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趙金鐸臨床經驗集
  • 趙金鐸 朱建貴
  • 9776字
  • 2019-12-27 17:48:48

習醫治學路

我的習醫治學路

趙金鐸于1981年

一、立志學醫,讀書求師

我祖父輩昆仲二人皆習醫業,長祖操中醫外科,次祖專中醫內科。皆因早逝,余未得其薪傳。剛滿四歲,慈父見背,孤兒寡母寄于次祖父之籬下。

讀完七年小學,鑒于家境維艱,母親不忍孤兒遠離,故輟學在家,計劃另謀為人之路。然而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能干什么呢?老母親對我說:“你能學個醫生才好,既能治好我的病,又能成為一個百家可用的人。”思考再三,我覺得母親的希望是有道理的,遂下定決心,立志學醫。

從何學起呢?我去請教本家的一位祖父,他是中醫內科醫生。老人淡淡地對我說:“你先去熟讀《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吧。”聽了他的話,找了本《內經》閉門死讀起來,風雪嚴寒,烈日酷暑,無一日輟止。怎奈自己文識淺陋,其中大部分章節百思不解。為了解難釋疑,使我想到本族伯父——老中醫趙洛款。其人正直,學術造詣亦深。一日冒昧前往請教,言學醫之志,致殷勤之意,敬請指示門徑。老人聽后很誠懇地對我說:“《內經》本身不是強調善言天者必應于人、善言古者必驗于今、善言氣者必彰于物嗎?《內經》教人,知醫之道,要誦而能解,解而能別,別而能明,明而能彰。醫之為術,易學難精,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依你的條件,開始自學《內經》是不實際的,應先讀一些比較通俗、實際的著作。”他當即將案頭上的《古今醫鑒》送給我,讓我用心熟讀。我異常感激這位老人的熱心指點和慷慨支持,并依其指點,改弦更張,先讀完了《古今醫鑒》,接著又學習了《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本草備要》《醫方集解》《瀕湖脈學》等書。方法一變,耳目全新,因這些書文字較為通俗,且內容多涉臨證實際,興趣油然而生,學思也大大地長進了。后來又在業師的指導下,由淺入深地讀了四部經典著作。

光陰荏苒,轉眼十七歲了。此時,鄉里原來的一代老中醫大多已經謝世,其中包括我的啟蒙老師。個別生存者,亦是老病交加,行動不便,謝絕求診了。家鄉一帶群眾,患病求醫,日感困難。當時,我讀書、求師業已三年,渴望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及老師口傳的經驗到實踐中一試。事有湊巧,鄰人李某之妻罹患痛經之病,每值經期則腹痛難忍,輾轉呼號,晝夜不止,隔垣可聞。我鼓足勇氣,毛遂自薦,愿為診治,病家十分歡迎。經詳細診察,辨為血虛有寒,經脈瘀滯,因擬當歸活血湯加減與服。是夜,余心惴惴,唯恐藥不對證,發生事故。翌日晨,又匆匆而起,前往病家詢問,當得知藥后患者一夜安睡,經痛未作時,成功之喜悅是不言而喻的。這便是我開始行醫所治的第一例患者。自此以后,鄰里、病家爭相傳告,都說咱村又有小先生了,登門求治者日漸增多。

初出茅廬,理論知識菲淺,更乏實踐經驗,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困難,碰到很多釘子。縱然晝日認真臨證,燈下翻書對照學習,修正治療方案,還是有很多問題解決不了,相當一部分病例療效不佳。這使我感到,許多問題單靠書本是無法解決的。

暇讀韓愈《師說》,深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之重要作用。知道要想解除疑惑,除認真讀書、勇于實踐之外,非得多方尋師求師不可。于是下定決心,不恥下問,無論老農村嫗,凡能執方治病者,我皆視之為師。若村中誰家從外面請來醫生看病,我便前往侍診,趁機求教,并主動地隨訪別人診治的病家,觀察總結療效,從中吸取教益。另外,還通過登門拜訪、通信聯系等方法,就正于高明。總之,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勤學、勤問、勤記、勤實踐,以勤補拙,日積月累,數年功夫,受到很大教益,實際療效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不禁使我想起法國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的一段話:“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在等待著。”

