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娘女平天下

  • 孟娘女
  • 雨荃
  • 7846字
  • 2019-06-07 09:50:47

夫妻本是心相連,

如今卻是兵相見。

天下大亂英雄出,

娘女一舉平天下。

三年后……

王國老召手下們商量大事。

“本王得柱寶相助,如今國力強盛,本王欲昭告天下,登基稱帝。你們意下如何?”

金柱寶恭賀道:“我王雄才大略,有囊括宇宙之心,臣請大王登基稱帝,擇日行登基大典。”

一老臣道:“大王萬萬不可,如此行不道之事,定引起天下共憤,還望我王三思。”

王國老道:“有個不可?我地廣千里,擁兵百萬,只要號令一下,不日攻破京城。”

老臣搖了搖頭:“大王如若真要造反,那么就是至我將士們的生命于不顧,至百姓的生命于不顧。老臣就算拼死也要進諫。”

金柱寶笑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王是天下雄主,豈是你等能夠相比?”

老臣指著金柱寶道:“你忘了自己曾經是當朝宰相了嗎?你如此大逆不道,天理難容。你定會遭到報應。”

金柱寶笑道:“今日之事,不可與往日相比,臣輔佐我王富國強兵,就是希望有一日大王能夠君臨天下。”

王國老點了點頭。

眾人都無異議,老臣見自己孤掌難鳴,只好子死來喚醒王國老,于是撞柱而死。

王國老即日召告天下,行登基大典,封金柱寶為丞相,地方官員一律連升三級。

王國老稱帝后便向朝廷宣戰,自稱有百萬雄師,不日便進攻京城。消息席卷了全國,一時轟動了整個朝野。

王國老問金柱寶道:“朕想不日進攻京城,丞相意下如何?”

金柱寶道:“如今我們已經是國力強盛,兵強馬壯,足夠可以一舉攻破京城,一統天下。但臣想把成本降到最低,故想兵分三路向京城進攻,形成掎角之勢,讓他們首尾不能向顧。”

王國老不解,問道:“我們哪來的三路兵馬?”

金柱寶道:“北方的游牧民族向來都是有奶便是娘,皇上只要答應他們一統天下后賞他們糧食和金錢,他們定會為您效力。”

王國老點頭道:“這條件倒是不難,但還有一路呢?”

金柱寶道:“那便是南方的苗王,苗王對我邊界的一個富饒之縣虎視眈眈,但又恐陛下實力之強大。不敢輕舉妄動,只要陛下答應獻出這富饒之縣給與苗王,苗王定會出兵助陛下成就大業。”

王國老問道:“何人可為使者?”

金柱寶道:“臣愿替陛下出使。”

王國老知道他有非凡的外交才能,他答應親自出使,王國老非常高興,于是設酒宴為其送行。

游牧民族議事廳中……

“宣外來特使!”

金柱寶大搖大擺地進到議事廳,他是那么的傲慢,似乎已是目空一切。

走到游牧首領面前,行了個禮:“參見大王。”

游牧首領笑道:“平身,你那剛稱帝的皇帝,也就是以前的王國老,如今已經一躍成龍,真是令本王佩服!佩服!只是不知是真龍還插上翅膀的假龍罷了。”

眾人大笑,這明顯是在諷刺王國老。

金柱寶道:“夏桀無道,而商湯起兵伐之;商紂王無道,而周武王伐之;這天下之道,豈有永遠的一家一姓之理?”

游牧首領道:“特使之意,乃是說你主乃商之湯王,周之武王咯?”

金柱寶點頭道:“我主圣明,舉賢納士,體察民情,關愛百姓,百姓安居樂業,路上無盜賊,戶外可不閉,監獄亦無一人也。”

游牧首領聽到這里非常驚訝,沒想到王國老竟有如此之能,天下必歸他統一。

至于是不是事實,游牧首領也不知道,他沒有想那么多,他只想著眼前的利益。

“你主派你來有何要事?”

“回大王,我主愛惜百姓,不忍他們在昏君的統治之下而不得以安寧,所以我主想除天下之大害。”

“我為何要幫你主呢?”

