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打造你的領導力:從“管人”到“管全局”的突破作者名: 彭飛本章字數: 2725字更新時間: 2019-12-20 10:20:28
04 坐上領導位置就有了領導力
領導力的產生,是領導者的權位天然賦予的嗎?這也是很多領導者最常陷入的誤區,他們自以為坐上領導位置就有了領導力。但現實卻是,無數人坐上了領導的位置,并非獲得了所有人員工的認可,甚至連能夠領導組織走向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領導與管理區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早有體現。其中最典型的,是《西游記》中唐僧和孫悟空兩大藝術形象。雖然同屬取經團隊,但他們待人、接物、做事、思考的方式迥異,為領導與管理的差別做出了最形象生動的注腳。
眾所周知,《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性格、能力完全不同,經歷了各種矛盾波折,最終還是共同闖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相比《水滸傳》上看似團結實則松散的梁山和《三國演義》“劉關張趙諸葛”領導下最終失敗的蜀國,只有唐僧領導下的西游團隊取得最后的勝利。
唐僧在整個西游團隊中,看似是最缺乏才能的,但卻有著最高的領導力。他肉體凡胎,沒有任何降妖除魔的能力,連白龍馬都不及。但他卻依然被“取經項目”中的所有人看好,包括如來、觀音、玉帝、唐太宗等人,無一不信任有加。相反,孫悟空雖然戰斗力超群,但其領導力不足,在花果山時期就已經初露端倪。有理由相信,如果把西游團隊交給他來領導,必然會以失敗而收場。
無論是宋江,還是“劉關張趙諸葛”,其個人能力都十分頂尖,也都坐上了領導者的位置,但其最終結局卻是失敗;而如孫悟空這樣的“齊天大圣”,更是將花果山領向被天庭覆滅的結局。仔細區分唐僧和孫悟空帶隊伍的方式,我們能夠看出下列不同:
第一,是否給組織一個明確的目標。
唐僧有著堅定的使命感。從信仰上看,他愿意為佛教傳播事業付出努力。從利益上看,他肩負皇恩,又接受了如來、觀音的任務,成為各大風投的關注對象,只能前進而沒有后退的空間。正因如此,他努力將目標傳播給整個組織,不僅以目標來激勵員工,還用他為了目標而身先士卒、不斷前進的勇氣去影響下屬,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獲取他們的尊敬信任。

圖1-6 具有明確目標的三個表現
與之相比,孫悟空就沒有這樣堅定的目標了。他參加取經團隊的最直接原因只是為了獲得自由,其次的最大樂趣就是降妖除魔。如果說有什么追求,那就是為了傳揚“孫爺爺”的威名,是典型的技術型骨干員工。因此,即使他個人能力強大,卻找不到可以說服其他員工信仰的目標,也無法為整個團隊設定出偉大愿景。
由此可見,企業領導本人應該是企業目標的信奉者、傳承者和傳播者,只有先確保自己能夠真正設立并追求的目標,才能以身作則,凝聚所有成員,團結在隊伍中追隨自己、共同奮斗。
第二,是否擁有足夠的權威。
如果唐僧沒有緊箍咒,估計早就無法轄制孫悟空了,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同樣,孫悟空對豬八戒、沙僧的“領導”,之所以缺少操作可能,也就在于他沒有領導者的權威感。
孫悟空想要領導取經團隊,在個人影響力上很難合格。他雖然被尊稱為大師兄,但論出身資歷,他都比不上在天宮中人脈廣闊的師弟們。相反,唐僧雖然只是普通人,但卻得到了整個“市場”的承認,獲得了“董事會”的任命。因此,孫悟空即使賭氣一跟頭翻出十萬八千里,但依然會被緊箍咒牢牢控制,而豬八戒如果賭氣回高老莊,孫悟空除了打死他而別無他法……可見,領導者想要帶動組織,除了強調目標之外,還必須有權威性。這種權威的合法性,能夠讓每個層級、每個員工對領導者保持敬畏,進而產生追隨愿望。推而廣之,管理者和領導者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這種無處不在的權威感。
通常,合格的管理者在工作現場時,隊伍起碼表面上能夠正常運轉。但對領導者的要求卻遠不止此——即使他們不在,企業組織也同樣一如往常,而且充分投入。因此,如果管理者沒有這種權威,實際上就不能稱為領導。
當然,在《西游記》中,唐僧運用權威的次數,遠遠比動用權力的場景多。他經常提出的是自身權威的合法性,例如“菩薩讓我去西天取經”“我受皇帝恩典”等。但他只有當孫悟空犯下大錯時,才會使用緊箍咒施加懲罰。這對于企業領導也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要知道,領導力需要管理手段,管理手段需要權威,權威需要行使懲罰權力,但懲罰不能過度。一些不成熟的企業老總認為只有依靠懲罰,才能樹立權威,其實片面相信懲罰的力量,反而容易走向極端。
第三,是否堅持自我約束和以身作則。
唐僧之所以能夠擔任取經團隊的領導,在于其時時、事事都能以身作則。無論組織大小、水平高低,領導者始終都是會被置于放大鏡下被充分觀察的,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員工。
唐僧禁止殺生,自己堅決不殺生;禁止貪財,自己也決不貪財;禁止飲酒,就堅決不飲酒;禁止近女色,自己也能防意如城。在出發前發出的誓言如“見佛燒香、見塔掃塔”,也都一一做到了。
即使在沒有外來監督的情況下,唐僧也一樣能夠做到積極約束自己、以身作則,這樣的領導足以通過對自我的嚴格管理,讓員工們敬佩不已。這既是普通員工所做不到的,同時也是組織帶頭人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當你約束了自我之后,才會因此產生他人所不及的人格魅力,獲得下屬發自內心的學習和追隨。
相反,孫悟空雖然在花果山時就很受歡迎,能夠和猴子猴孫同甘共苦。但他缺乏對自我情緒和行為的約束能力,動輒就能闖禍,然后一走了之。即使在取經路上,也并沒有處處以身作則,反而由于抵擋不住人參果的誘惑而帶著豬八戒、沙僧犯下錯誤。這樣的管理者經常會在小范圍的團隊中受到歡迎,但由于對自身約束能力的不足,導致領導力提高遭遇瓶頸,無法成為取經組織的領導人。
第四,是否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
唐僧自幼經歷坎坷,從小就有遠大志向。少年起就在金山寺、洪福寺等知名寺廟系統學習了佛學知識,后來又進入大唐最高的佛學機構進修,并為皇室、王公大臣等開辦佛學講座,獲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這一切足以說明,唐僧本人具備了系統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在佛學問題上,他有足夠的資本去教導取經團隊,同時震懾和教導下屬。事實也正是如此,一路西行,無論是沿途談話,還是到了佛家古跡,唐僧都能說出相關知識和道理,讓下屬們敬佩不已。反觀孫悟空,其學習經歷比較短暫,獲取的技術能力更多憑借個人悟性,而并沒有經過提升和整理,這也是他難以成為取經團隊領導者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唐僧西去路上,一路上不斷用談話和示范的方式,教育著整個團隊如何做人、做事。取經團隊成員的心性因此不斷成熟,相互之間的矛盾不斷趨于平和,最終修成了正果。
這說明,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不能眼里只有自己確定的目標,而是要將企業發展同下屬個人成長結合在一起,時刻不忘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這樣,才是真正心系部下的領導者。
雖然《西游記》中的唐僧也有著種種人性缺點。但必須承認,從領導力上看,唐僧始終在不斷提升自我,如果沒有他的努力,就不會有取經團隊的成功。唐僧身上所表現出的優點,是每個企業的老板都應該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