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不良生活方式

一、民眾生活方式的變遷
生活方式是一個社會化概念,在英文中大致經歷了從短語“style of life”到合成詞“life-style”,再到20世紀80年代固定為“lifestyle”。目前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指導下形成的滿足人們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生活樣式和行為特征,包括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醫學研究中的不良生活方式(unhealthy lifestyle)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文化、經濟、消費影響下而形成的有害身體健康的行為習慣和方式。而社會經濟與人群的文化素養等,都決定了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心血管病預防指南2011》和美國AHA2010《心血管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國家戰略目標》定義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煙、缺乏運動、過量飲酒、糖代謝異常、脂代謝異常等。大規模的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不良生活方式會危害人們身體的心腦血管健康狀態,并已經取得廣泛共識。
近30年來,我國從傳統的農業化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型,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轉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醫療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人均壽命逐年延長。但與之伴隨的是不良生活方式也逐漸增多,以至于我國的疾病譜也發生了明顯改變,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腦卒中和周圍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二、常見不良生活方式
1.吸煙
吸煙是代謝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吸煙可以使血壓升高,腹圍增大,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空腹血糖水平增高,誘發胰島素抵抗,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變多見于中小動脈,吸煙可以使血管內皮功能受損,血漿纖維蛋白原升高,動脈痙攣,加重患肢缺血程度,對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閉塞的危險高于對其他部位的致病風險。有研究顯示,吸煙者與不吸煙者相比,發生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增加2~6倍。
2.缺乏運動
超重和肥胖在世界范圍內呈廣泛流行的趨勢,這和經濟發展后帶來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缺乏運動易于導致肥胖和超重,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體脂特別是腹部脂肪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以合成許多肽類和非肽類物質,過度積蓄可以引起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高血壓和高脂血癥等,因此肥胖是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強烈相關風險因素,兩者共同誘發糖脂代謝異常和功能紊亂,進而增加了糖尿病足的發生幾率。適度運動本身可以維護血管內皮功能和抗氧化,增加心腦血管血流量、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抵抗,減輕血脂異常,減少體重和體內脂肪,從而降低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
3.酗酒
既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飲酒是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循證醫學證據表明,飲酒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呈U形或J形曲線關系。少量和適度飲酒可以降低基礎胰島素分泌和空腹胰高血糖濃度,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酗酒則會導致胰腺損傷,使胰島素受體底物RNA表達下降,胰島細胞分泌功能受損,空腹血糖水平增高,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如前所述,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足重要病理基礎之一,而影響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風險因素不僅和飲酒量、酒的種類有關,可能更受既往乙醇攝入總量的影響。即使少量飲酒,日積月累(5~7d/wk,0.1~19.9g/d)也會使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4.膳食結構不良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作生活節奏的增快,不吃早餐,洋快餐日益普及和流行,我國人群膳食結構逐步向西方生活方式的膳食結構靠近,膳食中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高熱量的攝入較以往顯著增多,能量代謝不平衡,造成超重和肥胖,血脂水平增高。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城鄉差別明顯,城市高于農村(11.4%vs.8.2%),大城市高于小城市。糖尿病前期則呈現農村高于城市的趨勢,預示著未來農村的糖尿病患病率會持續上升。
5.精神因素
精神壓力和抑郁癥是糖尿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一方面,糖尿病作為現代社會的慢性病,目前尚無徹底治愈的方法,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用藥加大心理壓力,出現悲傷、沮喪、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以及焦慮情緒,誘發焦慮癥和抑郁癥。另一方面,現代生活方式工作節奏快,競爭壓力大,進食不規律,體重增加,運動減少,引起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誘發糖尿病。罹患糖尿病后不易于遵從醫囑也使得病情加重。研究發現,精神壓力過大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發生糖尿病足的危險增加兩倍。
6.缺乏足部防護習慣
由于糖尿病患者神經系統受損害,可以出現神經血管性營養微循環障礙,出現下肢和足部感覺障礙,痛感減弱和消失,糖尿病患者失去了對自己足部的自我保護,容易受到損傷。加之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造成局部皮膚干裂、局部動靜脈短路等,兩者最終加重病情的發展并誘發糖尿病足。如果患者沒有養成良好的足部保健習慣,如每日洗腳,日常鞋襪選擇舒適合體,定期檢查雙足并采取適當養護措施等,缺乏足保健意識則可能大大增加足部外傷、感染的風險。
三、文化與社會發展
1.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是良好的社會經濟學指標,知識層次越高,那么與之相關的肥胖、脂代謝異常、糖代謝異常、心血管疾病等暴露風險因素相對越低,糖尿病發病率也越低。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體力運動減少,肥胖增多,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增高。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調整其他危險因素后,文化程度在大學以下的人群中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5%,可能是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群體更會關注自己的健康,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預防糖尿病及糖尿病足的發生。
2.經濟收入
城市化會導致人們經濟收入發生變化,經濟基礎也部分決定了相應的生活方式改變,其中不良生活方式使糖尿病發病率增加。研究證實,我國經濟收入發達地區城鄉居民之間相比較,糖尿病發病率沒有明顯差別,但是與中等收入和欠發達地區城鄉居民的糖尿病發病率存在明顯不同。很明顯,城鄉經濟收入的不同,那么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存在較大區別,決定了糖尿病發病率的高低。總體來講,高經濟收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是低收入組的2~3倍,經濟發達地區明顯高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城市高于農村。
(劉 麗 史 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化县| 顺平县| 海口市| 大城县| 周宁县| 万州区| 临洮县| 聂拉木县| 且末县| 桓仁| 丹东市| 双柏县| 东安县| 梨树县| 昭苏县| 洮南市| 琼结县| 伊吾县| 稻城县| 宁武县| 通海县| 铜山县| 湘乡市| 桂东县| 麦盖提县| 常德市| 天峨县| 孟村| 山阳县| 平利县| 汉沽区| 佛坪县| 长春市| 象州县| 阿拉善盟| 唐河县| 通渭县| 保康县| 仙游县| 定日县| 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