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2章 大谷關外遇二賢

  • 漢風長存
  • 風鵿
  • 2406字
  • 2019-04-29 18:56:08

洛陽雖然有二十四街之稱,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四條,一條向北去往小平津,孟津,一條向西去往函谷關,一條向東去往旋門關,還有一條向南去往大谷關。

而小胖墩要去往廬江所以往南去往大谷關最方便,出大谷關后也有兩條路走,一條是水路,往南經梁縣,魯陽便是南陽地界,之后經漢水,長江到達廬江,還有條路就是陸路,出大谷關往東便是潁川郡的陽城,之后過汝南,九江兩郡便是廬江。

而小胖墩為了送鐘繇三人,于是決定走陸路。

出平成門往南,直走,便是大谷關了。

大谷關最早設在東漢,是漢魏時期洛陽的南大門,也是洛陽通往南方的戰略要地。

大谷關最出名的地方就是諸侯討董時期,孫堅便是從大谷關進的洛陽,并在大谷關外殺的華雄。

對,歷史上華雄是孫堅殺的,而劉備三兄弟在歷史上并沒有參加諸侯討董,所以包括三英戰呂布也是虛構。

還有就是司馬懿設計賺曹爽的故事也與大谷關有關:曹爽陪魏明帝曹睿的兒子經大谷關到山南的高平陵上墳,被司馬懿用計奪了軍權,最終丟了曹氏天下。

而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爆發,京師洛陽陷落,不少士族、百姓通過大谷關踏上避亂南遷之路,這就是衣冠南渡的開始。

看著眼前大谷關城,想起它以后的榮光,小胖墩也是唏噓不已。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好一座雄關啊”

“是啊這里是潁川南陽兩郡進入洛陽的咽喉要地,也是整個河南尹的南大門,故此地也是客商,士子進洛陽的必經之地,路途繁華啊”

荀彧也是贊嘆道。

“出了大谷關向東,不數日便會到達陽城,之后往東便是長社,往東南便是陽翟,再往東南便是穎陰”

荀攸也是指了指大致方向,給眾人說著。

“潁川人杰地靈,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繁華似景,確是好地方啊,可惜這一次有事,否則我定完好好游歷一番”

小胖墩也是不無遺憾的說。

“哈哈,劉兄以后有閑隨時都可以來,我等必掃榻而迎”

鐘繇也是哈哈大笑起來。

于是眾人一陣歡笑,便在旁邊的亭中暫歇。

……

……

……

在路邊街亭一般都是行人休息,飲水之用,所以一般街亭都建得非常大,更何況大谷關屬于洛陽南大門,所以大谷亭也是非常巨大,小胖墩將眾軍留在亭外休息后,便帶著眾人進入亭中。

此時亭中也是人滿為患,不過一群人看見小胖墩帶了數百兵卒,而且穿著華貴,而跟在小胖墩后的眾人也是衣著光纖,一看就是非富即貴的人物,所以也紛紛避讓。

來到這個時代后,小胖墩也是習慣了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畢竟在漢代你沒法要求人人平等,最多也就是士族豪強,也就是所謂的士大夫平等而已。

眾人來到亭內后,便找了一處僻靜的地方做了下來。

“大谷關外楊柳春,楊花愁殺過路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西來我向東”

小胖墩又詩興大發了起來。

“劉兄此詩倒是寫盡了行人的匆忙啊”

眾人也開始夸獎品評起來。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小胖墩也是不在言語,而且繼續做道。

“劉兄,此詩倒是比上一首傷感了一些了”

荀攸開口說著。

“想我等在洛陽相聚數月,相談甚歡,可終歸是要離別的,所謂人生得一知己難得,得一相談甚歡的知己更難得”

小胖墩說完對鐘繇三位也是一拜,接著說。

“以后有閑,三位兄長可隨時到河間尋我,我若有閑也來尋找三位兄長如何,到時我們把酒言歡,徹夜不眠”

“好,把酒言歡徹夜不眠,哈哈哈”

三人也是對小胖墩一拜。

……

……

……

而此時,在大谷亭另一邊,兩位男子正看著小胖墩一行人。

“子剛兄你說他就是那位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的河間王世子”

“正是”

“哦確是為何”

“子步兄覺得剛才那位公子所做詩如何”

“才華橫溢,出類拔萃”

“這不就對了,聽說陛下已經封他為建威司馬,領兵五百前往廬江平叛,加上剛才他們言語中有說出河間二字,敢問,這個大漢又有哪位如此年輕的人,有如此才學,還出自河間,還領數百兵卒”

說完,男子對亭外的士卒指了指。

“不錯,確實如此,那我等前去拜會如何”

“不,我等素未謀面,貿然前往,非禮也”

“子剛兄所言極是”

兩位男子交頭接耳的說著,確被小胖墩看見了,這也是小胖墩非常注意周邊環境,常有警惕心的原因,看見二位男子正在討論自己,小胖墩想了一下,就站起來,向二位走去。

眾人也站起來,看著小胖墩。

見小胖墩走到二位男子身邊,拱手一拜道。

“小子劉陔,見過二位先生,小子唐突還望贖罪,不知二位先生可有話語,為何確一直討論在下”

“哦,被發現了,請世子見諒,剛才我二人正在討論要不要來拜會世子,確不像被世子發現,讓世子見笑了”

兩位男子也起身,向小胖墩拜了一拜。

“那不知二位先生能否與我等同坐”

“固所愿也,不敢請耳”

兩位大笑一聲接著拜道。

“廣陵張纮,張子剛見過劉世子”

“下邳張昭,張子布見過劉世子”

而小胖墩聽過二位男子大名后也是一驚,這可是后來的江東二張啊,不像居然在這里見到了。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托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并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任命張昭為軍師。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此后曾參與撰定朝儀。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于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孫邵、顧雍,黃龍元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張昭善隸書,其作品無存。唐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張纮,字子綱,徐州廣陵人。東漢末年吳國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平定江東,親自登門邀請,張纮出仕為官。后來,張纮出使許都,任命侍御史。孫權即位時,返回江東,擔任長史之職,運籌帷幄,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建安十七年,病逝,時年六十歲,孫權為之流涕。

可以說這二張可都是東吳草創時期的重臣,也是為江東建立了莫大的功勞,他們怎會在此處。

小胖墩也是一臉茫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大竹县| 疏附县| 金堂县| 高台县| 绥中县| 枝江市| 温泉县| 孝义市| 景宁| 大理市| 宣汉县| 砀山县| 台中县| 大田县| 大方县| 响水县| 黎平县| 万载县| 武川县| 曲周县| 同德县| 建昌县| 长葛市| 张家川| 长宁区| 临江市| 辉县市| 四川省| 额济纳旗| 平湖市| 绥中县| 波密县| 峡江县| 读书| 天峨县| 南通市| 科技| 桐城市| 图片|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