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能與空氣源熱泵在建筑節能中的應用
- 李元哲 姜蓬勃 許杰
- 7字
- 2020-01-22 10:03:27
第一章 基礎知識
第一節 能源形勢
一、能源形勢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能源的挑戰。我國是世界上能耗第二大國,且已有“富煤、貧油、少氣”之稱,所以,開發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調整工業用能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節約用能等是我國長期的戰略方針。在已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及其修訂版,以及《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已確立了上述方針的思想原則和行動目標,將太陽能熱利用和熱發電技術明確列入發展綱要,并提出到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
二、建筑用能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活動空間的擴展,建筑業對能源需求數量越來越多,標準越來越高。例如,2001年,我國出臺了《冬冷夏熱地區采暖、空調設計標準》,對原本不采暖的長江流域地區也規定了采暖標準;此外,北方農村采暖、炊事也多由原來自產的生物質簡易用能方式改為煤炭、電等,使商品能耗(年)達幾億噸標煤之多。
統計表明,我國的建筑用能已占社會總能耗的20%左右,其中,僅北方城鎮集中供暖能耗就占去了四分之一以上,可見北方采暖節能的重要性。
為此,我國于1995年至2013年以來,已陸續頒布民用住宅節能設計標準,即在20世紀80年代建筑能耗的基礎上逐步節約50%、65%、75%。
三、環境保護對能源利用提出的挑戰
全球氣候變化對現存能源利用提出了挑戰。20世紀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采用的燃煤采暖,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在大城市好于二級以上的天氣不足60%,引起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為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問題,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我國的莊嚴承諾是,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50%,并且在2010年停止一批破壞大氣臭氧層的空調用制冷工質,如R12、R502和R114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實現能源翻一番,保證GDP翻兩番的目標,以及在治理空氣中細微顆粒物方面,從工業、運輸、建筑三個主要方面入手,加強治理力度,都涉及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戰略大局。
四、加快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2012年,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有關部、委下發了加快發展綠色建筑、促進城鄉建設模式轉型升級的具體部署,目標是到2020年,綠色建筑比重超過30%。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期內達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目標涉及建筑的全過程,即從建造過程到使用過程都要達到能源、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環境影響的最低化,不僅包括建造用能、建筑圍護結構耗能,而且包括能源系統與設備耗能、生活方式對耗能的影響、行為節能、運行能耗等諸方面。
目標的達到要求全面集成建筑節能、節地、節水、保護環境的多種技術,而實現技術革新推動。
總之,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提出了能源合理利用、綜合利用的方針。
五、能源的品位
能源的價值不僅有數量的多少之分,更有品位高低的區別。所謂品位的高低,通俗地說,就是“能”從一種狀態或形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狀態或形式,而后者不能逆轉為前者,則前者的品位高于后者。例如,熱可以從高溫變成低溫,但低溫不能不付代價地轉變為高溫,認為溫度越高品位越高。但要說明的是,所謂低溫,下限不能超出環境溫度,低于環境溫度的能量品位也是高的,關于這個問題后面有所涉及。
此外,在上述的“能”的形式轉化過程中,凡損失少的,或者說“效率”高的就是品位高的,反之,則是品位低的。
例如,天然氣發電效率為55%以上,而煤的發電效率在30%左右,則認為天然氣的品位高于煤,從這點可以看出,區別能源的品位,按“質”用能對節約能源的重要意義。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提出“可用能”的概念,無論何種能源,只有能轉化為人類可利用的“能”,才有評論它的價值和意義。
自然界里存在著大量的與環境狀態相同的或區別不大的能源,如空氣、地表水、土壤等,它們是清潔的,但不能輕易地轉化為人類的“可用能”,但是,如果加以高科技的手段和輸入少量高品位的能,則可以轉化為“可用能”,因而,是很值得重視的。
建筑技術科學指出,建筑采暖、空調、生活熱水一類的用能都屬于有別于自然環境,但又是與之差別不大的熱能。如采暖是要求比外界環境溫度高,空調是要求比外界環境溫(濕)度低的狀態,因而,盡可能地使用少量高品位的能,來提升自然界中存在的能,使之合乎采暖、空調、生活熱水的需求,而不是直接用高品位的電、天然氣、石油等可用于工業、交通運輸、國防事業的能源,對于節約能源、合理用能,乃至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