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中醫內科丁甘仁流派系列叢書:陳存仁學術經驗集
- 朱生樑
- 2991字
- 2020-02-19 18:35:28
總 序
鴉片戰爭以后,1843年上海被迫開埠,設立租界,列強割據,華洋雜居,形成了帝國主義掠奪和文化侵蝕的一種政治權利形態,但也沖破了封建傳統文化羈絆,促進了西學東漸的中西文化的沖撞和交融,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的根本性變化,使上海很快成為遠東金融中心、遠東商貿中心,以及城市人口85%來自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移民城市,是公認的世界四個國際化大都市之一。
上海發展形成的人文特點及對醫藥需求的增長,給中醫醫療和中藥實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全國各地中醫流派、地方醫派的賢才和中醫學子紛至沓來,匯集滬上,成為人文薈萃之鄉,名醫輻輳之地。在上海城市環境和文化土壤的催化下,孕育和造就了海派中醫,出現了學術思想交融,學術觀點爭鳴,中醫西醫匯通、醫療技藝交流,中醫醫院與中醫學校林立的生動局面,形成了“發皇古義,融會新知”“開放包容,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不拘一格,鼎新而變,領風氣之先”的鮮明特色,為我國中醫的發展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丁澤周 (字甘仁)先生,順潮流而動,于19世紀80年代來滬尋求發展。丁家三世從醫,先生承家業,學醫于江蘇武進孟河鎮,初學于紆塘馬紹成,繼則師承一代宗師馬培之,并時與族兄丁溪松問學。學成之后,始懸壺于孟河,后客寓蘇州,再東遷滬瀆,設診于上海仁濟善堂,問道汪蓮石、余聽鴻、唐容川、張聿青諸名家,過往甚密,擷取各家之長,軒岐之學得以交融升華,造詣日深,醫道大昌,一時煊赫,名噪海上。
丁甘仁先生孜孜矻矻,追學不倦,勤奮嚴謹,一絲不茍,深得同道贊譽。其重理論而崇臨床,精專博學,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點:尊經典,博眾長,融時論,援古證今,別開生面;破“寒”“溫”對峙格局,倡《傷寒》《溫病》統一法門;雜病證治,主以《傷寒》《金匱》方論,兼采各家,首重脾胃調治;外感熱病證治,宗《傷寒》之法,而不拘仲景之方,攻補相宜,肺胃同解;重痰濕致病,擅用化解痰濕諸法;崇尚和緩歸醇,常變有度的臨床風格,用藥重辨證,貴輕靈;不囿臨床分科,內、外、婦、兒、喉各科兼長,堪稱典范。此外,先生雖繁忙診務,卻著意立說,著作頗豐,有《醫經輯要》《脈學輯要》《藥性輯要》《喉痧證治概要》《丁氏家傳珍方》《丁甘仁醫案》等多種著作刊行,皆膾炙人口之作,深得同道青睞。先生樂善好施,孫中山先生曾以總統名義贈予“博施濟眾”的金字匾額,其大醫精誠,可見一斑。
丁甘仁先生不僅是中醫理論家、臨床家,而且是近代中醫教育的先驅者。1913年,先生會同夏應堂、謝觀諸同道在全國醫藥聯會上提議籌款集資興辦中醫學校。經反復與當局請愿,成功立案,于1916年8月23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正式掛牌,成為我國第一家經由政府正式注冊的中醫學校。學校請謝利恒任校長,匯集一大批醫理精深、學問淵博、臨床高超的中醫名家擔任管理和教學工作,并就課程體系、教材、教師及教學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工作進行全面探索和實踐,開創了中醫近代學校教育的先河,使中醫人才培養走出了單純家傳師承的狹小天地,為我國近代中醫教育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洋洋千言的辦學“宣言書”中,詳述了創辦中醫學校的目的,計其大要有四:“國粹之可虞也”;“生命之攸系也”;“氣質之不同也”;“利權之外溢也”。發出了“唯有爭勝,奮起振奮”“競爭乃出,優勝劣敗”的吶喊,表達出了“昌明醫學,保存國粹,中體西用”“要求中醫之發達,必先陶鑄中醫之人才,要陶鑄中醫之人才,必多設中醫之學校,使本正源清,而后有良好種子”的辦學宗旨,并立“精誠勤篤”校訓。凡此,抒發了丁甘仁先生及其同道面對歐風美雨,中醫危亡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和憂慮,以及與之抗爭的決心和韜略,其心系國粹的中醫情結,由此可鑒。
