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常用物理治療技術

物理治療包括手法治療、運動治療和物理因子治療。本節主要介紹一些常用兒童物理治療技術。

一、手法治療

手法治療(manual therapy)是指治療師使用雙手治療疾病,包括按摩(massage)、推拿(manipulation)和關節松動術(joint mobilization)等。

二、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movement therapy)在恢復、重建功能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逐漸成為物理治療的主體,具體包括維持關節活動度訓練、關節松動技術、肌肉牽伸運動、改善肌力與肌耐力訓練、平衡與協調訓練、步行訓練、牽引技術、神經發育療法、增強心肺功能等。

(一)被動運動

被動運動(passive movement)是指通過來自自身、他人或器械的外力作用完成關節活動,肌肉未發生收縮。被動運動有利于保持肌肉的生理長度和張力、維護關節正常形態和功能、維持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徒手被動運動是指患兒自身或在治療者的幫助下進行關節活動。持續被動運動(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是指利用機械或電動活動裝置,使肢體能進行持續性、無疼痛范圍內的被動活動。持續被動運動有助于促進傷口愈合和關節軟骨的修復和再生,加快關節液的分泌和吸收,促進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損傷軟組織的修復,從而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防止粘連和關節僵硬、消除手術和制動帶來的并發癥。

(二)關節松動技術

關節松動技術是指治療者在患兒關節活動范圍內完成的一種手法操作技術,臨床上用來治療關節因力學因素導致的功能障礙,如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或僵硬等。

(三)肌力訓練

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是根據抗阻和超量恢復原則,通過肌肉的主動收縮來改善或增強肌肉的力量。根據患兒不同的肌力水平可分為以下三種訓練方式:①輔助運動(assistive movement):當肌力為1或2級時,治療者徒手或借助工具幫助患兒進行主動運動,隨著患兒肌力的改善,治療者給予的幫助應逐漸減少。懸吊助力運動是通過繩索、掛鉤、滑輪等裝置,將運動肢體懸吊起來,減輕肢體自身的重量,以幫助患兒進行主動運動。②主動運動(active movement):當肌力達到3級時,治療者將患兒需訓練的肢體或肌群置于抗重力體位,使之主動運動。③抗阻運動(resistive movement):當肌力達到3級以上時,應進行主動抗阻運動,可分為徒手抗阻運動、重物抗阻運動、水中抗阻運動以及利用彈簧、彈力帶、摩擦力等產生的阻力進行抗阻運動。

(四)牽伸運動

牽伸運動(stretching movement)是指為恢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張力,改善關節活動范圍,運用外力拉長痙攣、攣縮或短縮的軟組織,做輕微超過軟組織阻力和關節活動范圍內的活動。牽伸方法主要有:①手法牽伸:治療者對發生緊張、攣縮或短縮的組織或活動受限的關節,通過手力牽拉,并通過控制牽拉方向、速度和持續時間,來增加異常組織的長度和關節活動度。②機械裝置被動牽伸:通過重量牽引、滑輪系統或系列夾板產生的小強度外部力量,較長時間作用于縮短組織的一種牽拉方法。③自我牽伸:由患兒通過利用自身重量作為牽拉力量自己完成的一種牽伸方法。④主動抑制:是指在牽伸肌肉前,讓患兒有意識地放松該肌肉,使肌肉收縮機制受到人為的抑制,此時進行牽伸的阻力最小,該方法適用于認知水平較好的患兒。

(五)限制-誘導運動療法

限制-誘導運動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針對存在單側上肢功能障礙的患兒,通過限制性手套限制其健側手或上肢的活動,誘導患側手或上肢進行各項活動,從而促進患側手和上肢的功能恢復。大量研究證實CIMT對偏癱患兒有良好的臨床療效。CIMT的作用機制包括神經損傷后習得性不用(learned non-use)現象的逆轉以及使用-依賴性皮質重組(use-dependent cortical reorganization)。CIMT要點是:①應用夾板或手套限制健側上肢,從而阻止患兒使用健側上肢的欲望和限制進行功能活動的機會;②應用行為塑造(shaping)技術誘導患兒集中重復地使用患肢,每天6小時;③將在醫院訓練中獲得的進步,轉化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④治療持續2~3周以上,總的干預時間一般為60~126小時。