二、投身革命,獻技人民

飽受封建家族欺凌的青少年時代,孕育了我心靈中的反抗精神。我反復求索擺脫窘迫境地的出路而不可得。1936年,我終于和地下黨取得了聯系。俟后,經組織指點,秘密地閱讀了一些進步小說及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特別是在讀完《共產黨宣言》這部偉大的著作以后,才使我真正認識到共產黨的主張是擺脫受欺凌困境的正確道路。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我參加了“抗日動員會”的工作。借行醫治病,走村串戶之便,宣傳動員群眾起來抗日救亡。

1938年,華北危機日漸嚴重,日寇長驅直入冀中平原。在我縣城陷落前夕的一個晚上,我和另一位同志在一盞明亮的油燈下宣誓,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說過:“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我逐步認識到當初自己學醫的動機是多么渺小、狹隘,而只有將技術貢獻給革命事業,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自此以后,我的醫學生涯也就和黨的革命事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1938年冬,深澤縣城陷落,抗日游擊戰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為了配合游擊戰爭,我在自己小藥鋪的基礎上,和另一位地下黨員同志(西醫)成立了救護醫院,免費治療我黨干部及游擊隊傷病員。我不會搶救技術,就查看有關書籍,請教西醫同志,很快地學會了一般的外科急救技術。

當時,由于日寇的封鎖,物質生活極度困難,藥品、器材幾乎全部需要自力更生。沒有紗布、脫脂棉,我就把被子拆掉,漿洗干凈,用堿水煮過、漂凈,放籠上蒸氣消毒后使用。西藥供應不上,就千方百計用土、單、驗方進行治療。例如,用柳樹葉水煎濃縮代“依比膏”,當時就解決了不少問題。

1939年,縣城失守后的第一個春天,青黃不接,環境日漸殘酷,日寇為了對付抗日力量,經常掃蕩、搶劫。救護醫院已難以繼續工作,就把所有的藥品、器械堅壁起來,轉入地下。不久縣游擊大隊成立,便把堅壁的所有藥品、器械無償地捐獻給大隊衛生隊了。我自己仍繼續利用職業的方便,從事地下黨的工作。

1942年,日寇對冀中平原進行了慘絕人寰的“五一”大掃蕩,所到之處,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崗樓林立,溝路成網。我們在地下黨領導下堅持了殘酷環境里的斗爭。為了完成組織交給的醫療和掩護傷病員的任務,開展地道戰,我家也成了抗日堡壘戶。有時還受地下黨的委派,親臨戰斗前線,進行醫療搶救。無論嚴寒酷暑、白天黑夜,不管情況如何險惡,只是想將自己所學到的一點菲淺的知識貢獻給革命,服務于人民。

革命戰爭的洗禮,也培養了我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樹立了有求必應、講求實效、用方簡廉的醫德。在此期間,為了適應艱苦環境中農村醫療之需要,我搜集、研制了用以治療內、外、婦、兒各科常見病的簡便方劑。例如,用以治療外感熱病汗后低熱不退的三根湯(蘆根、葛根、板藍根,水煎服),治療久瘧但寒無熱的烏白丸(烏豆49粒、白砒3g,將豆煮爛,和白砒共搗如泥,和為百丸,發作前兩小時服一丸),祖傳治療新生兒破傷風的臍風散(巴豆霜3g、朱砂1.5g、胎發灰0.6g、臍帶1具焙研、僵蠶粉3g,共研極細,每以筷子蘸蜂蜜蘸藥少許,令病兒吮之),產后服用的簡易生化湯(山楂、紅糖、生姜,水煎服)等,皆在戰爭年代物質條件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精在明理,知在成行

回顧數十年學醫、行醫的歷程,深感醫之為術,學之易而精之難,行之易而知之難。欲“精”欲“知”,必須有一番據經以洞其理、驗病以悟其義的扎實功夫。這里既需要謙虛好學的態度,尤需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因為“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柏拉圖)。要從實際出發,學有專攻,熟讀精思,不可朝秦暮楚,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須知專則有進,雜則無成。

(一)讀書寧澀匆滑

荀子說得好:“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我常引以為座右銘,并將自己學習方法規定為一粗、二細、三記。

所謂粗,就是無論學習哪一部醫學著作,先要從頭到尾地通讀一遍,領會精神,窺其全貌。再找出重點,發現疑難,為細讀打好基礎。例如,《內經》是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許多醫家通過醫療實踐,“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集我國秦漢以前醫學成就之大成的一部醫學巨著。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它涉及了當時的哲學、天文、氣象、歷法、地理、物候乃至軍事、農業等方面的豐富知識,將古代哲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作為說理工具,將人與自然視為統一的整體,用以闡明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的道理。不通讀原著,就無法窺其全貌、理解全書的主要精神,也就更難發現和辨別其精華和糟粕之所在。