“原因有二,如今的昏君窮兵黷武,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我知道大王不怕他,但是一旦開戰,你們多年的積蓄恐怕就要毀于一旦,如若大王助我主一統天下,我主定會以二十萬擔糧草以作重謝。并答應與大王修百年之好。”

在利益的權衡下,游牧首領答應終于出兵。

苗王庭中……

“宣特使進見!”

苗王道:“本王聽說丞相剛剛出使北邊游牧民族,其三寸不爛之舌真是令本王佩服呀!”

金柱寶向苗王拜了拜,說道:“大王過獎了,臣只不過為我主為天下而謀。”

苗王笑道:“好一個為天下而謀,你倒是說說如何為天下而謀?”

金柱寶道:“一旦開戰,生靈涂炭,我主愛惜百姓,所以想速戰速決。”

“對,速戰速決,早日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

“希望大王權衡利害,我主有雄兵百萬,統一天下指日可待,如若大王冥頑不靈,大王就不怕我主會秋后算賬嗎?到那時候又有誰能救得了大王呢?”

他接著又道:“如若大王助我主一臂之力,我主愿獻出邊界最富饒的一個縣給大王,并與大王修百年之好,望大王趨利避害。”

最終苗王答應出兵助王國老。

兩次游說勝利說服了兩個強大的勢力,此時的王國老就像一只老虎添加了兩個臂膀,就要一飛沖天了。金柱寶在此盡顯其外交才能,一時間,名聲轟動全國。當然也傳到了孟娘女的耳里。

幾日后,王國老親率百萬大軍向京城進攻,聲勢浩蕩,一月內竟攻占了十五座城池,如入無人之境。

一時間,驚嚇了當朝皇帝。

朝堂上……

皇帝問丞相王蒙:“如今反賊王國老已兵分三路將我包圍,你看如何是好?”

王蒙道:“陛下應當立刻召告天下,征勤王之兵。”

皇帝曰善。于是下召曰:“凡天下有能之士,皆可聚兵前來京城勤王,若能平定天下,朕定定會封他為王,管千里之地。”

孟娘女看到此召后,想聚兵勤王,可自己又是身無分文。正是時,遇到了張恭應夫婦,如今他們已經是有錢的大商人了,孟娘女求助于他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們愿意將所有財產獻給孟娘女以作招兵之用。

很快,孟娘女便聚三千兵馬,在往京城勤王的路上經過家鄉江揚,這里的百姓對她百般擁戴,有很多人愿意追隨孟娘女,誓死效忠。一下子聚得三萬兵馬。

來勤王的共有有五路人馬,他們分別來自各州,有的或是兩州合在一起,每路勤王兵都多達十萬,唯有孟娘女這路勤王兵只有三萬,五路勤王兵各在東西南北中五門等候。

東門勤王兵十二萬,由姜海帶領;西門勤王兵十萬,由龍章帶領;南門勤王兵十二萬五千,由王星帶領,北門勤王兵十萬八千,由楊昌帶領;中門勤王兵三萬,由孟娘女帶領。共四十八萬三千兵馬。

五路勤王首領按次序進殿面圣。當然這先后順序是按兵力的多寡,王星排列弟一,姜海第二,楊昌第三,龍章第四,最后是孟娘女。其路勤王兵首領都是各州郡諸侯,唯有孟娘女是白手起兵,朝野之上無人知曉孟娘女這個人。

四路勤王兵相續陳述自己的情況后,最后是一位進殿的是孟娘女。

孟娘女走到殿前下跪:“民女叩見陛下。”

大臣們都楞住了,這位勤王兵首領竟然是個女的,眾人哈哈大笑。

皇帝問道:“你姓甚名誰?家住何方?所帶領的勤王兵有多少?”

孟娘女道:“民女姓孟名娘女,江揚人也,此次入京勤王帶兵三萬。”

皇帝曰善。

大臣們不理解,一個女流之輩是如何聚兵三萬之多?想必也是有一定的能力,不過一介女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邊關急報!”

一士兵沖忙進宮殿喊道。

皇帝問道:“何事?”

“北邊游牧民族率領十萬騎兵南下,邊關戰事已迫在眉睫。”

皇帝問大臣們,如今勤王兵已經到達京城,兵力近五十萬,加上京城兵力十萬,也遠遠不及叛賊之兵,如今又有北方游牧騎兵南下,該如何是好?

