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柏文蔚

劉敬坤

柏文蔚,字烈武,安徽壽州(今壽縣)人,1876年6月8日(清光緒二年五月十七日)生。其父柏珉系塾師,柏文蔚隨父熟讀“六經”及《莊子》、《老子》、《韓非子》、《墨子》諸書,于1896年中秀才。后至壽州城內孫家設塾授徒,結識孫家鼐族孫孫毓筠,得與北京維新人士常通信息,遂于壽州城內設閱書報社,陳列《湘學報》、《申報》及《盛世危言》等;并創立天足會,倡導革除婦女纏足陋習。當地守舊士紳誣柏等“吃洋教,謀不軌”柏文蔚:《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紀念柏文蔚先生》,1986年版,第6頁。。柏氏族人慮當局將加害于柏,乃集資助其赴省城安慶入安徽大學堂。

1900年春,留日學生陳獨秀、潘贊化等回皖宣傳中俄新訂密約事,集安慶各學堂學生于安徽大學堂藏書樓演說,柏文蔚放言激烈,大學堂總辦對柏等擬加制裁。柏遂退學離校,于1902年至南京,與趙聲、楊作霖等人聯合當地會黨,秘密組織強國會。后以事機敗露,楊作霖遇難,強國會遂停止活動。柏文蔚返回安慶,入安徽武備學堂練軍班為學兵,復秘密組織同學會,散發《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等反清書籍。

1903年6月,柏于安徽武備學堂畢業后,擬集合萬人配合在押大俠郭其昌,在安慶舉行劫獄起事。因謀事不周,為安徽臬司偵知,派員捕柏,柏夤夜潛往南京匿居承恩寺。翌年春,柏至蕪湖,任安徽公學體操教員。1905年,柏文蔚與陳獨秀、常恒芳等人以安徽公學為基地成立岳王會。同年9月,柏文蔚應新軍第九鎮十七協三十三標二營管帶趙聲邀赴南京,任該營前隊隊官。不久,趙聲升任三十三標標統,柏升任該標第二營管帶,即在南京成立岳王會分會,自任會長。

1906年,柏文蔚與趙聲、林之夏、林述慶、倪映典等人在南京加入同盟會,岳王分會成員亦均入盟,公推趙聲為同盟會長江分會盟主。柏等積極在新軍中進行革命宣傳,聯絡士兵及學生。不久,孫毓筠自日本回國,在南京與柏文蔚、趙聲聯絡,謀炸兩江總督端方。不幸事敗,孫毓筠被捕入獄,趙聲走江西,柏文蔚投奔在吉林任軍職的同鄉胡殿甲。1907年4月柏任吉強軍文幫帶兼馬隊總教習。

時日本覬覦延吉日亟,派出間諜以旅行為名至延吉測量地形,繪制地圖。柏將此事告知胡殿甲轉報清廷外務部。外務部派奉天訓練處總辦吳祿貞前往調查,吳調柏為參謀,親往考察延吉邊務。9月,柏文蔚奉命赴漢城與韓國交涉延吉領土問題,以五百元高價自韓國戶部尚書樸姓之子手中購得《大東輿地全圖》。該圖標明延吉為清國領土,可為今后交涉之鐵證。日警偵知此事,下令搜捕柏文蔚。柏避入清駐漢城領事館,乘隙登輪赴煙臺轉奉天,向吳祿貞報告赴漢城經過。此后,柏改任屯田營管帶。1910年2月,柏文蔚調任奉天督練公所參謀。他在城內三江旅館與同志商討革命方略,聯絡馮麟閣、藍天蔚所部官兵;復沿東清鐵路至伊爾庫茨克、海參崴等地,聯絡各路綠林豪杰。

武昌起義爆發后,柏文蔚即謀在關外起義響應。時范鴻仙、陳其美連電,促其南下。10月22日柏文蔚抵上海,與黃興、宋教仁、陳其美緊急會商,決議黃興與宋教仁赴武漢指揮軍事,柏文蔚赴南京策動徐紹楨所部第九鎮新軍反正。清兩江總督張人駿以第九鎮新軍不穩,下令收繳該鎮官兵子彈,并限徐紹楨于月底前率部移駐秣陵關。10月24日,柏文蔚由滬抵寧,隨后前往秣陵關鎮司令部會見徐紹楨稱:“公為都督,余雖作弁目亦愿也;公若仍為統制,則不敢從命。”柏文蔚:《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第22頁。徐會其意,同意率部反正。柏隨后返滬為第九鎮籌集武器彈藥。

