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兒童疾患物理治療技術
- 徐開壽 肖農
- 1766字
- 2020-08-14 16:31:18
第五節 案例解析
一、高危兒案例一
病史:
患兒,男,6個月齡,因懷疑自幼運動發育遲緩就診。其母孕28周時B超發現胎兒雙側腦室增寬,孕期無其他病史。孕40周順產娩出,出生體重3200g。生后Apgar評分1分鐘7分、5分鐘10分,新生兒期無其他病史。出院診斷:新生兒窒息(輕度)。目前,因不會翻身,頭顱B超示雙側腦室輕度增寬,于康復科門診就診。
查體:
注視、追視、交流反應可。雙側小腿三頭肌張力高,雙側踝陣攣陽性,余四肢肌張力正常。豎頭穩,俯臥位肘支撐下可抬頭90°及左右轉頭。雙上肢可至中線位夠物,運動模式正常。少量幫助下可翻身且模式正常。雙上肢前支撐下可獨坐數秒,軀干伸展不充分。雙下肢活動少,扶站時呈足尖站立姿勢。
發育評測:
AIMS百分位:5%~10%;PDMS粗大運動百分位:19%,發育商:87。
基于ICF病例分析:
優勢:①認知功能尚好,能與治療師互動;②無共患疾病及發育畸形;③頭部控制好;④上肢功能正常;⑤家長參與康復態度積極,與治療師溝通良好;⑥經濟支持可。劣勢:①雙側小腿三頭肌張力高,雙下肢分離活動減少;②軀干抗重力肌稍力弱;③不會翻身;④家離醫院較遠。
短期目標:
提高獨立翻身、坐位平衡及下肢全足負重能力。長期目標:達到發育接近正常或正常水平。
物理治療方式:
以家庭康復為主,每周一次醫院康復指導,每月一次復診評估。
物理治療內容:
1.翻身訓練,誘導并加強軀干側屈力量。
2.坐位平衡訓練,可從抱枕坐開始,誘導向各方位夠取物體,以加強軀干抗重力控制能力。
3.俯臥位上肢前伸夠玩具,誘導抬胸,提高背部伸肌肌力,并可向側方夠玩具,以準備軸向轉動活動。
4.下肢適度負重訓練,可在雙足良好對線下進行扶蹲、輔助坐起及扶站等。
隨訪:
患兒9個月齡復查B超仍提示雙側腦室輕度增寬,較前變化不顯著。但是,經康復指導及家庭訓練,患兒功能明顯提高。12個月齡時可從地面坐轉換成手膝爬,再扶家具站起;雙手扶小桌可側向移動、彎腰拾物、蹲下和站起,且運動模式正常,但雙側踝陣攣仍為陽性。發育評測:AIMS百分位25%~50%;PDMS粗大運動百分位39%,發育商96。達到發育正常下限水平。
二、高危兒案例二
病史:
患兒,男,5個月齡,校正月齡2個月+7天。其母孕29周因胎盤低位行剖宮產。患兒出生體重1350g,生后因呼吸衰竭入NICU予呼吸機輔助通氣及對癥支持治療。頭顱B超提示:雙側側腦室增寬,腦室旁白質軟化。在早產兒隨訪管理中發現可疑發育異常于康復科門診就診。
查體:
注視、追視、交流反應尚可,易驚嚇。軀干伸肌、雙上肢屈肌、雙下肢內收肌、腘繩肌和小腿三頭肌肌張力增高。雙側踝陣攣陽性。直立體位下豎頭不穩,頭易后仰;俯臥位頭不能抬離床面;上肢在活動時雙手握拳,拇指內收,動作不流暢,引導下可單手入口;雙下肢有部分交替蹬動,扶站時下肢無負重。
輔助檢查:
校正月齡2個月余時復查頭顱B超提示雙側側腦室輕度增寬,腦室旁白質回聲不均。
評測:
GMs:不安寧階段未見正常不安寧運動。
基于ICF病例分析:
優勢:①認知功能尚好;②無共患疾病及發育畸形;③上肢可在引導下達到中線位;④家長參與康復態度積極,與治療師溝通良好;⑤經濟支持可;⑥家離醫院較近,可以接受每周2次的康復指導。劣勢:①軀干及四肢肌張力均增高;②姿勢和運動模式異常;③運動功能障礙。
短期目標:
指導正確撫養方式,加強頭及軀干抗重力控制能力,改善上肢功能,加強下肢負重能力。長期目標:生活自理,盡可能具有同齡兒相同的社會參與能力。
物理治療方式:
家長在治療師指導下學習針對性訓練方法,確保掌握后以家庭康復為主,每天累計1~2小時家庭訓練,每周2次醫院康復治療,治療師及時給予家長技術和心理支持。
物理治療內容:
1.指導家長抱姿、臥姿及日常護理中放松體位下的喂養、沐浴、換尿布等體位。
2.指導家長與患兒交流、互動,避免在訓練中出現緊張、興奮、哭鬧。
3.訓練頭及軀干抗重力體位下的穩定性控制。
4.俯臥位輔助肘支撐下訓練抬頭、轉頭、追視。
5.在仰臥位或抱坐位下進行適度的上肢屈肌牽伸后,輔助、引導上肢在中線位控制,用玩具觸碰手指背側,誘導伸指、伸拇及主動抓握反應。
6.下肢適度牽伸后,輔助、誘導下肢負重。
隨訪:
在17個月的醫院康復與家庭訓練相結合的治療中,患兒運動發育進步速度較快,在同齡兒中的百分位不斷提高,精細運動發育商達到正常,粗大運動發育商輕度落后,診斷為CP,痙攣型雙癱。定期PDMS評測結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定期PDMS評測結果

(席宇誠 黃 真 王 翠 李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