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腦性癱瘓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定義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是一組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fā)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CP的運動障礙常伴有感覺、知覺、認知、交流和行為障礙,以及癲癇和繼發(fā)性肌肉骨骼問題。CP是導致兒童肢體殘疾的最常見原因,隨著患兒生長發(fā)育,其功能障礙還可能產生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繼發(fā)性損害,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二、流行病學

近20年來,一方面,由于產科技術、圍生醫(yī)學、新生兒醫(yī)學的發(fā)展,高危新生兒特別是有神經損傷的低體重早產兒存活率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許多高危因素仍然難以防治,CP的發(fā)生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上升趨勢,其發(fā)病率約為2‰~3.5‰。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早產兒CP的發(fā)生率幾乎是足月兒的50倍;CP患兒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兩者的比值大約在1.13︰1至1.57︰1之間;出生體重越低,患CP的可能性越大,有調查研究表明,出生體重低于1000g者其發(fā)病率約為90‰,而大于或等于2500g者則約為1.5‰;早產兒發(fā)病明顯高于足月兒;多胎兒比單胎兒發(fā)病率高,與單胞胎相比,雙胞胎的風險約是5.6倍,而三胞胎的風險約是12.6倍,在雙胞胎都存活的情況下,約有1/56的概率其中一個為CP,而兩個都是CP的概率約是1/430;母親年齡大于40歲以上者,其小兒患CP的概率較高,母親分娩次數大于5次以上者發(fā)病率也高。此外,有研究顯示CP患兒中:可能有1/3的患兒不能行走;1/4的患兒存在溝通困難;3/4的患兒經受疼痛;1/4的患兒患有癲癇;1/4的患兒存在行為問題;1/2的患兒患有智力障礙;1/10的患兒有嚴重的視力損傷;1/4的患兒有膀胱控制障礙;1/5的患兒存在睡眠障礙;有1/5的患兒有流涎問題。

三、病因

CP的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早產、低體重、胎兒腦缺血梗死、窒息、宮內感染、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腦血管障礙、胎盤異常、胎糞吸入、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驚厥、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感染和遺傳等高危因素相關。CP的病理生理改變與病因有關,各種先天因素所致的腦發(fā)育障礙,可見腦部有彌漫性病變、不同程度的腦萎縮、腦室擴大、神經細胞減少和膠質細胞增生等;早產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時可引起室管膜下出血、腦室白質軟化和腦貫通畸形;足月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時可引起栓塞樣改變,腦壞死多見于皮質深層或白質內,逐漸形成瘢痕性腦回,或軟化形成囊樣改變;有的還可見到髓鞘發(fā)育不良,內囊部位的神經纖維組織受累,以及基底節(jié)病變等。

四、臨床表現

CP的致病因素很多,其腦部受到損害的時期和部位也不一樣,因此,CP患兒的臨床表現也多種多樣,并且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共患病(如癲癇、行為異常)等因素的影響,其臨床表現也可能隨之改變。CP的一般臨床表現主要為:①粗大運動和(或)精細運動發(fā)育落后,主要表現為里程碑式的動作發(fā)育落后或不對稱,如8個月仍不能坐、18個月還不會走、1歲前出現手功能的不對稱等;②運動模式異常,主要表現在運動姿勢不正常,其運動的速度、流暢性、協(xié)調性等運動質量也受到較大影響;③主動運動減少,主要表現為肢體的自主運動減少;④肌張力異常,常表現為肌張力增高、減低或不穩(wěn)定;⑤反射異常,表現為原始反射延緩消失或持續(xù)存在,保護性反射減弱或不出現等。

CP的臨床表現與患兒的運動障礙特征密切相關,CP常分為6種類型:①痙攣型四肢癱(spastic quadriplegia);②痙攣型雙癱(spastic diplegia);③痙攣型偏癱(spastic hemiplegia);④不隨意運動型(dyskinetic);⑤共濟失調型(ataxia);⑥混合型(mixed types)。CP的類型不同,其相應表現也不一樣:①痙攣型四肢癱,以錐體系受損為主,四肢受累程度相當,肌張力均增高,牽張反射亢進。該類兒童常表現為上肢屈肌張力增高,肩關節(jié)內收,肘關節(jié)屈曲,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屈曲,大拇指內收,手指屈曲,難于打開,雙上肢向身體中線活動困難。下肢大腿內收,髖屈曲,膝反張或屈曲攣縮,踝跖屈,足外翻或內翻。病情較重的患兒,俯臥位時,抬頭困難,髖膝屈曲,呈“頭低臀高”姿勢;仰臥位時,頭后仰,常挺肚子。這類兒童因長期處于肌群力量失調狀態(tài),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出現關節(jié)攣縮和骨骼畸形,如跟腱短縮、髖關節(jié)脫位和脊柱側凸等。②痙攣型雙癱,癥狀同痙攣型四肢癱,主要表現為雙下肢功能障礙。上肢受累較輕,或功能基本正常。坐位時,喜歡跪坐或弓背坐,站位時,常有髖屈曲,膝反張或屈曲,腳后跟不著地;步行時,常有肌肉緊張步態(tài),如“剪刀腿”、尖足或蹲伏步態(tài)(crouch gait)等。③痙攣型偏癱,癥狀同痙攣型四肢癱,表現在一側肢體的受累。一般具有良好的步行能力,有一側尖足或足內翻步態(tài),單側上肢功能障礙較顯著,生活中喜歡用健側肢體。④不隨意運動型,以錐體外系受損為主,主要包括舞蹈樣手足徐動(choreoathetosis)和肌張力障礙(dystonia)。該型最明顯的特征是非對稱性姿勢,頭部和四肢出現不隨意運動,即進行某種動作時常夾雜許多多余動作,四肢、頭部不停地晃動,難以自我控制。該型肌張力可高可低,可隨年齡改變。腱反射正常、緊張性迷路反射陽性、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陽性。靜止時肌張力低下,隨意運動時增強,對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擠眉弄眼,頸部不穩(wěn)定,構音與發(fā)音障礙,流涎、攝食困難。⑤共濟失調型,以小腦受損為主,主要特點是由于運動感覺和平衡感覺障礙造成不協(xié)調運動。為獲得平衡,兩足左右分開相距較遠,步態(tài)蹣跚,方向性差。運動笨拙、不協(xié)調,可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平衡障礙、站立時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寬、醉漢步態(tài)、身體僵硬。閉目難立征陽性、指鼻試驗陽性、腱反射正常。⑥混合型,具有兩型以上的特點,多為痙攣型與不隨意運動型混合。

