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敘寫宋钘、尹文學派的思想主張:純潔內心,不束縛于外物,寡欲、平和、包容,反對紛爭、戰亂,和諧共處等。
1.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
不被世俗所累,不用外物矯飾,不苛求于人,不嫉妒眾人,愿天下安寧以保全民眾的性命,人與我的生活知足而止,以此純潔內心。
2.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聞其風而悅之。
古時道術有存在這些方面,宋钘、尹文聽聞此風尚十分贊同。
3.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他們把建立如華山那般高聳的品德當作自我的實現,應接萬物從除去成見開始。強調內心的包容,稱這是內心的自然行為。
4.以聏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
以柔和的態度與人相洽,以此調和天下各方。希望將此理念作為主導。受欺侮不以為恥辱,解救民眾爭斗,禁止攻伐、止息戰爭,拯救世間免于戰亂。
5.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以此思想周行天下,對上勸說諸候,對下教導民眾。雖天下人不采納,仍契而不舍宣揚此思想。
6.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
故說:雖遭上下所有人厭煩,卻仍弘揚自己的思想。然而,他們為別人考慮太多,為自己考慮太少,說:請有五升米的飯足矣。
7.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饑,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
宋、尹兩位先生恐怕不得飽,弟子們雖饑餓,仍不忘天下人。他們日夜不休地努力,說:我們一定要讓天下人都能好好生活!
8.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
一心以成為救世之士為驕傲!(他們)說:君子不過分苛察,不讓自身受制于外物。
9.以為無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欲寡淺為內。其小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
認為無益于天下的事,與其闡明不如停止。對外主張禁止攻伐、止息戰爭,對內主張情欲寡淺。認為事物無論大小精細還是粗疏,行為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即可。
第五章
述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思想主張:萬物平等,摒棄智巧、去除己見,隨緣,聽任萬物變化,自然無為,遵循道的規律等。
1.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
公正而不結黨,平易而無偏私,判決依理不存己見,隨物變化不起兩意,不被顧慮牽絆,不用智謀謀劃,對事物無主觀選擇,與事物變化一同前往。
2.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
古代道術有存在這些方面,彭蒙、田駢、慎到聽聞此風尚十分贊同。
3.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
將萬物一視平等為首要觀點,說:天能覆蓋萬物卻不能承載萬物,地能承載萬物卻不能覆蓋萬物,大道能包容萬物卻不能分辯萬物。(不可分割性)
4.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
知萬物皆有所能,有所不能。故說:選擇時不能遍及,教導時不能周全,而大道則無遺漏。
5.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后鄰傷之者也。
因此慎到主張摒棄智巧、去除己見,隨緣不強求,聽任萬物,以此為道理,他說:知自己還有所不知,勉強去追求淺薄的知識,反而會傷害自己。
6.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
不承擔責任,而笑天下崇尚賢者;放縱不羈,而非議天下圣人;
7.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茍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
隨順應變,與外物一起變化;舍棄分辨是非,只求可以免于世俗累患。不用智巧謀慮,不瞻前顧后,只是魏然獨立而已。
8.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
推動而后前行,拖曳而后退往,像飄風往返,像羽毛飛旋,像磨石轉動,本性淳厚而不偏頗,動靜適度而無過失,從未有罪,是何緣故?
9.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
就像無知覺之物,不會有標榜自己的憂患,不會有運用智謀的牽累,動靜不偏離自然之理,故終生無毀譽。
備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四年十二月讀書筆札