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骨骼肌及骨病變
一、骨骼肌病變
1.胰島素因素
骨骼肌是胰島素作用的靶組織,是胰島素抵抗的主要部位,對促進葡萄糖攝取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糖尿病也可侵害骨骼肌發生糖尿病骨骼肌病變,臨床可見肌無力、肌肉萎縮、肌肉疼痛表現,嚴重者行走困難,易跌倒。若患者同時存在糖尿病血管并發癥,這種表現更明顯。持續的高血糖可引起骨骼肌肌纖維萎縮、肌容積縮小等病理改變。
2.血管性因素
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特征性改變之一,同時血管基底膜增厚既是糖尿病性骨骼肌病變的重要病理基礎,又是糖尿病骨骼肌病變的漸進性損害表現。由于基底膜增厚,加大了血液和組織間物質交換距離,阻礙氧彌散和代謝物質交換,加重骨骼肌缺氧和損傷。
3.神經性因素
糖尿病時骨骼肌氧化代謝減弱,能量供應下降,并且有末梢運動神經受損。
4.代謝性因素
氧化應激導致肌肉組織的變性、崩解,肌肉萎縮出現拱形足和爪形足趾。
5.鈣超載降低
鈣離子的缺乏使肌肉收縮的啟動過程受到影響,導致了肌無力。
二、骨骼病變
糖尿病足患者可出現下肢骨骼病變,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不同可出現夏科關節病和骨髓炎。各種周圍神經病變均可引起夏科關節病,糖尿病、感覺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創傷以及骨代謝異常等,相互作用引起局部急性炎癥反應,從而導致不同程度和類型的骨破壞、關節半脫位或脫位及畸形,典型的畸形為足中部塌陷,被稱作“舟狀”足,這種表現也可發生在其他關節疾病,但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導致本病最常見的原因。
糖尿病夏科關節病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代謝因素、血管因素、自身免疫因素、氧化應激和神經激素生長因子缺陷等,另外,周圍神經病變也參與其發病:①感覺神經病變:表現為壓力、冷(熱)和尖銳痛(鈍痛)等感覺方面的缺失。②運動神經病變:大纖維神經病變導致深感覺減退或缺失、肌萎縮、肌張力降低、平衡障礙、后腿肌肉群代償發達,造成踝關節呈馬蹄狀足,增加了足中部病理性壓力。這種病理性壓力與持續性的承重結合是弧形足底畸形的原因。同樣,大纖維神經病變也引起足趾肌肉萎縮,屈肌和伸肌不平衡,導致了爪形趾。足趾關節過伸和近端趾關節的過伸抑制跖骨頭,所以跖骨頭感覺缺失和持續承重引起足底潰瘍。③自主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系統對足部小血管和汗腺發揮作用,其功能障礙可導致水分脫失,隨之影響pH和正常的血管反應,所以足部血流量是非糖尿病夏科關節病的5倍。自主神經病變產生動靜脈短路,這是由于血中高濃度的氧產生快速毛細血管-靜脈轉換,出現水腫。糖尿病夏科關節病被描述為類似嚴重的骨關節炎,由于感覺和自主神經病變持續加重,關節承重部分的纖維斷裂,韌帶和肌腱張力的降低導致關節不穩定。正常時軟骨通過轉化成骨以代償性地改善組織穩定性的功能減退,關節腔骨粗糙膨大,X線下可見腫大畸形的踝關節,足承重表面的破壞導致關節半脫位和全脫位。
(崔佳森 黃 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