“邊關急報!”

又有一士兵沖忙跑進宮殿喊道。

“南方苗王率領十萬大軍北上,邊關戰事已迫在眉睫。”

皇帝問道:“可派誰去迎敵?”

丞相王蒙道:“北方騎兵兇猛,可派姜海前去迎敵。南蠻雖無北方游牧民族兇猛,但也不可小視,可派龍章前去迎敵。”

皇帝曰善,于是下令命二人分兵前去迎敵。

孟娘女聽說勤王兵已被分出,在京城只剩下三十余萬人馬,恐怕難以和王國老的百萬大軍相抗衡。

于是進諫皇帝說:“陛下,如今反賊來勢洶洶,一路過關斬將,投降他們的士兵已有二十余萬,如今他們已是擁兵一百二十萬,我京城已是朝不保夕,陛下又將勤王兵分去抵抗南北二路,這恐怕正是中了反賊的奸計。如若我們不分兵抗之,可派一使臣前往游說,如此一來,便可不動一兵一卒而退敵,乃不戰而勝。”

王蒙立刻反駁道:“你區區一介女流,也敢指點朝堂之事,皇上如何用兵還要讓你來指揮嗎?”

皇帝道:“北方游牧民族屢次騷擾我邊界,這次又大軍南下,是可忍,孰不可忍。”

孟娘女道:“孫子云,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兵,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之慎,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皇帝笑了笑,道:“這是朝堂,不是討論兵法的地方。”

孟娘女無奈只好退下。

她回到軍中悶悶不樂的,李三妹問道:“皇上不聽你的意見?”

娘女嘆道:“王蒙無知,蠱惑皇帝分兵作戰,而皇帝又以私人之仇恨而發兵,真是至國家存亡于不顧。”

張恭應問道:“如今該怎么辦?”

孟娘女拿出令牌,喊道:“李三妹聽命。”

“末將在!”

“你率三千兵馬前往北方邊界,一旦我方兵敗,一定逃往天匯谷,而北方游牧騎兵入山川林地,其戰斗力必然會大大折扣,此谷為死地,你只要在此設下埋伏,定能一舉將其殲滅。”

“得令!”

孟娘女又拿出一個令牌,喊道:“張恭應聽命。”

“末將在!”

“你率領三千兵馬前往南方邊界,一旦我方兵敗,定會逃往迷魂林,相傳這里為諸葛孔明所布的八卦陣,只有生門可出,你只要將敵兵引到我地圖所指的地方,他們定會不戰而亡。你再將我方軍隊按地圖上的路線走出謎魂林。”

“得令。”

姜海率領十二萬大軍浩浩蕩蕩前往北方迎敵。

到達邊界后,姜海命大將前去向游牧首領宣戰,幾仗下來,屢戰屢勝,游牧騎兵后退三十里。

姜海擺下慶功宴,他喝到半醉不醉時,笑道:“世人皆說游牧騎兵驍勇善戰,今日一見,不過如此罷了,只要遇到我姜海,那他必然會敗。明日我親自率兵前去拿下他們首領的人頭。”

士兵們高喊:“必勝!必勝!”

次日,姜海傾巢而出,游牧首領下令全軍后退三十里,姜海以為他們害怕了,于是下令追擊。游牧騎兵已在三十里外設下埋伏,游牧首領率兵回頭擊之,姜海首尾受敵,一敗涂地。

姜海敗后果然逃往天匯谷,游牧騎兵追到谷里,不料李三妹早已在此設下埋伏,李三妹令人將谷口堵住,以火攻之,十萬騎兵葬身火海。

姜海率領一千殘兵前往京城復命。

龍章率領十萬大軍前往南方邊界迎敵,到達邊界后。苗王宣言,龍章的父親與我父親有過八拜之交,那么我與他就是兄弟,父親常常對我說,今生只要遇到龍章,一定不能與他為敵。于是苗王下令退兵,龍章見苗王已經退兵,高興壞了。