若只做一般性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下功夫精鉆細研,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細。我細讀《內經》,采用了先縱后橫的方法。所謂縱,就是以某一部《內經》原著為藍本,逐字、逐句、逐篇地進行學習;所謂橫,就是將其他醫家對《內經》的論注對照互參,分門別類地貫穿錯綜。在這方面,我十分膺服張景岳的《類經》。是書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按照事理將《內經》的內容分成十二大類,辨疑發隱,補缺正訛,而使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原始要終,因常知變,糜不殫精極微,秋毫無漏。因此,我不僅將《類經》作為學習《內經》的主要參考書,而且也將張景岳的治學精神與方法作為自己的龜鏡。

在細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難題將人澀住,是順口溜過,還是抓住不放這是治學上的一個大問題。嘗讀《素問·至真要大論》,其中有“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之論述,起初每囿于王太仆“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注釋,順口讀過,未求甚解,自以為王注合情合理。后來偶于臨證實踐中治療兩例患者,使我對王冰注釋的全面性產生了懷疑。在兩例患者中,其一例屬于“陰盛格陽,至虛有盛候”〔詳見“(三)行成于思,毀于隨”〕。另一例“陽盛格陰,大實有羸狀”。患者乃一壯年男子,病熱旬日不愈,漸至神志昏昧,口不能言,身不能動,目不欲睜,四肢厥冷,時發驚悸,周圍稍有聲響,則驚悸汗出,闔家驚慌,迎治不迭。觀前醫處方,皆從虛治,養心陰、益心陽、安神定志諸法,用之殆遍。余診之,見患者昏昏如懨,問之不答,然六脈皆沉伏有神,且舌紅少津,根有黃褐厚苔,以手切腹,覺臍下有痞塊灼手,用力切按,則患者皺眉作禁。據證思索,知屬陽極似陰,大實有羸狀。其所以驚悸汗出者,乃因胃家燥熱結實,內熱熏迫,上擾神明,累及心陽所致。病本在于陽盛,故用大劑調胃承氣為主,瀉陽邪之有余,少佐附子護心陽之不足,因得瀉下燥矢數枚,驚悸止,神氣清,調理旬日而安。

觀臨床之實驗,我初步認為《內經》所謂“取之陰”“取之陽”已總括陰陽、虛實于其中了。“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是病在陰,陰之為病,當有真陰虛、陰邪盛兩端。陰虛而熱者,固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正如張景岳所云:“諸寒之而熱者,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非火之有余,乃真陰之不足也……只補陰以配其陽,則陰氣復而熱自退矣。”陰邪盛者,寒有余也,陰盛于陽,寒之而熱,理應消陰納陽,而非壯水之主所宜,故高士宗說:“諸寒之而熱者,以寒為本,故取之陰,當以熱藥治之。”“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病在陽,亦當有陽盛、陽衰之別。陽衰者,“非寒之有余,乃真陽不足也……但補水中之火,則陽氣復而寒自消也”(張景岳),故治當益火之源。若夫陽盛于陰而“王氣”為寒者,則絕非益火之所宜,而治當遵高士宗所云“諸熱之而寒者,以熱為本,當以寒藥治之”之旨。

如此例子甚多,不勝枚舉。這不僅說明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同時也說明讀書學習,寧澀勿滑,扎實入細之益。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的目標。”

在細讀的基礎上,進一步要記。記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背誦警句及領會記憶其主要精神,二是寫讀書筆記。做筆記不單是照抄所涉獵的精辟論述,更重要的卻在于將所讀所學的東西經過一番猶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一樣的氣化吸收過程,通過綜合、歸納、分析,變成自己的東西,并用自己的話寫出要點及體會。還有不應忽視的一點,是記錄讀不懂、搞不通或有質疑的問題,以便進一步查考鉆研,請教研討于師友。

方法固然重要,但讀書學習的根本仍在一個“讀”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粗見全貌,細抓規律,記在消化吸收,無窮反復,持之以恒,貫穿錯綜,磅礴會通,粗而不模糊,細而不支離,記而不死板,使知識成為有源的活水。在這方面,我做得很差,上述意見,也多是由教訓中引出的體會,簡述以供參考而已。

