向對側的自發性斜頸,常導致頸部活動受限,還可能在患側胸鎖乳突肌觸摸到肌性腫塊或肌緊張(圖4-1)。

圖4-1 CMT的肌性腫塊
二、流行病學
新生兒CMT的發病率約為0.3%~2.0%,有地區性的流行病學研究提示發病率可達3.92%,甚至16%,這可能與西方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仰臥睡姿建議有密切關系。近期的研究顯示CMT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已經超越髖關節發育不良、馬蹄足成為第一大兒童期高發的骨骼肌肉系統先天性疾病。
三、病因
CMT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確,研究提示可能與多種因素相關,如缺血、產傷、難產、胎位不正、巨大兒、多胎妊娠、感染、神經源性損傷、遺傳、宮內或圍生期骨筋膜室綜合征等。目前最廣泛接受的解釋包括:①缺血,由于靜脈閉塞或者血管畸形使胸鎖乳突肌缺血攣縮;②產傷,直接損傷肌肉,在生產過程中使胸鎖乳突肌撕裂或斷裂而形成血腫,最后肌肉纖維化攣縮;③宮內擁擠的假說,認為從小子宮娩出的第一胎;或者胎位不正導致胎兒在宮內持續的頸部側屈和旋轉姿勢;或者在分娩時,胎位不正壓迫損傷同側胸鎖乳突肌導致靜脈閉塞,都可能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生,使胸鎖乳突肌缺血,引起纖維化,從而導致CMT的發生。臨床數據比較支持這個假說。
組織病理學研究發現CMT受損的胸鎖乳突肌出現間質性纖維化,并推測可能是這個原因降低了可運動質子的密度,從而減少胸鎖乳突肌的延展性,引起頸部活動度受限。近年,有研究發現在CMT患者中存在多個異常表達的細胞間質發育基因,其中8個的基因表達水平與MRI圖像顯示的CMT嚴重程度高度相關,由此推算與CMT發病相關的蛋白質網絡模塊,并證實這些模塊均參與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的纖維變性過程,在細胞學水平展示了CMT可能的發病機制。臨床數據可見少數CMT病例出現家庭史,這也提示CMT的發病可能存在遺傳性。
四、臨床表現
CMT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患兒在出生后或不久即出現的頭部向患側傾斜,下頜轉向健側的異常姿勢,可能合并頸部關節活動度受限,還可能在患側胸鎖乳突肌內觸及肌性腫塊或肌痙攣。典型的CMT肌性腫塊是一個直徑約1~3cm的梭形隆起,腫塊表面皮膚正常,無紅腫熱痛,常于生后14~21天內出現,在新生兒期內還可能增大,一般在患兒4~8個月齡時消失。鏡下顯示腫塊為纖維瘤,其特征是缺乏正常橫紋肌,而膠原纖維和成纖維細胞沉積在單個肌纖維周圍。肌性腫塊的組織學表現提示CMT可能在出生前發病,并與胎兒在宮內的體位有關。需要注意,如果是宮內擁擠導致的CMT還可能累及患側的上斜方肌。少數CMT患兒可出現側屈和旋轉受限均發生在同一側。
根據其臨床類型,CMT一般分為三型:①腫塊型,最嚴重的類型,患側胸鎖乳突肌探及肌性纖維化腫塊,頸部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受限;②肌緊張型,患側胸鎖乳突肌僅觸及肌肉攣縮,頸部關節活動度受限;③姿勢性,程度最輕,僅有頭部偏斜的表現,但無胸鎖乳突肌腫塊、肌緊張以及被動關節活動受限。
CMT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顏面部不對稱(患側臉部窄平,患側耳朵眼睛偏小)和斜頭(80%~90%),以及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20%~29%)、下頜不對稱畸形、馬蹄內翻足、臂叢神經損傷、遠端肢體畸形、脊柱側凸等,這可能與胎位不正以及骨骼發育異常有關。患側下頜發育不良還可能引起患側母乳喂養困難。部分CMT患兒還會合并早期運動發育落后,而且可能在學齡期出現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發育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和語言障礙(language impairment)等。