他向朝廷報喜說他的威名遠播,苗王見他來作戰,早已嚇得跑回老家去了。

龍章整日與歌女作樂,都忘記了自己是在前線御敵。

副將勸他說:“將軍,我等奉皇命前來鎮守邊關,將軍不能整日只知作樂,卻忘了我等是在前線迎敵。”

龍章笑道:“哪來的敵人,你去找給我看看。”

副將道:“兵法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苗王退兵,恐怕有詐。”

“廢話少說,退下吧,本將自有主張。”

正當龍章松懈防御時,苗王趁夜攻取城池,在夢想醒來的他才知道自己已經已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龍章率殘余兵力逃往謎魂林。

苗王進了謎魂林后被張恭應的伏兵一舉殲滅。

在張恭應的帶路在,龍章率領不到一千人回京城。

兩路勤王兵首領兵敗而歸,羞愧難當,走到京城后,無顏去見天子,在城門外拔劍自刎。

王國老的二翼雖然被斬斷,但朝廷也損失了大量兵馬,王國老利用金柱寶的外交才能,令朝廷損失二十萬大軍,他已占盡優勢。

幸有孟娘女神機妙算才使朝廷不三面受敵,因功勞巨大,被封為上將軍,統領全軍。

正當時,王國老采取金柱寶的計策,兵分三路,一路由王剛帶領十萬人馬前往庸關,一路由王盈帶領十萬人馬前往陰關,自己親率百萬雄師進攻平城。

平城是京城的咽喉之地,只要平城被攻陷,大軍可以長期直入,直取京城。

朝堂上……

王星請求道“臣擁兵十二余萬,然平城乃京城的咽喉之地,臣愿率軍前去守住平城。”

丞相道:“此甚好。”

孟娘女道:“孫子曰:故人形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然平城至關重要,金柱寶雖然是兵分三路,其實是想讓我等分兵,他可以專一攻十也。”

皇上問道:“大將軍,那該如何是好?”

孟娘女道:“王星與楊昌各自率領本部人馬同我一起前往平城堅守。”

皇上將尚方寶劍賜給孟娘女,并當眾說道:“朕授命于孟娘女,見此劍如見朕,天下所有兵馬皆由孟娘女調遣,不得違命。”

孟娘女登上點將臺,發號施令。

“王星聽令。”

“末將在!”

“本帥命你率你本部人馬前往平城。”

“得令!”

“楊昌聽令。”

“末將在!”

“本帥命你率你本部人馬前往平城。”

“得令!”

“李三妹聽令。”

“末將在!”

“本帥命你率一萬兵馬守住庸關,只許守,不許攻。”

“得令!”

“張恭應聽令。”

“末將在!”

“本帥命你率一萬人馬前往陰關,只許守,不許攻。”

“得令。”

“丞相王蒙聽令。”

許久不見王蒙出現,孟娘女再次喊道:

“丞相王蒙聽令。”

還是沒有聽到王蒙的回答。孟娘女問左右:“將令三下,將士不聽,作何處決?”

“當斬!”

孟娘女怒道:“丞相王蒙不聽軍令,按律當斬,來人呀,拖下去斬了。”

王蒙道:“你我平起平坐,你有何權力治我的罪?”

孟娘女拔出尚方寶劍,道:“皇上有命,見此劍如見皇上,你我雖然是平起平坐,但現在你在身軍中,理應聽我號令,拉出去斬了。”

丞相王蒙被斬后,士氣高漲,孟娘女在軍中的威嚴堪比皇帝。

孟娘女率三十萬大軍前往平城與王國老對峙。

王國老問金柱寶道:“丞相曾經說,只要我們兵分三路,平城的守兵定只有十萬嗎?”

金柱寶沉思了許久,道:“昏君身邊定有高人指點,他們既然重兵把守平城,那我們就給陰關和庸關施加壓力。”

陰關中……

“報!”

張恭應道:“何事?”

“敵軍已全軍向我進攻”

“守住。”

“是。”

庸關中……

“報!”

李三妹道:“何事?”

