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試是著名的實踐課。根據考官的要求,制作電路。
電最簡單的其實是雷電。不過雷電難以利用。不過到也可以變成避雷針的想法。
自然真正學過物理的都知道電磁感應。
有的要求了蘋果做試驗品。有的找到了快朽了的木頭,黑色如同黑夜,有的想什么才能做電線呢?
對呀,什么才能做電線呢?這個我也不知道。
不過一個同志似乎已經給了答案。
不如只說他算了,不過還有兩個人。
第一個記作1號,以此類推。
1號,利用了金子。雖然金子容易開。可是他可以嗎?
他把金磨成了粉。然后再拴上細線,普通的絲綢。絲綢上涂上金粉。然后把它們合在一起,不斷摩擦,然后導上電池。確實有些麻麻的感覺。
2號,她認為自己家吃飯的鐵鍋可能會導電。因為有時候自己的手里感覺麻麻的,有時候感覺失去了知覺。
怎么試呢?她認為可能會而且很可能出現麻麻的感覺。她讓人拿了鐵,可是怎么能做呢?把鐵線連接在一起,然后導成一支線。看有沒有電,當時的人還不知道怎么去試?說實話,電看起來是雷電,怎么能看出來?
但當時的人不知道兩極,我說實話,我不認識。
可是她誤打誤撞卻發現了陰陽兩極。她發現正正相斥,正負相反吸引。
不過怎么試出來了?
首先,把鐵線的一部分連續試了幾次,可是卻不導電。她可是早早實驗過了。鐵導電,麻麻的。雖然家里沒有電池,可是把鐵放在雷電下,竟然放火花了,而隨便的木頭卻不可以。
你知道那個人把什么拿來了嗎?
磁鐵!
3號把銅,小燈泡,電池準備好,看它是否導電。
把銅線作為線,把電池作為總電壓。閉合回路,中。
三號的確非常順利。因為這是我告訴她的。
沒錯,就是裶羽。
我其實給他們告訴了這個事情。說的白一點,第二試的第一道題是送分的。只要能導電即可,至少讓之發亮。
這三位其實都有小燈泡,否則怎么試呢?
第二題解析鋁。
等等。我也不懂,就讓這三位說說吧。
一號小院。
“我看到金子就有一種麻麻的感覺。所以選了金子。”
二號小飛。
“就是我家里的鍋不是磁鐵。我感覺自己發現了指南針。”
三號,
“這個實驗基本上是老師講的。只有兩道不是。”
“哪兩道?”
“第一道是寫實驗報告。第二道是機械運動的認識,需要以實驗為證,幸虧是最后一道。”
“那最后一道,你是怎么做的呢?”
“我認為輪子是圓環的。所以我感覺我可以發明自行車。”
“那是什么東西?難度大嗎?”
“應該有。畢竟我手上只有構造圖。”
“這構造圖是天的嗎?”
“是陛下的啟示。陛下要求我們制作小型發動機和小型發電機。對實在能力薄弱的要求制作自行車。”
“既然如此,其他的二位應該信心滿滿吧!”
“有點。不過這些實驗寬度大,很容易過去。但是也有一些難度。我很怕自己過不去。”
那時第二試已經過去了。
我看到了報紙上的消息。
我才記得第二試都是我出的。最簡單的就是如何畫自己心中的機器。最復雜的就是我植物學老師常常逼我們寫的實驗報告。我是剛剛學的植物。我以前甚至都不知道桂花長在樹上,哪里能寫出關于桂花的實驗報告?我以前可是文科生。我本來是想學經濟的。但是后來我還是經濟的。所以現實甩不了夢想。
“陛下,孩子的第一試已經出來了。85分。”,元羔道。
要不是考生分批,讓小學生可以參加春闈,否則真的不好安排。
“那就好。一般是多少呀。”
“87。”
“那就好。”
“第二試有沒有抄襲的呢?”
“可以自己看喲。”
“那你來肯定不只一個目的吧。”
我知道你也不蠢,你想一想第三試肯定是不可能的。
“就是明天就是第三試了吧。那是工科和國語科都要考的關于浩天的歷史,語言等等。不過小孩子怎么可能有如此的認識呢?”
我知道了是要問仔細了。
“現在我們暫時不討論,就第二試吧。”
裶羽在復習共科。只見陛下在說她,也趕過來了。
“陛下,第三試是你一個人出的嗎?會不會還是跟第二試一樣簡單。”
“第二試看似簡單,但卻是最厲害的。目前我們發現銅,鋁具有導電性,但我們不知道絕緣。通過這次考試我們終于發現橡膠絕緣。這還是熱帶的小朋友帶來的。用橡膠輪胎就不愁了。所以我決定把那個14號考生破格提拔,增加分數14分。你就和她一起研制輪胎,自行車去吧。”
原來第二試雖然是說破了的紙,里外都明白,但第二試是考驗創新能力的。就算不成功,失敗了,仍然可能會加分的,尤其是未來的兩試。這可是大師級的參與的。
“裶羽偷懶,不敢創新,要是有些部分不創新,第三試,我可就親自扣了。你到底有沒有什么創新呢?”
“那為什么你把試卷拿來讓我們試,我們哪里知道實驗課是如此?”
“還不是要考驗創新。循規蹈矩,的確好,可是你至少也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對不對?你這么喜歡自由,怎么要求別人束縛你呢?”
“這的確是。可是你讓我去和陌生人合作,我還是覺得有些唐突。”
裶羽想道,雖然有些不可理解,但還是覺得有意思。畢竟這可是學生嘞,有共同語言。
那個人就是……
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