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預、王濬滅吳
東吳最后一個皇帝孫皓非常殘暴,不光貪圖享樂,還動不動就挖人眼睛,剝人臉皮,把東吳鬧得雞犬不寧。晉武帝見時機成熟,于是決定興兵伐吳。
279年,晉武帝派兵20多萬,分三路進軍,一路是鎮南大將軍杜預,一路是安東將軍王渾,水路則是益州刺史王濬。

杜預派樊顯等人沿長江西上,很快就攻破了好幾座城池。又派牙門管定等人率領800勇士在夜晚渡江,奇襲樂鄉城,預先插滿戰旗,虛張聲勢,還在巴山放火,挫傷吳軍的士氣。吳軍都督孫歆非常害怕,城里出來投降的共有1萬多人。然后又埋伏了一支人馬,等孫歆派出去抵抗王浚的部隊撤回來后,伏兵混進吳軍進了城。孫歆一直沒有發現,結果被俘虜了。接著杜預下令進軍江陵,吳將伍延假裝投降,把兵布置在城上,杜預識破了他的計策,將江陵城攻了下來,平定了長江上游。吳國南方的城市紛紛投降,杜預一共斬殺和活捉吳國都督、監軍14人,牙門和郡守120多人。他把吳國的將士和家屬遷到長江以北,吳國人紛紛趕來投降。
王濬在任益州刺史的時候就開始做伐吳的準備了,他下令造了一批很大的戰船,為了不讓吳國發現,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但造船所制造出來的木屑順江漂流,引起了吳國人的懷疑,于是他們在長江險要的地方釘了許多大木樁,再釘上鐵鏈,又把大鐵錐安在水下,防止晉國水軍通過。
王濬的水軍打到秭歸的時候,過不去了。他下令造了很多大木筏,派了幾個水性好的士兵帶領這些木筏順江而下,木筏一碰到鐵錐和木樁,就把它們掃掉了。然后在木筏上架起大火炬,一碰到鐵鏈,濺起火星就燒起來,很快就把鐵鏈燒掉了。掃除前進的障礙后,王濬的水軍很快就進入了東吳境內,與杜預會師。
有人提出:“東吳立國將近百年,不可能一下子就消滅的。現在馬上要到夏天了,疾病會漸漸流傳開,應該等到冬天的時候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杜預說:“以前樂毅憑借濟水西岸一戰而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現在我們的士氣正處于旺盛期,這就好比劈竹子一樣,劈開了幾節后,剩下的就能迎刃而解,不需要花費太大力氣了。”于是命令各路將領繼續進攻,王濬率領水軍直撲東吳首都建業。
·門閥制度·
門閥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準而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殊階層。它的根源最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東漢以來,地主田莊崛起,世家大族在經濟上占據了有利的地位,控制了朝廷選官的途徑,就形成了累世公卿的顯赫家族。九品中正制更加鞏固了士族的地位。魏末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依靠的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整個西晉時期,世家大族的勢力進一步膨脹,門閥士族制度就這樣確立了。從此,地主階級中的士、庶之別更加嚴格,門閥士族為了維護自身的特權,就極力地擴大和寒門庶族的差異。他們獨自把持政權,完全支配了國家的權力,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都十分穩定。
王濬的水軍快要打到建業的時候,孫皓終于坐不住了,他派大將張象率領一萬水軍前去抵擋。那些水軍一看王濬的部隊聲勢浩大,戰船也是出奇地大,一個個都嚇呆了,沒有打就投降了。
孫皓急得沒辦法,找來陶濬,問他有什么辦法。陶濬大言不慚地說:“益州來的水軍我很清楚,沒什么了不起的。陛下只要給我兩萬人,我就能把他們殺個片甲不留!”
孫皓相信了陶濬,撥給他兩萬人馬。陶濬下令第二天就前去和晉軍決戰,他手下的將士知道晉軍這次非同以往,輕易惹不起,都不想去白白送死,當天晚上就逃了個精光。
這樣,王濬的水軍幾乎沒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開進了建業城。孫皓見大勢已去,只好脫掉衣服,讓人把自己反綁著,出城投降。東吳從此滅亡了。
當初杜預進攻江陵時,吳國人很恨他,知道杜預頸子上長了個瘤子,于是每當有大樹上面長了像瘤子的疙瘩后,吳國人就把那疙瘩砍下來,寫上“杜預的頸子”,來詛咒他。杜預對此很憤怒,攻下江陵后,把干這事的人殺掉了。
杜預認為,天下雖然統一了,但不能忘記戰爭,所以他一方面繼續練兵習武,加強軍備;另一方面興辦學校,提倡教化,當地的老百姓普遍擁護他。
他有個很大的功績就是興修水利,當時的老百姓都稱他為“杜父”,杜預開鑿了楊口,從夏水到巴陵共1000多里,既可以疏導長江的洪水,又可以開通漕運。杜預對于公家的事,只要讓他知道的,就一定會去管。他所興修的工程,一定會考慮周到,很少有弄壞的情況。有人嘲笑他專門管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杜預反駁道:“大禹和后稷的功勞就是為了拯救世人,我做這些事的目的和他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