“敵軍已全軍相我進攻。”

“守住。”

“是。”

王國老營帳里……

金柱寶道:“沒想到陰關和庸關的將領竟是如此能守,庸關距離平成和京城最遠,陛下可暗自派兵四十萬,以破庸關。然后進而取陰關,將平成包圍,形成掎角之勢。”

于是王國老派李賓率二十萬大軍進攻庸關。

孟娘女見平成一個月來沒有任何動靜,而陰關和庸關卻是戰火連天,想必金柱寶一定會暗自派兵攻取庸關,庸關一失守,陰關便可順其勢而取之。

平城里……

孟娘女和眾人議事。

孟娘女道:“本帥料定金柱寶一定派兵前往庸關,所以本帥親率本部勤王兵三萬人馬前往庸關支援。”

“王星,楊昌聽令。”

“末將在!”

“本帥命你二人死守平城,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切不可出戰。”

“得令!”

李賓率領四十萬大軍前往庸關,一時間,五十萬大軍將庸關團團圍住。

李賓將勸降書給李三妹送去,李三妹把書信當眾撕毀了,并與將士們嗜血為盟,與庸關共存亡。

五十萬大軍攻庸關一日不下,孟娘女早已到達庸關附近,可她并沒有立馬支援庸關,而是就地扎營。

幾日過后,一萬的守城兵只剩下三千了,李三妹決定在正午時出城與叛軍決一死戰。

孟娘女看到守城的士兵士氣昂揚,而叛軍經過幾日戰斗后,士氣低下,孟娘女見機會來了,親率三萬大軍突破李賓的五十萬大軍,城里將士們見援軍來到,士氣倍增。孟娘女率領的三萬人馬和城里的三千多人馬個個視死如歸,以一當百,殲滅敵軍二十萬人,投降二十五萬,逃跑五萬。

庸關一戰,叛軍損兵折將,王國老之前的大優勢已經不復存在。

王國老營中……

王國老罵金柱寶道:“你不是說自己用兵如神嗎?庸關一戰,我方損兵折將,你作何解釋?”

金柱寶不慌不忙地說:“陛下稍安勿躁,不要自亂陣腳,我聽說庸關一戰,突然殺出了個孟娘女,這才使我軍大敗,不過孟娘女聰明一世,糊涂一時。庸關距此有五天的路程,我們可以趁孟娘女不在時攻取平城,只要平城一破,一日內便可直取京城,到那時候,任她孟娘女用兵如何高明,也是無事于補了。”

王國老曰善,便命金柱寶為主帥,進攻平城。

金柱寶深知,平城易守難攻,守城士兵達三十萬,想強取平城,是難上加難。

于是便派刺客前去刺殺王星,刺殺失敗后便說是楊昌指使的,王星大怒,便派兵夜闖楊昌軍營,二人自相殘殺,平城一片混亂。

金柱寶趁平城大亂之時,攻取平城,將王星與楊昌殺之。

攻取平城后,守平城的士兵全部歸降,一時間,叛軍兵力又多達八十萬。

王國老并沒有立馬發兵京城,而且在平城休息一日。

平城距庸關有五天的路程,金柱寶料想,孟娘女無論如何都無法很快的來支援,一日之內便可到達京城。

平城到京城有兩條路,走大道需要三天。走山谷小道一日便可到達京城,金柱寶擔心走大道會拖延時間,會給孟娘女支援的機會,于是便走山谷小道。

不料孟娘女在前往庸關支援前已經秘密派劉文率三萬大軍在山谷設下伏兵,叛軍經過山谷時,被伏兵襲擊,損兵折將,士氣大落。劉文浴血奮戰堅持到最后一刻,殲滅敵軍四十萬人,最后被叛軍斬殺,三萬兵馬全軍覆沒。而叛軍此時也只剩下四十萬人,這四十萬人里,有心作戰的已經不到一半。

出了山谷后,叛軍用半天的時間里便趕到京城,此時京城守兵不過一萬人馬,面對四十萬大軍,早已失去信心。而孟娘女距京城還有三天的路程,只要叛軍進攻京城,半日便可破城。

陰關距離京城只有半天的路程,張恭應得知平城被破后,想起了孟娘女給他的錦囊,孟娘女曾叮囑他說,如果有一天叛軍攻破平城,將京城包圍時,你可打開此錦囊。

張恭應打開錦囊看,里面寫到:如若有一天,叛軍攻破平城,只有陰關距京城最近,你可將樹枝綁在馬尾上,裝作援兵到來,如此三番五次騷擾敵軍,待到敵軍疏于防范時,便率大軍從背后襲擊。