(六)神經發育療法

神經發育療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是一類改善腦損傷后運動控制障礙的治療技術。具有代表性的常用NDT包括Bobath療法、Brunnstrom療法、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Rood療法和Vojta療法等,具體如下:①Bobath療法基于運動發育的未成熟性(即發育中的幼兒腦組織受損致運動功能發育落后,臨床表現出運動發育落后于正常同齡兒童)和運動發育的異常性(即腦損傷后,由于上位中樞對下位中樞控制接觸,釋放出各種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的理論基礎而形成的一項治療技術,常用的有控制關鍵點、促通手技、刺激本體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手技等。②Rood技術通過適當的感覺刺激以保持正常的肌張力和誘發所需要的肌肉反應。該技術認為感覺性運動控制是建立在發育的基礎之上,逐漸地由低級向高級感覺性運動控制發展,利用動作完成需有目的性,誘導出皮質下中樞的動作模式,而反復的感覺運動反應是動作掌握的必備條件。其常用技術有觸覺刺激、溫度刺激、輕叩、牽伸、擠壓以及特殊感覺刺激等。③Vojta療法主要是利用誘發帶的壓迫刺激,誘導產生反射性移動運動,通過這種移動運動反復規則地出現,促進正常的反射通路,抑制異常反射通路,達到治療目的。其常用技術有反射性腹爬、反射性翻身等。④PNF,其理論基礎包括刺激的后期放電,導致持續靜態收縮使肌肉力量增加;時間總和造成的神經肌肉的興奮;空間總和導致神經肌肉的興奮;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引起較強的肌收縮;利用交互神經支配(神經交互抑制)原理,產生主動肌收縮時拮抗肌的自然放松;通過擴散原理引起較弱運動肌群收縮;通過連續性誘導導致拮抗肌收縮。

(七)引導式教育

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CE)是指讓具有功能障礙的兒童通過特殊的、有意識的綜合性學習來獲得正常兒童的生活經驗,并且鼓勵兒童自己解決問題和發展獨立的個性,希望兒童能有參與性、主動性、自主決定的能力等。CE是以集體上課的方式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如穿衣、如廁、洗漱、就餐等。

三、物理因子治療

物理因子治療(modality therapy)是應用天然或人工物理因子的物理能,通過神經、體液、內分泌等生理調節機制作用于人體,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

(一)電療

應用電流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電療法(electrotherapy),臨床上常用的方法主要為以下幾種:①低頻電療法:頻率在1~1000Hz,包括經皮電神經刺激、神經肌肉電刺激和功能性電刺激等,其治療作用主要為興奮神經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鎮痛等;②中頻電療法:頻率在1~100kHz,包括等幅正弦中頻電療法(又稱音頻電療法)、正弦調制中頻電療法、脈沖調制中頻電療法、干擾電療法、音樂電療法、波動電療法等,其治療作用主要為鎮痛、軟化瘢痕、松解粘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消炎等;③高頻電療法:頻率在100kHz~300GHz,包括短波療法、超短波療法、分米波療法、厘米波療法、毫米波療法,其治療作用主要是利用其溫熱效應和非熱效應進行鎮痛、消炎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等。

(二)經顱磁刺激治療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指由快速電流脈沖通過刺激線圈瞬間產生的磁場在腦組織里誘導產生平行于線圈的電流,進而對相應區域發揮影響作用,具有無創、無痛、非侵入性的特點。臨床上常有以下3種刺激方式:①單脈沖TMS:主要用于研究皮質脊髓束的神經生理學特性,一般用于常規的電生理檢查;②成對脈沖TMS:是指在極短的時間間隔對同一部位連續給予2個不同強度的刺激,多用于研究皮質間或雙側大腦半球間的易化和抑制作用;③重復TMS(repetitive TMS,rTMS):是指在同一個刺激部位發送相同強度的系列磁脈沖刺激大腦,在神經不應期也進行刺激,使之產生積累效應,能興奮更多水平方向的神經元,調節皮質興奮性,實現皮質功能區域性重建。一般低頻rTMS(小于或等于1Hz)可降低運動皮質興奮性,高頻rTMS(大于1Hz)則可以提高運動皮質興奮性。rTMS常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兒童精神疾病,如有研究表明rTMS可以緩解兒童腦卒中和腦癱患兒的肢體痙攣,以及改善多動癥患兒的注意力等。