(二)學貴不泥,用貴變通

漫長的讀書自學、尋師求教及廣泛的醫療實踐活動使我十分信仰“學貴不泥,用貴變通”的道理,養成了根據不同情況變通化裁處理問題的習慣。廣泛地閱讀中醫經典及后世醫家的著作、背誦其中的警句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一環是師古不泥,咀嚼消化,在理解的基礎上提要勾玄,由博返約,融會貫通。因為以實踐醫學為主要特征的祖國醫藥學,是產生、發展于漫長的封建社會個體經濟基礎之上的。歷代醫家,也各在一定的范圍和條件下,繼承學習前人的遺產和積累了自己的實踐經驗。所以,從整體上來說,這些都是偉大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皆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中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從個體上來看,每個人的經驗和認識不可避免地具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就必須有一個取長補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融會貫通的功夫。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學術修養進入更高的境界。

回顧對中風一病的學習及實踐體會,足以說明這方面的問題。中風,在中醫內科學中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醫學文獻中的相關記載也十分豐富。縱觀《內經》至《醫學衷中參西錄》兩千多年間的文獻資料,我發現唐宋以往皆以“內虛邪中”立論,雖然病機中也提出了“內虛”,但將“風邪入中”放在了重要地位。所以,為了祛散風邪,用藥多偏辛散燥烈。金元以來,始有主火、主氣、主痰、主虛之論,以及“真中”“類中”之分。其中,張景岳矯枉前衍而倡中風“非風”;葉天士睿目探源而倡“肝陽化風”;王清任注重實踐而倡“經絡瘀滯”;三張(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參西學而倡“氣血沖腦”。前賢立論,絢麗多彩,補苴罅漏,張皇幽渺,使中醫學對中風一病的理論和實踐,漸臻完善,蔚然可觀。

根據本人的認識和實踐所及,我認為張景岳、葉天士的見解是精辟而符合中風臨證實際的。中風之成,本在真元受戕,精血虧耗,積損頹敗,木少滋榮。然而由于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偏傾,氣血逆亂,又必然導致出入升降之機被抑,氣化功能失常,從而產生氣滯、血瘀、生痰、蘊濕、化火諸種變化,形成中風病機中標實的一面。本虛標實的發病機理決定了中風之治亟當審明標本緩急、虛實閉脫。除非純虛無邪、真元欲脫之證,不宜過早滋膩呆補,若逆而用之,必致痰火濕濁、菀陳敗血膠固不化,不僅貽誤病機,甚則招致神志昏蒙不蘇、肢體沮廢難復的不良后果。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故用藥大忌辛燥升散、滯膩呆補。因此,我于臨床上治療本病,總以柔肝息風、清肝利膽、解郁化痰、涼血瀉熱、益氣活血等法則為主,并在借鑒前人立方用藥的基礎上,選擇補肝腎、益精血、清營涼血而無辛散燥澀之虞的藥物,自擬柔肝息風湯(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蒺藜、制何首烏、當歸、白芍、懷牛膝、玄參、鉤藤、地龍、珍珠母)、活血通脈湯(當歸、赤芍、牡丹皮、丹參、桃仁、紅花、柴胡、桔梗、枳殼、雞血藤、臺烏藥)以及涼血清腦湯(生地黃、牡丹皮、白芍、羚羊角、鉤藤、菊花、蟬衣、僵蠶、桑葉、枳實、石菖蒲、竹瀝膏)等方劑,臨證使用,頗感應手。

再如痹病,歷代醫家大都按風痹、寒痹、濕痹、熱痹或風寒濕痹、風濕熱痹進行辨治,這主要是根據《內經》“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和“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的理論而形成的類分方法。此種類分法突出了邪氣致病的特點,具有一定的長處。《靈樞·百病始生》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故風寒濕熱只能是形成痹病的外在條件,而正虛才是構成痹病的主要根據。嚴用和說得好:“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

由于患者資稟有厚薄,形體有剛柔,正氣有強弱,邪氣有盛衰,病程有長短,病變有淺深,故痹病的臨床表現除具有風寒濕熱各自偏勝的特點外,在初起階段多以邪實為主,病延日久,風熱則傷陰耗血,寒濕則戕陽損氣,臨床大都表現為虛實夾雜之證。所以我在辨治痹病時,很注重邪正虛實的關系,并把痹病的病機特點總結為“由實轉虛、虛實夾雜”八個字。

對于初起階段的實證,針對風寒濕熱各自偏勝的特點,采用祛除邪氣之法。如風氣偏勝用大秦艽湯變通,寒氣偏勝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濕氣偏勝用四妙散加味,熱氣偏勝用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化裁。

