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完善市場交易秩序的本土化研究”的最終成果。在本項目推進過程中,課題組首先考察了國內外社會學、經濟學和經濟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關于市場交易秩序的研究成果,對市場交易秩序的生成論和模式論開展了深入評析。在做出了充分理論準備的基礎上,課題組對北京中關村電子市場、長春汽車配件市場和株洲蘆淞服裝批發市場開展了大量實地調查研究,明確認識了中國市場交易行為的社會基礎,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市場交易行為中的深層作用,市場交易行為中呈現出來的陌生關系與熟悉關系,以及從不同角度利用熟悉關系和陌生關系而形成的“轉型交易”與“關系交易”。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市場交易秩序實質上是交易者的行為秩序,而交易者的行為方式一定受特定的社會關系制約。因此,只有在同社會關系或社會基礎的密切聯系中,才能清楚地揭示市場交易秩序生成的根據和問題的癥結。通過在北京、長春和株洲等地開展的市場調查發現,中國市場經濟存在于注重倫理關系的熟悉社會基礎之上,盡管熟悉社會已受到了陌生關系的強烈沖擊,但熟悉社會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被人們熱議的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具有很大局限。熟悉社會亦即體制外的日常生活世界,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與延續傳統的生活世界之間存在十分復雜的矛盾,很多市場和社會的問題都可以從中找到根源。
在中關村電子市場發現的熟悉關系陌生化的“轉型交易”,以及在長春汽車配件市場和株洲服裝批發市場中發現的陌生關系熟悉化的“關系交易”,都說明了中國熟悉社會的強大慣性和穩定存在。不能簡單照抄照搬西方市場經濟制度和管理方法,而應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努力促進西方制度與中國傳統、外來原則與本土習俗達成融合。應當避免將那些未經充分消化,中國社會成員還十分陌生、未必理解的西方原則或西方模式,簡單植入中國市場運行之中,以致人們對這個市場的很多規則和制度變得更加陌生。
本書既有對消費品市場中的經驗事實所做的大量考察分析,也有關于中國文化傳統、社會基礎、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對市場經濟運行的超常穩定影響的深入思考,還有一些積極探索、力求創新的理論概括。因此,本書在生活實踐和學術研究上都可能會引起讀者新的思考與開拓。
本書寫作分工如下:
劉少杰:導論,第五章,第六章。
張軍:第一章第一節,第二章,第四章。
王國偉:第一章第二節,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