上海中醫專門學校辦學凡32年,共30屆,869名畢業生。1926年先生謝世后,由次子丁仲英、長孫丁濟萬,以及夏應堂主持學校工作,并于1932年改名為“上海中醫學院”。學校碩果累累,桃李天下,如丁濟萬、程門雪、黃文東、秦伯未、章次公、嚴蒼山、王一仁、許半龍、陳存仁、張伯臾、沈仲理、裘沛然、童少伯、徐嵩年、韓哲仙等等當代名醫,皆師出丁甘仁門下,承丁氏之學,蔚然有“丁派”之譽,是海派中醫中最具影響力的流派。在丁氏內科流派諸多弟子之中,有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中醫學院第一、二任院長者;有成為國家衛生部顧問者;有成為上海市文史館、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員者;而成為上海中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上海市及全國諸多中醫醫院、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機構的資深教授、主任者更是不計其數;有的弟子更是名噪港臺、海外,等等,不一而足。在中醫學術方面,他們砥礪潛行,鍥而不舍的追求,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長期醫療實踐的積累和體悟,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守常善變,取得了與時俱進的發展,在各自的臨床領域中,形成了自身的學術風格和特色,進一步豐富了海派中醫丁氏內科流派的學術內涵,深刻影響著上海乃至海內外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同時,他們也為高等中醫教育、各級中醫院的建立與發展,為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為中醫人才培養等方面對中醫事業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其功莫大焉。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領導下,在全國各地重啟了中醫師承教育工作,并與高等中醫藥教育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相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應運而生的是對地方醫學流派的繼承、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得以如火如荼地開展。上海在市政府、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組織領導下,領風氣之先,在全國率先全面開展對上海中醫學術流派——海派中醫的發掘研究工作,并積極支持各學術流派的基地建設,其集流派學術特色研究總結、流派團隊培養、流派優勢病種特色門診的設立、流派相關文獻的集成等等為一體,促進海派中醫各學術流派學術經驗特色的弘揚和發展。丁氏內科流派在先后二期上海市中醫藥事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中得到市政府的重點支持,并通過論證,根據是否具備研究條件的實際情況,遴選了丁氏內科流派內六個分基地建設項目 (黃文東、嚴蒼山、張伯臾、童少伯、徐嵩年、韓哲仙),以及六個學術思想研究項目 (丁甘仁、程門雪、秦伯未、章次公、陳存仁、裘沛然)。盡管遴選過程中,不乏存在遺憾之處,有些較有影響的丁氏內科流派的醫家因找不到傳人或缺乏可查考資料而未能立項研究,如許半龍、王一仁等,殊深痛惜。然而,就當前研究項目而言,大致已能反映丁氏內科流派學術特點及其發展的基本面,尚屬幸事。
在近六年的研究中,各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項目負責人及其團隊均不辭辛勞、長途跋涉,尋根訪蹤;焚膏繼晷,爬羅剔抉、窮搜冥索,搜集遺秘,補苴罅漏,集腋成裘;刻苦研究,譯慎不拘,刮垢磨光,去粗存精,全面總結,宣明往范,昭示來學……凡此,其有耗于嘔心瀝血,無累于名利得失,專心致志,幾經寒暑,編著成以。其中,舊居家貌、傳承譜系、先賢年譜、醫案醫話、醫論學說、經驗特色、文獻影像,一應俱全,于繼承與弘揚丁氏流派學術經驗,功不可沒。
200余萬言,計12分冊的煌煌著作——《海派中醫內科丁甘仁流派系列叢書》,將付剞劂,面市問世。該書是首部反映丁氏內科流派醫學全貌,又切合實用而富有研究價值的集成性著作,為今后深入研究、總結、弘揚丁氏流派學術經驗奠定了基礎。于此,心存感激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創導,上海市政府、上海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的鼎力支持,也深切感動于丁氏內科流派研究團隊全體同道的不懈努力,成就該書的鑄成。縱然我們付出了艱辛,但深知遺闕錯謬之處尚屬難免,祈同道仁人點撥賜教,以臻完善。
嚴世蕓
二〇一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