對于病延日久的虛實夾雜證,采用祛邪扶正并行,寓祛邪于扶正之中,這樣扶正不戀邪,祛邪不傷正,可以雙方兼顧。若陰血虛者用歸芍地黃湯,陽氣虛者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氣血虛者用薯蕷丸,肝腎虛者用獨活寄生湯。并在扶正方的基礎上選加散而勿過、溫而勿燥、利而無傷、寒而勿凝之祛邪藥物。散風選防風、荊芥、秦艽、桑枝類;溫寒選桂枝、巴戟天、淫羊藿屬;利濕則選木瓜、薏苡仁、澤瀉輩;清熱則選黃柏、知母、金銀花藤等;夾痰者加服指迷茯苓丸或二陳丸;夾瘀者則合以桃紅四物湯或加絲瓜絡。

此外,根據痹病的發病特點及《靈樞·本臟》“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之說,除了正確的治療外,還主張順應四時陰陽消長,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節飲食,和寒溫,保養正氣,做到防患于未然,既病防變,愈不復發。

數十年的臨床蹀躞,使我深深體會到,理論上不學前人,臨床上無方無藥,則勾繩皆廢,流散無窮;相反,若囿于經典,生吞活剝,勢必思想僵化,困死于“必然王國”。

(三)行成于思,毀于隨

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營衛、氣血、精氣神、氣化功能、五運六氣、子午流注、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整體、宏觀功能活動及生命運動形式基礎上的,它是運動的、變化的,所以在目前科學水平上難以用形態學的方法證明它的科學性。且在其發展過程中,百花齊放,流派競立,各有千秋,往往使后學者產生望洋興嘆之感。

僅以診脈而言,診脈是中醫特有的診斷方法,是臨床辨證論治及判斷疾病發展轉歸的重要依據。《內經》論三部九候之診;《難經》論辨三部九候于寸口;《傷寒論》倡人迎、寸口、趺陽三部合參;王叔和撰《脈經》以分體類象;《瀕湖脈學》又列別諸脈之體、象、相類、主病;《醫學心悟》以胃神根立論,不愧為精通脈理者……其他名家,各有闡發,難盡列舉。天地四時陰陽之變動、晝夜寒暑之往來,脈氣也隨之上下,年齡長幼、性別男女,脈象也因之而異,復雜錯綜,變化難明。且書本上有關脈象的文字記載,大多形容抽象,令人難得肯綮。縱然讀書千遍,心中了了,指下也在所難明。

業欲精,必明理;欲明理,必多思。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要想精通某一門學問,必須掌握其固有的客觀規律性。中醫是如此,中醫的脈診也是如此,學習診脈,必須著意于脈理。診脈之道雖繁,然有其一定的規律性。積數十年臨證診脈體會,我初步認為,診脈應以胃、神、根為綱;體(脈體形象)、勢(脈氣往來出入之勢)、數(搏動至數)為目;舉、按、尋為法。更參五臟六腑在氣口所屬的部位,運用五行生克規律對各部顯示的脈象,結合性別男女、身體素質、年齡老幼、病證、病時等具體因素,四診合參,進行有機地聯系和歸納分析,疾病的性質及各個臟腑在病機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自可了如指掌了。

羅天益說:“醫之病,病在不恿。蓋醫之為業,生命攸關,臨證辨冶,務須膽大心細,行方志圓,不走偏、不獵奇、不掩瑕、不藏拙,謹守病機,入微思索。”因為人體形同天地,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且地有高下,氣有溫涼,年分老幼,性別男女,體質有強弱之別,形志有苦樂之分,外感有六淫之異,內傷有七情之殊,故臨床病情之變,數不勝數,慎思熟慮尚嫌不濟,豈容草草行事哉!

這方面,我在行醫過程中,教訓很多。記得在1934年夏,也就是我開始行醫的第二年,本村六旬老叟趙某患痢疾,日下數十行,余根據其年老體衰、氣怯肢倦,未加思索,即以虛治,用四君子加秫米與之,服后半日,痢未減輕,頓增脘腹img脹,劇烈嘔吐,體溫升高,神情時昧。余惶惶然,回家查書思考,方知犯了“實實”之戒,急改投黃芩湯加半夏、竹茹,數日痊愈。