CMT常見的后遺癥為斜頭(長期斜頸姿勢所致),兩側顏面部不對稱,繼發性斜視(考慮是頭部傾斜雙眼不在同一水平位引起的視覺代償)等。如果不予治療,CMT患兒的后遺癥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嚴重影響患兒的外觀,甚至出現頸椎活動受限、椎體變窄、頸椎側凸畸形、頸部深筋膜增厚、前中斜角肌攣縮、頸動脈鞘及血管縮短、胸椎代償性側凸等更嚴重的繼發問題,而且繼發性畸形會隨著患兒年齡的增加而愈加嚴重,甚至影響其心理發育。
五、診斷
診斷CMT,一般根據其典型的斜頸姿勢、發病年齡、觸及胸鎖乳突肌的緊張程度以及體檢情況可以判斷。如果合并斜頭,或者患兒有難產、臀位產、胎位不正、巨大兒等出生情況,更需要注意排除CMT。單側CMT診斷容易,而雙側CMT缺少明顯的頭部傾斜表現,診斷相對困難,患兒多表現為雙側頸部活動受限,一側受累更重,有短頭畸形。詳細的體格檢查后考慮CMT的,建議結合頸部肌肉超聲檢查對肌肉性狀進行定性、定量診斷。
有研究指出,18%的兒童斜頸是由非肌性原因導致的,因此,鑒別診斷很重要。CMT需要與以下疾病鑒別:①骨性斜頸,如Klippel-Feil綜合征、頸椎骨畸形、椎骨融合、寰樞椎脫位等,一般其胸鎖乳突肌無腫塊與攣縮,頸椎X線、CT或MRI檢查可鑒別。②眼性斜頸,如屈光不正、斜視、上斜肌麻痹、外直肌麻痹,眼球震顫等,視力矯正后斜頸可消失,眼科視力檢查可鑒別,但部分眼性斜頸可能在3歲后才能確診。③良性陣發性斜頸,是一種嬰兒期自限性疾病。表現為周期性斜頸,女性多于男性。發作持續時間10分鐘到10天,緩解期2~4周,可反復發作,2~5歲后逐漸減輕,無后遺癥。④特發性肌張力障礙綜合征,如痙攣性斜頸,一般發病年齡在1歲后。⑤韌帶松弛導致的斜頸一般屬于姿勢性斜頸,常合并其他發育性疾病,如唐氏綜合征、軟骨發育不全、成骨不全癥、黏多糖癥等疾病,除斜頸外還有合并疾病的臨床表現。⑥神經性因素,如臂叢神經損傷、脊髓空洞癥等也可引起斜頸,同時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反射異常,MRI檢查可鑒別。⑦而后天性獲得性斜頸一般發病年齡較大,常繼發于創傷如骨折、脫位;感染如頸淋巴結炎、咽喉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等;腫瘤如后顱窩腫瘤等疾病。這些疾病由于損傷、炎癥或腫物刺激,使局部軟組織充血、水腫,亦可引起斜頸。
六、預后
肌性斜頸若早期診斷,生后3個月內早期治療,約90%的病例預后良好。如果不予治療,患兒的合并癥如斜頭、顏面部不對稱畸形等可能進一步加重,嚴重影響患兒的外觀,甚至出現頸椎、胸椎代償性側凸等更嚴重的繼發問題。因此,CMT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而言,越早發現的姿勢性CMT,其治療周期越短,而且與肌緊張型、腫塊型CMT比較,預后較好;而在出生3~6個月后才發現的腫塊型CMT,治療周期最長,而且最可能需要外科手術的介入。頸部被動關節活動度旋轉受限越小,預后越好。另外有研究提示,出生后1個月內接受治療的CMT,98%可以在2個半月內恢復正常的頸部關節活動度;1個月齡后開始干預的,治療時間大概需要6個月左右;而6個月齡后開始干預的,治療時間可能增加至9~10個月,而且可能有少部分患兒不能恢復正常的頸部關節活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