此外,CP的臨床表現與患兒的活動受限程度高度相關,CP可根據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tǒng)(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成5個等級,其相應表現和能力見表3-1。GMFCS通過評價患兒在日常生活中坐、體位轉移和移動的能力,客觀地反映粗大運動功能障礙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表3-1 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tǒng)

五、診斷

目前對于如何在早期對CP作出可靠診斷還未能達成共識。CP的早期診斷需要醫(yī)生或治療師對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兒進行跟蹤和管理,包括監(jiān)測其運動發(fā)育、神經影像學檢查、肌張力和全面發(fā)育情況等(圖3-1)。可采用預測性評定對疑似CP患兒進行定期觀察,以便早期診斷、早期干預。CP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及體格檢查。病史中首先要了解有無引起CP的危險因素,詳細詢問患兒的發(fā)育過程,特別是里程碑式的動作發(fā)育有無落后,運動模式有無異常,注意了解患兒的發(fā)病時間及病情進展情況,其癥狀一般在嬰兒期出現。體格檢查時,要重點檢查患兒的運動功能水平、運動模式有否異常、運動發(fā)育是否均衡和對稱、關節(jié)活動范圍、肌張力、神經反射,以及雙側是否對稱等。CT、MRI、腦電圖和誘發(fā)電位等神經影像學及電生理檢查不能作為CP診斷的必要依據,但可協(xié)助了解CP的病因和判定病情,以及了解是否合并癲癇和聽覺障礙等。CP的具體診斷條件為:①引起CP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并且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②CP的致病因素及其繼發(fā)的腦異常發(fā)育或病理損害過程,發(fā)生在腦發(fā)育早期,癥狀在嬰幼期出現。③CP一定以運動殘損為主導,只是殘損臨床表型可不同,如肌痙攣、肌張力異常、共濟失調、平衡功能缺陷、隨意運動功能缺陷等;然而,對于諸多的伴發(fā)癥,如癲癇、智力缺陷、感覺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行為異常、精神障礙等,則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④腦的早期發(fā)育異常和損害是“靜止的”——即不再進一步惡化,其障礙將“靜止性”伴隨CP患兒終生永久存在,但其臨床表現并不是靜止不變,并且隨著生長發(fā)育,患兒由于肌群之間力量不均衡、痙攣肌群與骨骼生長速度不一致、生物力學對線(alignment)不佳等,還可導致軟組織攣縮、骨關節(jié)畸形和疼痛等進一步障礙。

圖3-1 腦性癱瘓診斷流程圖

六、預后

CP的預后一般在2歲左右可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如患兒在2歲左右能獨坐,就很可能會在6歲時獨走;若在2歲時不能獨坐,但能翻身,或許在6歲時能獨走;若在2歲時既不會坐也不能翻身,則基本不能實現獨走。從不同的分型來看,偏癱和雙癱預后較好,其大部分為GMFCS Ⅰ~Ⅲ級,從表3-2的數據可見,絕大部分患兒具有步行能力,并且有研究表明60%的患兒能夠獨立步行,而10%需要輔助步行、30%依靠輪椅移動。患兒的社會生活能力與其活動受限程度呈正相關,與其GMFCS分級呈負相關,即活動受限程度越重、GMFCS等級越高的患兒,其社會生活能力表現越差,有研究提示半數以上的CP患兒可應付基本的日常社會生活;幼兒期社會生活能力接近正常的CP患兒約占75%;偏癱型CP、GMFCS Ⅰ級患兒社會生活能力接近正常的約占80%,具備相關能力與同齡人一起在常規(guī)學校就讀。CP患兒的身體結構、功能及認知損傷越嚴重,其存在步行障礙、溝通障礙的可能性越大以及預期壽命越短。

表3-2 不同類型腦性癱瘓的粗大運動功能分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岗市| 临清市| 千阳县| 南昌市| 平遥县| 顺义区| 丰台区| 卓尼县| 揭阳市| 伊川县| 五大连池市| 南陵县| 靖西县| 固阳县| 贞丰县| 林甸县| 天柱县| 仪征市| 三亚市| 唐山市| 垦利县| 中超| 华池县| 徐水县| 枝江市| 天镇县| 辽阳县| 那坡县| 安多县| 忻州市| 永安市| 乐山市| 萨嘎县| 崇明县| 巴林右旗| 榆林市| 通渭县| 大关县| 肥乡县| 太原市| 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