11月初,上海、蘇州、杭州、揚州先后光復。11月7日,駐防鎮江的第九鎮十八協三十六標三營管帶林述慶宣布起義,被推為鎮江都督。徐紹楨聞悉后,在尚未得到彈藥接濟前,即于11月8日提前起義,率部進攻南京,由于力量懸殊致全軍大敗,余部退往鎮江。柏文蔚遂以上海運到的武器裝備第九鎮殘部,編為寧軍第一軍,自任統制。

為了攻克南京,滬軍都督陳其美提議:合組蘇浙聯軍,推徐紹楨為聯軍總司令,統兵會攻南京。柏文蔚并以大敵當前說服林述慶擁戴徐紹楨。在聯軍會攻南京時,柏文蔚率寧軍先鋒兩營及學生隊由鎮江渡江,經六合進攻浦口,以防張勛率部過江北逃。12月2日,南京光復。鎮軍林述慶率部搶先進駐兩江總督公署,并以臨時江寧都督名義發布告示。浙軍以林述慶獨占戰果,與林部發生沖突,一時內訌之勢岌岌可危。宋教仁、范鴻仙等急至浦口與柏文蔚會商,決議推程德全為江蘇都督,任林述慶為北伐軍臨淮總司令,徐紹楨為衛戍南京司令。柏文蔚以此告知林述慶,勉以大局為重,并誠懇表示:“余可為兄部下,同陣北伐。”柏文蔚:《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第29頁。林是其言,糾紛立解。

南京光復為中華民國的創建奠定了基礎。其后,柏文蔚所部被編為中華民國第一軍。1912年2月3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袁世凱停止議和,命柏文蔚統率五個軍進行北伐。2月7日,柏文蔚率軍北上,與張勛的江防軍激戰后,連克固鎮、宿州。南京參謀部此時電柏:“和議復開,停止前進。”柏文蔚為爭取在議和中的有利地位,仍晝夜兼程,于11日進占徐州。2月17日柏文蔚遄返南京,18日晨至總統府往謁孫中山,建言北伐軍須進至黃河以北。孫中山答稱:“大家皆愿講和,不愿再事兵戎,吾豈能要大家犧牲,為吾人爭總統耶?”柏文蔚:《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第34頁。柏文蔚力主陸軍總長一職“萬不讓”(予袁世凱),以備“破裂再戰”柏文蔚:《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第34頁。

此時安徽政局極為混亂,陸軍部命柏文蔚迅速統兵入皖,統一全省。4月26日,北京政府任命柏文蔚署理安徽都督,次日兼署民政長,7月1日正式任安徽都督,9月授為陸軍中將。柏文蔚主政安徽,任用革命黨人重組領導機構,以陳獨秀為都督府秘書長,各司、廳長亦皆為辛亥時期的先進人物;并積極籌設司法及審判機關,制定司法章程。柏在全省嚴禁鴉片,限期鏟除煙苗;對吸食者限期戒除,違者嚴懲;毅然派員禁燒奸商勾結英人私運的大量鴉片。英國出動兵艦相威脅,要求賠償煙價,柏嚴予駁斥。全國各地對柏的禁煙措施紛紛來電支持,孫中山稱贊安徽“禁煙辦法,實可為各省之模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32頁。。柏更大力革除陋俗弊習,改廟宇為市場或習藝所,禁止演唱淫穢戲曲,提倡演文明戲;在城鄉遍貼布告,禁止幼女纏足,取締娼寮。柏在省內沿江沿淮興修圩堤,改革田賦征收辦法,并著手修建公路;對于文化教育尤加注意,嚴令軍隊不得侵占校舍,不得干預學校事務,使教育經費納入省財政計劃。皖省中小學此時增至三百七十余所。

1913年3月,宋教仁遇刺身亡后,柏文蔚應孫中山、黃興之召至上海,會商討袁事宜,但孫、黃二人意見分歧,致黨人未能取得一致行動。袁世凱在下令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鈞與廣東都督胡漢民之后,6月30日下令解除柏文蔚安徽都督兼民政長職。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后,黃興迫使程德全宣布江蘇獨立,并自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受黃興命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至蚌埠進行軍事部署。7月27日,袁世凱下令褫奪柏文蔚中將軍銜,任倪嗣沖為安徽都督兼民政長。柏文蔚銜黃興之命至安慶,被推為安徽都督兼民政長,組編淮上各軍迎擊倪嗣沖。在袁世凱北軍圍攻下,黃興于7月28日夜出走南京;柏文蔚在安徽也不敵北軍,于8月19日由蕪湖率部千余人至南京,被推為江蘇都督兼第八師師長。但此時討袁的大勢已去,柏于25日夜率衛隊離寧赴滬,29日亡命日本。