張恭應連夜率軍前往京城。

叛軍全軍進攻京城已達半日之久,京城實在已經堅持不住了。正在這時,叛軍見后方灰塵滿天,接著又看到“孟”字旗,嚇得立馬回頭迎戰,可當叛軍正擺好陣勢時,援兵又退了。這使金柱寶不敢馬上下令進攻京城,半日后,金柱寶又下令進攻京城,后方灰塵又是滿天飛,這讓叛軍嚇破了膽。如此三番五次,時間已經耗去了三天,這時金柱寶才恍然大悟。于是下令兩個時辰內必須攻下城池,當他們在攻城時,后方灰塵又飛起了,這次金柱寶沒有讓士兵回頭迎戰。張恭應見機會來了,親率一萬大軍從背后襲擊,叛軍死傷無數。正在這時,孟娘女率領三十萬大軍已經到達京城。

孟娘女高聲喊道:“眾位將士們,我知道你們是無辜的,叛賊王國老與金柱寶已經是大勢已去,你們只要放下武器,皇上一定會免你們的罪。”

叛軍本來已經無心作戰,遭到張恭應襲擊后更是大亂陣腳,而此時孟娘女的援軍又到了,將士們早就已經沒有信心,四十萬將士紛紛放下武器。

王國老見大勢已去,于是便拔劍自刎。

孟娘女拿劍指著金柱寶,道:“你輸了,你徹底的輸了。”

金柱寶笑道:“你贏了,你徹底的贏了。”

“你不后悔?”

“我為什么要后悔?”

“因為你背叛朝廷,也背叛了我。”

“你說得對,我是背叛了朝廷,但我至始至終都沒有背叛你,因為我與你至始至終都沒有任何關系。”

“如果可以重來,你會怎么選?”

“我一樣會助王國老造反。”

“為什么?”

“因為當今天子無道,奸臣當道,民不聊生。”

“王國老是位賢君?”

金柱寶搖了搖頭:“未必,未必。”

“既然如此,你為何要助紂為孽,讓天下人深受戰爭之苦?”

金柱寶不語。

孟娘女又道:“只要你有一點懺悔之心,我可以不殺你。”

“我需要懺悔什么?”

孟娘女滴下了眼淚,說道:“你背叛朝廷,背叛我。”

金柱寶轉過身去,道:“我可能會后悔背叛朝廷,但我與你沒有任何關系,何來的后悔之說?即使你殺了我,我也不會說半句后悔,我絕不會背叛我的妻子。”

孟娘女含淚輝劍刺去,王小姐為金柱寶擋住了一劍,可這一劍刺穿了兩個人的胸口。

王小姐臨死前向孟娘女說出了真相,孟娘女才知道自己錯殺金柱寶,于是便拔劍自刎。

皇帝封天下功臣,追封孟娘女為柱國大將軍,并為她修建寺廟,將她的雕像放在寺廟了,世代受人香火。除了孟娘女外,功勞最大就是王恭應和李三妹夫婦,皇帝讓他們繼承孟娘女的爵位,并賞他們千里之地,但他們推辭了,從此歸隱山林,與世無爭,琴瑟相伴,是人世間最完美的情侶,據說他們都活了一百多歲。

金柱寶與孟娘女的曠世奇緣也就告最后一段落,終究是三生緣分三生悲,一世情緣一世修。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滨县| 扶沟县| 玉林市| 府谷县| 鄯善县| 武威市| 巩留县| 澜沧| 佳木斯市| 福鼎市| 晋城| 囊谦县| 玉门市| 揭阳市| 宿迁市| 政和县| 安平县| 青神县| 金山区| 武隆县| 宽甸| 邹城市| 木里| 鄄城县| 石嘴山市| 普安县| 岗巴县| 克拉玛依市| 津南区| 漳州市| 宜宾市| 安塞县| 阿拉善右旗| 鱼台县| 亳州市| 荆州市| 阳西县| 新化县| 建德市| 屏南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