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1章 莊子 雜篇 天下(四)

續第五章

敘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思想主張:萬物平等,摒棄智巧、去除己見,隨緣,聽任萬物變化,自然無為,遵循道的規律等。

10.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圣,夫塊不失道。

故說:達到像無知覺之物的狀態就行,無需圣賢才智,(就像)土塊不會失于道。(寓去除智巧,回歸最本真狀態)

11.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

豪杰們相互嘲笑他說:慎到的道理,非活人的行徑,而是死人的道理,實在怪異。

12.田駢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窨然,惡可而言?

田駢也是如此,受學于彭蒙,得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師說:古時得道之人,達到不說是、不說非的境界。他們的思想風尚幽深玄遠,怎能用言語表達?

13.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于魭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他們的思想)常反人意,不被認可,而且不免主觀臆斷。他們所宣揚的道并非真正的道,所認為正確的言論,也難免存在錯誤。彭蒙、田駢、慎到并不懂得道。雖如此,他們大概皆聽聞過道。

(在此不得不說,他們懂得道)

第六章

贊述關尹、老聃(老子)的思想,淡泊寧靜、體悟宇宙、人生的根本,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1.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

以根本的道為精妙,以有形的物為粗陋,以儲積為不足,淡泊寧靜,獨自與高深的精神境界(道)相融合。

2.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古代道術有存在這些方面,關尹、老聃對此風尚十分贊同。以常、無、有的概念建立認知觀點,以太一(宇宙本源、道)為根本的主導思想。

3.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以柔弱謙下為外在表現,以空虛、無為的態度對待萬物,不毀壞萬物的自然狀態。關尹說:自己無私意(無我),則有形之物各自彰顯。

4.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行動如水,靜心如鏡,反應如回響自然真實??侦`超脫,寂靜清虛。

5.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混同則和諧,有得則有失。未嘗爭先而常隨他人。老聃說:知曉雄強,持守雌柔,愿為天下溪流;知曉顯揚,持守暗屈,愿為天下山谷。(謙遜、低調、深邃、包容的智慧)

6.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

人皆爭先,獨自居后,說:承受天下垢辱。人皆追求實物,獨自追求虛無(空靈的心境)。

7.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

無斂藏故會有余裕,沉穩而心力有余。立身行事,從容不費力,自然無為而笑刻意機巧。

8.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茍免于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

人皆求福,獨自委曲求全,說:但求免受災禍。以精深的道為根本,以簡約節制為綱紀。

9.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雖未至于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說:堅硬則易毀壞,銳利則易受挫。常寬容待物,不侵削他人。雖未至極致完美的思想,關尹、老聃,可謂古代博大高深的得道真人!

第七章

贊述莊子的思想及文采,奇偉弘大,深邃悠遠。寫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與造物者同游,與通達者為友。

1.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渺茫無形,變化無常,是死?是生?是與天地并存?是與神明同往?茫然不知往哪?恍惚不知到哪?包羅萬物,卻不知歸宿。(對宇宙人生終極問題的疑問)

2.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

古代道術有存在這些方面,莊子聽聞此風尚十分喜好。以悠遠荒誕的說法,開闊無邊的言論,無限制的言辭,

3.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

時常言論放縱而不偏頗,不持一端之見。認為天下人沉濁,不可講莊重話語。

4.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以隨意之言衍展,以先哲之言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廣思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譴責是非,以平和態度與世俗相處。

5.其書雖瓌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他的書雖奇偉,卻行文婉轉無礙事理。文辭雖變化多端,卻奇異可觀。

6.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他內心充實,行文無止境流露。上與造物者同游,下與超脫死生、無始終界限(無限)者為友。

7.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

他論述道的根本,弘大而通達,深遠而開闊;他闡述道的宗旨,合理貼切,達至高深精妙的境界。

8.雖然,其應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雖如此,他仍在隨應道的變化中理解萬物的本質,他的哲理無止境,連綿不絕,渺遠深邃,未能窮盡。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十二月讀書筆札

生命不止,仍有無限潛能。接下來想詮釋《道德經》。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隆安县| 高尔夫| 江达县| 共和县| 临潭县| 木里| 大余县| 女性| 绥化市| 阳高县| 平舆县| 夏津县| 澄城县| 喀喇| 海宁市| 运城市| 车险| 墨脱县| 新丰县| 湘西| 易门县| 醴陵市| 博乐市| 菏泽市| 丹棱县| 准格尔旗| 仙居县| 都匀市| 虹口区| 万宁市| 涟源市| 隆昌县| 北碚区| 西和县| 开化县| 丰顺县| 芒康县| 铅山县| 惠安县|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