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088字
- 2020-11-15 12:27:28
第二章 維護國家安全
2.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禁止煽動危害國家的言論
1煽動及煽動行為的犯罪
煽動是一種言論,可以通過口述(講演)、文字乃至廣播、影視、戲劇、書畫等方式來表現,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言論,其特點為:一是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就是使用情緒化的、蠱惑性的語言;二是內容的非事實性,如虛張聲勢,夸大其事,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以及造謠誹謗;三是直接面向公眾,即公然散布;四是具有導致反常行動的目的,就是希望激起他人反常狂熱,采取某種不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動。
關于煽動行為的犯罪,我國現行《刑法》有五項罪名。
(1)煽動分裂國家罪
《刑法》第一百零三條在第一款規定了“組織、策劃、實施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罪行及其刑事制裁后,以第二款規定:“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這種犯罪行為的主要表現就是公然散布“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言論。本罪屬于行為犯。
(2)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按《刑法》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以造謠、誹謗或者其他方式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屬行為犯。
本罪的客觀方面要件為實施了下列任意一種或多種行為:
①以造謠的方式煽動他人進行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
②以誹謗的方式煽動他人進行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
③以其他方式,比如散發標語、口號等,煽動他人進行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
(3)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
煽動民族仇恨,既可以是煽動漢族仇恨少數民族,也可以是煽動少數民族仇恨漢族,還可能是煽動一個少數民族仇恨另一個少數民族。煽動民族歧視,主要是煽動漢族歧視少數民族。
據《刑法》第二百四十九條規定:“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①本罪的侵犯客體是我國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系。
②本罪的客觀行為是以語言、文字等方式挑撥離間我國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本罪也是行為犯,但是把“情節嚴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
(4)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
由《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條加以規定:“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①本罪的侵犯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
②在客觀方面,本罪的行為必須是以語言、文字等方式煽動群眾采取暴力來抗拒國家法律的實施。本罪也是行為犯。
(5)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
《刑法》第三百七十三條規定:“煽動軍人逃離部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①本罪侵犯客體是國家的國防利益。
②客觀方面的行為是煽動軍人逃離部隊,且情節嚴重,煽動的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通過某種媒體傳播的。本罪也是行為犯。
2新聞媒介與煽動行為犯罪
以上五種犯罪,從理論上講,都有可能利用新聞媒介加以實施。
(1)在認定言論性犯罪行為時,要注意區分學術問題同政治問題的界限、政治上的錯誤同刑事犯罪的界限。在主觀上,這五項煽動犯罪都必須由故意構成,過失不能認定構成犯罪。我國有關新聞傳播的行政法規也對危害國家言論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2)有關行政法規對發表、傳播違禁內容而尚不構成犯罪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處罰,為此設定的行政處罰主要是適用于新聞單位傳播了法律禁載的危害或有損國家安全的內容但尚不構成犯罪這樣的情況:①犯罪構成要件不具備;②按《刑法》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的行為。
二、保守國家秘密
1我國保密制度的中國特色
《保密法》鮮明體現了保密制度的中國特色。
(1)全民保密義務。《憲法》規定保守國家秘密是公民的義務。
(2)“黨管保密”。保密工作管理體制一直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國家保密局是國務院的直屬機構,同時又是中共中央保密委員會下設的辦公室。
(3)保密行政管理部門對國家秘密全權負責。
2國家秘密的概念和確定
(1)國家秘密是關系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在一定時間內只限一定范圍的人員知悉的事項。
(2)國家秘密的三個要件
①關系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國家安全和利益,系指涉及國家的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社會制度安危等重大事項。有關事項被公開是否影響國家安全和利益,這是衡量國家秘密的首要標準。
②依照法律規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確定,而不應由任何個人或組織任意確定。
③在一定時間內只能限一定范圍的人員知悉。確定國家秘密事項的保密期限的具體辦法是由國家保密局來規定的。
(3)有關法律、法規對國家秘密的內容作了具體規定。
