馎饦是將面扯成拇指般大小,再加入肉調料一起沸水煮熟,制作十分簡單,卻意外的飽腹,是大昭朝最為常見的主食,在宋婠看來,這馎饦就像是現代的面片湯。
也是借由這些食物,讓宋婠大致確定了大昭這個沒聽過的朝代的經濟文化水平,大約相當于她所知的唐宋時期,是一個富庶而繁雜的時代。
李氏擦凈手上的水漬入席,開口道:“皖兒,趕緊趁熱吃。”
宋婠一聽,露出一個燦爛的微笑,伸手徑直拿過竹扁藍里的一個胡餅,微黃表皮香脆,其上撒了一層芝麻,烤得微焦,張嘴咬上一口,散發著淡淡的麥香,勁道卻又不干硬,倒是吃不膩。
這也是大昭朝民間常食的餅子,在民間頗為常見,在石墨坊街角,就有一家賣胡餅子的,李氏自知自己飯食做的不好,因為是胡餅店的常客,好在胡餅一文錢兩個,不是金貴的物件,宋家還吃得起。
只這一家總得吃口熱的,不能樣樣入口的東西都從外頭買,所以這馎饦還是李氏自己做的。
這也是宋婠第一樣先吃胡餅的原因,美食在前,誰能總愛吃李氏沒滋沒味的馎饦。
宋嶺見宋婠吃得香,也想伸手去抓胡餅,卻被李氏拿筷子打了一下,板臉道:“大夫囑你多次熱食,好克化,你往哪里伸手?”
“嘿嘿。”宋嶺摸摸自己的手,也不和李氏爭,只道:“這連日喝的都是馎饦,這不是實在忍不住想吃點別樣東西。”說完乖乖聽話端起碗,喝了一口馎饦,大海碗下的臉,對著宋婠做出一份苦哈哈的表情。
看著一身腱子肉,莽漢形象的宋嶺做出這樣一副表情,宋婠只覺得搞笑,差點噴笑,強忍著才沒被嗆到,拿起碗灌了一口面湯,才避免了她有可能再次穿回去的嗆死。
誰娘的手藝誰知道,宋婠只能對宋嶺表示愛莫能助。
這爺倆的一舉一動都看在李氏眼里,她雖不忿宋嶺這長輩沒長輩的樣,卻到底也沒說什么。
一頓飯將至末尾,李氏突然開口道:“皖兒,隔壁司馬家的書童昨兒傍晚過來,道夫子知我們兩家家近,囑托他家公子來與你傳話,見你已養傷一月,問你傷情好些沒?好了便及時復學。阿娘想了想,你這傷瞧著是沒事了,到底當時兇險,昨兒也沒敢給那書童一句準話,只讓他今個上學前再來一趟,給他個準話,好讓他家公子能給夫子交差。”
“按阿娘的想法,你多養養才好,今日便回了那書童,稟司馬家公子,我們再將養十日,再去書院?”
司馬家就住在宋家隔壁,家住雖近,卻是兩家截然不同的人家。只因這司馬家祖上出過一舉人,雖未能再考種進士,卻是也是能憑著這舉人老爺的身份,翻身成了耕讀人家,幾世積累下來,倒也成了石墨坊數得上號的鄉紳之家。
就司馬家現住的祖宅就占地十幾畝的,院墻蜿蜒向前,就占了石墨坊十分之一的土地,可見底蘊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