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病理生理
第一節 解剖特點
認識糖尿病性潰瘍前必須了解足部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足的表面解剖分為足背和足底兩部分(圖2-1-1),這兩部分皮膚構造截然不同,因此相應部位潰瘍治療方法不同,預后也不同。

圖2-1-1 足部解剖結構輪廓圖(外側觀)
一、足部皮膚
1.足背皮膚
足背皮膚與身體其他部位無大異,表皮是復層鱗狀上皮,由從內向外又分為5層(部分4層,透明層在掌跖部才明顯)。足背皮膚特點為皮膚較?。s2mm),表皮較?。s0.2mm);毛囊皮脂腺結構不發達;跖趾關節部位(即MTP關節和趾骨間關節)背面無毛囊,但外分泌腺發達。未累及全層皮膚的創傷,從非跖趾部位的足背和趾背的毛囊上皮、外分泌腺管上皮及跖趾關節處足背皮膚的外分泌腺汗管上皮開始上皮化,皮膚上皮化后很容易形成脫色素狀態。

圖2-1-2 足背皮膚結構示意圖
2.足底皮膚
足底皮膚較厚(約5mm),表皮也厚(0.6mm),根據角質形成細胞的不同分為基底細胞層、棘細胞層、顆粒層、角質層。特別是作為負重部位的足跟和前負重區比,非負重區(足弓)有增厚的傾向。足底皮膚無毛囊、皮脂腺等附屬器,外分泌腺非常發達。因為比足背有更厚的脂肪層,故足弓上皮化能力強。故小型清創術后,足底采取促進開放性創傷上皮化就能得到良好的預后。
足背部由于皮下脂肪層內有疏松的纖維結締組織與皮膚相連,所以皮膚有2~3cm的可移動性;在足部縱向伸展的強韌的纖維結締組織與足底筋膜等深部組織相連接,將脂肪層分隔固定,因此足底皮膚只有1cm左右的可動性,以便于我們的行走。

圖2-1-3 足底皮膚結構示意圖
二、足部血管
腘動脈至腘肌下緣水平分為脛前、脛后動脈;脛后動脈又分為腓動脈和足背動脈(圖2-1-4)。
1.脛前動脈
脛前動脈穿小腿骨間膜至小腿前方,在小腿前群肌間下行,至踝關節前方移行為足背動脈。足背動脈位置表淺,在踝關節前方,
長伸肌腱外側、內外踝連線中點可觸及搏動。足背動脈主要分支:①足底深支:與足底外側動脈末端吻合為足底弓。足底弓發出4條跖足底總動脈,并向前各分出兩支趾足底固有動脈,分布于足趾。②第一跖背動脈:分布于趾背面外側緣和第二趾背內側緣。③弓狀動脈:發出3條跖背動脈,各發出2支趾背動脈分別分布于第2~5趾。而且,足背動脈還分出數支跗內側動脈和跗外側動脈,分別分布于跗骨和跗骨間關節。

2.脛后動脈
脛后動脈沿小腿后面深淺屈肌之間下行,經內踝后方轉至足底。其主要分支:①腓動脈:沿腓骨內側下行,分支營養鄰近肌肉及脛骨、腓骨。②足底內側動脈:與伴行的同名靜脈和神經沿足底內側緣前行,分布于足底內側。③足底外側動脈:與足背動脈的足底深支吻合形成足底弓。
三、足部神經
足部神經由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分支支配(圖2-1-5)。

圖2-1-4 下肢血管走行示意圖

圖2-1-5 足部神經分布示意圖
1.脛神經
脛神經為坐骨神經的延續,伴脛后血管行至內踝后方,最后在屈肌支持帶深面分為足底內側、外側神經。足底內側神經分支分布于足底內側肌群及足底內側半皮膚和內側3個半足趾的跖面皮膚;足底外側神經分支分布于足底中間和外側群肌,以及足底外側半皮膚和外側1個半趾的跖面皮膚。脛神經的皮支腓腸內側皮神經與來自腓總神經的腓腸外側皮神經吻合形成腓腸神經,然后經外踝后方至足的外側緣前行,分布于足背及小趾外側緣皮膚。
2.腓總神經
由坐骨神經發出,分為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兩大終支。腓淺神經的終支在小腿中下三分之一交界處淺出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側、足背和第2~5趾背皮膚。腓深神經經踝關節前方達足背,發出分支分布于小腿前肌群、足背肌和第1、2趾相對緣皮膚。
四、足部骨骼和筋膜
足底肌肉最外層由足底腱膜構成,足底腱膜起自跟骨內側,中心部位最厚,末梢呈扇形散發開,末端與跖淺橫韌帶相連接。足底腱膜雖然是致密結締組織,但是感染往往會沿其擴散,有時也會沿跖淺橫韌帶橫向擴散。上述內在肌和足底腱膜形成了足弓。足弓對于維持正常的行走功能非常重要。足弓可分為橫弓(足跟、跖骨)和縱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
內在肌和足底腱膜所保持的功能和足的正常形態是維持正常行走的重要條件。行走時首先足跟著地,足中央輕度內翻后輕度外翻支撐,足跟由前部外側向內側方向離地,最后外側的足趾按順序離地,足
趾球部和第一足趾分離的一連串動作,足弓會跟隨著足的變形而改變,著力中心亦隨之改變,形成正常的移動軌跡。最后趾分離時,跖趾關節呈最大背屈,這時足底筋膜出現緊張,縱弓出現加深(絞盤牽引機制)。當糖尿病引起的關節可動度下降和足
趾外翻變形等,趾骨遠端的負擔就會加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