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傷后應激障礙
- 王慶松 譚慶榮
- 1895字
- 2019-12-27 12:11:36
第四節 應激與生活事件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每天都在經歷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種變化,應該說尋求生活變化、追求生活的多彩性,是一個自然人所具備的一種基本特性。因為各種生活變化可以激勵人們付諸行動去應對新環境的挑戰,也可提高人們適應新的社會生活的能力。應該說,一種符合邏輯的、節律平緩的、適度的生活變化既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也是維護人們健康心理狀態的必要條件,可以說,生活變化和休息對人們是同樣的重要。但生活變化的幅度過大、節奏過快、持續時間過長,就可能使人們對之難以適應,久而久之還會造成人們的心理應激。這種對人們情緒產生不同影響的生活變化我們稱之為生活事件。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事件是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心理應激,甚至是導致機體不健康的主要原因。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心身醫學教授Holmes和Rahe等人對生活事件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們對5000多名患者的病史資料和實驗室數據進行了整理、分類,將生活事件中影響人們情緒的輕重程度劃分若干等級,用生活變化單位(LCU)進行計量評定、制訂出“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這個量表中共列出43種主要生活事件,自1976年發表后,已在美國、法國、日本、比利時、瑞士以及亞、歐等許多國家被廣泛引用并在多國間進行跨文化研究,研究的相關系數為0.65~0.98。1978年Sarason繼Holmes和Rahe之后,在生活事件對人們影響的研究中又有所突破,他編制了生活經歷調查表(Life Experiences Survey,LES),新表有兩個不同點:①評分分成陽性分和陰性分;②由受試者本人評定事件對情緒影響的程度及性質。
有人通過日常生活觀察發現,很多人在經歷重大生活事件后總會患上這樣或那樣的疾病,有的甚至還會過早地去世。像事業上的成功與失敗,婚姻的重大變化,突發災禍的出現,家庭成員的猝死等重大生活事件,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往往造成極大的傷害。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開展了生活事件對健康影響的系列研究,國內各地紛紛組織起了對生活事件研究的科研協作組,上海、湖南等地在這方面的研究較為領先。楊德森、張亞林、張明圓等人參考國外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的文化背景,制定出了較為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活事件評定量表(Life event scale,LES),并進行過大樣本試測,積累了很多經驗。但實踐中他們發現,研究生活事件時,一定要注意多方面的影響,如分層(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閱歷、不同生活階段等)、事件的性質與特點、個人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和對事件的態度、應對重大生活事件的能力以及有無社會支持系統的緩沖作用等。
有關生活事件對健康影響的研究時有報道。Holmes和Rahe等人在對88名住院醫師的生活調查后發現,生活變化單位(LCU)的分數高低與身體健康狀況之間存在相關性,而健康狀況又與造成應激的生活事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Holmes發現,LCU分數達到150分左右時的人群中,有80%以上的人曾感到過這樣或那樣的嚴重不適,或產生焦慮、抑郁狀態,而LCU分數在150分以下時僅有不到35%的人曾有過不適感。因此,Holmes等人將150定為生活事件危機的LCU下限,將150~299定為中度生活事件危機,而LCU超過300則視為高度生活事件危機。大量研究結果表明,與生活事件有關的疾病主要有結核病、糖尿病、心臟病、胃腸潰瘍、哮喘、甲狀腺功能亢進、血管神經性頭痛以及引起心理障礙的神經癥(焦慮、抑郁)等。
考試對在校學生來說是一種應激性事件,有人對44例剛入學的醫學生進行測試,發現他們期末考試前后心身癥狀及免疫功能都有明顯的變化,考試后醫學生軀體病癥狀(如腹瀉、發熱、咳嗽)由9.1%增加到38.6%,心理應激狀態也明顯增強。由ConA和PHA誘導的淋巴細胞增殖反應(淋轉)受到抑制,經多重逐步回歸分析、比較,發現家庭的期望值越高,人們生活事件的評分就越高。
失業也屬于常見的生活應激性事件,瑞典Ericsson電話公司在宣布裁員時作過一個調查,發現被裁員前一個月員工們都處于高度的應激狀態中,血中可的松水平較正常值增高,睡眠質量普遍地下降。那些失業后一個月的員工可的松水平只略有降低,而那些保留下來的員工血中可的松水平都恢復到正常水平。
由此可見,與我們形影相隨的各種生活應激性事件對于人們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可以振奮人們的精神,激勵人們去應對新環境的挑戰,提高人們適應新的社會生活的能力。反之,不良的生活事件可使人產生不良應激,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在研究中發現,各種生活事件雖然與疾病有關聯,但卻不會對造成疾病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因為在生活事件與疾病之間存在太多的中間媒介和調節因素,我們可以把各種不良生活事件看作是導致軀體疾病或心身疾病的“危險因素”。通過預測“危險因素”、了解更多的中間媒介和調節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可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識別疾病易感人群,揭示生活應激事件與疾病間的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