(三)體外沖擊波治療

體外沖擊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ESWT)是指設備將產生的脈沖聲波轉換成精確的沖擊波,通過治療探頭的定位和移動,對相應部位產生治療效果,沖擊波作用于人體后,通過力-化學信號轉導產生生物學效應,促進生長激素釋放、引起微血管新生及組織再生與修復等作用。ESWT可用于腦炎、腦膜炎、腦癱、脊髓損傷后遺癥等疾病造成的肌肉痙攣和攣縮,骨折固定后關節攣縮、骨科疾病的慢性炎癥,以及各種肌肉、結締組織性的疼痛。

(四)生物反饋療法

反饋是指大腦中樞根據來自神經末梢感受器的傳入沖動,調整身體運動器官的活動與動作,而生物反饋療法(biofeedback therapy)主要通過生物反饋訓練建立新的行為模式,將正常的無意識的生理活動置于意識控制之下,從而有意識地控制生理活動,以達到調節自身軀干功能的作用。

(五)水療

水療(hydrotherapy)是指利用水的溫度、浮力、壓力或其成分等,作用于人體而達到相應治療效果的方法。水中運動治療是指在水中進行各種運動訓練的方法,水的浮力可以減輕自身體重從而為患兒提供助力,水的阻力可以作為肌力訓練的阻力,而水的波動可以干擾患兒的平衡達到平衡訓練的目的。

(六)光療

光療(phototherapy)是指利用人工光源或日光輻射治療疾病的方法。臨床上常用的有紅外線療法、可見光療法、紫外線療法和激光療法等。不同波長的光的治療作用是不一樣的,如紅外線主要用于緩解痙攣、疼痛,藍紫光主要用于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紫外線主要是殺菌、消炎、促進維生素D產生、促進組織再生,而激光主要是消炎鎮痛,常用于面部、五官的炎癥,還有激光手術和激光治療腫瘤。

(七)超聲波療法

超聲波療法(ultrasound therapy)是指利用超聲波(一種頻率在20k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聽覺反應的機械振動波)作用于人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臨床上常用于軟組織損傷,如軟組織扭挫傷、血腫機化;骨關節疾病,如四肢關節炎、骨折;神經系統疾病,如腦外傷后遺癥、腦性癱瘓等。

四、其他新興治療技術

(一)肌內效貼治療

肌內效貼(kinesio taping)治療是指利用特殊的彈性膠布作用于體表,通過其彈性大小、方向、持久度、穩定性以及延展性來影響筋膜、肌肉及其他軟組織,以達到緩解疼痛、增進淋巴回流、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等作用。具有操作簡單、作用時間持久、非侵入性的特點,較容易被兒童接受。但治療者應注意肌內效貼的材質應為低過敏性的,并且在裁剪肌內效貼時注意修剪尖銳的部分,防止產生其他傷害。

(二)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是指通過模擬現實生活的場景,通過視、聽、嗅等感官體驗,讓患兒身臨其境,從而使功能訓練更加接近真實情景,并且其增加了訓練的趣味性,更能使患兒集中精神。臨床上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行平衡協調、步行、手功能、輪椅使用、認知功能等訓練。

(三)康復機器人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康復機器人(rehabilitative robot)主要是用于功能訓練,并且能提供精準的運動參數(運動時間、頻率、關節活動度等)、科學的運動模式,其重復性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還可通過視覺、聽覺和(或)觸覺反饋引導患兒進行自我調整。上肢康復機器人運用計算機技術實時模擬人體上肢運動規律,治療者有針對性地選擇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活動場景來訓練患兒的上肢功能。下肢康復機器人可以進行下肢關節被動活動、下肢減重訓練、下肢抗阻訓練、步行訓練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冈县| 中江县| 泾源县| 浙江省| 道真| 宜兰市| 维西| 无极县| 绥德县| 中江县| 泾阳县| 台中市| 乌兰县| 崇明县| 大丰市| 万年县| 瑞丽市| 涡阳县| 清新县| 赞皇县| 芒康县| 天镇县| 石狮市| 西峡县| 瑞昌市| 莱西市| 龙井市| 庆安县| 霍林郭勒市| 黄梅县| 班戈县| 大丰市| 化隆| 昂仁县| 菏泽市| 旺苍县| 济宁市| 嘉荫县| 万盛区| 大丰市|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