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有限,筆力有限,精力有限,大唐的飲食篇暫時寫到這里,剩下的或許有機會補充一些菜譜。其實我之前收集過一道大唐的涼面做法,拿柳葉汁和面,撈出來的面條凍在井下,吃的時候拌些烏梅絲。
等有機會自己做一碗嘗嘗,等自己有把握描述確切的味道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二。
中國有一批廚師每天想著復原古菜譜,有的也會試著做出《紅樓夢》等文學作品里的佳肴,無論對與不對,總歸是對于美食的虔誠追求。
哦對了,聽說有大師把燒尾宴還原得七七八八,只不過大師蹤跡難尋,吃上一頓說不定沒了三線城市的兩室一廳。我身上的吃貨之魂蠢蠢欲動,錢包拼命地讓我冷靜。
我們提到了大唐的飲食場所,雜談隨筆寫到這里,索性就說說大唐時期人們怎么點菜,怎么人際交往。
大唐語言對于我們來說是古漢語,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完全就是兩碼事。有些穿越小說里面,魂穿類型還可以解釋一下怎么無縫對接,身穿的那一群主角讓我很好奇,大概無外乎小說世界法則吧。
專家們每年都在致力于發掘中國古漢語的發音方式,語調是怎么個語調,遣字造句又是怎么個規則。從小學開始,大家就要買課外書《詩三百》,大唐的詩歌很出名,但是大唐人在寫詩的時候究竟是唱出來的,還是念出來的,我們一無所知。
如果我們真的能了解唐朝語言,那么就有可能揭開唐詩等文學作品的寫作內幕。
還是說回在大唐點菜,當時大唐人喊服務員可不是喊小二,也不是喊什么跑堂,這些行業術語基本上都是明清時期的叫法。宋朝水滸傳一百零八將到飯店吃飯,都尊尊敬敬地喊一句,店家快快上兩斤牛肉,一壇子酒。
那么唐朝喊什么?正規叫法說出來不怕各位笑話,唐朝人喊博士……沒錯,就是博士。只要是服務行業的從業者,或者中低技術人員,大家都喊博士。
大唐人說話結構是主語加謂語加賓語,最后加些補語。點菜的時候,常常會說:博士,某家要吃兩張胡餅,份量足些。想喝酒了,一定要和服務員說吃酒,或者飲酒。喝這個字在唐朝是喝彩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唐朝人沒有現代漢語中“的”的用法,像“誰家的公子”之類的語句是不存在的,“的”只有一個意思,射箭的靶子。成語里面有“一舉中的”,就是相似的用法。
大唐人喊爸爸,喊做阿爺,小孩子會喊耶耶,這里的“耶耶”發音是jiajia,和現代我們的發音相差太遠。好像有些地區喊爸爸的時候會喊做“大大”,但是我們家鄉“大大”卻是爸爸的哥哥。
喊媽媽就和現在差不太多了,喊母親的也有,喊阿娘的也有?;首庸鱾儠澳锬铮痪椭苯雍盎屎螅屎蟮钕拢f不要出現母后這一稱呼,這稱呼不是大唐人喊的,兒臣一詞也并未出現過。
要是大家遇見皇上,直接喊陛下、主上。大唐流行喊圣人,皇帝們寫圣旨都是以圣人自稱,比較冷門的會喊大家。
皇上一詞只有在書面用語中出現,朕、孤、寡并非一直自稱,皇帝也會用我、吾、某等。萬歲,這個就不要拿出來獻丑了,擱唐朝會被當做拍馬屁的奸臣刁民。
官員們稱呼會有規律,姓氏加上官爵即可,當然有一些會用官職的別稱,比如縣令會喊做明府,中書舍人會被叫做閣老。喊一些老資歷的大臣們,直接姓氏加公就好,張公,李公,民國時期稱呼一些尊敬的人也會這樣。
大人,這個只稱呼長輩,不會用于官場,如果你喊了陌生人張大人,人家肯定會覺得你在攀親戚。同樣的,哥哥姐姐這種現代人常用的親屬稱謂也沒用擴大到稱呼陌生人的范圍。
像我們平時喊帥哥美女成了習慣的,放在古代那就是耍流氓,登徒子。稱呼陌生人就客客氣氣的,某郎君、某小娘子都可以。一般而言,用的最多的是郎、君、卿、足下、公。關系比較好的可以直接喊姓氏加家族排行,張老三,韓七十二這種。韓愈寫的“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那首詩送給的那位友人就是喊的這類稱呼。
當面說話,直接喊你、汝、爾就好。
下面說點大家都感興趣的,臟話。
奴才,這個詞要等到清朝皇權高度集中時才會出現,大唐人絕對不會拿這個用來自稱,可能有些刻薄的主人會那么喊,但是總歸是一句很侮辱人的字眼。主人不順心了,可能會罵出來像什么狗奴、賤奴、奴婢、婢人等字眼。
奴這個字不一樣,奴在那時候多用于女性系列名字昵稱,男性也有使用的記載。大唐人就已經開始迷信“賤名好養活”了,像長孫皇后的小名就叫觀音婢。
另外一提,觀音這個名字在當時很普遍,大戶人家的女兒們或多或少都會選擇這個名字。李建成的妻子就叫做鄭觀音。
干貨來了,大唐人的罵人俚語很簡單粗暴,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大家都拼命從職業和身份上攻擊對方。像什么田舍漢是說農民的、市井奴是說商人的、乞索兒是說要飯的、禿賊是罵和尚、窮措大是嘲諷讀書人的、窮鬼……這個到現在我們也在用。有人會問,為什么沒有牛鼻子老道之類的罵人話,唐朝以老子為祖先,道教在唐朝是國教一樣的地位,明白了嗎?沒事不要亂罵人。
第二,創新性地將動物和人結合,整體旨在嘲諷對方不是人。像什么狗鼠輩、死狗奴、豬狗/犬彘、狗屎、驢等。這里要提一下武則天的秘史,這個中國獨一無二的女皇帝,罵人“你是你媽和野牛生的”,也是文字記載中第一個說出了類似“狗日的”的人。
第三,使用極具歧視意味的語句來罵人。男人被罵“婦人”,意思是懦弱,三國時期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就是這個意思。女人也會被罵“婦人”,說的是頭發長見識短。還有一些像是妒婦、悍婦的詞匯,嘲諷女人不遵守婦道,不讓男人們納妾。那時候并不會用娼妓等詞匯,這在當時是一個靠臉吃飯的職業。
年紀大一點的罵人會用小子、小兒,或者有人會罵癡漢……這個和日本的癡漢不一樣,在這里是笨蛋、蠢貨的意思。
當然了,有人罵人會用胡、狄、獠、突厥、高麗等種族歧視,在大唐,大唐人是第一等人,其他民族要低一等,像牙行也就是奴隸販賣的場所,出現了大量的東南亞或者非洲黑人,當時大家會稱呼為昆侖奴。
長安在當時世界上是唯一一個人口量超過百萬級別的國際性大都市,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在這里都可以找到,除了大唐的官方語言,混雜著世界各地的語言……各種族的文化在這里激烈的碰撞,交流,融合。
如果說我在小城市走出來見到了北京是無比震撼的,那么我想,古代人第一眼見到長安,內心的震撼將會是我的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