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智囊:蘭德公司如何影響世界
- 真溱
- 1804字
- 2019-09-21 00:52:58
戰略決策的邏輯
對于同樣一本書的閱讀感悟,取決于讀者的生活閱歷、當下關注點、思考角度、所處位置和意欲攝取的內容。所謂千人千感受,萬人萬不同。但是唯獨一點大家是相同的,那就是這本書是否有真正的可讀價值,能夠基本達成共識。
《國家智囊》在我看來,是一本非常值得細細品味、認真閱讀和深刻領會的書。通過閱讀使我認識到:無論是什么層面的決策,背后總應該有一套決策邏輯。同樣,美國及其軍隊層面的戰略決策,其背后自然有一套邏輯支撐,而且隨著形勢的變化也在發展和改變。
在一般情況下,綜合實力強者容易忽略結構實力,結構實力強者容易夸大綜合實力,這兩種誤判都會導致難以達到戰略目標。分析美國軍隊與國防運行機制,不僅是看它現在的組織構成,更應該研究它的歷史演變過程,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摸清脈路,找到其演變至今的背后原因及邏輯關系。
《國家智囊》以美國國防部和蘭德公司的誕生及發展這兩條主線貫穿始終,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直至20世紀末,以國際政治環境的發展變化和美國國家戰略的主被動高層決策的歷史事實為基礎,采用生動的故事演繹手法配合跌宕起伏的歷史情節,生動地揭示了美國七八十年來的國家安全戰略發展歷程和以蘭德公司為代表的非營利性機構誕生的邏輯演進過程,非常具有可讀性。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發展,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羅斯福緊急動員民間科技力量的戰時調整政策,杜魯門匆忙上臺后原子彈研制先聲奪人,在核威懾能力難以快速形成的背景下組建國防部協調資源,海軍和空軍對原子彈投送能力的爭奪,熱核戰略對抗中優勢的獲取,艾森豪威爾糾結的“大規模報復戰略”、洲際彈道導彈和中遠程彈道導彈的發展戰略,“第二次打擊”問題的應對,衛星戰略,艾森豪威爾的國防部集權改革,戰略空軍司令部膨脹的核戰略,肯尼迪政府國防部長麥克馬拉“規劃—計劃—預算”協調改革,對非營利性機構的整治,尼克松政府對情報界的改革,福特政府的過渡政策,卡特政府的兵棋推演,里根政府的競爭戰略和布什政府的新軍事變革等。
蘭德公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蘭德項目的產物,它是在羅斯福總統強調調動民間科技力量的宏觀政策支持下,由美國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將軍主持下成立的。當時的想法只限于是利用航空兵手中的經費,開展一些對軍隊長期或急迫需要的科研項目,最初的蘭德項目部設在美國道格拉斯公司內部,首次應用系統分析方法完成了航空轟炸系統分析,項目中所創造的系統分析方法理論和要素模型得到美國空軍的認可,后來變成了空軍長期支持的蘭德計劃項目,并且在空軍部的支持下獨立建立了蘭德公司。蘭德公司在系統分析方法總結提升后,又承擔了熱核戰略研究、海外基地戰略研究、洲際彈道導彈戰略等研究項目,根據戰略研究項目的深入發展,為完成對空軍軍官系統分析方法的培訓要求,成立了系統開發研究部。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展和參與國家及政府層面戰略決策的研究,蘭德公司在“只打軍事目標”等重大戰略決策方面與空軍發生了嫌隙,甚至在獨立性和多樣化的轉型發展方面與空軍出現較大沖突。越南戰爭中的蘭德公司出現了艾斯伯格這樣有良心的科學家,揭露了五角大樓在戰爭中的真實內幕。同時蘭德公司的安德魯·馬歇爾發現,系統分析方法這種理性分析模型存在問題和缺陷;他在考慮社會科學、組織行為學和個人官僚主義行為及決策心理學等多種要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凈評估分析方法和蘭德戰略評估系統——兵棋推演方法。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發展歷程和蘭德公司成立及發展演進過程這兩條主線,在國家戰略決策的研判中最終逐步演進合并為一條脈絡,形成了Y形發展軌跡。它體現了美國國家戰略決策背后的邏輯,即從感性觸發逐步上升到理性,再從理性發展為理性加感性。同時也說明,國家戰略決策的科學方法,需要經歷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從而滿足發展變化的需要。
《國家智囊》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到國家戰略研究如何借助社會力量,社會力量如何為國家戰略研究提供支撐和服務。在中國,應該如何培育高效的社會智囊力量,怎樣理解非營利性組織存在的意義和生存的規則。同時告訴我們,決策者的決策,不僅要有理性分析的科學基礎,也要考慮社會科學、組織行為學和決策個體心理學等要素。無論專家的意見正確與否,也只能起到啟發、影響或者引導決策的作用。決策者必須承擔決策的職責,必須具備決策者的胸懷和格局,才能在專家、智囊和社會組織的共同協助下完成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
武瑞文
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
201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