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聲名日盛,講學傳道
離休后,李可就在自己的診所行醫,這段約10年的生活應該說是平靜的。2002年,隨著《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的出版,鄧鐵濤先生為此書題詞在前,劉力紅教授撰文于后:“推薦這部佳作……并能藉此認識李老,認識中醫。”李可開始為醫林所知,當年編者即是從劉力紅的撰文中知道李可并加以關注的。同時《南風窗》雜志、《中國中醫藥報》、中醫文化傳播人田原女士以及著名媒體人梁冬先生等,陸續對李可進行了采訪、報道,使其影響更加廣泛,聲名日盛。由此,他全身心致力于弘揚中醫學,展開他講學傳道的新篇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南方講學
李可一直缺少一個平臺傳播其學術經驗。受鄧鐵濤先生指點,從“2000年的時候開始來南方,第一次是參加仲景學說研討會,打那以后每年都來三四次,其中包括廣州、南寧,還有好些地方……基本上每年都來南方”(《談中醫養生》)。自此李可走出靈石,開始了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目標的活動,每年都要到廣東、廣西等地參加學術交流,發表演講,臨床示教,現身說法,其中包括第一、第二屆全國扶陽論壇,以及在廣東召開的三屆專題性的“李可先生學術研討會”。可以說,此時的李可是大展身手,達到其學術生涯的頂峰。
李可講學重點在兩廣,但也去過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地,他還“經常穿州過省給人診治,網上關于李老的行蹤隨時更新,病人像看直播一樣,也跟著他到處跑”。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他逝世為止。
2.廣收弟子
李可對自己的醫術從不保守,他說過:“我對有苗頭的青年中醫,必盡力扶持……年輕人只要愿意學中醫,我都愿意教。”(給弟子徐汝奇的信)對弟子真正是傾囊相授,毫無保留。有一些病證,后期方藥有所變化,有新的感悟,他都會寫出來發給弟子。不斷有后學執弟子禮從各地登門求教,其中包括以《思考中醫》一書名振一時的廣西中醫學院教授劉力紅,著名主持人、中醫文化傳播人梁冬先生,山西科技出版社總編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一書的責任編輯郭博信,以及許多省、市中醫院的教授、主任醫師,如山東中醫藥大學的孔樂凱博士、廣東省中醫院的雒曉東、廣州南方醫院的呂英等。孔樂凱后來回顧:“讀博士時,我一度很郁悶。我放棄了13年的西醫探索,轉到中醫領域,卻發現中醫臨床拿不出效果來,博士有什么用?在最苦悶的時候,遇見了李老。我正在十字路口徘徊,師父(李可)指給我一個方向,這才是正路。怎么證明?療效就是最好的證明!這之前,我和社會上那些中醫大夫沒有本質區別。”這些弟子中有的已經有些名氣,身邊還有很多弟子,乃至李可被稱為“師爺”。私淑李可之學者更是不少,甚至包括許多他的“粉絲”“票友”。
3.建立傳承基地
2010年,廣東省中醫院專門成立了“扶陽學派”傳承小組和中醫經典科,開展李可學術經驗的繼承、探索,以提高中醫藥在治療急危重癥的療效。在李可倡導下,該院成立了“中醫ICU”,開創了利用純中醫手段搶救、監護心肺重癥的先河。對重癥肺炎、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等急危重癥,采用純中醫或以中醫為主的方法,超過90%的患者取得顯著療效。
2011年3月9日,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批準,全國首個“李可中醫藥學術流派傳承基地”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正式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大寧介紹,這是中國首次在綜合醫院成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流派傳承基地,目的是為了尊重和保護不同風格、不同種類、不同層次的中醫藥學術流派,形成百花齊放的學術交流局面。在學科帶頭人呂英帶領下,基地以純中醫方法治療急危重癥、疑難雜癥,其隊伍不斷壯大,一些李可的第三代弟子已獨立門診,有的日門診量已達到90余人。
2011年12月3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及衛生廳批準成立“李可中醫藥學術流派甘肅省傳承基地”,并且舉行了揭牌儀式。一個民間中醫的學術經驗受到如此重視,專門為其建立傳承基地,這在全國可以說是首創。面對這種局面,李可自然欣喜,他說:“基地的成立,已是國家對我一生的最高獎賞,比諾貝爾獎更為珍貴。”當然他也更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