1914年5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籌組中華革命黨,指定柏文蔚、陳其美等十五人為籌備委員,并任柏為軍務部長。但柏對另行組黨持有異議,乃辭去中華革命黨軍務部長,于8月25日參加歐事研究會。1915年2月25日、5月9日,柏文蔚與李烈鈞等五人以歐事研究會的觀點,聯名發表《致祖國同胞電》與《再致祖國同胞電》。電文所稱黨人倒袁,會“引外力以顛覆祖國”孫彩霞:《柏文蔚傳》,淮南政協1997年印行,第40頁。,頗受各界輿論的非議;日本朝野人士對此亦態度冷淡。柏遂離日赴南洋,與熊克武、李烈鈞等歐事研究會成員成立中華水利促進會。8月,柏文蔚聞知袁世凱復辟帝制日亟,乃與李烈鈞、熊克武、譚人鳳等在檳榔嶼集會,決議各人分途籌劃起義。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人通電宣布云南獨立,舉兵討袁,委托柏文蔚在南洋為護國軍籌款。1916年2月29日,柏文蔚由南洋返抵上海。6月6日,袁世凱病死,黎元洪繼任總統,11月電召柏文蔚入京,1917年1月19日授予威烈將軍。

1917年10月,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進行護法戰爭。柏文蔚響應南下,在安徽、湖南從事護法運動,后至鄂西,被推為靖國軍川鄂聯軍前敵總指揮。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任柏文蔚為總統府顧問。1922年4月,孫中山設北伐大本營于韶關,任柏文蔚為長江上游招討使,策動地方部隊接應北伐。

1922年9月4日,孫中山在上海約集國民黨重要成員五十三人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柏與會并贊成改組國民黨。1923年1月,柏文蔚被孫中山任命為軍委會委員,奉命北上與直系代表孫岳及皖系代表吳光新商談合作事宜。1924年1月,柏文蔚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2日下午向大會作軍事報告《中國國民黨周刊》第10期,1924年3月。;并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后,孫中山任命柏為北伐討賊軍(9月改稱建國軍)第二軍軍長。10月2日,孫中山在韶關召集廖仲愷、柏文蔚、白云梯共議,商定聯皖(系)制直(系)方針;并派柏文蔚離粵北上,與張作霖商談合作問題。12月下旬,柏文蔚至河南國民軍中積極宣傳三大政策,指導黨務,組織黨部。后柏至北京,與謝持、張秋白等人時相往還,受謝等反對聯俄、反對國共合作之言論影響日深。

1925年11月,林森、謝持、鄒魯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開西山會議,公開反對孫中山生前制定的聯俄、聯共政策,并派李烈鈞、柏文蔚、鄒魯、林森、張秋白、傅汝霖等六人為國民黨北京執行部執行委員。柏文蔚雖未出席西山會議,但因觀點接近,對會議的此項決議既未明言接受,也未予以否認。1926年1月,國民黨在廣州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柏文蔚雖未出席大會,但仍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興師北伐,次第光復湘、鄂、贛、閩諸省。柏文蔚為北伐勝利形勢所鼓舞,于當年11月由天津繞道抵達武漢,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軍長。柏率部東下,轉戰于安徽各地。“四一二”政變后,柏文蔚發表通電譴責蔣介石。1927年9月寧漢合流后,柏文蔚任國民政府委員,10月被免去第三十三軍軍長職,改任北路宣慰使。柏回至安徽故里,仿照黃埔軍校訓練方法,在壽縣創辦學兵團,任中共黨員為學兵團領導,集訓學員達五百余人。1928年2月,柏文蔚出席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與王樂平、朱霽青等人提出“以黨治軍,禁止軍人割據”提案。柏復提出“實邊導淮案”,撰《導淮說明書》刊于上海《民國日報》。