(4)泄露國家秘密,是指由于違反了“保密法”的規定造成的兩種情況:
①使國家秘密被不應知悉者知悉。
②使國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觸范圍,而不能證明未被不應知悉者知悉。
凡違反保密法律、法規的規定,泄露國家秘密,不論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應承擔法律責任。
3新聞單位的保密制度
(1)常見的泄密現象
①國外滲透進來竊取經濟技術秘密。
②在外貿洽談中無意或有意泄露秘密。
③通過通信郵電方式把國家秘密泄露出去。
④在報刊上刊登了不該刊登的秘密。
(2)《新聞出版保密規定》具體的保密制度。
①新聞出版保密審查制度。
新聞出版保密審查實行自審與送審相結合的制度。
a.自審,是新聞出版單位和提供信息的單位,對擬公開出版、報道的信息,根據有關保密規定自己進行審查。
b.送審,是對是否涉及國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送交有關主管部門或其上級機關、單位審定。
②通過內部途徑反映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新聞單位及其采編人員需向有關部門反映或通報的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應當通過內部途徑進行,并對反映或通報的信息按照規定作出國家秘密的標志。這是新聞單位編印“內部參考”的制度。
③采訪涉及國家秘密的事項的批準制度。
a.被采訪單位、被采訪人向新聞單位提供有關信息時,對其中確因工作需要而又涉及國家秘密的事項,應當事先經過批準,并向采編人員申明。
b.新聞單位對被采訪單位、被采訪人申明屬于國家秘密的事項,不得公開報道。對涉及國家秘密但確需報道的信息,新聞單位應當向有關主管單位建議解密或者采取刪節、改編、隱去等保密措施,并經有關主管部門審定。
c.新聞單位采訪涉及國家秘密的會議或其他活動,應經主辦單位批準。主辦單位應當驗明采訪人員的工作身份,指明哪些內容不得報道,并對新聞進行審定。
④新聞發布制度。
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和其他有關單位,應當建立提供信息的正常渠道,健全新聞發布制度,適時通報宣傳口徑。
(3)《保密法》涉及新聞單位的規定
①新聞網站保密制度。《保密法》規定發現利用網絡發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國家秘密的,“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向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②涉密信息系統制度。涉密信息系統是指由計算機及其相關設施構成的、按照一定應用目標和規則存儲、處理、傳輸國家秘密的系統或網絡。涉密信息系統也分為秘密、機密和絕密三級,實行分級保護。
③從業人員保密責任。2010年《保密法》增列了若干違反保密規定、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行為。其責任主體是一般主體,新聞從業人員比一般人有較多機會接觸國家秘密,同時擁有更多的傳播渠道,更需切實遵守。
4法律責任
按照《保密法》規定,違反保密規定需要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有:處分(包括行政處分和黨紀處分)、行政處罰、刑事處罰
《刑法》規定違反保密法的幾種主要罪名
(1)故意或過失泄露國家秘密罪。
①《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罪屬于瀆職罪。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②“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規定酌情處罰。”本罪主觀方面故意和過失都可以構成;侵犯客體是國家保密制度。客觀方面表現為具有違反國家保密法的規定,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行為。
③將國家秘密通過互聯網予以發布,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④有的新聞和其他文章泄密,危害較輕,尚不構成犯罪,主要對責任人予以處分。
(2)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
①《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為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或者情報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②本罪屬于危害國家安全罪。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即所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包括來自境外的中國人和外國人。侵犯客體是國家安全和利益。主觀方面必須出于故意。在客觀方面,行為人要實施違反我國保密法規,采取竊取、刺探、收買等手段或者將自己保管的國家秘密或情報非法提供給境外的機構、組織、人員的行為。
③通過互聯網將國家秘密或者情報非法發送給境外的機構、組織、個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3)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和非法持有國家絕密、機密文件、資料、物品罪。
①《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條規定:“以竊取、刺探、收買方法,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法持有屬于國家絕密、機密的文件、資料或者其他物品,拒不說明來源與用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②此二罪屬于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是故意的。侵犯客體是國家的保密制度。在客觀方面,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的行為包括“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持有國家絕密、機密文件、資料、物品的行為是指,行為人非法持有國家絕密、機密文件、資料、物品,當有關機關責令說明其來源和用途時,行為人拒不說明。
③本罪只以非法獲取或非法持有為特征,而不論行為人非法獲取或非法持有的國家秘密是否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