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2020字
- 2021-03-04 18:06:05
鄧蔭南
陳民
鄧蔭南,廣東開平縣人,生于1843年9月27日(清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名松盛,字蔭南,以字行,又字有相。行三,故又稱鄧三,時人以其年事較高,多稱他三伯。父親鄧善昆,世代務農。其兄鄧燦,早年赴檀香山經商。
鄧蔭南少時在家鄉讀書;稍長,目睹當時官吏種種貪贓枉法行為,極為憤慨,對政府當局常加抨擊,終為官吏所不容,險遭逆黨罪被捕,幸得鄉人密告,連夜喬裝潛逃香港,轉赴檀香山,投奔其兄鄧燦。其后,得其兄資助經營農場。因年景調順,頗有所獲,在茂宜島(Mauiland,即為:Mauiland又譯毛伊島,為夏威夷五大群島之一)投資種植甘蔗,并開設糖廠,先后從國內招工數千人前往該島墾殖。由于經營管理得法,又與當地土著居民相處融洽,事業得以順利發展,不數年便成為當地著名殷商。鄧為人豪爽,疏財重義,樂善好施,凡同鄉有所求,必盡力資助;對地方公益事業,也無不首倡捐助,故頗得僑胞和當地人民的敬重。他平常愛好打獵,練得一手好槍法,能從背后反射擊鳥,又能自制炸藥,裝置炸彈,誠屬多才多藝,后來在革命活動中,得以顯其身手。當時孫中山的胞兄孫眉,也在茂宜島墾殖,與鄧蔭南志趣相投,交誼甚篤。
1894年冬,孫中山至檀香山,在華僑中宣傳革命。由于孫眉的介紹,鄧蔭南得與孫中山會晤,暢談救亡大計,對孫的革命理想與政治主張,衷心折服。孫中山對鄧蔭南的熱心公益而又多能,甚為欽佩。是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由于鄧氏兄弟都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三合會會員,篤信民族主義,孫中山便吸收他們率先參加興中會,鄧蔭南被推為值理(八名輪流任事的理事之一)。當時,孫中山因革命初起,處處需要用錢,便提議發行“革命軍債”(亦稱科股銀),分頭向僑胞推銷。鄧蔭南主動表示,推銷革命債券為數有限,且迫不及待,自己愿以全部資產贊助革命,作為倡導。孫中山對其傾家為革命的義舉,深為感動,從而對開展革命活動也更具有信心。
1895年春,鄧蔭南為表示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決心,變賣其全部產業,得數萬元,潛回香港,協助孫中山籌劃推翻清廷的武裝起義。后來這些錢在歷次起義中用盡,鄧重陷貧困,但他仍然堅毅地從事革命活動。他這種傾家為革命的壯舉,得到革命黨人的尊敬,連其政敵也為之嘆服。梁啟超曾對康有為說:“此人傾家數萬以助中山,至今不名一錢,而心終不悔,日日死心為彼辦事,闔埠皆推其才?!?img alt="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7A8DC/142615036046738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919587-tntKBvt1xYOHTgCtxypUG27Rmc2u7vut-0-1e0b5f5ab4b735d19ce8dbc1c4f1333c">同年2月,興中會總機關在香港成立,用“乾亨行”招牌作掩護。接著,陸皓東、鄭士良等也奉命赴廣州建立興中會組織。鄧蔭南則往來于香港與廣州之間,協助籌劃在廣州的武裝起義,并出巨款購買軍械。各方部署略定,訂于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舉事,但起義機密為叛徒出賣,清吏戒備,陸皓東等被捕(后壯烈犧牲),第一次廣州起義未及發難即遭失敗。興中會會員紛紛逃亡海外,鄧蔭南匿居港、澳,一方面聯絡日本志士宮崎寅藏,在廣州作清軍的策反工作;另一方面和陳少白、李紀堂等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作為革命喉舌,由陳少白負責主編,報社所需款項,多由鄧蔭南設法籌措。
1900年10月,鄭士良、黃福等發動惠州起義,為清兵所包圍,情勢危急。鄧蔭南與史堅如等擬在廣州發難響應,以解惠州之圍,但因原先聯絡的會黨隊伍不能如期響應,便改變辦法,決定暗殺署理兩廣總督、廣東巡撫德壽,以吸引敵人兵力。史堅如曾跟鄧蔭南學制炸藥及引爆技術,愿獨自擔任轟炸督署的任務。鄧蔭南遂派蘇焯南、練達成等人,協助史堅如挖地道埋炸藥。10月28日晨,炸藥引爆,但只炸坍督署后墻,德壽并未受傷,史堅如被捕犧牲。鄧蔭南以清兵搜捕甚嚴,暫時不易下手,遂逃出廣州,匿居九龍屯門,以經營農場做掩護,繼續與孫中山取得聯系,并與胡漢民、黃興等密議,策劃再次起義。1909年,汪精衛、黎仲實曾來屯門,并假農場做試驗炸彈引爆等技術,為謀炸清攝政王載灃等作準備。
辛亥武昌起義后,各省響應。鄧蔭南率黃大漢、江恭喜等攻打新安(今寶安縣),但出師不利,死傷甚重,鄧蔭南所騎的馬也中彈倒地,于危急中從小道逃脫。
民國成立后,鄧蔭南出任新安民軍總監督,1913年改任開平縣民團總長。不久,即引退隱居于屯門。袁世凱復辟帝制時,鄧蔭南編練義軍,參加討伐。后移居廣州,先后出任石龍厘廠總辦、孫中山總統府諮議、護法政府內政部農業局局長等職。后以民選縣長出任開平縣,政績卓著。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孫中山蒙難于永豐艦,餉盡援絕。鄧蔭南聞訊,獨以萬元接濟,并舉兵開平,以為聲援。8月9日孫中山離粵赴滬,鄧蔭南奉命赴澳門組織軍事機關,相機討逆。
1923年2月5日,鄧蔭南因病逝世。孫中山親撰悼詞,以“愛國以命,愛黨以誠,家不遑顧,老而彌貞”為其一生的評價,并以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名義追贈鄧蔭南為陸軍上將。第二年,鄧的棺槨移葬于廣州東郊七寶崗。
主要參考資料
胡漢民:《鄧上將蔭南先生墓表》,《革命先烈先進傳》,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5年版,第514頁。
《鄧三伯略歷》,鄭東夢編輯:《檀山華僑》,檀山華僑編印社1929年版,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