二次北伐結束后,國民黨于1928年8月舉行二屆五中全會,決議成立中央政治會議為訓政時期的最高指導機關,柏文蔚被推為政治會議委員。柏此時與柳亞子、陳樹人、何香凝、于右任等人過往密切,對時政頗有非議,認為南京國民政府“已變為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土豪劣紳及一切反動勢力的大本營”孫彩霞:《柏文蔚傳》,第132頁。,對蔣介石的專權獨裁更為不滿,乃加入了反蔣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史稱“改組派”)。10月8日,柏被國民黨中常會撤銷國民政府委員職。1929年2月,柏文蔚列名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發表。在3月舉行的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柏文蔚被撤銷中央執行委員。同年10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以陳公博、王法勤、柏文蔚等人“勾結軍閥余孽,假竊名義,肆行煽惑,陰謀破壞編遣,顛覆黨國,甘為赤色帝國主義者之工具”,宣布交國民政府“明令通緝”《中央黨務月刊》,第15期,1929年10月。。11月28日,國民黨第五十二次中常會通過決議,永遠開除柏文蔚、王法勤等九人黨籍。柏此后連續撰文抨擊蔣介石實行軍事獨裁,摧殘民眾,并宣傳民主法制,要求改組國民黨。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后,汪精衛等人于8月在北平召開“擴大會議”,柏文蔚由滬北上出席會議,被推為常務委員,參預制定擴大會議的各種文件。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率兵入關,擴大會議倉皇移往太原;柏文蔚則離平去津,自后即脫離反蔣的派系斗爭。

1931年11月,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恢復汪精衛、陳公博、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柏文蔚等三百一十四人黨籍。12月,國民黨寧、粵、滬三方中央執、監委員在南京召開四屆一中全會,柏文蔚又復列名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及國民政府委員。但柏此時已無興味于政治派系斗爭,意欲退隱山林。同年底,柏文蔚由天津返回上海,寓居昆山風車浜,雖篤信佛學,但仍時時以國難為念。嗣后,在南京玄武湖筑陋室“柏園”居住,每與李烈鈞、于右任、馮玉祥、方振武等過從時,均商談抗日救國問題。“一二八”事變發生時,柏文蔚向國民黨中央提出“停止一切內戰,一致對外”;9月15日,復與程潛、李烈鈞等十六人質問政府:“對日承認偽(滿洲)國持何政策?收復失地有無切實準備?”10月2日,柏文蔚與馮玉祥等十五人通電全國,強烈指責李頓率領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混淆真象,顛倒因果……為日寇卸責”。1933年5月26日,馮玉祥與方振武等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柏文蔚與李烈鈞、程潛等聯名電馮表示支持,贊揚馮等高舉抗日旗幟;11月,復與馮玉祥等二十二人向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提出《救亡大計案》七條,要求大赦政治犯。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柏文蔚率全家由昆山移居徽州(今歙縣),在皖南發動民眾抗戰;1938年夏秋,輾轉至湘西永綏(今花垣)定居。1939年1月,至重慶參加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主張對叛國投敵的汪精衛作最嚴厲的處置,并聲明今后認汪逆為全國人民與其個人最大的敵人。會后,柏專程至江津看望陳獨秀,并脫下身上所著皮袍贈陳。柏文蔚表示擁護國共兩黨合作抗日,一再聲言:“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只要抗戰的都是好黨。”劉敬坤:《皖籍師生流亡湘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湘西文史資料》第21輯,1991年版。同意其女柏培師由湘西奔赴延安參加八路軍,并給予流亡在湘西的皖籍進步學生以多方援助。柏文蔚一生廉潔正直,生活簡樸,從無積蓄,僅賴其個人薪俸維持,有時不得不向友人借貸以維家人生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柏文蔚因無路費復員東返,困居永綏;直至1946年4月21日始離開湘西,5月28日返回桐城,9月移居昆山。柏因長年宿疾,生活困頓,于1947年4月26日病逝上海,終年七十二歲。柏文蔚病篤時,曾發表聲明退出國民政府委員,文送滬上各報社,無一家給予刊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陶县| 昭通市| 甘肃省| 修水县| 余姚市| 宜都市| 垫江县| 定安县| 桂林市| 大安市| 大余县| 固阳县| 丹寨县| 南安市| 五台县| 淳化县| 余姚市| 大埔县| 通河县| 九龙县| 九寨沟县| 沈丘县| 察哈| 昌邑市| 开阳县| 曲松县| 措勤县| 尖扎县| 南雄市| 威宁| 漳平市| 武陟县| 康平县| 安吉县| 宿州市| 大埔县| 连云港市| 杭州市| 尤溪县| 武宣县|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