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戰國史:修訂版
- 陳長連
- 1775字
- 2019-11-29 20:31:00
韓、趙、魏三家分晉
卜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歷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
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隨著智氏家族的覆滅,智氏的土地和財富也被韓、趙、魏三家分凈了。由于趙氏在抵抗智瑤的過程中出力最多,犧牲也最大,因此,在瓜分智氏財產上趙氏獲益也是最多的。晉國形勢再次洗牌,晉王繼續老老實實地當他的傀儡,如今韓、趙、魏三家掌握晉國,“四卿制”變成了“三卿制”。
晉陽之戰的勝利來之不易,除了趙無恤的努力,其家臣將士同樣為趙家立下汗馬功勞,趙無恤對他們論功行賞。其中張孟談是晉陽得以保存的最大功臣,理所應當地得到最多的財產和封地,但是,他選擇了解甲歸田。
如今趙家需要發展圖強,正處于用人之際,因此,趙無恤欲強行將他留在自己的身邊。但張孟談去意堅決,他說道:“春秋五霸之所以能稱霸天下,是因為這些君主能節制眾臣,不讓群臣有權勢來控制君主。縱觀古今,臣子與君主平分權力而國家能平安無事者,是從來沒有過的。為了避免悲劇重演,我自愿交出兵權和封地,以成全趙家安然。”
張孟談有他自己的道理,當時的國家要想長久,必須加強中央集權,才不致大權旁落。春秋時期,中原諸國均出現大夫擅權,士大夫凌駕于國君之上的情形。晉有六卿,鄭有七穆,魯有三桓,齊有田氏,都是現實的例子。如果不改變分封策略,趙氏必當落得與晉國同樣的下場。張孟談勸趙無恤實行君主獨裁制度,只有如此,國家才能穩定發展。
▲ 三晉文化之皮影戲
格局變了,制度也要跟著變化,君主獨裁時代已經來臨。為了適應時局發展,韓、趙、魏三家改變以前“六卿制”輪流坐莊的制度,各行其是,互不干涉,由此形成了各霸一方的割據態勢。此時晉國公室更加尷尬,整日惶恐不安。
無獨有偶,其他諸侯國也有與晉國類似之處,許多諸侯國君臣權力倒置,君主權力不斷被壓榨蠶食,貴族之間不斷兼并。
三家為了擴充勢力,開始進行外部擴張,主動出擊,搶奪較為容易得到的土地。趙氏大軍向伐狄人下手,將左人、中人兩座城邑收入囊中;與此同時,韓、魏兩家將盤踞在伊河、洛河以北的戎人部落全部消滅,戎人勢力被全部吞并。
外面的地盤能搶的都搶了,而人的欲望是無休止的,三雙血紅的眼睛都盯在了晉國公室的地盤上。晉敬公是個無能之輩,他的城邑一個接一個地落入三家之手。到了晉幽公繼位之時,只剩絳、曲沃兩個城邑,晉幽公名義上號令晉國,不如說是茍延殘喘。
經過一番內外擴張,韓、趙、魏三家皆有收獲,他們徹底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彼此相安無事,此時的趙氏依然保持著最強的實力。
此前,各國都不重視民心,自晉陽之戰之后,趙無恤開始吸取教訓。盡管內心欲望的黑手依然存在,但是,表面功夫不能少。以對待刺客豫讓為例,他原本可以立即將其擊殺,但是,為了收買人心,他一次又一次地寬容豫讓,換得了“仁義”的好名聲。
流年偷換,趙無恤兩鬢斑白,為了家族的持續發展,接班人問題必須提前考慮。父親趙鞅立賢不立長,因此,哥哥趙伯魯被晾在了一邊。趙無恤覺得對不起哥哥,為了補償哥哥,他打算將趙伯魯的兒子趙周立為趙氏接班人。沒想到,趙周是個短命鬼,死在了趙無恤前頭。趙無恤最后決定立趙周的兒子趙浣,是為趙獻侯。
事實證明趙無恤的決定不妥,趙浣只是個毛頭小孩,無法領導整個趙氏集團。趙嘉輩分高、能力強,完全不把趙浣放在眼里,時間一長,心中生出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他秘密地糾集同黨,發動兵變,成了趙家的新領袖。
當上領導趙嘉感覺很爽,但是,他可能是個福薄之人,不到一年就見閻王去了。趙嘉走得突然,還沒有來得及寫遺書,所以,趙氏家族又要面臨繼承人問題。趙氏內部分為兩大陣營。一派支持趙嘉的兒子,另一派支持趙浣。暴力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支持趙浣的一方主動發動兵變,趙嘉的兒子成了刀下亡魂,趙浣又被捧上了掌門的寶座。
雖然內斗平息了,趙氏也在兩次內斗中傷了元氣,再加上新掌門趙浣才智平庸,限制了趙氏的發展。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趙氏很快就失去了三晉老大的位置,魏氏取而代之。
有些嗅覺敏銳的政治家,可以在事情到來之前預測未來的天下大勢,齊國國相田盤就很早意識到這一點,就在三卿滅了智瑤的當年,他就派出使節,表示承認趙、韓、魏為獨立的諸侯國。有道是無利不起早,田氏早有篡齊之心,也希望三晉以同樣的方式幫助自己。
三家分晉的同時,齊國暗流洶涌,蓄謀已久的田氏終將張開血盆大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