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
- 蔣軍晶
- 1803字
- 2020-02-21 18:01:30
有些文章,要舍得花時間
我最害怕聽評課的時候,有人做這樣的評價:這是篇略讀課文,你怎么能上兩課時?這是篇精讀課文,你怎么能只上一課時?
教材有精讀、略讀的區分,無非是提醒老師不要每一篇文章都精講細上,建議部分文章讓學生自己摸索嘗試。在這個大原則下,老師自己當然可以自由發揮、靈活變動。
如果教書被限制在非常苛刻的“微格”里,這也不行,那也不行,老師的創造性如何體現?老師這個職業還有什么內在尊嚴?
有的好文章,自己喜歡的文章,當然可以多花點時間,和學生一起品味、學習。
如果考慮教學進度,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篇文章上一課時就可以。但這篇課文我用了三課時來教。
如果只用一課時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往往一上來就是先告訴或者變相告訴學生“鳳辣子”是一個善于阿諛奉承,喜歡使權弄勢、炫耀特權的女人(《教參》里如此寫著)。共識達成以后,就是求證,讓學生依據文本證明“鳳辣子”的這些特點。這種“演繹式”的教學不能說毫無意義,但對于學生來說本質上是接受式的閱讀。由于“主題先行”,學生的“發現”只是為了印證這個主題,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建構。
而我用了三課時上這篇文章,時間都用在了哪兒?
先拋出一個問題:“鳳辣子”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學生開始認認真真讀文章。沒有暗示,沒有資料補充,在沒有讀過《紅樓夢》原著的情況下,只讀這個片段來分析“鳳辣子”這個人物,是很典型的“斷章取義”。學生很自然地覺得“鳳辣子”很漂亮,很有錢,有些張狂,但對林黛玉非常熱情,非常體貼。這個環節我用了很多時間,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感受,并且有機會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然后我讓學生找一找: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鳳辣子”的熱情?
當學生說“鳳辣子”是個很熱情、體貼的人的時候,有些老師可能坐不住了,因為這個答案和《教參》里的標準答案大相徑庭,因此急于糾正。而我沒這么做,而是讓他們到文章中找依據,找理由。給學生機會,你就會發現學生的回答有理有據。你看那“鳳辣子”一把拉住林黛玉的手,親切地問:“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吃什么藥,在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試想,如果你是林黛玉,家人去世,家道中落,懷著一顆忐忑的心進入賈府,看到有人對自己如此噓寒問暖、關懷備至,你不感動?
接著我順勢拋出第三個問題:既然“鳳辣子”那么熱情體貼,她問了這么多問題卻不想知道答案,這是為什么?
細讀文章,就會發現,“鳳辣子”問林黛玉的年齡、身體狀況、學習情況,林黛玉都沒回答。學生很可愛,有的說是因為“鳳辣子”講話速度太快了,林黛玉插不進嘴;有的說是這個片段選得太短了,在原著中肯定能看到林黛玉的回答。為了驗證他們的推測,我出示了選文后面的內容,他們看了原文之后很驚詫,慢慢反應過來,林黛玉之所以沒有回答鳳姐的問題,不是因為她根本插不進嘴,而是因為鳳姐并沒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林黛玉。王熙鳳并不是真正關心林妹妹,她問那些問題只是裝裝樣子而已。有的學生開始主動討論王熙鳳說這番話的真正用意——討好賈母、炫耀自己。
最后,主干問題就出來了:你從哪些細節看出“鳳辣子”討好賈母、炫耀自己?
學生開始第四次細讀文章。細讀什么?細讀人物長相,細讀人物語言,細讀人物動作,細讀人物神態,細讀心理描寫。《“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通篇是在講她的炫耀。你看第一句,她笑著喊:“我來遲了。”遲到就遲到吧,應該悄沒聲兒才是,她卻大喊大叫,這不是炫耀是什么?一到屋子里,別人都斂聲屏氣,她卻放誕無禮,高聲喧嘩,無非是表明她的特別,這不是炫耀是什么?別人正常打扮,不顯山露水,她卻綾羅綢緞,一身珠光寶氣,顯得與眾不同,這不是炫耀是什么?明明是對林黛玉說話,卻一屁股坐在賈母身邊,賈母身邊是能隨便坐的嗎?“鳳辣子”把地位擺在那兒,不是炫耀是什么?“鳳辣子”在林黛玉面前承諾:“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一副說一不二的管家的架勢,這不是炫耀是什么?
再看“鳳辣子”的阿諛奉承:賈母傷心了,她立馬就哭;賈母開心了,她立馬轉悲為喜。這說哭就哭、說笑就笑是一等的溜須拍馬的本事。
所以,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一課,就是要引領孩子在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中感受“鳳辣子”的人物形象。
這樣的教學,學生是有經歷、有體驗的。
這樣的教學是很費時間的。
但是,這些時間應當“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