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才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通過相貌、表情、表象來了解人,是“識人”的一種輔助手段。但是,如果把它絕對化,把“識人”變成以貌取人,就會錯看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東漢末年,東吳國君孫權號稱是善識人才的明君,但卻曾“相馬失于瘦,遂遺千里足”。周瑜死后,魯肅向孫權力薦龐統。孫權聽后先是大喜,但見面后卻心中不高興。因為龐統生得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加之龐統不推崇孫權一向器重的周瑜,孫權便錯誤地認為龐統只不過是一介狂士,沒什么大用。
魯肅見孫權看不中龐統,于是提醒孫權,龐統在赤壁大戰時曾獻連環計,立下奇功,以此說服孫權。而孫權頑固不化,最終把龐統從江南逼走。魯肅見事已至此,只好轉而把龐統推薦給劉備。誰知,愛才心切的劉備,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見龐統相貌丑陋,心中也不高興,只讓其當了個小小的縣令。有曠世之才的龐統,只因相貌長得不俊,竟然幾次遭到冷落,不能得到重用。后來,還是諸葛亮向魯肅了解了他的真才后極力舉薦,才委以副軍師的職務。晉代學者葛洪曾經深有感觸地說:“看一個人的外表是無法識察其本質的,憑一個人的相貌是不可衡量其能力的。”有的人其貌不揚,甚至丑陋,但卻是千古奇才;有的人雖儀表堂堂,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草包,如果以貌取人,就會造成取者非才或才者未取的后果。
下面的例子從另外的角度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問題。西漢時期,漢文帝曾問田叔:“天下之士,誰是賢良忠臣?”田叔回答是云中郡守孟舒。文帝說:“邊敵入侵,孟舒沒有堅守住城池,還戰死了好幾百士卒,我已經罷免了他的官職,他怎么能算是賢良忠臣呢?”
田叔說:“當時,孟舒率軍已奮戰幾晝夜,疲憊不堪,故在敵軍發起進攻時,孟舒不忍再令將士迎戰。士兵見其如此寬厚仁愛,無不感動,爭先恐后登城殺敵,奮不顧身,視死如歸,所以,陣亡的人很多呀!”
文帝聽到這兒,不禁慨嘆道:“孟舒賢臣!”重新召孟舒為云中郡守。春秋時代,孔子被困于陳蔡國境之間,七日沒有進食。弟子顏回討到些米來煮飯。飯熟了,孔子看到顏回從鍋里抓飯吃。當顏回把飯端來時,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的事,說:“我方才睡著,夢見先君,他說只有清潔的食物才可送給人吃。”
顏回知道老師是在懷疑自己偷飯吃,便稟明老師:“剛才是柴灰落進鍋里,挑不出來,棄之可惜,學生就把那點兒臟了的飯抓來吃了。”孔子這才發覺錯怪了自己的學生,慨嘆道:“人們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來眼見也未必都實啊!”古今中外有很多事例都告訴我們:善于知人用人者,都是從人才的本質特征中去考查,而不是只看表面現象。
不要以貌取人
凡在知人用人上的失誤,都是只注意人才的一些表面,對于其人的德才卻沒有深加考查,造成“草瑩為火,荷露為珠”,而埋沒甚至遺棄和傷害了真正的賢能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