1951年冬,我已調縣醫院工作三年。此時,我從事醫務工作也有十八年的歷史了。盡管如此,偶因一時疏忽大意,幾乎釀成憾事,此事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本縣南關木材廠李某人,患腦后發瘡數月不愈,頸后潰爛如小碗口,瘡面紫晦不鮮,僵臥床上,痛苦難堪。某日,日佚時分,猝發神志昏昧,揚手擲足,躁擾不寧,面赤如妝,汗出如油,急急延我救治。病情確實危篤,于匆忙之中,憑其脈躁疾、舌黑如墨,未加思索即臆斷為瘡毒攻心、熱陷營血,率書犀角地黃湯合護心散與之。診畢返寓二時許,病家遣人告急,言藥后病情更現危重,神昏躁擾,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牙關緊閉……我聞之愕然,竊思辨治未忒,何以致此?速往觀之,病果如述。再詳診其脈,雖躁疾而無根,撬口捫舌,滑如魚體,脈證合參,反復思索,恍然大悟,愧當初之草草,疚辨治之有誤,證非瘡毒攻心、熱陷營血,乃病延時日,膿血淋漓,真陰耗竭,更因屢用寒涼,陽氣式微,虛陽上厥之危候。病屬至虛,而在外卻表現出煩躁面赤、昏亂悶絕、揚手擲足、脈象躁疾、舌黑如墨的假實之象。再按診太溪,其脈不絕,因知生機之猶存。遂幡然更張,取前人生脈散、參附湯兩方合而用之,以參附湯救垂危之陽,用生脈散斂將盡之陰,更加有情之童便,滋陰和陽,從陽達陰。并依病情需要,采用連煎頻服,從暮到夜令三劑盡,始得真陰漸復而守于內,真陽續回而安其宅。迨至子夜陽回之際,始見患者汗止,靜臥,四肢漸溫,脈變徐緩,安然入睡。嗣后調理月余而起。

此例患者之治,首先失之于乏術,再則失之于欠思。由此可見,臨證之際,識病遣藥,必須多思,且思路要寬,多做反面假設以自詢,察脈證之表現,明病情之緩急,觀邪正之進退,定用藥之參差,求準而不拘泥,求活務避散漫,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韓愈云:“行成于思,毀于隨。”可見知其要者,一言而終矣。

結語

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無止境,實踐無盡頭,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實踐到老,通過實踐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使自己的學術水平不斷提高。時代不同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了,師生關系變了,學習條件變了。老師為人民傳授技術,學生為人民學習技術,教者愿教,學者愿學,這與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學醫情況怎能同日而語呢!

撫今追昔,感慨萬端,爰不厭其煩,提出以下二三點,供后學者參考。

(1)勤 功夫不負有心人,知識來源于勤奮,要勤就得不怕吃苦,就得有謙遜的態度。古羅馬作家大加圖說:“學問是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中國也有句古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些有益的格言,寓意何等深刻!馬克思以其偉大的革命實踐告訴人們:“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庖丁解牛,目牛無全”的故事也充分說明了“業精于勤,荒于嬉”的至理。

(2)巧 勤奮吃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所以,學習不僅要勤,而且要巧。“將升岱岳,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巧就是要有達到目的之正確道路和方法。這里,據我的體會,最重要的一點是,教者要因材施教,學者要因材而學,一切從實際出發,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寧專毋濫,打好堅實的基本功。哲學家洛克說:“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3)思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要思考,臨證也要思考。因為中醫學是以宏觀的整體為對象,以形象思維和演繹推理方法為指導而建立起來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要想把握中醫學的精髓,就非有一番貫穿錯綜、磅礴會通、端本尋支、溯流討源的取類比象、邏輯推理的思維過程不可。醫者,意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黨的中醫政策為中醫事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中醫現代化的目標又賦予我們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很多中醫老前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爭為“四化”做貢獻。因此,我也決心將有生之年,貢獻給黨的中醫事業,發揚“人梯”精神,為解決中醫后繼乏人的狀態而努力工作,同時也希望后學者奮發努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德昌县| 卢龙县| 绥棱县| 灯塔市| 牙克石市| 浑源县| 夏河县| 阳东县| 如皋市| 神池县| 安顺市| 新安县| 含山县| 丁青县| 佳木斯市| 河池市| 武乡县| 勃利县| 龙南县| 彝良县| 吴江市| 神农架林区| 涿鹿县| 远安县| 贺兰县| 出国| 光泽县| 海丰县| 个旧市| 彭山县| 腾冲县| 贺州市| 祁东县| 石屏县| 孝感市| 微山县| 固安县| 息烽县| 康马县|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